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规划设计】创新型城区体育运动空间布局规划策略——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例
规划师杂志社   2025-01-02 10:01:33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1838002)

【作者简介】

陈 晨,博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城市规划系副系主任,并任职于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

王 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 

苏永锋,工程师,现任职于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同创智城工作室。

康文儒,工程师,现任职于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同创智城工作室。

贾文娇,工程师,现任职于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同创智城工作室。

陈智杰,通信作者,注册城乡规划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同创智城工作室规划总监。

摘 要

梳理我国体育运动空间的发展演变历程及其规划布局的理论方法,分析创新型城区体育运动空间布局规划的难点。以健康活力为基本导向,明确“产业—城市—人群”3个方面的发展目标,提出精准匹配、整合联动和运动触媒3大核心策略。同时,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体育运动空间布局实践为例,对3大核心策略加以验证,以期为我国其他创新型城区的健康活力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创新型城区;体育运动空间;空间布局;规划策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

[文章编号] 1006-0022(2024)07-0097-07

[中图分类号] TU984.14

[文献标识码] B

[引文格式] 陈晨,王灿,苏永锋,等.创新型城区体育运动空间布局规划策略: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例[J].规划师,2024(7):97-103.

图片


1 体育运动空间及其布局研究综述


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等政策的出台,国家政策愈发关注体育运动空间供给中不同人群需求、空间集约利用及健康效应等方面的内容,传统的体育设施布点规划已难以满足人们对体育运动空间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因此,从城乡规划学科出发研究体育运动空间布局对于推动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户外运动基地、嵌入式场地等体育运动新空间和新场景的发展,打造健康活力导向下的城市空间有着重要意义。


1.1 体育运动空间的内涵及发展特征

涉及体育运动空间的研究一般以公共体育设施、体育场地、体育空间为研究对象,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其中:公共体育设施是指满足群众体育运动需求和举办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及赛事的公益性建筑、场地、设施;体育场地是指供居民进行日常活动,满足其健康需求的各种运动空间,包括专用性体育场地和综合性体育场地;体育空间的内涵则更丰富,即由城市政府主导或直接提供的可供大众进行体育活动的场所,根据体育活动性质可将体育空间分为康复体育空间、休闲体育空间、娱乐体育空间。实际上,随着群众的体育运动向个性化、多样化方向转变,仅以体育设施为研究对象显然存在类型不全、适应性不足等问题。由此,本文根据当前公共体育发展要求和群众体育运动需求,将城乡规划干预视角下的体育运动空间界定为“满足全龄段群众多样化的体育运动需求和举办多元化的体育活动及赛事,建设在体育用地或附属兼容在其他用地上的体育空间”,并聚焦创新型城区展开针对性的空间规划策略研究。

为保证体育运动空间布局规划具有可操作性,本文综合考虑体育运动空间的用地性质、空间组织形式、建设模式和规划干预方式等因素,将其分为4类(图1):一是建设在城市公共体育用地上的场馆设施,包括市区级体育中心、各类体育训练场馆,其用地性质是公共体育用地;二是与城市蓝绿空间结合设置的体育场地,包括城市公园和绿地内的体育设施,以及与山、林、水域等自然开放空间结合布局的休闲体育空间,其用地性质为公园绿地或非建设用地等;三是居住区的体育服务设施,即建设在居住用地上的配套体育场地和设施;四是其他建设用地上附属的体育设施,包括公共文化活动设施内的体育设施、商业综合体内部或屋顶的体育设施、工业园区内的体育设施等。如此,既符合全民健身的发展趋势,也能够与空间规划和相关政策有效衔接。

图1 体育运动空间结构

注:红色框内为本文研究对象。

我国体育运动空间的发展经历了从关注数量向重视质量的转变(图2)。新中国成立之初,体育运动空间主要用于运动训练和竞赛。到1995年,体育运动空间的数量大幅提升,还出现了全民健身中心等新形态;2011年,《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提出,体育设施建设可与公园、广场等其他公共空间结合,体育运动空间载体可向可发展体育运动的增量资源、闲置空间和存量用地拓展,更加强调以需求为导向配建以人为本的体育设施。整体上看,体育运动空间的发展呈现新特征:一是空间类型多元化,即从单一的体育场馆、体育中心发展到特色多元的专用场馆、城市体育公园、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嵌入式运动场地、户外运动基地等多种形态;二是空间载体复合化,即从传统的城乡独立用地拓展到居住社区、广场、公园绿地、城市综合体、商业购物中心、桥下和屋顶等多种城市空间以及山、林、水域等自然资源空间;三是供给主体多元化,即由单一主体转变为政府部门、团体协会、市场主体等多方协同;四是需求差异化,即体育运动空间除了要满足群众基本的体育运动需求,还应考虑地域体育文化、不同年龄群体的个性化需求。

