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人”理论出发,以西安市新城区典型街道为例,坚持以人为本,从主观与客观两个维度对社区体育设施配置进行评价。评价过程分为三步:第一步,对社区居民满意度进行评价;第二步,评价社区体育设施在可达性、均衡性和多样性这3大人居要素方面的配置情况;第三步,将社区居民满意度与社区体育设施配置要素的评价结果进行拟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社区体育设施的可达性和均衡性与社区居民满意度的相关性显著,应重点对这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社区体育设施的多样性对社区居民满意度的影响不明显,在后续体育设施优化中,只需满足全龄段人群的基本需求即可。基于评价结果,将不同社区划分为易达均衡社区、易达不均社区、难达均衡社区、难达不均社区4种类型,并结合典型社区案例,提出各类社区体育设施配置优化路径,以期为后续社区体育设施配置的优化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社区体育设施;城市人;体育设施配置评价;新城区;优化路径
[文章编号]1006-0022(2025)01-0111-08
[中图分类号]TU984、F294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王太泽,崔埕榕,李志民,等.基于“城市人”理论的社区体育设施配置评价与优化:以西安市新城区为例[J].规划师,2025(1):111-118.
近年来,全民健身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国家也十分重视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及《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等文件都强调了社区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重要性。西安市人民政府也在《西安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中提出,到2025年,全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功能将更加完善。然而,目前国内体育设施配置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自上而下的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布局方面,如:王兰等采用基尼系数,从设施空间布局和供应量两方面对上海市中心城区社区体育设施进行公平性评价;武田艳等采用空间分析技术,从多个维度构建评价模型,对研究区域的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配置进行评价。现有研究对于社区居民的需求往往缺乏自下而上的探究视角。因此,本文依托“城市人”理论,以西安市新城区为例,以两个典型社区为单位,构建“遵循理性与物性”的社区体育设施配置评价体系,以弥补当前社区体育设施配置研究中自下而上视角的缺失,旨在为后续优化社区体育设施配置提供依据,推动社区体育设施的发展,提升城市居民的体育参与度,满足社区居民对体育健身的需求,促进城市居民的健康生活。
“城市人”理论于2012年由梁鹤年先生在《城市人》一文中提出,强调人类的聚居选择是一个追求空间互动和接触的理性过程。这种接触机会通常由基本的社区场所与设施提供。这些设施作为典型的空间接触点,其布局、规模和服务质量都应该满足人的物质与理性需求。这种选择体现了人类对于个体存在与社区共存之间微妙平衡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追求最大化的空间接触机会,还要确保这些机会与自身的需求相一致,实现一种供需平衡。这种互动与选择不仅涉及人类自身,还与人类居住的空间环境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双向选择过程。总的来说,“城市人”理论强调城市居民在追求空间接触机会的过程中,既要满足物质需求,也要满足理性需求,以达到个体与环境的平衡及和谐。