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规划广角】历史街区遗产价值当量多模态测度与保护更新应用
规划师杂志社   2025-04-27 11:07:04
 

摘 要

针对既有历史街区价值评测研究评测方法主观、解析模态单一的问题,基于价值当量和价值模态测度思路,提出历史街区遗产价值当量多模态测度及其统筹保护与精明更新的方法。该方法系统设定了历史街区中建筑遗产、文化景观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移动文物与历史档案的价值当量标准;构造出基于等级当量和价值权重乘积计算的遗产个体价值当量赋值算法,以及基于总体模态、要素模态、文化模态3种应用型价值模态的街区整体遗产价值当量多模态统计算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重庆25处样本街区的评测研究,识别出地段型、文博型、风貌型、社区型、综合型等历史街区类型;从城区、街区尺度提出历史街区价值重要性排序、保护范围校订、“高值低感”场所识别、“价值—功能”协同度识别等遗产价值测度应用情境及相应保护更新策略,以为历史街区的精细化价值比较研究与保护更新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历史街区;价值当量;价值模态;统筹保护;精明更新

[文章编号]1006-0022(2024)12-0048-10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志码]B

[引文格式]肖竞,吕思维,黄誉德,等.历史街区遗产价值当量多模态测度与保护更新应用[J].规划师,2024(12):48-57.

图片


0 引 言


历史街区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三级保护体系的中观保护对象,其文化价值构成复合、文化载体媒介多样,很难通过模式化的保护管控措施与解说方式来指导不同地域、不同类型街区的具体保护更新实践。精细化的价值识别与多模态价值测度,有助于厘清历史街区遗产的价值构成与媒介构成,进而精确指导其适切保护与差异更新。在此方面,既有历史街区遗产价值评测研究多以专家主观评分为价值赋值手段,缺乏与街区遗产要素客观等级体系的有效衔接。同时,既有研究多以科学、艺术、文化价值等研究型价值模态为解析模态,缺乏对响应实践需求的应用型价值模态的评测探索。为此,本文从基础评测技术优化和应用情境模态拓展两方面完善既有研究,探索历史街区遗产价值当量多模态测度方法及其统筹保护与精明更新策略,以为历史街区价值的判别、比较研究和保护更新实践提供参考。


1 历史街区的价值复合性、媒介多样性与多模态测度


存量更新时期,城乡遗产保护工作以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信息的保护与传承为重心。历史街区遗产价值构成复合、价值媒介形式多样,决定了其类型分异、保护更新路径多元,需通过多模态价值测度精准识别其价值特征及构成,以针对性地指导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实践。


1.1 历史街区类型分异:价值构成复合,价值媒介形式多样

在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三级保护体系下,历史街区作为历史城区与文物保护建筑的承启对象,其遗产范畴为城市中具有一定空间规模、遗产资源集中,能够较完整地反映城市特定时期历史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登录保护区,而非字面意义上的“街区”。因此,历史街区可分为古代城市街区(福州三坊七巷、北京南锣鼓巷等)、城镇化进程中被纳入城市建设区的古镇(重庆磁器口)、近现代城市功能地段(山东大学西校区、上海外滩、重庆李子坝、长春一汽厂区等)和近代租界区(广州沙面岛、天津五大道、青岛八大关等)等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历史街区在价值特征与价值媒介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需通过应用目标导向的价值评测研究指导其遗产价值特征的识别与媒介要素问题的诊断,以针对性地制定历史街区遗产保护与价值展示措施。


