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规划管理】创新治理视角下的社区公共空间更新模式——以江苏昆山“昆小薇”为例
规划师杂志社   2024-09-27 19:48:22
 

摘 要

为满足城镇化进程“下半场”对社区公共空间更新提出的环境品质与服务水平提升等建设要求,以及多元主体参与、体系化引领等创新治理要求,应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与人民城市建设。总结“昆小薇·共享鹿城”城市微更新专项行动的既有经验,梳理其运行的底层逻辑,从创新治理的视角出发,提炼“属于生活”“孕育记忆”“建构意义”的核心价值,进而构建“昆小薇”模式的“体制—机制—路径”理论框架。通过圈层治理结构引领下的全过程闭环工作体系构建、品牌化场景运维和迭代式推进的创新性探索,为公共空间更新和社区治理提供可借鉴的县域样板。

[关键词]昆小薇;创新治理;社区公共空间;更新

[文章编号]1006-0022(2024)05-0075-08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汤晓敏,孙嘉敏,王云.创新治理视角下的社区公共空间更新模式:以江苏昆山“昆小薇”为例[J].规划师,2024(5):75-82.

图片

0 引 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在城市发展转型期,公共空间更新与社会治理愈加密不可分。总结多年政策要求与实践经验,如今社区公共空间更新面临以下挑战:①时间维度上,更新工作需摆脱短期效益的陷阱,避免造成新的供需矛盾,聚焦全生命周期体系构建,维持更新成效“长红”。②空间维度上,“微更新”之“微”多囿于空间尺度之“微”,项目规模小,生命力弱。对“多‘微’联动成网”的探索,或许能利用其全局协调与资源整合优势打破更新困境。同时,社区作为城市治理体系的基础单元,如今仍多采用传统的垂直式治理方式,需要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因此,社区公共空间的更新目标将从建设物质空间转变为塑造精神内核、构建社区认同,而治理模式创新将成为迎接社区公共空间更新挑战、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突破口。本文以江苏昆山“昆小薇”为例,分析“昆小薇·共享鹿城”城市微更新专项行动(以下简称“昆小薇”行动)的既有经验,探讨其运行机制与实施路径,提出未来应用发展的建议,尝试构建一种“实践—理论”双螺旋发展模式——“昆小薇”模式,以此探索如何以社区公共空间更新作为社区治理创新的重要抓手,满足城市发展转型需要及治理模式的创新需求,并为县级市的公共空间更新与高质量发展转型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

“昆小薇”行动从高质量试点项目开始,经过近5年的培育,内涵与外延得到不断拓展,成为“人格化”的昆山城市品牌IP,作为城市经营的“催化剂”引领了昆山城市建设经营模式的转型。同时,“昆小薇”行动也是对社区营造的一次尝试,以空间更新激活社区内生力量,推动了昆山“人民城市”建设。


1 社区治理与公共空间更新模式相关研究


1.1 研究缘起——治理创新与空间更新的双向互济

我国基层社会管理经历了单位制—街区制—社区制的演变,在社区制阶段又经历了建设—管理—治理社区的转变。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社会结构的调整,社区治理的内涵与方式也在相应调整,以适应日益多元复杂的利益格局、社会观念和矛盾。2017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发布,强调“积极推进城乡社区治理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各地纷纷开展社区治理创新实践,学术界主要对社区治理创新的动因、特征、模式、未来走向等进行了研究,发现社区公共空间更新作为一种社区公共事务,能通过促进居民间人格化的交往,提升社区自治能力,解决社区治理难题。

近年来,社区公共空间更新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环节,在各地如火如荼开展,地方更新行动方案也相继出台。在实践中许多新问题、新挑战不断浮现,推动了政府、学界、社区规划师等对公共空间更新的再认识。一些空间更新庸俗化或绅士化,损害了居民的公共利益;事权错位阻滞了更新进程;城市体检工作不到位,难以“切中”居民的急难愁盼;“前赴后继”的短周期项目常面临网红热度迅速退潮的问题……公共空间更新中凸显的社会矛盾体现了传统社会治理的局限性,倒逼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


1.2 实践与理论研究现状

本文将社区公共空间定义为社区生活圈中对公众免费开放,能承载居民日常通勤、休憩、社交、运动等活动的户外公共开放空间,能满足居民利益诉求与实现社区协同的公共领域。已有的研究和实践发现,社区公共空间是推动社区善治的重要载体,治理模式创新是城市发展转型的破题关键。相关专家及学者对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的治理主体结构、运行逻辑、动力机制、实施路径等展开了丰富的讨论。治理模式受到地域甚至社区差异的影响。某些研究专注于个案,深入剖析了案例在组织架构、运维融资、实施主体、工作流程等方面的创新点。随着新经济、新技术的发展,治理模式创新呈现系统化、多元化的趋势。我国公共空间更新实践的规模跨度大,治理结构不一,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公共空间更新项目配合社区治理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其他城市沿用效仿该模式,但因经济、地域、管理等差异存在适用性差的问题。

