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以来,广东省先后开展了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省际廊道美丽乡村示范带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谋划等,通过聚焦发力、整合资源,基于“规划—设计—建设”一体化模式“连线成片”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促进优势资源集聚形成规模效应,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广东省乡村迈向共同富裕。贺江碧道画廊作为乡村振兴示范带的早期代表之一,率先总结出广东省探索绿水、青山、乡愁的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模式,是最为质朴、最有特色的建设样本,可为其他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示范带;规划一体化;乡村建设;广东;贺江碧道画廊
[文章编号]1006-0022(2024)11-0142-08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伊曼璐,王蕾,蔡穗虹.乡村振兴示范带“规划—设计—建设”一体化模式构建:以肇庆市封开县贺江碧道画廊规划建设为例[J].规划师,2024(11):142-149.
2014年广东省首次提出建设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工程,历经十余年的时间,逐步总结出乡村振兴示范带的建设经验。2022年6月,《广东省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指引(试行)》发布,该文件对乡村振兴示范带的定义、内涵和发展要求进行了明确阐述,是广东省对乡村振兴“连片示范”模式的高度总结与实施指引。乡村振兴示范带的高质量建设,需要基于“规划—设计—建设”的操作模式与操作方法,促进优势资源集聚形成规模效应,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乡村迈向共同富裕。
贺江碧道画廊乡村振兴示范带位于肇庆市封开县。2019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韶关、肇庆、河源、梅州、潮州等省际廊道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推进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工程”;同年3月,贺江碧道画廊开始谋划建设,成为广东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也是通过“连片示范”模式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的典型代表。
广东省乡村地区从早期的“散点营造”式转变为如今的“带状活化”式,历经十余年的发展。自2014年首次提出建设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工程起,广东省乡村开启了“连片示范”的发展模式,先后经历了“乡村组群”阶段、“村镇联动”阶段和“强县促镇带村”阶段(图1),探索出乡村振兴示范带的建设经验。
1.1 “乡村组群”阶段:以主体建设村为重点,带动周边自然村创建新农村示范片
广东省在2014年开展了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工程,并在2017年选取2 000余个省定贫困村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该阶段的乡村振兴模式主要为多个乡村组团发展,即以若干基础较好、特色鲜明的建制行政村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几十个自然村,形成示范片区,统筹进行环境整治。力求以“示范片”为载体,带动当地乡村产业有重点的集中发展,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在省级新农村示范片的建设中,广东省先后涌现出了梅州市蕉岭县、汕尾市陆河县等产业特色型,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清远市阳山县等人文历史型,汕头市南澳县、阳江市阳东区等海岛/滨海型,惠州市博罗县、肇庆市德庆县等生态旅游型,以及河源市紫金县等扶贫开发型省级新农村示范片。
1.2 “村镇联动”阶段:以镇域为基本单元进行“串镇联村”,从示范片走向示范带