1.2 多模态价值测度:差异化的保护更新决策辅助工具

价值测度是判别历史街区价值的定量分析手段,主要通过对街区遗产资源要素的分类估值与加和统计,测定历史街区遗产价值的构成与量值水平,可辅助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精细化管理。既有历史街区价值评测研究多以量表评分方式对历史街区不同主题价值属性进行主观评价,初步形成以遗产资源代表性、真实性、完整性、纪念性、杰出性、典型性以及建筑、历史、美学、文化、环境、文脉等价值维度为评价线索的研究型价值模态体系。该模态体系推动了历史街区价值研究的定量化分析进程,但仍存在两点不足:①评测方法主观。既有研究多侧重于价值评测指标系统的建构,指标赋值方法创新性不足,多依赖于主观评分的评测路径,缺乏客观判定标准的支持,所获结论科学性不足。②价值评测模态与应用情境脱节。既有研究多基于研究型价值模态体系评测历史街区的价值,评测结果虽然可以支持目标历史街区的价值等级判定和类型划分,但是难以反映不同地域历史街区文化价值的构成与媒介载体要素的差异特征,与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和文化展示传承的应用情境脱节,不利于将评测结果应用于实践指导。

基于上述判断,本文从基础评测技术优化和应用情境模态拓展两方面出发,以历史街区遗产价值重要性判别(划分保护等级)、价值媒介识别(明确保护对象)、文化主题判定(甄别保护展示重点)和价值载体分布识别(探测保护更新靶点)为应用目标,探索历史街区遗产价值当量多模态测度及其保护更新应用方法。


2 历史街区遗产价值当量多模态测度与保护更新应用研究框架


“当量”是指与特定标准量值相对应的计数量值,历史街区遗产价值当量即历史街区遗产资源在特定价值评测模态中与被定义为“1”的价值标量的计数比值。传统的遗产评价和空间参数化研究在量化建筑、景观遗产的非客观属性(如历史价值、景观标志性等)时所采取的量表赋值法即为典型的当量评测方法。该方法可与GIS空间分析技术结合,完成对城市辖区、地段、街坊遗产价值量值的多模态空间计量。本文采取要素赋值、街区计量、应用拓展的解析思路,构建历史街区遗产价值当量多模态测度与保护更新应用研究框架(图1)。

图1 历史街区遗产价值当量多模态测度与保护更新应用研究框架

2.1 遗产个体价值当量分类赋值

遗产个体指历史街区中的单个遗产对象,其量值赋定是进行历史街区整体遗产价值当量测度和计量的前提,具体需结合遗产要素类型、保护等级和价值权重3方面因素综合赋定。

2.1.1 等级当量设定

等级当量(Grade Equivalent,简称“GE”)是根据遗产对象保护等级确定的遗产价值量值。本文将历史街区中的遗产对象分为建筑遗产、文化景观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可移动文物与历史档案4类,并结合我国现行遗产保护登录体系设定其等级当量标准值(表1)。


表1 历史街区遗产要素等级当量分类赋值标准

(1)建筑遗产当量设定

建筑遗产是指以建(构)筑物形式存在的遗产对象,具体包括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3类。其中:不可移动文物的价值等级较高,按我国现行的国家级、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以下简称“文保单位”)和未定级文物的登录标准,分别设定其价值当量为25分、15分、8分、3分;历史建筑为暂未达到文物登录标准的建筑遗产,可分为已公布(一级)和预备名录(二级)两个等级,分别设定价值当量为6分、3分;传统风貌建筑为维持历史街区的地域、民族、时代特色的群体性基质建筑,成片分布、数量较多,但价值等级略低,因此设定每栋建筑的价值当量为1分。此外,针对实际管理中因部门职能交叠和管理对象分散而“打包”登录管理引发的文保单位与历史建筑重复登录及多处文物点集合登录的情况,设定以下赋值原则:遇建筑遗产重复登录,当量赋值不重复计量,以量值高者为计量对象;遇多处文物集合登录,单个文物点量值计为集合单位等级当量与其囊括的文物点数的除商值。

(2)文化景观遗产当量设定

文化景观遗产指自然与人工共同作用形成的遗产对象。在历史街区中,文化景观遗产包括被赋予人文价值的古树名木、摩崖石刻、园艺景观和梯台坡坎等人文化的自然景观。综合考虑上述景观的文化影响,设定赋值标准如下:古树名木依据我国登录标准,按树龄长短分为特级、一级、二级,分别设定价值当量为15分、10分、5分;登录为文保单位的摩崖石刻、园艺景观按文保单位标准计量,未登录景观对象则设定价值当量为3分/处;30年以上的梯、台、坡、坎,设定价值当量为0.5分/处。