因此,本文拟从创新治理视角出发,借鉴“昆小薇”行动的实践经验,建构一套可复制、可借鉴的社区公共空间更新治理模式。该模式是对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理论体系的完善,也是对打造城市更新县域样板的一次探索。


2 “昆小薇”行动实践路径


“昆小薇”行动始于城市战略转型要求下的县域试点,在昆山自身城市矛盾的倒逼下,从高质量试点项目开始,边实践边摸索,形成标准化工作路径,建成项目300多个,达成了“予空间温度、予社区活力、予城市底蕴、予百姓归属”的治理成效。


2.1 实践缘起——示范性目标与内需性矛盾

2.1.1 政策机遇与目标转向

在我国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以及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昆山作为江苏东大门、邻沪第一城,是衔接苏沪的战略支点,区位优势明显,成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和加强创新社会治理的引领区。作为“百戏之祖”昆曲的发祥地,昆山以“打造现代化城镇建设的县域样板,探索历史文化城市更新特色化”为目标,发起了“昆小薇”行动,以回应国家城市更新顶层设计下的地方试点要求。

昆山是上海经济圈中重要的新兴工商城市,连续19年位居全国百强县之首,2022年成为全国首个GDP突破5000亿元的县级市。昆山具备支持城市更新治理创新的经济能力,开始谋求新的政绩增长点,“昆小薇”行动是昆山拓展民生实事工程、迈入高质量稳步发展新阶段的代表性项目。

2.1.2 现实矛盾倒逼创新转型

“昆小薇”行动是昆山在“用地与供需矛盾、文化痛症”等现实矛盾倒逼下开展的更新创新转型。昆山市域面积为931 km2,总人口近300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城镇化改变了昆山的城市空间格局,公共空间日益逼仄;外来人口的涌入改变了昆山城市社区的利益格局;时代的发展让居民的生活观念、政治素养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的技术创造了新的认知与生活习惯。旧的社区公共空间属性和格局与多元复杂的居民新需求不再匹配,昆山亟待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以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突破新的治理困境,承载美好生活需要。

昆山地处江南水乡,地域文化资源丰厚。然而,快速城镇化带来了本土文化的日益淡漠,在互联网时代,社区归属感与认同感逐渐式微。文化矛盾催促着昆山在城市更新中复兴历史文化记忆、保留利用社区资源、培育文化氛围。此外,既往社区公共空间更新中存在质量不佳、功能匹配程度低等物质环境建设问题,以及管理评估不到位等治理问题,在浪费土地与财政资源的同时,“消耗”了主体之间的信任及其参与更新工作的积极性。

“昆小薇”行动旨在突破传统更新弊端,传承城市精神,增强人际联结,创新社区治理的空间机制,缓解城市发展中的各类矛盾。


2.2 创新治理视角下的更新路径建构

经昆山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由昆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迅速集结了“小薇工作组”,开展“昆小薇”行动。通过多轮次的圆桌会议、居民座谈会与问卷调查,了解居民需求,集结专业智慧,“昆小薇”行动初步确定了“可达性”“生活性”“文化性”3大工作重点。在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更新经验的启发下,“昆小薇”行动进行了技术整合与规划布点工作,通过下达任务清单,统筹安排社区公共空间更新项目的分批次建设,并结合政策、宣传、分期评估等配套支撑,在实践反馈中持续优化。“昆小薇”行动历时6年的培育,逐渐形成了一套可追溯、可扩展的弹性工作路径,以指导各方协作,共促项目迭代推进(图1)。

图1 “昆小薇”行动的工作路径

2.2.1 宏观统筹与系统规划

在“昆小薇”行动计划萌芽阶段,由笔者所在团队负责编制《昆小薇·共享鹿城行动指南》等技术导则,厘清了工作框架,明确了管控底线以及各阶段参与方的责任和行动方法,统筹推进了空间选点与项目建设(图2)。在启动阶段,基于“五区一线”区域发展规划,对老城区至中环内区域的公共绿地空间布局结构进行了“增量+提质”系统性优化:首先,基于可达性分析,找出公园绿地游憩服务盲区,通过对闲置地、边角地、废弃地、拆违地的摸底调查,挖掘公共空间潜力,发现新机会空间;其次,建立公共空间质量分类评估体系,对各类存量空间进行系统评估,形成分级更新规划。在此基础上,结合规划制定分类详细方案,梳理形成更新项目工作量清单,明确“昆小薇”行动的目标、内容、空间类型与实施要求等,指导更新实施建设(图3)。例如,2020年制定《昆小薇·共享鹿城》“1998”行动计划(1个指南、9大类型、98个项目),提取出活力街巷、魅力街角、艺术建筑、贴心装置、共享操场、社区艺圃、口袋公园、健体环道、特色花道9大空间要素,探索了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的标准化与特色化建设。

