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来,上海在中国近现代城市建设实践中,比起北京和其他城市有着更加科学和更早的智囊决策。比如在交通车辆的管制上就至少领先北京10多年。上海的“存量规划”无疑也是中国城市发展阶段的一个里程碑,我们认为这一转折将会深刻的影响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如果要拿国外的先例或者类似的提法,那么像“城市更新”、“精明增长”、“有机疏散”等等我们认为都是参考和研究的范畴。存量规划正式成为上海2040城市总体规划的核心,围绕存量土地,如何合理发挥土地的效能和弥补城市更新政策缺失是这轮规划的核心所在。
5.《广州城市更新办法》出炉。广州城市更新局成立以来,首个最重要的法规———《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及三个配套办法(旧村、旧厂、旧城)(下文简称《办法》)终于面世,并开始征求公众意见。该文有不少新的提法,比如“微改造”,提出“探索采取出售文化保护建筑使用权或产权的方法,引进社会资金建立保护历史文化建筑的新机制”。等等
《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已于2015年5月15日经市政府批准颁布施行,为依法推进城市更新奠定了基础。目前正在制定《上海市城市更新规划土地实施细则(试行)》以及相关标准、规程等配套文件。
解读:政策缺失及时跟进
城市更新是一项社会性系统工程。城市更新涉及要素面广量大,利益主体众多。推进城市更新,需要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各方面的作用。保障措施要到位以保障实施。例如政策保障、相关运作机制的构建、建设资金筹措、法制规范、运行组织管理等等。
以上种种现象我们不难发现,在过去一度过热的城市扩展和建设中,不同城市所体现出的问题和现象并不相同。这是一种市场自我调整的内在机制,也是城市发展中偶然又必然会遇到的现象。不过我们从中不能发现一个规律,原有的“增量规划”已经开始向“存量规划”模式转移,而我们要提示的是,“存量规划”中还有必要先进行“缩量规划”。
二、城市扩张过度的稀释效应
对于大多数参与过城市总体规划的技术人员来说,有一个大家都心照不宣的小秘密,就是城市人口与空间规模的推演。方法和工具有很多,目的只有一个,满足城市对土地的需求,越多越好。
几千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很缓慢,但是也留下不少城市发展的遗产和精髓。可惜我们在这三十年的“洪水”般的推进不是很尊重历史。我们想要说的是城市短暂和长期发展起来的模式,是有很大区别的。为什么我们发现几乎所有城市里面最贵的商铺、房产还集中在老城中心和附近?这就是历史所沉淀的价值所在,不是完全能用肉眼和理性来分析发现的。
同样的道理,我们发展扩展得越快,所能创造和沉淀的价值就越有限,一旦出现缩水,贬值最快的也是这些地方。饲养的肉鸡和放养的土鸡价值和口味无法比对。
前些年大部分城市的扩展是激进的、甚至无度。我们基本可以断定,现在出现房价下降、经济低迷的城市,和城市的扩展速度太快、扩展空间太大有关。而一些发展合理有度、不会过度发热的城市,反而市场供求平稳、回旋空间有余。PB的“百城发展数据中心”显示,通过经济发展速度、城市土地增速、房价指数等复合比对,速度和房价变化的相关度接近85%。这也进一步印证了我们的推论。
由于规划预设了大量的城市空间,而现实实施差距较大,加上经济结构转型、资金等不能跟进,海绵一样膨胀的城市就开始面临更多的问题。
过度稀释,是城市动力和资源被过大的尺度所肢解,导致城市运转效能低下。这种例子是很多的,有把行政中心外移,把高等学校外移,把体育中心外移,把高铁机场外移……这些都是必要的,关键在于把握一个度,超越了度就走向反面。

三、缩量规划
对比于增量规划、存量规划,缩量规划的侧重点在于对城市空间快速发展中的,诊断土地使用和运转的效能、效率问题,对原有城市规模、框架结构进行修正,对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控制性规划等相关规划进行适度的调整。
缩量规划并不是一个新概念,而是大陆城市发展阶段性的技术手段。它的目标也是很清晰的,保持城市的发展活力和运转效率。现阶段也有很多机构在做一些局部地区的规划与实施评估工作,我们可以理解这都是对原有规划的一个重新审视。在整个城市规划层面,目前没有“缩量”概念的提出。这与该名词的贬义有些关联。为什么不称之为“紧凑规划”、“精明规划”等等更加堂皇的名词呢?我们认为,“缩量”的核心在于对原有过多的规划空间的收紧、减量,是一个修正减量的过程。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