(3)非遗当量设定

非遗即以非物质形态(通常为传统文化行为)为价值媒介的遗产对象,包括口头传说、传统技艺、民俗节庆等。根据我国登录标准,非遗可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区)级四等,综合考虑其在文化信息丰度、传播效力等方面与建筑类遗产的差异和等级对应关系,对应设定其价值当量为15分、10分、6分和3分。

(4)可移动文物与历史档案当量设定

除上述价值媒介外,部分历史街区中还存有可移动文物与历史档案。由于可移动文物与历史档案对街区历史文化价值的传承有显著效用,其量值标准设定如下:可移动文物根据我国登录标准分为一、二、三级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四等,对照文保单位赋值标准设定其价值当量分别为25分、15分、8分和3分;历史文献、图集、影像类档案,按原件资料保存时长划分为大于100年、70~100年、50~70年、30~50年四等,分别设定价值当量为5分、3分、1分、0.5分。

2.1.2 价值权重计算

价值权重(Value Weight,简称“VW”)指不同价值维度遗产对象等级当量的权值比重。受层积机制影响,历史街区及其各类遗产要素普遍存在同时承载多重历史、文化信息的情况。为精细化测度、表征同一价值载体在不同价值维度的贡献与影响,本文在遗产个体价值当量赋值环节引入权重机制,对非单一价值线索的遗产对象进行当量权值分配。具体需结合历史街区各遗产要素所承载的文化价值的“层积剥离”分析设定权重值。

2.1.3 价值当量赋定

价值当量(Value Equivalent,简称“VE”)指历史街区中具体遗产对象在特定文化主题方向上的价值量值,具体通过等级当量与价值权重相乘的计算方式赋定,公式如下:


式中:GEx、VxWy、VxEy分别表示 x 遗产的等级当量及其在第 y 项文化价值方面的价值权重和价值当量;i 为遗产 x 承载的文化主题线索数。


2.2 历史街区整体价值当量多模态测度

在全面赋定个体遗产价值量值后,可通过对历史街区保护范围内全部遗产对象价值当量的专题统计,实现对街区整体遗产价值的多模态测度。具体结合总体模态、要素模态和文化模态3种专题价值模态展开测度计量。

2.2.1 总体模态价值测度

总体模态价值测度用于计量历史街区保护范围内全部遗产对象价值的总体当量(Overall Equivalents,简称“OE”),具体通过保护范围内个体遗产对象的价值当量加和来计量,由此进行总体量值排序;通过量值空间映射,识别历史街区遗产价值量值的空间分布特征,以便于快速、精准地把握历史街区遗产价值的总体水平。

2.2.2 要素模态价值测度

要素模态价值测度以历史街区保护范围内特定的遗产要素类型为价值量值统计归口,计量其要素当量(Factor Equivalents,简称“FE”)。进行要素模态价值测度有助于定量把握历史街区中不同类型遗产要素的价值荷载,识别保存历史街区文化价值信息的主次媒介,辅助制定相应媒介要素保护措施。

2.2.3 文化模态价值测度

文化模态价值测度以历史街区保护范围内特定的文化主题为价值量值统计归口,计量其文化当量(Cultural Equivalents,简称“CE”)。通过文化模态价值测度可实现对历史街区不同文化主题遗产资源保有情况与价值水平的定量识别,有利于更加精准、直观地把握目标历史街区遗产资源价值脉络的主次,明确其文化保护、展示和传承的重点。


2.3 测度结果解析与保护更新应用

在多模态价值测度的基础上,可从城区与街区尺度识别、诊断历史街区保护发展的靶点问题,制定相应保护更新策略。

2.3.1 城区尺度:价值当量比对与街区统筹保护

统筹保护指对遗产保护要素、对象与行动过程的通盘组织和整体筹划,在本文中指对城市历史街区遗产价值当量排序、媒介保护、文化阐释工作的统筹组织,具体依据历史街区遗产价值当量多模态测度分析结果制定相应保护、展示措施。