图2 “昆小薇”行动指南

图3 “昆小薇”行动更新项目规划布局(左图:老城区;右图:中环内区域)

2.2.2 示范引领与共建共治

2014年,以大规划、小切口的城市更新实践为目标,由笔者所在团队负责编制了《昆山市中心城区城市增量提质规划》。2018年,老城区“ T ”字形水轴上富春苑的建设拉开了南北后街改造的序幕,一批优秀的试点项目陆续建成,其中富春苑、隐园、耘圃、稚趣街角、花意街巷5个启动项目先后获得上海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等奖项,为后续推广提供了良好示范。随后,《昆小薇·共享鹿城行动指南》的编制吸纳了多个团队加入合作。2020年,昆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正式发布“昆小薇”行动,成为政府年度工作汇报的重要内容,全年共建成98个项目。“昆小薇”行动采用EPC总承包模式,搭建政府平台,实现了对设计、采购与施工等阶段的系统管控与交叉协调,保障了决策与审核流程的高效和简明。阶段性的考核督察机制以及持续性的动态优化保障了“昆小薇”行动的生命力。2021年,通过全市域推广、全要素更新、情感叠加、品牌IP建设等方式,“昆小薇”的品牌知名度得到提升;依托学校、社会组织、企业等多元主体互利合作,提高了资金筹措能力与项目创新动力;通过圆桌会议、志愿者招募、话题性访谈及设计方案公示等举措,探索了资源的再分配与利益格局的重构,从而推进共建共治,建设幸福昆山。截至2023年7月,昆山市域累计完成317个“昆小薇”更新项目,“昆小薇”行动荣获“江苏人居环境范例奖”“十大民心工程”等荣誉。

从一条“ T ”字形水轴到老城区,从中环内区域到集中建设区,“昆小薇”行动逐渐向区镇推广,结合城市绿网和水网体系,统筹蓝绿空间,形成了面向全市域的更新行动计划。如今,“昆小薇”行动形成了迭代渐进的发展趋势,从满足生活功能、融入文化记忆,到叠加情感、建设品牌、导入场景……“昆小薇”行动不断优化扩展,内涵愈加深厚,2022年开始探索“昆小薇”2.0(图4)。

图4 “昆小薇”行动地图


3 “昆小薇”行动的核心价值


城镇化进程“下半场”对社区公共空间更新提出了环境品质与服务水平提升等建设要求,以及多元主体参与、完善治理体系等创新治理要求。鉴于此,本文充分凝练“昆小薇”行动既有实践的思想内核,体系化构建“昆小薇”模式,以创新治理视角探索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的县域范式。

“昆小薇”行动是以激活公共空间与恢复公共生活为目标开展的全要素、人本化、精准化、精致化的城市微更新行动。本文总结提炼出“昆小薇”行动“属于生活”“孕育记忆”“建构意义”3大核心价值,以期引领更新实践,弥补既有短板,拓宽发展场域,根植城市底蕴。


3.1 “属于生活”——营造可以停留、可容纳生活事件的日常空间

为了让城市道路在满足通勤需求之余恢复休闲功能,“昆小薇”行动提出“属于生活”的解决方案:在物质空间营造的基础上,融入日常生活事件,打造全龄友好社区。

由致和塘与后街河组成的“ T ”字形水轴两岸区域,自宋代起即为昆山旧址新阳县城的核心商业贸易区,周边尚存街巷里弄、文人旧宅及私家园林,历史底蕴深厚,承载了老昆山人最深刻的记忆。“昆小薇”行动将这里打造成精致的江南水乡特色空间,再现了昆山老城区“ T ”字形水轴两岸的繁荣生活场景,彰显了昆山水城交融、古今对话、水墨江南的滨水公共空间意向,回应了老旧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致和塘南岸东段,无序停车问题严重,侵占了滨水公共空间,界面与设施破损,步行舒适性差,近水而不亲水。“昆小薇”行动以人本化为目标,以花意街巷为主题,将该区段打造成主题鲜明、功能复合、充满烟火气的错时共享空间(图5),串联起居民工作、通勤、学习、休闲等生活事件。

