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规划师论坛】国内外城市保障性住房及其住区建设特征对比
规划师杂志社   2015-01-04 15:32:57
 
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使住区逐渐向一般性城市社区转变。
      其次,为避免出现类似国外保障房住区后期贫困聚集和衰败的问题,我国保障房建设应改变现状求快、求量的建设方式,尽量避免在郊区建设大型住区,多利用中心城区“三旧”改造腾挪的土地,以小规模、分散的方式建设保障房;同时,探索住区混居模式,通过鼓励性的环境设计和设施配套,促进混居小区中不同阶层的交流,为低收入居民创造一个积极进步的环境,避免混居住区“形混神不混”的问题。
      最后,住区居住环境的营造是保障房供给提质的关键。一方面,在充分调查的前提下,加快对保障房住区环境规划指引的制定,保证住区环境建设有针对性地满足居民的真实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居民自治、政府支持的方式保证住区的正常运营,包括安全和卫生管理、住房和设施运营等,防止住区的环境衰败、设施主体和功能异质等问题的出现。
      进入21世纪,我国已基本解决城市最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问题,保障对象将从城市低收入居民转变为农民工、刚毕业的大学生等现阶段住房困难群体。这类群体对居住环境的需求与最低收入居民不同,因此我国未来保障房住区建设要转变观念,除了以满足低收入居民需求为基本目标外,还要考虑其他住房困难群体的需求,并考虑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性,包括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活动空间的差异性等。


文章详见《规划师》2014年12期《国内外城市保障性住房及其住区建设特征对比》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