(1)历史街区价值当量排序与保护名录调整

历史街区价值当量排序指对历史街区遗产价值总体当量的排序分析,可应用于历史街区保护名录调整和等级划分。具体操作步骤为:①通过遗产资源调查和价值当量计算,获得各历史街区遗产价值总体当量指标;②对各历史街区的当量指标进行量值排序和层次聚类,获得相应历史街区遗产价值重要性排序分级结果;③根据价值排序结果识别遗产价值偏低和较高的已登录与未登录历史街区,做名录除名与登录推荐,或对历史街区保护名录进行等级划分,拟定、调整相应历史街区保护级别。

(2)历史街区价值媒介判别与差异化保护

历史街区价值媒介判别指对历史街区不同价值媒介要素当量指标的比例构成分析和主次判别,可用于识别历史街区的价值媒介特征与制定保护措施。具体操作步骤为:①通过要素模态价值测度,获得评测历史街区各价值媒介要素的当量指标;②分析各历史街区要素当量的比例构成,划分其价值媒介特征类型;③根据媒介类型划分结果制定历史街区的差异化保护措施,以利于保持相应媒介要素的特征并呈现其价值。

(3)历史街区文化主题分类与多元化展示

历史街区文化主题分类是指基于历史街区不同文化主题价值当量比例构成划分街区文化主题类型,可用于识别历史街区的文化特征与制定相应的保护、展示措施。具体操作步骤为:①根据城市历史文脉梳理历史街区的文化主题分类;②通过文化模态价值测度,获得历史街区各文化主题价值的当量指标;③分析各历史街区文化价值当量数据的构成,划分其文化价值主题类型;④根据文化主题分类制定多元保护展示措施,以促进相同文化主题历史街区的关联展示,避免不同文化主题街区的人文、风貌特征趋同。

2.3.2 街区尺度:价值场域探测与靶点精明更新

精明更新是以低成本、低扰动、高适应性的方式促进城市存量空间提质增效的更新模式。历史街区的精明更新即对历史街区问题空间场域的精明诊断与靶向优化,具体内容包括依据历史街区多模态价值当量的空间映射及其与访客行为、感知、业态活力等空间热图数据的叠加分析,探测识别问题靶点,制定针对性的更新措施。

(1)价值核心场域探测与保护范围修订

价值核心场域探测即对历史街区遗产价值当量高值空间场域的探测识别,主要服务于历史街区保护范围的划定与调整。具体操作步骤为:①通过遗产价值当量空间映射获得历史街区遗产价值分布热图;②叠合历史街区保护范围线,校核其内外空间的价值当量水平;③根据校核结果,修订、优化历史街区保护范围线,如将保护范围线内的低值区域划出保护范围、将保护范围线外的高值区域划入保护范围。

(2)文化主题场域识别与分区保护展示

文化主题场域识别即对历史街区不同文化主题空间场域的识别,主要服务于历史街区文化主题区划和分区保护策略的制定。具体操作步骤为:①通过文化主题当量空间映射获得历史街区各文化主题价值分布热图;②依据价值分布热图划定历史街区文化主题区;③结合不同文化主题区的价值线索与媒介特征,制定分区文化传承与保护展示措施。

(3)“高值低感”场所识别与空间靶向优化

“高值低感”场所指历史街区中具有较高遗产价值但公众感知度较低的场所空间,主要为历史街区文化保护传承的低效空间,可通过历史街区遗产价值当量与公众感知强度关联分析进行识别并优化。具体操作步骤为:①通过历史街区遗产价值当量空间映射识别遗产价值“高值”场域;②通过历史街区的公众行为和感知调查,识别访客的“低感”空间场域;③叠合两组热图数据,识别历史街区的“高值低感”场所;④结合相关空间环境品质、交通可达性与设施条件分析,理清历史街区“高值低感”场所的问题成因,制定靶向优化措施。

