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rdana>
4.生物多样性保护安全格局
(1) 植物多样性保护。东湖示范区内整体植被状况良好,种类丰富、覆盖率较高。中、西部区域所在的植物区系热带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组成的混交林,植物丰度水平中等。北部的植被类型主要为农业植被(旱地作物、水稻、莲藕)、天然灌丛和灌草丛。九峰国家森林保护区作为特殊生态地段,植被保存较好,植物共121科、368属、832种,分别占湖北省种子植物科、属、种数的 60.5%、27.16%和 14.37%,其中,古树33 棵,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野大豆1种。南部植物种类较为丰富,林木覆盖率为68%,种子植物共46 科、142属、320种,区内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水杉(栽培种)、二级保护植物樟树,武汉市一级保护古树名木1株(朴树,树龄为670年)。按照表3的标准划分植物多样性保护等级,得到植物多样性安全格局 ( 图 5)。

(2) 动物多样性保护。依照俞孔坚关于生物保护安全格局构建的理论,基于不同物种的特性,通过两种方法可建立相应的生物保护安全格局:一是基于栖息地适宜性分析的生物保护安全格局;二是基于阻力面分析的生物保护安全格局。针对白尾鹞、白头鹞和赤腹鹰等的特性,通过适宜性分析可以找出适宜其栖息的景观类型和分布位置,以符合其大尺度迁徙停歇的行为模式。规划区内珍稀鸟类适宜栖息地类型相似,故选取白尾鹞为指示物种,根据其习性对白尾鹞进行栖息环境适宜性分析(表4),得到动物多样性安全格局(图6)。


(3)将植物多样性安全格局、动物多样性安全格局进行空间叠加,得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安全格局 ( 图 7)。

5. 综合生态安全格局
将上述分析得到的地质灾害安全格局、水资源安全格局、游憩安全格局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安全格局进行空间叠加,得到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图8)。笔者认为,以上四种单一生态过程对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同等重要,所以对其进行等权叠加,即任一栅格的综合安全水平取决于叠置在其上的各类安全格局的最低者,最终建立东湖示范区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在综合生态安全格局中,低安全水平用地面积为247.9km²,主要分布于九峰山森林公园、龙泉山风景区、严家湖湿地公园、黄龙山等市级、区级公园,以及牛山湖、豹澥湖及严东湖等大湖泊周边破碎区域;高安全水平用地面积为76.6km²,主要分布于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建成区域;其余为中安全水平。

城市增长边界划定
1.城市增长边界划定方法与阈值确定
城市增长边界划定采用MCR模型,即从“源”出发克服不同类型景观的最小阻力或耗费的最小费用。具体公式如下:
该模型重要的是要确定“源”和阻力面,对于城市用地增长而言,“源”为现状建设用地,现有建设用地作为人类居住活动的主要场所,对城市扩展具有很强的促进和辐射作用,城市发展通过“源”不断侵占周边的非建设用地而达到城市增长的目的。在运动过程中,需要克服不同的阻力,阻力越小的区域建设用地扩展越迅速,反之将难以扩展。
本文以综合生态安全格局作为阻力因子进行分析,高安全水平区域阻力较小,城市易于扩展,而低安全水平区域更多的是原生态保护区域,阻力因子大,难以扩展;借鉴前人的经验,引入城市增长的动力因子—与主干道距离、城镇邻域开发强度、与城镇中心距离,依据指标影响程度大小,采用专家打分法,对阻力因子和动力因子进行打分赋值。
利用ArcGIS10.2中的距离分析工具得到与主干道距离和与城镇中心距离;利用邻域分析工具箱下的焦点统计工具对城镇邻域开发强度进行计算,该工具用来计算每个栅格像元指定邻域范围内的统计值,在此设定窗格高度和宽度为4个像元,计算得到城市开发强度权重数据;与城镇中心距离,选取东湖西部组团及中西部城镇组团作为城镇中心,同样采用距离分析工具,设定200m、500m、1000m作为分级节点,得到与城镇中心距离权重数据。将赋值后的各个因子(如生态安全格局、与主干道距离、城镇邻域开发强度、与城镇中心距离)进行叠加,取四权重因子同位置求和,构建城市增长阻力面,利用GIS距离分析中的成本距离方法,以现状建设用地为增长“源”,计算每个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