2019年,广东省提出在与相邻省份(江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福建省)的边界地区,谋划建设5条省际廊道美丽乡村示范带,以“强产业”为核心,重点发展乡村振兴产业、建设民生工程。该阶段的乡村振兴模式主要表现为以重要交通线路为依托、以镇域为基本单元划定美丽乡村示范带范围,在各镇选取若干具有资源禀赋优势、特色产业基础的精品示范村,集中力量进行打造,以点带面发挥“连片示范”效应,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2022年6月,广东印发《广东省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指引(试行)》,明确提出乡村振兴示范带应“串联不少于1个圩镇(国有农场小城镇)、5个行政村(国有农场基层居民点),且精品段不少于10公里”的建设标准。
1.3 “强县促镇带村”阶段:更加关注产业价值,建设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示范带
2022年12月,广东省开始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百千万工程”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综合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等,构建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力求壮大县域综合实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百千万工程”对“村”的发展要求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即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及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对“乡村振兴示范带”的发展期望是从“关注颜值”走向“关注价值”,且不再拘泥于镇村层面,促使示范带真正成为“强县促镇带村”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示范带的选址、规划和建设需选取有空间再造能力、产业发展条件的乡村地区,谋划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风貌提升项目。在产业上注重农文旅融合发展,“农”不是指传统的种养殖业,而是指完整的现代农业产业链,包括农产品种植、食品工业、物流运输及电商展贸等;“文旅”重在强调以示范带建设强化风貌管控,在合适地区引入优质的乡村住宿与餐饮品牌,建设乡村民宿和酒店,推动文旅产业精品化发展。
2024年1月,广东省公布“全省十大乡村振兴示范带”评选名单。这次评选经过县级申报、市级推荐、实地核查、资料评审、演讲答辩、确定名单6个环节,挑选出建设水平较高的16条示范带,并根据《广东省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奖励方案》对获奖示范带所在县给予财政奖励1亿元。这些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作为地方“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聚焦产业提升,坚持要素集中、示范引领、连片发展和高标准建设。
经过发展,广东省逐步探索出乡村振兴示范带从选址布局、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到运营维护的一体化全流程模式,高标准完成了如梅州市梅县区“叶帅故里·大美梅县”丙雁乡村振兴示范带、肇庆市封开县贺江碧道画廊乡村振兴示范带、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瑶山那抹红”乡村振兴示范带等的建设,并形成经验向周边地区推广。
2 乡村振兴示范带“规划—设计—建设”一体化模式构建
乡村振兴示范带全流程建设模式,即“规划—设计—建设”一体化模式主要涵盖总体规划、风貌设计、建设运营3个阶段(图2)。
图2 乡村振兴示范带“规划—设计—建设”一体化模式
精准地“连线成片”划定示范带空间范围是乡村振兴示范带的总体规划最终能够取得良好成效的关键,也是进行空间布局与产业谋划的基础。
2.1.1 示范带选址:优先选择有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好的地区进行“连片示范”打造
通过“连片示范”模式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是辐射带动乡村发展、推进乡村全域振兴的重要途径。广东省有1.97万个行政村,乡村空间差异较大,发展极不均衡,许多乡村基础薄弱尤其是部分边远乡村缺乏振兴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应优先选择有区位优势、发展条件充足、资源禀赋好的地区,聚焦发力、整合资源、“连线成片”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这样有利于集聚资源优势形成规模效应,集中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要素,发挥辐射带动效应,推动乡村迈向共同富裕。