(4)场域“价值—功能”协同度识别与业态更新引导

“价值—功能”协同度指历史街区空间场域中遗产价值与功能活力的协同程度。该指标对历史街区遗产活化水平的判别具有指导意义,具体可通过遗产价值当量与商业POI热力值关联分析进行识别并优化。具体操作步骤为:①通过前述方法识别历史街区遗产价值“高值”场域;②通过商业POI数据核密度分析识别历史街区功能活力场域;③叠置两组热图数据,测算历史街区空间场域中遗产价值与功能活力的协同度;④诊断低协同度空间场域的功能问题,制定相应业态更新措施。


3 重庆中心城区历史街区遗产价值当量多模态测度与保护更新应用实践


基于前述建构方法,以重庆中心城区内8 处登录历史文化街区和17处传统风貌街区为研究样本,以25处历史街区核心保护范围为遗产资源调查与价值量值计量范围,对样本街区遗产价值进行多模态测度解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保护更新策略。在数据方面,收集整理各历史街区的文保单位、历史建筑、非遗、古树名木和可移动文物名录,调研注记样本街区的文化景观遗产、历史档案资料,梳理出各样本街区的遗产资源清单,并结合上文制定的标准完成价值赋值;关联各历史街区的空间图斑数据,建立相应价值量值的空间映射热图,建构样本街区遗产价值多模态空间数据集。


3.1 重庆中心城区历史街区遗产价值当量多模态测度

3.1.1 总体模态价值当量测度与历史街区价值排序

根据样本街区测度结果,识别出重庆中心城区历史街区遗产价值总体特征(图2)。①25处样本街区的遗产价值总体当量为6 547。其中:8处登录历史文化街区的量值总和为3 057,占25处样本街区量值总和的46.69%,当量均值为382.1/处;17处传统风貌街区的量值总和为3 490,占25处样本街区量值总和的53.31%,当量均值为205.3/处,为历史文化街区整体当量均值的53.7%,总体符合两类历史街区的价值等级定位。②在全部样本街区中,遗产价值当量排名前3位的历史街区为磁器口、南山—黄山、慈—米—龙;排名后3位的历史街区为鱼嘴、寸滩、鲁祖庙,两组街区的价值量值相差8~10倍。③通过价值量值聚类,将全部历史街区划分为3级价值区段:价值Ⅰ区含7处历史街区,当量区间为330~800;价值Ⅱ区包含9处历史街区,当量区间为200~330;价值Ⅲ区包含9处历史街区,当量区间为50~200。

图2 样本街区总体模态遗产价值当量量值构成与排序

3.1.2 要素模态价值当量测度与历史街区媒介分类

根据样本统计结果,识别出重庆中心城区历史街区遗产价值要素当量构成特征。①文保单位、历史建筑与传统风貌建筑3类建筑遗产价值当量总和的占比为69.99%,文化景观遗产、非遗、可移动文物与历史档案的价值当量占比分别为11.91%、6.55%、11.55%,这说明重庆历史街区的价值媒介仍以物质空间为主,同时受山地环境因素影响,文化景观遗产亦占有一定比重,且占比高于非遗类与档案类遗产。②历史文化街区中传统风貌建筑的价值当量占比为30.98%,高于传统风貌街区中传统风貌建筑的价值当量占比(23.24%);传统风貌街区中文保单位的价值当量占比为43.64%,高于历史文化街区中文保单位的价值当量占比(32.25%)。这一结果与两类历史街区的保护名称不符,说明重庆的传统风貌街区并非以传统风貌建筑为主要价值媒介,其本质上仍为价值重要性低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二级保护对象。③基于要素当量构成特征,将样本街区分为5类(图3),即以文保单位和历史建筑等点状、高等级建筑遗产为主要价值媒介的地段型历史街区、以文保建筑和历史档案为主要价值媒介的文博型历史街区、以传统风貌建筑或山地文化景观为主要价值媒介的风貌型历史街区、以民居风貌建筑和习俗类非遗为主要价值媒介的社区型历史街区、价值媒介要素构成多元的综合型历史街区。