这种追求和衡量是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城市人”理论高度契合了全民健身背景下社区体育设施“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思路,其在进行社区体育设施评价与优化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在“城市人”理论的指导下,进一步细化对人居要素(本文主要指社区体育设施配置要素)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遵循3个核心原则:①区域全覆盖与就近原则,即强调体育设施应当在地理上均匀分布,且便于居民使用;②匹配均衡原则,即体育设施的种类和规模应当与社区的需求及资源相匹配,避免过度或不足;③功能属性满足原则,即体育设施的设计和使用应当能够满足不同居民群体的实际需要,确保其功能性和实用性。
为了深入应用这一理论,并且响应以人为本的理念,本文引入“居民满意度”这一主观指标,以强化居民对社区体育设施的主观影响,并将其与“社区体育设施配置”这一客观指标相结合,构建一个综合性的分析框架,旨在揭示社区空间中那些对居民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的社区体育设施配置要素。
社区体育设施配置评价维度的选取涉及多方面因素,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总体而言,评价维度的选取应遵循以下原则:①体现社区体育设施配置的公共性、公益性和基础性,既要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体育健身需求,又要促进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社区和谐发展;②体现社区体育设施配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能够反映设施在规划、建设、管理、开放、利用等各方面的状况,为设施的改进及优化提供依据和指导;③体现社区体育设施配置的特色性、创新性和可持续性,能够突出设施的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功能特色等,适应设施的发展变化和社区居民的需求变化,促进设施的多元化利用。根据上述选取原则,结合“城市人”理论,本文提出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设施满意与否的3个重要指标。
一是可达性,即社区体育设施配置距离是否可达舒适,分为两个方面:空间可达性,指社区居民到达体育设施的距离、时间和交通方式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时间可达性,指社区体育设施的开放时间是否满足居民的健身需求。
二是均衡性,即社区体育设施配置分布是否均衡,包括3个方面:数量均衡性,指社区体育设施的数量是否满足社区居民的健身需求,是否与社区人口规模相匹配;空间均衡性,指社区体育设施的分布是否合理,是否与社区空间结构相协调,是否便于社区居民就近使用;使用均衡性,指社区体育设施的使用人数是否适宜,是否存在过度拥挤或闲置的现象。
三是多样性,即社区体育设施配置种类是否多样,包括3个方面:类型多样性,指社区体育设施提供了多少种类的运动项目,是否能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运动水平的社区居民的健身需求;人群多样性,指社区体育设施提供的运动项目能否让不同的人群都能满意地使用,是否能有效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形式多样性,指社区体育设施采用了多少种形式,如室内与室外结合、固定与移动结合、自然与人工结合等,是否能适应不同气候条件和场地条件,是否能增加社区居民的健身乐趣。
根据以上3个维度,本文设计社区居民满意度调研问卷,以调查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设施的满意情况,具体如表1所示。
社区体育设施配置评价主要分为以下3个步骤:
(1)社区居民满意度评价。对典型街道的社区居民进行人群特征分析,明确典型街道的人群差异,并针对典型街道内不同社区的居民,进行社区居民满意度的精细化分析,得出社区内不同居民对体育设施在可达性、均衡性、多样性等方面的单独评价。
(2)社区体育设施配置要素评价。对于典型街道不同社区内的体育设施,根据设施数量、设施分布位置、设施种类等客观现状条件,并结合街道内的路网、社区居民点等辅助因素,通过分析社区体育设施的可达性、均衡性、多样性,得出各社区体育设施配置的要素评分。