图2 我国体育运动空间的发展演进特征


1.2 体育运动空间布局的相关规划研究

从供需角度看,体育运动空间布局的相关规划普遍面向居住地供给,较少考虑就业地需求。一般以各住区中心为需求原点,以体育场馆、文体中心等主要公共体育设施为供给点,得到公共体育设施供需匹配情况,包括居住区覆盖率、可达性等,并据此提出优化策略。近年来,虽有研究对商业娱乐地段的非设施类体育运动空间展开讨论,但还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布局研究。

从规划布局看,相关研究侧重于体育设施点的层级体系布局,对体育运动空间的整体性谋划不足。一方面,设施类体育运动空间布局多遵循传统体育设施专项的圈层布点逻辑:一是围绕行政管理等级来构建,如划分为市、区、街道、社区级的4级体系;二是按照生活圈和健身圈布局,在15分钟生活圈的基础上,结合GIS分析结果进行体育设施布点,构建15分钟运动圈。另一方面,非设施类体育运动空间的布局研究未能与设施类体育运动空间布局进行整合。当前,虽然已有学者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着手研究公共体育空间与城市蓝绿空间的联系,但是对于体育运动空间布局的整体性、连续性问题不够重视。

从空间类型看,就体育论体育运动空间的研究较多,缺乏针对复合化需求的体育运动空间布局探讨。设施类体育运动空间研究主要关注单一的体育功能:一是研究各级公共体育设施对大众项目的供给水平,包括单一或多种项目的体育场馆、场地;二是多针对层级化的体育运动空间使用情况。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单一体育功能为主的传统健身场地设施已经不能适应居民的多元需求,相关研究对体育运动空间的复合化功能认识不足,缺乏系统性的空间布局规划方法指引。


2 创新型城区体育运动空间布局的特点与挑战


2.1 体育运动赋能创新型城区“产—城—人”融合发展

创新型城区是创新知识经济主导、青年创新人群集聚、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复合多元的城市发展新空间。当前,我国创新型城区通常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创新型城区作为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集中区,往往存在青年人口高度集聚现象;二是创新型城区普遍位于城市原有的工业区或城市新区,偏离城市中心区,住房、基础设施等配套建设常滞后于中心城区,职住空间分离、跨区域通勤量大;三是创新型城区建设初期单一的产业功能开发导致区域内各类空间相互割裂。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各地纷纷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单一功能主导的产业园区。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开发区的功能发育不足、产业结构单一、产城融合不足等问题开始凸显。在此背景下,“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逐渐成为引领开发区发展的范式。2020年,中央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城市发展由“功能主义”向“人本主义”转变,有学者提出迈向以产聚人、以人兴城、产城融合的“产—城—人”融合发展模式。

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兼具体育锻炼、休闲和社交功能的活动,对“产—城—人”融合发展有独特的促进作用(图3)。首先,体育运动空间一般具有开放性和参与性的空间属性,通过丰富体育运动空间供给的数量和类型,可以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健身和社交需求,同时激发青年人群的创新活力;其次,体育运动空间的多元化促使体育空间与城市空间的互动更加紧密,提升了创新型城区的空间品质;最后,体育产业具有强关联性、收入弹性和绿色低碳等特征,基于“体育产业+”的产业转型及其多元业态融合,可为创新型城区发展提供新动力。

图3 体育运动赋能创新型城区“产—城—人”融合发展


2.2 创新型城区体育运动空间布局的难点

创新型城区体育运动空间布局有3大难点。首先,职住分离引发的供需不平衡。一方面,创新型城区中往往各类住房供应量不足,青年人才的购房能力有限,而且创新型城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方面与中心城区的服务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另一方面,创新人才对环境服务的偏好与其工作性质高度相关,他们更愿意聚集在文化氛围浓厚和交通便利度高的区域。然而,已有研究很少考虑在空间规划布局中如何应对创新型城区职住通勤行为和人群需求差异带来的影响。

