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F】艺术介入的社区营造与规划思考 |
规划师杂志社 2016-09-02 09:39:25 |
|
ce=Verdana> 目前艺术介入社区营造的规划种类并不完善,艺术介入社区无法通过规划手段在城市中统筹安排。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规划在传统城市规划体系中是缺失的。目前涉及的相关内容仅有文化设施规划以及某些专项性的文化规划,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旅游规划及公共文化设施规划等,内容分散交叉,且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规划。其中,艺术手段通常仅仅作为某些孤立的、片段式场所的营造方法,而缺乏一种整体引导,如作为总体规划独立的专项章节,或形成政策性的总体指引。在现行城市用地分类标准中,也缺乏对文化用地完善和系统的分类体系,以及对相关土地使用兼容性的分析。对文化、艺术空间的认知也仅仅停留在地方场地尺度的详细规划层面,仅作为文化景观小品而存在,对文化创意、艺术活动的场所考虑不足。 ”
艺术介入社区营造的核心议题与主要策略
核心议题
一般而言,社区营造系针对不同种类的社区议题而展开行动,日本的宫崎清教授主张将这些议题区分为“人”“文”“地”“产”“景”五大类。在艺术介入社区营造过程中,这五大类具体表现为:①“人”指人力资源。社区居民在艺术环境氛围中能够认识到自身社区的价值,以艺术的形式表达社区的议题,并在社区活动中形成强烈的凝聚力和社区归属感。②“文”指文化资源。地域的文化以艺术的形式得以表达,增加居民的接受度和参与度,促进艺术与文化的交融。③“地”指自然资源。艺术促进当地地理环境的保育并发扬特色,如成片的花海可形成摄影基地④“产”指产业资源。当地产业与艺术的结合,促进产业的提升和运营,进一步衍生新的产业。⑤“景”指景观资源。艺术介入社区公共空间营造,创造出优质的生活环境、独特的生活景观,提高居民的生活满意度。 上面提到的五类议题在社区营造的过程中通常以三种手段进行思考与落实:空间规划与设计、产业提升、文化传承。空间是人、艺术与环境进行结合和交融的平台,产业作为社区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文化作为社区的内涵与集体回忆的呈现,三者相互促进,密切结合。艺术的介入必将伴随着空间改造设计、产业转型提升及文化艺术产品的衍生等一系列的变化。社区营造作为艺术介入的结果,同时也是艺术介入的基本手段。 例如,日本越后妻有地区是艺术介入社区营造、复兴社区发展的典型案例。越后妻有地区位于日本新泻县南部,距离东京约2小时火车车程,由毗邻的十日町市、津南町两地组成,是多山的平原地区,分布着200多个村落,以传统的农业耕作为主要生产方式。随着社会生产从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向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和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转变,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离开他们生息的土地,藉由教育与工作向城市转移,导致大量农村民宅被空置,学校也逐渐被废弃。1996年出生在新泻县的日本当代艺术策展人北川决定用艺术来拯救农村,邀请国际艺术家进行创作,以修复人与土地的依存关系。通过举办艺术祭,鼓励艺术家进入社区,与村里的老人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义工一起,融合当地环境创造出近200件充满当地风土人情的艺术作品,散落在村庄、田地、空屋及废弃的学校等地方。艺术活动慢慢成为推动整个越后妻有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奇妙力量。
空间改造与设计
1.社区艺术规划
社区艺术规划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所出现的新兴科学领域,它是为社区的艺术者、艺术组织、艺术教育基金和设施,以及需要进行艺术介入的城市空间与社区制定的市(县)范围内的发展计划。社区艺术规划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提高已有艺术品及空间的品质,依据具体环境特征对艺术品及空间的尺度、材质等进行适度限制,从而增加艺术品与环境的协调性;第二,统筹安排艺术品及需要艺术介入的空间布局,结合城市发展及社区更新的需要,统筹安排已有城市艺术品周边环境及需艺术介入的空间布局,并分类指引各类空间进行艺术化设计,使公共艺术在城市及社区中得以系统化,塑造丰富多样的社区环境;第三,制定引导并保障艺术介入实施的方式及机制,在规划的过程中需充分咨询、吸纳公众意见,为激发社区自主利用艺术介入社区产业及空间提供指导,并建构、组织有效的资金等保障机制,多方面引导、保障艺术介入社区营造的实施。 例如,2012年美国芝加哥制定了城市文化规划,其理念是“Planning Culturally”, 凸显艺术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规划主要从利益相关者角度、空间角度、政策角度和文化角度四个方面进行规划:①利益相关者角度关注地区的艺术教育,吸引外界艺术家和创意专家;②空间角度关注提升和拓展社区文化资
|
[返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