(3)社区居民满意度与社区体育设施配置要素评价结果的拟合分析。将典型街道内各社区居民满意度与社区体育设施配置要素的评价结果进行拟合分析,得出影响社区居民满意度的相关体育设施配置要素。
本文选取西安市新城区解放门、胡家庙两个典型街道作为研究对象(图1),其中:解放门街道总面积为1.22 km2,街道内部共有7个社区,跨越西安市城墙东北角,形成城内、城外两个片区,社区环境丰富多样;胡家庙街道总面积为4.36 km2,街道内部共有13个社区,社区种类多种多样。两个街道的人口构成及建成年代相似,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
从设施数量来看,长缨社区的体育设施数量最多,达8处,而环北路社区、西筑社区、西六路社区、卫民社区的体育设施数量最少,仅有1处(图2)。20个社区的平均社区体育设施数量为2.8处。
在设施使用方面,社区体育设施的使用者涵盖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主要使用人群包括12岁以下的儿童、45~60岁的男性及60岁以上的男性。通过实地交谈访问发现,老年人和儿童的社区体育活动参与度较高,而青年和中年人的参与度相对较低。从整体来看,社区体育设施的总使用频率以“每周1~2次”为主,可见居民参与社区健身活动的积极性有待提高。从性别来看,女性倾向于选择健身运动、有氧运动、太极武术或广场舞等低强度、具有社交属性的运动来满足休闲需求,而男性则倾向于快走、跑步、骑行及游泳等偏向竞技对抗类的运动来满足健身需求。从各个年龄段来看,现阶段社区居民更倾向于使用公园或者户外健身设施进行日常休闲锻炼,其中:老年人和儿童更倾向于选择免费的室外社区体育基础设施(如健身器械、健身步道、球场等)来开展体育活动;中年人和部分青少年倾向于前往社区文体活动中心等非营利性体育中心进行体育锻炼,而大多数青少年则倾向于选择综合体育馆、健身房、游泳馆等室内场所来开展体育活动。见图3、图4。
图4 社区不同结构类型居民的社区活动与体育设施使用分析
为了解社区居民满意度,向居民发放调研问卷,问卷涉及居民对社区体育设施的平均综合满意度、种类平均满意度、距离平均满意度和分布平均满意度4个方面。在本次调研中,解放门街道社区共收到215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08份,无效问卷7份;胡家庙街道社区共收到198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94份,无效问卷4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对两个街道社区的调研问卷进行统计分析(表2,表3)。
本文设定满意度评分标准如下:满意为5分,较满意为4分,一般满意为3分,较不满意为2分,不满意为1分。通过满意度和满意度人数占比的综合加权得出:在解放门街道内,居民对社区体育设施的平均综合满意度为2.84分,其中对设施种类的平均满意度为2.24分,对设施距离的平均满意度为3.21分,对设施分布的平均满意度为3.41分;在胡家庙街道内,居民对社区体育设施的平均综合满意度为3.17分,其中对设施种类的平均满意度为3.77分,对设施距离的平均满意度为3.49分,对设施分布的平均满意度为3.48分。
基于社区居民满意度分析,对两个街道内的社区体育设施配置要素进行可达性、均衡性和多样性评价。
通过构建服务区,计算各类体育设施覆盖范围的均值,并求解各服务区中最远距离的居民到达体育设施所需的步行时间。以人的步行速度4 km/h为基准,将服务区分为4个等级:舒适(0~5 min)、一般舒适(6~10 min)、较不舒适(11~15 min)和不舒适(15 min以上),以评价其服务范围的可达性,计算公式如下:
可达性评价结果显示(图5):唐韵社区、红星社区、环北路社区的体育设施可达性最差;兴隆坊社区的体育设施可达性次之;在胡家庙街道,有10个社区的体育设施达到可达舒适等级,而在解放门街道,仅有尚平社区的体育设施为可达舒适等级。
图5 胡家庙街道与解放门街道的社区体育设施可达性评价
社区体育设施的分布应满足社区内不同小区居民的使用需求与选择偏好。因此,社区体育设施的均衡性是衡量居民在选择不同体育设施资源时自由度的指标。为了评估该地区体育设施对居民体育需求的满足程度,需结合人口公里网格数据,对不同种类的体育设施所形成的服务网格进行人口叠加分析,计算每一类体育设施的均等化程度,即对体育设施的均衡性进行评价(图6)。
图6 胡家庙街道与解放门街道的社区体育设施OD分析