根据广东省选址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的经验,在交通区位方面,示范带内的县应有高铁站点覆盖,到达机场的时间应控制在3个小时以内;示范带内的地区交通可达性良好,示范带沿线应至少有1个高速公路出入口,示范带靠近县城的一端距离县城不宜超过30分钟的车程。在资源禀赋方面,示范带内应拥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如具有丰富的森林、湿地、江河、湖泊、泉溪等景观资源;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如传统村落或具有历史文化风貌的村落(有古驿道经过的村落优先)、镇村有连片的传统建筑群等;有突出的农耕文化,如成片梯田、牛耕场景等优美农业风光,或具有农科技术场景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如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地方民俗活动丰富等,能够展示地方风土人情。
2.1.2 空间布局:以交通线为发展轴,以镇村为增长点,串联沿线优势资源
乡村振兴示范带作为带状空间,应以陆路、水系为发展轴,依托交通线路串联镇区(县城)和村庄,一般以县道、乡道为宜,或是省道,形成“串镇连村”的线路组织;以圩镇、重点村为增长极,串联1~2个镇、5~10个行政村,实现“串点成线、连线成片、集片成带”的空间布局。
乡村振兴示范带沿线重要节点村庄的行政村人口数量应达到一定规模,原则上在当地应属于中等发展水平以上,优先选择集聚提升型和特色保护型村庄进行重点打造,且村庄的基础设施与人居环境条件应较好,具备通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条件,村庄整体环境干净整洁,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治理有效。
2.1.3 产业谋划:联动项目策划实现“资源+产业”一体化、农文旅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示范带的规划建设应以关注社会民生、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为出发点,通过深入挖掘本地文化、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培育特色产业。结合大学生返乡创业、人才引进等政策,以产业规划联动项目策划,推动“资源+产业”一体化,增强乡村内生动力和“造血”能力,以实现最美林下经济以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
在广东省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大背景下,乡村振兴示范带成为“强县促镇带村”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产业上提倡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对于一般型镇村地区,重在做好“土特产”文章,加强特色品种培育与品牌建设,如岭南果蔬、药材、大米、茶叶、花卉、禽畜、水产等,做强“粤字号”农业品牌,引导农民采用“稻渔共作”“粮菜轮作”等高效模式发展“大田”农业、创意农业、数字农业等;对于优势资源较为集中的镇村地区,则进行区域景区化建设,推动农业、文化旅游、休闲康养、文化创意、研学培训、户外运动等新业态的深度融合发展,引进优质乡村旅游住宿品牌和专业运营商服务;对于专业镇等专业化地区,则延伸“全链条”业态,进行“种养—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发展,提升农业种养、流通、加工的效率和效益,培育“电商+产地仓+寄递物流”新模式,完善乡村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
乡村振兴示范带的设计包括风貌整治设计、道路景观设计、片区概念设计、建筑设计等,最终都体现在示范带整体和沿线重要建筑、景观节点的风貌提升上。
2.2.1 人居环境整治:注重就地取材、因地制宜,谋划6类提升工程
乡村振兴示范带的沿线风貌设计需重点提升人居环境整治水平,以“低成本、见效快、有特色”为原则,以打造“干净、整洁、统一、有序”的乡村环境为目标,注重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强化乡土特色,在建造材料方面凸显乡村振兴示范带的地域特色。
在全面推进沿线村庄“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的基础上,乡村振兴示范带的人居环境整治主要涵盖以下6类工程:一是沿线绿化提升类工程,如清除主要交通路线两侧杂物、整理沿路林相、对裸露的陡坡补种植被等;二是建筑及构筑物立面提升类工程,主要对乡村振兴示范带沿线临道的农房建筑进行立面提升;三是村庄入口节点提升类工程,统一沿线入口标识,美化、绿化环境;四是村庄区域提升类工程,对沿线村庄建筑、农田、菜园进行整体提升;五是标识系统、家具、绿化的组合设计类工程,包括统一乡村振兴示范带指引标识,统一护栏样式;六是对于有江河水系的地区,配套观景平台及码头建设提升类工程,主要目的是打通乡村振兴示范带主要道路与江河风光的视线通廊。