图3 要素模态下样本街区典型类型及其价值当量构成

3.1.3 文化模态价值当量测度与历史街区主题分类

根据重庆的城建历史脉络梳理总结出6类文化主题,并对其进行遗产价值当量统计分析,由此识别出重庆中心城区历史街区遗产价值构成特征:①抗战文化、巴渝文化、开埠文化和三线文化遗产的价值当量占比较高,分别为34.30%、19.06%、15.77%、14.82%,是样本街区遗产资源的主要文化脉络;移民文化和大区文化遗产的价值当量占比则相对偏低,分别为7.33%、8.72%。②历史文化街区的移民文化遗产的价值当量占比为13.28%,地域特征突出;传统风貌街区的大区文化遗产的价值当量占比为11.26%,年代特征显著。③基于文化模态遗产价值当量构成特征,将样本街区划分为单一文化型、一主多辅型、双线叙事型等5类相应主题文化类型(图4)。

图4 文化模态下样本街区典型类型及其价值当量构成

3.2 基于价值当量测度的重庆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策略

3.2.1 中心城区历史街区价值比对与统筹保护

在城区尺度,基于25处样本街区的多模态价值当量比对分析,制定街区统筹保护策略。

(1)基于价值重要性排序的保护名录调整

基于样本街区总体模态遗产价值的当量排序,识别出南山—黄山、山洞、北碚老城等传统风貌街区的遗产价值高于金刚碑、第十兵工厂、李子坝等历史文化街区,可推荐其登录为“历史文化街区”,以加强保护管理。同时,根据样本街区价值当量聚类结果分级制定保护管控要求:Ⅰ级街区(价值Ⅰ区)采取“重点保护+价值扬显”策略,严格规范保护区内的新增建设和功能调整行为,加强对文化资源的阐释解说;Ⅱ级街区(价值Ⅱ区)采取“保用融合+功能活化”策略,适度放宽保护区内空间功能变更的规划许可条件,以促进街区价值提升和功能活化;Ⅲ级街区(价值Ⅲ区)采取“资源修复+价值提升”策略,加强建筑与景观遗产修复、非遗传承和档案整理,全面促进其遗产价值的提升。

(2)基于价值媒介判别的差异化保护引导

基于样本街区要素模态遗产价值的媒介类型判别,制定如下保护更新策略:①对地段型和文博型历史街区采取“关联展示”手段,加强对建筑遗产与历史档案、实物信息的价值梳理和关联展示,提升历史街区的文化传承质效;②对风貌型历史街区采取“风貌修复+基因解构”手段,加强对历史街区特色建筑、景观遗产的风貌保护与修复,并提取其空间基因用于邻近空间的营建;③对社区型历史街区采取“有机更新”手段,通过空间提质与邻里链接,综合提升历史街区的人居环境品质,促进其社会关系的延续与非遗传统的传承;④对综合型历史街区采取“多元统筹”手段,综合运用上述策略,营造价值媒介复合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

(3)基于文化主题分类的多元展示解说

基于样本街区文化模态遗产价值的构成特征,制定如下展示解说策略:①对主导文化遗产价值当量占比大于60%的街区,采取主题文化线路建构策略,围绕相应文化主题建构街区文化展示系统;②对遗产价值当量文化构成多元、资源要素集中成片的街区,采取“文化主题分区+多元文化线路”手段,建构多元交融的街区历史文化阐释解说体系;③对遗产价值当量文化构成多元、遗产资源要素分布零散的街区,采取“重点要素挂牌解说+主题文化场景营造”手段,增强街区零散遗产要素的文化传播力(图5)。

图5 基于文化模态价值测度的重庆历史街区差异化保护与展示

3.2.2 磁器口街区价值场域探测与精明更新

在街区尺度,以磁器口街区为例,根据其价值当量多模态测度与空间映射结果,结合多元应用情境制定精明更新策略(图6)。

图6  磁器口街区多模态价值场域探测与保护更新应用

(1)基于价值核心场域探测的保护范围修订

首先,通过总体模态遗产价值当量空间映射,获得磁器口街区遗产价值分布热图;其次,叠置热图数据与历史街区核心保护范围线,识别出原保护边界内当量低值区1处(禹王巷后侧建筑)和原保护边界外当量高值区2处(磁正街滨江、幸福街沿线17栋民居);最后,据此修订历史街区核心保护范围边界,核心保护面积从5.5 hm2调整为6.99 hm2

