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孙 珏 李丽萍/采写整理
摘要: 自2016年以来,知识付费市场风起云涌。出版圈的从业者,是内容的制造者,也是积极体验者。我们策划了一个好玩的专题——约请出版机构的同学们,回顾下自己这几年与知识付费的亲密接触,看看大家跳了几个知识付费的“坑”?
付了费,我也没有持续听下去的动力
○李迪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市场部营销编辑)
因为工作原因,我对各类知识付费产品的关注度算是比较高的。过去两年来,无论出于个人的真实需求,还是想要看看同行制作的知识付费产品是怎样的,我购买了不少这类的产品。其中,绝大部分是音频类的知识付费产品。然而,过了对于这个产品的新鲜期,很快我就没有了持续听下去的动力。
去年10月10日,新世相推出了他们的知识付费产品“新世相读书会”,我是第一批购买的用户,那一句“我想用每天1元钱治好你不读书的绝症”的文案我至今依然记得,但这并不是让我付费的理由,甚至这一类过分夸大的营销文案还会让我有些反感。基于对“新世相图书馆”项目的选书品位的认可,我想要看看“新世相读书会”是否可以给我推荐更多我平时容易忽略掉的好书。当然,作为前2000位购买的用户,新世相特别赠送的纪念手账本也是我购买的原因之一。
刚开始,我会利用每天起床洗漱或者上班通勤的时间打开这个APP收听它的新书推荐和解读,然而,持续不到一周,我就放弃了。
我发现了两个问题:
首先,碎片化的时间是否适合通过音频去进行学习和思考?音频的形式是希望能够让用户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去学习知识。然而,碎片化的场景就决定了我们在收听音频的同时,其实还在做着另外一件事情:或者在洗漱,或者在骑车……换而言之,这种学习并不是一种浸入式的学习。听了一周的“新世相读书会”的产品后,我发现自己在很多时候容易走神,还在思考和理解上一句话的时候,下一句话已经接踵而至了。因此,我常常需要在听完一遍后再重听一次。即便这样,一周过后,我也只记住几本书的书名,至于说书的内容,印象并不深。这种对比是很明显的,换成视频形态的《一千零一夜》就会有所区别。两年过去了,我至今依然记得第一期的节目中道长是如何引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当然,类似得到的“李翔知识内参”这样的产品,更多的只是提供资讯类的内容,在碎片化的音频收听环境下,也还是比较实用且容易接收的。
“帮助用户节省时间”是许多知识付费产品所打出的“产品痛点”,然而,我并没有发现我的时间被节省。想起新世相的另外一个付费产品“新世相营销课”,为了能够更好地吸收其中的案例,我放弃了用碎片化时间来听音频的方式,转而用一个完整的时间来收听并做笔记,这样的方式收听效果确实要好很多,但并没有真正让我“节省时间”。由于没有那么多完整的时间,听了三分之一的内容后,我没有继续听下去。最后,还是通过阅读网友们所整理的课程文字版的内容,让我完成了对这个课程的学习。
其次,大家消费“知识付费产品”的目的是否过于功利化?以至于最后大家获取的知识并不是真正有价值的知识?“新世相读书会”的宣传文案上有这样一句话:“我将用1年时间,帮你读完365本书。”可是,书岂能是别人帮你读完的呢?何况,很多“职业拆书人”流水化“生产”的说书稿本身就存在着很多问题,“职业拆书人”的水平参差不齐,很多“说书稿”的内容太过片面,而没有真正展示出一本书我们所应该了解的全貌。
我们在学生时代就明白,光靠上课认真听讲,是考不了高分的,还需要辅以自己的整理消化、课后练习,才能够真正领会课堂上的那些知识点。“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任何知识付费产品里面那些老师的讲述,只能为我们提供导引,帮助我们找到知识入门的途径,而要真正获取知识,必定需要通过个人课前、课后学习课本,乃至阅读更多课本之外的参考书籍,更有一些知识,还需要通过亲手实践来加以验证、巩固。
如今许多的知识付费产品,让我们误以为只要付费并且收听,不用自己去看原著文本,就能获取到知识,很多知识付费产品的提供商正是抓住了人们希望走捷径的心理,这也是知识付费产品这几年能够大行其道的原因。当然了,知识付费产品的走红恰恰说明人们终身学习的意识增强了,学习的需求越来越大了。通过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也通过引导使用这些产品的人用正确的方法、态度来学习知识,相信总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获取真正有价值的知识。
知识付费,用户体验有待提高
○陈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