2.2.2 建筑风貌提升:根据建筑现状质量与材质进行分类改造
以乡村振兴示范带上的重点村为建筑风貌提升示范点,带动示范带沿线其他村庄建筑风貌的提升。综合考虑建筑外观、质量、使用情况等多方面因素,将建筑风貌改造划分为3种类型,即清拆类、修复类、改造类。
一是清拆类,对部分观感很差、有严重安全隐患、无人居住的农房进行清理拆除。二是修复类,对传统民居进行保护性修复,清理、修补外墙后刷透明保护漆,同时修复山墙图案,修补或置换破损门窗。三是改造类,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和外墙裸露的村民自建房进行改造。若为“素墙”类建筑,则对墙身进行喷漆,在建筑顶层的女儿墙绘制当地特色花纹图案,增加相应地域特色装饰,外墙增加墙裙踢脚、层间线;若为“已贴瓷片”类建筑,则主要清洗建筑外立面,保持建筑的原有配色及材质,保留其原有风貌。上述建筑风貌提升改造方法在重点村取得良好成效后,可推广至乡村振兴示范带的其他村庄。
2.3 建设运营阶段
2.3.1 组织保障:成立施工建设指挥部,严格把控质量
从总体规划到建设实施,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应建立市—县—镇—村四级传导落实机制。成立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指挥部,以镇村为主体抓落实,统筹项目的实施、监管与工作协调,市、县、镇各级负责人与规划设计团队需严把施工质量关,充分了解当地乡土建造工艺与乡土材料,选择熟悉当地工艺的工匠进行施工。乡村振兴示范带设计方应提供“陪伴成长”式服务,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全过程参与示范带的规划、设计与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对实施方向进行纠偏。
2.3.2 施工工艺:注重运用当地建造工艺与乡土材料
乡村振兴示范带项目需对当地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水平进行深入调研,将当地建造工艺与乡土材料融入示范带风貌提升的系列工程建设。例如:一些地区盛产竹子,且当地村民能熟练搭建竹篱笆、竹亭,竹艺和竹作都是非常典型的乡土元素,因此鼓励在施工中将竹艺、竹作应用于道路和景观空间分隔、景观节点,作为栏杆、围墙等;一些地区自产花岗石,且当地村民传承了相应的铺装工艺,因此应鼓励在施工中广泛应用此类材质以及采用对应工艺铺装广场地面,体现地域乡土特色。
2.3.3 运营管理:探寻“景村一体,政企协作”的管理模式
将乡村振兴示范带作为一个大景区运营,探寻“景村一体,政企协作”的管理模式,实现乡村和景区一体化发展、乡村管理和实施规范化。始终坚持市场化思维,把产业打造贯穿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的始终,将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作为产业运营项目来谋划,推动“旅游+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增强沿线乡村的发展内生动力和产业“造血”能力,融合大学生创业项目、古村落保护和文旅项目等,引入社会资本,形成强大的产业牵引力。
3 广东省贺江碧道画廊乡村振兴示范带一体化规划实践
3.1 基本概况
贺江碧道画廊乡村振兴示范带是广东省省际廊道(肇庆段)的核心部分,选址位于粤桂接壤地区的肇庆市封开县(古称“广信”,是粤语文化的发源地、潇贺古道和茶船古道的重要节点),全长38 km,下辖3个圩镇(其中1个为县城)、12个行政村,人口为2.5万人,在空间上主要依托贺江、东安江两条水道,以及国道321、县道450、县道457三条陆路布局。
3.2 总体规划:“以路为廊,以水为链,以道兴产”
贺江碧道画廊乡村振兴示范带的规划遵循“以路为廊”“以水为链”的理念,积极发挥自然本底优势,深入挖掘古驿道历史文化,打造广信文化、潇贺古道、茶船古道融合的文化商旅古驿道。
将陆道、水道、赛道、碧道、古驿道、绿道“六道合一”,合称为“贺道”,蕴含庆贺、庆祝等吉祥寓意,取位于贺江江畔。其中:陆道重点完善和提升现状道路;水道重点修缮古码头,发展水上交通,完善游船线路;赛道重点依托水道与绿道,举办高级别运动赛事;碧道重点打造临江亲水的体验型步道;古驿道重点挖掘与利用广信文化、潇贺古道、茶船古道等历史文化资源;绿道重点打造自然生态型步道、自行车道。
3.2.2 “以水为链”:形成贺江—东安江特色“贺道”游线
贺江碧道画廊乡村振兴示范带整体依托贺江、东安江生态载体和茶船古道文化载体,以4大体验段为重点形成贺江—东安江特色“贺道”游线(图3)。其中:西畔村“贺道”体验段以“农业观光、古摄影”为体验主题,打造油菜花海、金色稻田、明清古建等特色景观;龙皇岛码头“贺道”体验段以“广信历史文化+两江特色美食”为体验主题;励志新村“贺道”体验段以“竹荪产业观光+江边露营垂钓”为体验主题;上下花塘“贺道”体验段以“郊野趣味+ 10 km滨水骑行”为体验主题。