其次,创新区域发展的活力关联弱。依据创新型城区的发展演进情况可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工业园区转型而来。在发展初期注重工业生产导致用地结构失衡,各个产业园区各自为政,在后续转型过程中需要补足区域生活性服务设施。另一类是新建城区。在城区建立初期,部门管理条线分割导致配套不全,引发了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错位和融合不足的问题。因此,如何将体育运动空间布局与区域蓝绿系统融合,在商务办公、科教及产业地块中融入体育运动功能,构建完整连续的体育运动空间体系,形成区域生态与创新活力联动网络,是创新型城区体育运动空间布局规划需要关注的内容。

最后,对青年创新人群的需求响应弱。创新型城区是青年创新人群高度聚集的地区,青年创新人群的需求主要包括3点:一是青年创新人群需要在工作过程中持续发挥创新才能,体育运动的娱乐性、竞技性、健身性都有利于提升人的创新能力;二是青年创新人群对物质生活环境有较高要求,追求高品质、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趣味化、智能化的体育运动空间对青年创新人群有很强的吸引力;三是青年创新人群重视社交关系,体育运动空间也是公共交往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创新型城区建设应充分发挥体育运动空间的触媒功能,积极响应青年创新人才的需求,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3 创新型城区体育运动空间布局规划策略


创新型城区的体育运动空间布局规划不应只面向居住人群进行布点规划,还要响应创新型城区发展的空间特点、产城融合和人群需求。本文以“体育运动空间建设促进创新型城区健康活力发展”为规划目标,从产、城、人3大维度提出体育运动空间布局规划策略,即以精准匹配响应人群的健康需求和活力差异,以整合联动构建创新型城区发展的健康可持续和活力网络,通过运动触媒激发“运动+”的产业发展和多元活力。最终,形成体育运动空间“层级化、网络化、类型化”的布局规划模式(图4)。

图4 创新型城区体育运动空间布局规划的技术框架


3.1 精准匹配:“人本+”的服务规模和运动类型需求匹配

创新人群是本次研究中体育运动空间的主要服务对象,精准匹配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重点回应创新型城区人群的运动需求差异,开展“人本+”的空间供需评估,从而使得体育运动空间布局规划能够精准匹配创新型城区不同人群的空间分布情况及其体育运动需求。

3.1.1 基于职住关系的精准匹配

基于职住关系的精准匹配指规划要考虑职住分异和功能类型的需求差异。职住分异即体育运动空间布局规划应综合考虑就业地和居住地的人口分布情况,功能类型则要求考虑就业人群和居住人群的需求差异。例如,就业地人群可能需要舒缓工作疲劳、丰富职场社交的体育运动及空间类型,而居住地人群则可能更需要社区休闲类、亲子类的体育运动及空间类型。

3.1.2 基于年龄差异的精准匹配

基于年龄差异的精准匹配指体育运动空间布局规划要考虑主力人群(即某个年龄段的人数特别多的群体)和其他年龄段人群的需求差异。例如:青年人群可能需要满足塑形健体等健康需求的体育运动及空间类型;老年人群可能需要满足舒缓慢性疾病等健康需求的体育运动及设施类型。老少群体是弱势群体,即使其不是体育运动空间的高频使用者,在社区层面仍应予以重点关注。

3.1.3 基于个性需求的精准匹配

基于个性需求的精准匹配指体育运动空间布局规划要关注多元小众的需求和不同的运动价值偏好。多元小众即多元或小众的运动兴趣,对于前者,可布置综合型体育运动空间;对于后者,可根据小众运动爱好者的需求集中布局特色化体育运动空间。同时,要关注区域人群对运动价值的偏好类型,如运动社交型或运动自我提升型,在人群偏好前者的区域,可结合公共开敞空间布置体育运动空间,且这类空间的参与性强;在人群偏好后者的区域,宜将体育运动空间布置为受环境干扰小的半私密场地。


3.2 整合联动:“廊道+”的生态基底和创新活力要素联动

整合联动的关键在于通过体育运动空间布局规划促进创新型城区要素联动,促进城区蓝绿空间、创新空间、日常空间的互联互通,形成“廊道+”的运动空间网络。

首先,创新型城区的体育运动空间布局应联动蓝绿空间,包括生态廊道网络和公园绿道体系等。生态廊道网络能将体育运动空间与区域国土空间规划、总体城市设计等规划中的生态空间进行联动布置,如借助其生态绿廊增补步道、骑行道等线型运动廊道;公园绿道体系是城市公园体系和城市绿道体系融合后形成的,根据潜在需求和规划兼容性在公园绿道体系中挖掘并嵌入运动空间等。