通过构建社区与社区单元之间的成本矩阵,得到各个社区单元到周边体育设施的最短距离,剔除超出体育设施范围阈值的设施,得到每个社区内可选择的体育设施的数量,即为均衡性指标值。最终,采用自然间断分级法,根据不同社区内居民可选择周边社区体育设施的个数,将设施均衡性划分为4个水平:低水平(可选择周边社区体育设施的个数为1~8个)、中水平(可选择周边社区体育设施的个数为9~12个)、中高水平(可选择周边社区体育设施的个数为13~18个)、高水平(可选择周边社区体育设施的个数为19~24个)。
均衡性评价结果显示(图7):唐韵社区、红星社区、环北路社区、尚平社区的体育设施均衡性最差,卫民社区、西电社社区、西筑社区、骏景社区、华清社区、陕汽社区、村庄社区的体育设施均衡性次之。总体而言,除了长缨社区、万东社区、长缨东路社区的体育设施均衡性达到了高水平,其余社区体育设施的均衡性均不高。
图7 胡家庙街道与解放门街道的社区体育设施均衡性评价
能够提供适应不同人口结构需求的体育设施,其核心在于设施种类的混合程度,即设施的多样性,这与土地混合度测度的本质相同。因此,可以借鉴“香农—威纳指数”来测度体育设施的空间多样性特征,计算公式如下:
基于社区内体育设施的统计数据,以人的步行速度4 km/h、步行距离500 m为基准,通过计算最短距离得到各个体育设施的步行舒适范围,通过空间连接得到各个服务区内不同种类体育设施的数量,从而计算出各体育设施服务范围内的多样性指数。将多样性指数值映射到社区边界内,利用自然间断分级法将社区划分为低多样性、中低多样性、中高多样性、高多样性4个区间,从而得到体育设施多样性评价结果(图8)。
图8 胡家庙街道与解放门街道的社区体育设施多样性评价
2.4 评价结果拟合分析
2.4.1 社区体育设施可达性对居民满意度的影响显著
在对胡家庙街道与解放门街道的社区居民满意度和社区体育设施可达性进行拟合分析后发现,体育设施可达性与居民满意度有高度相关性(图9),说明在胡家庙街道,体育设施可达性对居民满意度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在后续社区体育设施配置优化中,需要重点注意5分钟生活圈内体育设施的可达性。在新设施的配置和布点方面,应优先考虑那些人口密度高且目前体育设施不足的区域。同时,应优先保证体育设施周边有良好的公共交通或者步行道和自行车道,方便全年龄段社区居民到达。
图9 胡家庙街道与解放门街道的社区居民满意度和社区体育设施可达性拟合分析
2.4.2 社区体育设施均衡性对居民满意度的影响较为一致
在对胡家庙街道与解放门街道的社区居民满意度和社区体育设施均衡性进行拟合分析后发现,体育设施均衡性与居民满意度有较高相关性(图10),说明体育设施配置均衡性对居民满意度具有较强作用。因此,在后续社区体育设施配置优化中,需注意5分钟生活圈内体育设施配置的均衡问题。在规划和布局上,应充分考虑居民的分布,以及对体育设施的需求和使用习惯,科学合理地确定设施的布局,确保每个社区都有一定数量和种类的体育设施,避免设施过于集中或分散。在设施配置上,鼓励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开放其体育设施供社区居民使用,实现体育资源的共享,增强社区体育设施在空间上的均衡性。
图10 胡家庙街道与解放门街道的社区居民满意度和社区体育设施均衡性拟合分析
2.4.3 社区体育设施多样性对居民满意度的影响不明显
在对胡家庙街道与解放门街道的社区居民满意度和社区体育设施多样性进行拟合分析后发现,体育设施多样性与居民满意度的关联性一般(图11),说明无论社区体育设施的多样性如何,对居民满意度影响都不大。因此,在后续社区体育设施配置优化中,应深入调研居民对体育设施种类、数量、位置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根据社区居民的调研结果,科学规划社区体育设施的配置,避免盲目追求多样性而造成资源浪费。
图11 胡家庙街道与解放门街道的社区居民满意度和社区体育设施多样性拟合分析
根据上文所述的基本结论,即社区体育设施配置的可达性与均衡性相较于多样性而言更为重要,而体育设施配置的多样性则相对次要,本文将社区划分为易达均衡社区、易达不均社区、难达均衡社区和难达不均社区4种类型,并确定各类型的典型社区(表4,图12)。
易达均衡社区的体育设施布局合理,通常会依据社区的人口分布、地理范围进行规划。体育设施一般均匀分布在社区内,无论是位于社区中心还是周边的居民,到达设施的距离都相对较短。以典型社区——长缨社区为例,从空间角度看,其体育设施与居民居住区域之间的交通网络发达,道路畅通,便于居民步行或使用其他交通工具前往。此外,一些新建的现代化社区在规划时就考虑了15分钟健身圈的概念,居民在15分钟的步行或短距离骑行范围内就能到达各类体育设施。
