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角】第二居所住区的居民需求与公共服务设施 配置优化策略 |
规划师杂志社 2016-03-31 09:31:33 |
|
区域,由于该区域属于非交通枢纽区域,居民需采用较繁琐的交通方式才能达到该区域解决各类生活和服务需求,十分不便,同时也增加了出行成本( 表5)。

2 需求分析
①偏好慢行交通,对设施的可达性
和便捷性要求高。在调研过程中,有73.8% 的居民选择在滨海景区内进行度假休闲活动。公共服务设施的理想距离为步行5 ~ 10 分钟(图8),而有57%的居民选择步行和自行车为日常休闲的出行方式(图9)。可见,第二居所住区的居民很少会选择中心城区作为购物或其他休闲活动的场所,其对住区组团内公共服务设施的便捷性和可达性要求较高,因此规划需根据居民需求特征建立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②向往精神生活,对文化娱乐设施需求大。从6个样本住区居民的消费结构看,日用品和餐饮等消费支出在日常消费总支出中占较大比例,属于基础性需求。日常生活类公共服务设施,如超市、食材店铺和餐饮店等主要集中在核心商业区中,多数居民表示日常需求基本从中得以解决,但其服务品质低、可选性小,无法满足部分居民大城市综合体购物的生活习惯和需求,多数居民表示希望在住区附近建设综合大型商业服务综合体(图10)。

第二居所住区的居民具有休闲娱乐、文化旅游消费的需求,他们希望增设美容美发、足疗洗浴和健身会馆等休闲体验型设施,以及影剧院、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娱乐设施,以满足多样化的生活、休闲需求(图11)。

③崇尚生活品质,对服务设施水平和品质要求高。当第二居所居民中的老年人日益增多时,居民对医疗卫生类设施的需求度极高,对大型超市、购物中心等商业类设施,以及电影院、康体等文化娱乐设施的需求也较高,有超过80%的居民表示需要建设文娱活动中心,有60%的居民表示需要增设室外健身点或健身中心,而对教育设施的需求较少。 第二居所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优化策略
1 提高设施可达性,合理布局公共服务设施
在第二居所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中应着重考虑对区域内交通环境的引导,除了私家车外,应着重考虑老年人出行的便捷性,采取以步行、公共交通为主导的绿色交通模式。以医疗卫生设施为例,小型医疗卫生服务站等基础性配套设施可建于住区内部,综合型医院可结合区域整体布局设置在公共交通便捷、可达的范围内,方便居民就医;同时,增加跨区域公共交通线路和班次,增设短途区域直达公交,改善公共交通线路少、站点不足和便捷性低的状况。此外,应改善绿色交通环境,建设覆盖式绿色交通网,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合理性。
2 健全设施类型,多样化配置公共服务设施
根据第二居所住区居民的特征,以入住率高低作为标准来指导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时间,不仅能够避免设施缺失所带来的不便,还能够避免设施使用效率低而带来的浪费。除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如超市、菜市场和医疗服务站等需要始终提供服务)外,在住区入住率较低时,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可适当选择暂停营业或者进行功能转换;在住区入住率提升至一定水平时,应配置相应的刚性需求设施以满足居民增长所带来的新需求,并结合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其多样化的发展目标,如配置综合型医院、大型文体设施等,这在调查中得到了众多居民认可(表6)。现已配备的小型便利店、餐饮等商业设施可根据时间性适当分散或集中布局,并增加多样化、丰富的商品,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3 提升服务品质,满足居民个性化需求
针对第二居所住区的居民需求多样化与分时居住的特点,应综合考虑服务模式的多元化,根据居民的特点和需求加以分类建设公共服务设施。 针对供求矛盾最突出的医疗卫生设施,对于一些较成熟的住区,可利用公共活动空间增设老年服务设施,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就医需求;定点设置卫生站,使居民可方便就医。同时,应增设服务于多数人群的,集文化、休闲和体育于一体的综合文化娱乐设施,并增加室外活动场所,满足居民健身健体、休闲娱乐的需求。以实现满足个性需求为最终目标的服务品质提升为准则,针对区域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不均衡的状况,在配置水平较好的地段,可适当增设高级服务配套设施,全面提升其公共
|
[返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