其次,创新型城区的体育运动空间应与创新空间实现联动布局,包括科创廊道体系和活力街巷体系等。科创廊道体系指创新型城区科创活动集聚的线性空间要素,活力街巷体系是以创新型城区为基础构建的活力街巷网络。由此,体育运动空间可以与重要科创走廊、慢行网络体系和商业步行街区互相联动。

最后,创新型城区的体育运动空间布局应与日常空间紧密联动,包括通勤廊道空间和连续行为空间等。一方面,在创新型城区就业人群的主要通勤廊道上布局或嵌入体育运动空间,引导就业人群在通勤路线上就近开展体育运动;另一方面,在识别其他类型人群日常时空行为连续性特征的基础上嵌入相应类别的体育运动空间,鼓励将体育运动融入创新型城区的日常场景。


3.3 运动触媒:“运动+”的生态文化和经济业态触媒

创新型城区的业态复合和经济发展是体育运动空间多元价值转化的重要体现,运动触媒的内涵(或意义)在于促进新价值和新业态的转化,推动创新型城区的体育运动空间与生态、文化、消费等主题场景融合。

首先,以体育运动空间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包括生态价值转化和场域特色塑造。生态价值转化是指通过体育运动空间嵌入可兼容的生态空间及其邻域空间,从而凸显生态景观的服务价值;场域特色塑造即根据生态场域(山、水、林、田、湖)的自然禀赋特色,以及康体、休闲需要来布局和策划体育运动类型,如亲水运动、越野运动等。

其次,以体育运动空间建设推动体育文化价值转化,包括地域文化融合和体育文化塑造。地域文化融合是指体育运动空间发展要融合本地文化特征,策划具有地域文化内涵的体育运动及空间类型,如古镇文化运动公园、未来科技运动基地等,从而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体育产业。体育文化塑造是指结合区域特定体育运动需要来集中布局类型化体育运动场地,以塑造区域体育文化IP,如滑板体育文化、飞盘体育文化等,加强对体育文化产业化的引导。

最后,以体育运动空间建设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激发体育运动社交和体育运动场景的消费潜力。体育运动社交消费指通过体育运动空间和功能业态的联合布局,激发体育运动空间的第三空间价值属性,引导人们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并产生间接消费。体育运动场景消费则强调结合商业空间及其消费属性,通过打造创意化、定制化、智能化的运动场景类型,促进直接消费,如商业健身房、体育竞技、智慧体育体验等。


4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体育运动空间布局实践


4.1 区域基本概况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以下简称“城西科创大走廊”)地处杭州市西郊,城区面积为398 km2。其围绕打造杭州市第三中心、“创新活力之城”的目标定位,以科创产业为主导,依托紫金港科技城、未来科技城、云城科技城和青山湖科技城4大创新功能板块,汇聚了阿里巴巴、国家级超重力实验室、字节跳动华东中心等创新主体,成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创新型城区之一。

城西科创大走廊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后,为了实现从总体规划到详细规划的精细化传导,助力创新型城区建设,城西科创大走廊管委会组织开展了运动健康活力空间、商业休闲魅力空间、重要跨区域道路线位及慢行系统3个专题研究工作。笔者所在团队编制了《城西科创大走廊运动健康活力空间专题研究》,并参与了城西科创大走廊商业休闲、体育运动、交通出行需求问卷调查。


4.2 基于精准匹配策略的体育运动空间层级体系引导

基于职住关系的精准匹配重在解决职住分异导致的体育运动空间供需错配。通过手机信令数据解析,发现城西科创大走廊的体育运动空间供给仍存在缺口,尤其是区域的就业地有超过1/3的工作人群在步行15分钟内无法到达体育运动空间。考虑到职住分异的影响,规划提出了3项措施:①结合城西科创大走廊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杭州市体育专项规划的要求,布局市、区级体育运动空间;②根据人口空间分布及其职住空间结构,结合居住地居住人口规模布局街道级体育运动空间,再根据就业地工作人口规模(以居住人口千人标准的一定比例)补充街道级体育运动空间;③以打造职住人群5分钟健身圈为目标,补充完善社区级体育运动空间。