易达均衡社区的体育设施配置已经比较理想。针对此类社区,可以考虑引入更加多样化的体育设施和活动,通过调研分析居民人群结构及其对相关设施的满意度,精准提升社区体育设施的种类,以满足居民不断变化的需求,提升体育设施的多样性,同时也需关注设施的维护和更新,确保其长期服务于社区居民。
易达不均社区的体育设施在地理布局上,部分设施的可达性很好,可能位于社区的中心位置或者交通枢纽附近,居民能够快速到达。然而,设施的分布不均衡,可能存在设施集中在某个区域而其他区域缺乏的情况。以典型社区——尚平社区为例,该社区利用有限的资源集中建设了一个较大型的体育场馆,但社区周边区域缺乏小型的健身点或运动场地,导致居民如果想要参加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就需要前往集中的体育场馆,而不能在附近区域找到合适的体育设施。
针对此类社区,应重点解决体育设施分布不均的问题。通过精细化土地利用规划,优化公共空间布局,将体育设施用地与周边中小学用地、单位大院及其他功能的用地等进行有机整合,增加设施稀缺区域的体育设施分布密度,并结合周边用地的绿化空间等,自下而上打破传统用地界限,打造开放、共享、多功能的社区公共空间系统,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与设施均衡性提升。
虽然难达均衡社区的体育设施布局相对均衡,但是受到城市规划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的影响,其可达性较差。以典型社区——兴隆坊社区为例,尽管体育设施在社区内分布均匀,并且在社区周边也有广泛分布,但居民到达这些设施需穿越西安城墙或绕道而行,社区内也存在一些交通瓶颈,如狭窄的道路、铁路线的阻隔等,使得居民前往体育设施的路途不便。
针对此类社区,可在空间布局上注重社区慢行空间的连贯性和渗透性,通过合理设置开放空间、步行通道等,加强体育设施与周边的空间联系。同时,应增加靠近居民生活区的体育设施的数量,缩短居民到达设施的距离,提升周边居民至社区体育设施的可达性。
难达不均社区在地理布局上存在明显的缺陷,体育设施数量少且分布极为不合理,可能存在大片区域完全缺乏体育设施,而仅有的少数设施又位于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的情况,难以到达。以典型社区——环北路社区为例,由于缺乏规划且资源投入不足,体育设施建设滞后。此外,交通不便也加剧了这种情况,社区南侧紧邻西安火车站铁路轨道,导致居民前往体育设施的路程变得遥远且不便。
针对此类社区,需要进行全面的体育设施规划和建设。可采用分层次、多点分布的空间规划策略。首先,应增加体育设施的数量,在不同区域内设置多个小型体育设施点,而不是集中建设一个大型设施。这样可以减轻单一设施的压力,使社区居民的使用更加均匀。其次,要合理规划设施的分布,避免出现设施过于集中或稀疏的情况,应在不同的社区层次上配置体育设施,如社区中心、街区中心和邻里中心,确保每个层次都有满足当地居民需求的体育设施,使每个居民都能方便地到达至少一处设施,从而提升社区体育设施配置的均衡性。
本文以全民体育健身为背景,以社区体育设施配置为研究对象,以“城市人”理论为基础,坚持以人为本,从主观与客观的双重维度出发,遵循“评价—分类—针对性优化”的研究路径,对社区体育设施配置进行评价与优化研究。在根据“城市人”理论进行的社区体育设施配置评价中,社区体育设施的可达性与均衡性对社区居民满意度的影响较大,需要着重考虑,而社区体育设施的多样性对社区居民满意度的影响相对较小。根据评价结果,本文将不同社区分为4种类型,并提出针对性的体育设施配置优化路径。
本文通过自下而上的评价方法,精准“诊断”居民对社区体育设施的满意度问题,并对不同社区进行分类,不仅能高效了解居民需求,还能有针对性地提高社区体育设施配置优化的科学性。在未来的社区体育设施配置优化中,应继续坚持科学合理的规划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居民的参与度,不断提高设施的可达性和均衡性。这一方法不仅仅适用于西安市新城区,在其他城市片区同样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为我国现阶段社区体育设施的配置优化提供了自下而上的参考。未来,希望能进一步提升社区体育设施的整体服务水平,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构建更加健康和谐的社区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