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PR】基于风环境分析的珠三角地区城镇 空间规划引导
规划师杂志社   2016-11-04 11:44:57
 
AOD和MODIS  1km L1B 产品来反演气溶胶光学厚度,以此反演珠三角的 1km 分辨率的气溶胶空间分布。本研究在2014年3~12月每周从NASA网站选取一幅质量较好的MODIS L1B级1km分辨率影像,在 ENVI5.0 平台上进行处理,得到气溶胶每日均值反演结果,再按照季节通过日平均值进行累加,形成4个季度的 PM2.5 空间分布图 ( 图 4)。可以看出,夏季和秋季PM2.5的分布比较广,主要分布在珠三角西北部,集中在肇庆和佛山。春季PM2.5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的北部,沿海地区分布较少。
综上所述,珠三角雾霾空间分布特点可归纳为:春秋两季分布较广、外圈层优于内圈层,东岸优于西岸。据此,珠三角通风廊道规划需要考虑吹散冬季雾霾的作用。

3  小结:通风廊道的构建需要综合

考虑城市热岛效益与雾霾的时空特征

      考虑城市热岛效益与雾霾的时空特征城市热岛效应和雾霾在不同的时间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特征。通过多年多季节的数据比对以及对城市热岛效应和雾霾的空间模拟分析可以看出,不同季节两者的空间分布具有不同的特征。在区域通风廊道规划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季节的风速、风向特征,结合两者的时空特征识别廊道地区。

珠三角地区通风重点空间识别与通风重点地区的体系构建

      WRF模型是由美国环境预测中心(NCEP)、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等科研机构于2000 年开发成功的一种气象模型。本次研究采用WRF 模式中的ARW(the Advanced Research WRF) 对珠三角的区域风环境进行分析。
近地面风场主要受到地形地貌和城市形态的影响。从区域风环境系统构成看,本研究主要对区域进风口和各类型下垫面的通风潜力进行分析。其中,剖析下垫面对空气流动的影响作用,能够为区域通风廊道构建提供科学支撑。

1  区域进风口分析

      区域进风口是区域风环境的补偿空间,为城市群形成的作用空间提供新鲜空气。从模拟分析结果可以看出,1月份冬季风作为盛行风时期,珠三角区域进风口主要为佛山北江、从化流溪河、惠州杨村、柏塘镇区域和白盆珠水库 ( 图 5)。7 月份夏季风盛行时期,珠三角区域进风口主要为伶仃洋、珠海斗门沿岸及大亚湾地区,平均风速达3.03m/s,风向为南向( 图 6)。

2  区域通风重点区域识别

(1)基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通风重点地区识别

      基于对珠三角夏季城市热岛效应和通风潜力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广州市区、花都与深圳宝安区的城市热岛效应比较高、风速比较高;南海、顺德、东莞地区的城市热岛效应高、风速较低。本研究认为,珠三角地区形成了3处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为主的通风重点地区 ( 表 1)。3处通风重点地区由于涉及镇、村与河道等不同类型的下垫面,对于建成区主要通过控制城市建成区的发展,预留通风廊道进行控制;对于自然区域主要通过保护河流、湖泊与生态绿地,保持地区的通风性能。

(2)基于驱散雾霾的通风重点地区识别

      通过对珠三角地区冬季的雾霾分布及通风潜力地区的分析可以看出,广州番禺区、东莞、佛山南海区和三水区以及珠三角西北地区冬季雾霾出现频次较其他地区频繁。而在佛山的三水区、东莞南部地区及番禺区南部存在风速较大的地区。研究认为,珠三角地区形成了3处以驱散雾霾为主的通风重点地区 ( 表 2)。

(3)珠三角地区通风重点地区体系构建

      通过对以上两类通风重点地区的识别,珠三角地区形成“三纵两横”的通风重点地区体系。其中,“三纵”分别是西江通风重点地区、珠江通风重点地区和惠深通风重点地区,“两横”分别是番顺通风重点地区、惠莞通风重点地区(图 7)。

基于风环境分析的珠三角地区城镇规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