基于年龄结构的精准匹配重在满足特定年龄群体的运动需求。按照主力人群的年龄差异,将社区划分为青年社区、老龄化社区、全龄社区等,根据城西科创大走廊社区人口类型数据,青年社区主要位于未来科技城、紫金港科技城、环西溪湿地周边,老龄化社区主要位于老余杭、青山湖科技城等城西科创大走廊中西部区域。此外,问卷调查显示,不同年龄人群都对跑步/散步有较高的需求,青年群体更喜欢室内健身、羽毛球等运动,老年群体更喜爱室外健身。因此,规划要基于社区类型差异对体育运动空间进行适青化或适老化的规划引导。

基于个性需求的精准匹配重在关注人群在运动时偏好集聚的区域。根据问卷调查统计出的阿里巴巴、紫金港科技城、老余杭、青山湖科技城各板块的人群对运动类型的需求,以及城西科创大走廊的体育运动打卡情况(利用2022年5—10月微博打卡数据筛选得出),揭示区域人群的真实运动需求及其空间分布情况,从而开展精细化的体育运动空间布局引导(图5)。考虑到体育运动空间层级体系中的市级和区级体育运动空间一般为综合性体育场馆设施,因此精细化的引导主要落实在街道级和社区级的体育运动空间。

图5 体育运动空间层级化布局


4.3 基于整合联动策略的体育运动空间网络引导

首先,基于城西科创大走廊生态基底分析,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中的生态结构规划,识别出大走廊生态廊道。规划沿主要生态廊道布局绿道,围绕核心蓝绿空间打造“三道并举”(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的健身慢道体系。同时,在可利用的公园绿地中嵌入绿道,构建与公共开放空间融合的绿道网络。

其次,根据城西科创大走廊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创新策源地和产业转化地的规划布局,叠加道路步行指数等多元评价指标,形成与科创廊道相融合的主干绿道网络。同时,根据城西科创大走廊创新趣街建设要求,选取步行指数较高、景观条件适宜的创新活力街区嵌入绿道和体育设施,最终形成与科创廊道体系和活力街巷体系相结合的街区绿道网络。

最后,规划结合城西科创大走廊的现状通勤特征和居民出行意愿调查结果,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的骨干道路交通为依据,在主干通勤道路沿线、居住地和就业地到轨道交通站点的通勤道路沿线嵌入绿道,形成与通勤廊道空间整合联动的健身路径。同时,将健身路径与绿道网络、体育设施叠加,形成完整、连续的体育运动空间网络(图6)。

图6 体育运动空间网络化布局


4.4 基于运动触媒策略的体育运动空间类型引导

规划结合场域生态特色与区域文化特色、体育运动业态,塑造“运动+”的空间场景,形成多场景融合的体育运动空间类型化布局(图7)。

图7 体育运动空间类型化布局

城西科创大走廊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包括山地、农田、湖泊、湿地等要素,但生态价值转化不足。规划围绕本地生态基底,布局“运动+生态”的特色体育运动项目,在山地、水上、农田3类空间打造特色运动项目,包括山地运动、水上运动、田间运动等。

城西科创大走廊具有历史文化、湿地文化、科创文化等丰富多元的文化要素,体育运动空间类型布局可结合地域文化打造兼具文化历史印记和现代运动理念的运动文化IP。同时,通过“运动+文化”创新体育文化发展方式:在文化运动公园规划中,将体育运动与吴越文化、运河文化等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智慧体育规划中,将体育运动与科技文化相结合,拓展体育文化产业。

此外,城西科创大走廊内聚集了众多科创产业平台和青年科创人群,宜引导体育运动空间布局与园区、商业中心等相结合,设置宜社交、趣味性强、智能化的运动项目。同时,营造“运动+消费”的场景,如在园区布置屋顶跑道、共享健身房等,增强科创人群进入体育运动空间的便捷性,拓展科创人群的社交空间;在商业综合体内引入室内攀岩等创意运动,增加运动体验新业态。通过纵向发展品牌赛会等第三产业、横向联动体育智能制造等产业,促进城市产业经济发展。


5 结束语


本文以健康活力发展的创新型城区建设为导向,从体育运动空间布局促进创新型城区“产—城—人”融合发展的视角着手,开展体育运动空间布局规划对策研究。在厘清“体育运动空间”内涵的基础上,梳理了创新型城区体育运动空间布局的难点,制定了精准匹配、整合联动、运动触媒3大核心策略,提出应促进体育运动空间的供需匹配、网络一体和价值延展,形成“层级化、网络化和类型化”的体育运动空间布局模式,并通过城西科创大走廊的专题研究展开验证。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