3.2.3 “以道兴产”:构建“现代农业+文旅”的特色产业布局
贺江碧道画廊乡村振兴示范带在产业规划上依托当地资源优势,构建“现代农业+文旅”的特色产业布局(图4)。现代农业重点打造杏花鸡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竹荪食用菌种植基地、两广农产品交易中心等,文旅产业重点打造文化旅游特色产业村、两广源流博物馆公园、风水间民宿等。在产业项目策划上,以最具代表性的励志新村竹荪食用菌种植基地为例,该基地因地制宜地选取大面积竹林培育竹荪食用菌,鼓励在外就读的大学生返乡创业,打造集“种植加工—产品展销—品牌餐饮—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链条。
图4 贺江碧道画廊乡村振兴示范带现代农业产业布局规划(左)与文旅产业布局规划(右)
3.3 风貌设计:“以带绘廊,以村点睛”
3.3.1 “以带绘廊”:谋划6大提升工程,合力打造湾区最美“贺道”画廊
贺江碧道画廊乡村振兴示范带通过谋划6大提升工程,即在全面推进沿线村庄“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的基础上,谋划沿线绿化提升工程、建筑及构筑物立面提升工程、村庄入口节点提升工程、村庄区域提升工程、观景平台及码头建设提升工程,以及标识系统、家具、绿化的组合设计工程,合力打造湾区最美“贺道”画廊(表1)。
3.3.2 “以村点睛”:重点建设4个精品村,打造示范带上的美丽乡村
扶来精品村作为“贺道”文旅产业第一村,依托紧邻高速公路出入口的区位优势,根据现状地形,规划5条生态通廊及1条滨江绿带,布局贺江广场、两广美食展销中心、游客服务中心、度假休闲酒店、自驾车营地5个功能片区;励志精品村依托竹荪基础资源优势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实施1.5 km道路翻新与拓宽工程,新增主次暗沟共850 m,提升景观环境,营造富有特色的公共活动空间;西畔精品村依托景观优势建设研学产业基地,拥有大片特色稻田景观,可打造为摄影、写生、研学基地,同时西畔村拥有较多明清古建筑,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因此将其打造为非遗文化展示窗口;上律精品村作为两广农产品交易中心,可将其打造为服务大洲镇镇域、辐射周边乡镇的区域商贸节点,推进12条共计1 km的水泥路硬底化建设,新铺设污水管网1.8 km。见图5。
对精品村的农房建筑进行立面改造,改造过程注重对当地文化元素符号的提取与运用,如提取山墙祥云纹、宝瓶栏杆、镂空花窗等,对现状农房建筑进行美学重构。建筑整体色彩基调选择白色,墙身用灰色线条装饰,女儿墙采用加宽灰带并喷涂祥云纹,在阳台和女儿墙增加宝瓶栏杆;在村落空间内增设围墙以划分公共空间和半私密空间,增加镂空花窗景墙调整建筑物虚实比例关系,使空间更具层次感。农房改造造价应控制在130元/m2内,以可复制、推广。见图6。
3.4 建设运营:多方比对确定施工队,采用“大景区”运营管理模式
3.4.1 施工建设:挑选十余家当地施工队进行施工细节效果比对
首先挑选十余家施工队,对体量较小的工程节点进行施工,再通过多方现场比对与效果检验,选择施工技术最为标准、工艺最为精美的团队开展贺江碧道画廊乡村振兴示范带沿线的工程施工。在沿线风貌提升中,注重采用当地材料和应用当地特色工艺;在立面改造提升中,注意提炼和植入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元素符号,统一改造提升的标准,以达到“提特色”的效果,采用标准化模板,降低施工难度,有效提升民居改造效果、统一建筑风貌。见图7。
3.4.2 运营管理:将贺江碧道画廊乡村振兴示范带作为一个大景区运营
在政府指导下,成立封开县贺江碧道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将贺江碧道作为一个大景区进行运营,形成4大文化旅游特色村及特色产业中心,包括扶来村(“贺道”文旅产业第一村)、励志新村(依托竹荪资源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西畔村(依托景观优势建设研学产业基地)和上律村(两广农产品交易中心)。
创建贺江碧道画廊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景区总面积为42.46 km2,核心游览面积为13.12 km2。重点打造扶来、房车营地、花塘、庙门、励志、台洞、足食、大洲龙皇岛码头公园、西畔、东畔等10个旅游节点;配置6个观光巴士停靠站、1个巴士枢纽站、17个停车场、11个大型旅游厕所、南北2个游客服务中心;在餐饮和住宿上,配套农家乐15家,可容纳上百名游客休憩的大规模民宿若干。
基于贺江碧道画廊等广东省代表性乡村振兴示范带的规划与建设实践经验,总结出乡村振兴示范带“规划—设计—建设”的一体化建设模式,有助于促进不同尺度的规划设计在乡村地区的有机融合,提出不同空间尺度下的重点工作内容,将总体规划、风貌设计、产业策划、重点项目工程高度联动,系统性推进乡村振兴以点带面、连线成片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