(2)基于文化主题场域识别的分区保护展示

首先,通过文化模态价值当量空间映射,获得磁器口街区的文化价值分布热图。其次,结合热图数据识别,划分巴渝文化、开埠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4大文化主题空间场域,并制定相应保护展示策略:①巴渝文化区以宝轮寺为地标,以巴渝民居建筑、山地特色街巷为保护展示重点;②开埠文化区以磁器口码头为节点,以开埠商业街巷与近代作坊建筑群为保护展示重点;③移民文化区利用钟家院子、宝善宫进行移民文化展览和非遗展示;④抗战文化区以抗战名人旧居建筑群和地下革命联络点旧址为保护展示重点,并打造相应历史场景。

(3)基于“高值低感”场所识别的空间靶向优化

叠加磁器口街区遗产价值当量与游人的行为、感知热力数据,识别出马鞍山、金蓉桥、宝善宫、郎家巷等7处“高值低感”场所。其中:4处场所的交通可达性较差,游人行为热力值偏低,可通过完善慢行系统予以优化;3处场所缺少解说标识,游人感知热力值偏低,可通过配套解说设施予以改善。

(4)基于“价值—功能”协同度识别的业态更新引导

叠加磁器口街区遗产价值当量与商业POI热力数据,识别出磁横街、黄桷坪巷、磁正街后排建筑、金蓉门入口、宝善宫周边等5处“价值—功能”低协同度空间场域。其中:磁横街、黄桷坪巷2处空间的POI热力值偏高,文化生境异化,可通过商铺业态引导和租金调节防止其过度商业化发展;磁正街后排建筑、金蓉门入口、宝善宫周边3处空间的POI热力值偏低,不利于遗产空间的活化,通过放宽业态准入条件和补贴商铺租金等手段促进其活化发展。


4 结束语


针对历史街区遗产价值构成复合、价值载体多元的特点和既有历史街区价值评测研究评测方法主观、解析模态单一的问题,本文建构了历史街区遗产价值当量多模态测度及其统筹保护、精明更新应用的方法:①提出了价值当量与价值模态测度思路,建构了基于登录遗产要素价值当量多模态计量的历史街区遗产价值客观评价和专题测度方法。该方法相较于传统历史街区价值模糊综合评价,实现了从遗产数量到价值当量的精度提升和从研究模态到应用模态的情境拓展。②提出了以建筑遗产、文化景观遗产、非遗、可移动文物与历史档案为要素类别的历史街区遗产价值当量赋值体系和基于等级当量与价值权重乘积计算的遗产个体价值当量赋值算法。该算法体系全面衔接了我国各类型遗产的现行登录标准,可实现对历史街区内不同遗产资源要素价值重要性的“通约赋值”。同时,制定了总体模态、要素模态、文化模态3种应用型价值模态统计算法,可服务于城市历史街区遗产价值重要性排序、保护名录调整、价值媒介与文化类型判别等实践应用情境。③基于样本街区评测分析,识别出地段型、文博型、风貌型、社区型、综合型等历史街区差异载体类型和一元主导型、双线叙事型、多元叠加型等历史街区主题文化类型,提出基于遗产价值多模态当量比对、空间映射的历史街区统筹保护与精明更新策略,可服务于单个历史街区保护范围修订、文化主题区划定、“高值低感”场所探测、“价值—功能”协同度识别等实践应用场景。


【注 释】

①模态指“特定模式下的特征状态”。其在语言学、工程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领域中广泛应用,虽指代内容各有不同,但均具有“模式”+“状态”的共通含义。模态分析即以主题模式为导向的状态特征分析。在本文的研究中,具体以价值模态代指历史街区不同价值维度下的测度导向,即历史街区价值测度研究的专题属性。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