图5 “属于生活”的花意街巷

在位于柏庐中路—东塘街交叉处的稚趣街角,沿学校围墙开辟了一条安全、趣味的小学生上下学之路。“昆小薇”行动采用“疏林透光微整容”的方式,打开了街角的香樟林林下空间,通过在地面铺设色彩明快的“数字”游戏铺装,增设“积木”平台,构筑孩童嬉戏、家长等候接送的全龄共享空间(图6)。

图6 包容全龄需求的稚趣街角


3.2 “孕育记忆”——具象再现城市文脉

面对历史文化记忆逐渐淡漠的昆山,“昆小薇”行动以“孕育记忆”为更新切入点,梳理城市文化脉络,结合工作、通勤、社交、学习等场景,因地制宜打造兼具传统昆韵与现代生活的小微空间。

亭台楼阁与飞檐翘角是昆山的文化记忆,致和塘南岸的花意街巷充分展现了这些文化要素,让市民们漫步于此,欣赏黛瓦粉墙上的桃扇遮面。位于东塘街与许文塘交界口西北角的耘圃,以“徐氏三鼎甲”徐秉义的“耘圃”命名,通过修复现状水井,将文化记忆融入小微空间,以一道“城市屏风”精致化营造“水韵昆山”的叙事性场景。富春苑因基地东北角的明代“富春桥”而得名,设计采用明清格调的中式园林手法,恢复性修建清代文豪龚自珍的“羽琌山馆”,与湖石假山、垒石石阶、松竹梅等构成“境心合一”的主题景观。该园作为居民休闲娱乐和社会民生活动的重要场所,内设昆山园林文化研究会,开展各类讲座和研讨,宣传城市历史文化与精神,增强市民的城市荣誉感(图7)。

图7 “孕育记忆”的典型项目


3.3 “建构意义”——形成社区治理共同体

“昆小薇”行动不仅仅关注场地与空间,更关注场所与人的关系。面对“逐渐淡化的社区认同感”,“昆小薇”行动倡导多元主体参与以及跨领域的联动,使人与场所产生“链接”,并探索社区治理的空间机制,形成了由4个系统构成的治理圈层结构。“昆小薇”1.0以政府部门为核心,以社会组织和企业为辅助,以社区居民和社会能人为群众基础,在设计师的全程技术支持下,促进社群活动发生,推进共治共建。同时,联动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NGO)、非营利组织(NPO)、学校、企业等,策划系列“小薇”活动,盘活空间存量,催化城市经营。

“昆小薇”行动在空间中植入共享理念,提供日常交流空间与社区活动基地,丰富市民公共生活,让城市的景观空间转变为老百姓的生活空间、记忆场所与情感驻地,促进社区营造与邻里关系构建,增加城市凝聚力。例如,富春苑项目融入了“有事好商量”的元素,搭建起与群众零距离沟通的协商平台。


4 “昆小薇”创新治理模式框架构建


2021年,苏州市委党史学习教育第六巡回指导组对昆山提出了建立长效机制,形成“昆山经验”“昆山样板”的发展要求。“昆小薇”模式的建构回应了打造“昆山样板”的城市需求,它是基于“昆小薇”行动的底层逻辑分析与价值内核梳理,进一步形成理论又将理论反馈于实践的一套方法论。它作为实践与理论的中介,在概念上属于过程范畴,并具有指导功能与推广借鉴的价值。

“昆小薇”模式构建了“体制—机制—路径”创新体系,打造了全生命周期的闭环运行体系,融合了迭代式推进、累积式创新的动态更新思维,塑造了人格化的城市IP形象,并应用于昆山全市域的公共空间更新实践,推进城市的高品质建设转型(图8)。

图8 “昆小薇”模式框架

在体制方面,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形成合力,有机衔接了“党政社”。一方面,政府高度重视“昆小薇”项目,自上而下发挥统筹作用,推动了“昆小薇”项目的高标准建设,提升了资金运转能力,拉动了社会组织与企业的支持;另一方面,最终执行权的适当下放为各级治理主体创造了相对宽松的创新空间,为基层自制力量的科学化、精细化、法治化、智慧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培育土壤,践行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

在机制方面,在下上级协同、同级间统筹联动、项目间竞争合作的多元博弈下,形成“两图三会”的决策运行机制(图9),配合考核督察与成效评估机制,探索多元共治、共同缔造的社区空间更新治理方式。同时,成立专项小组,系统推进规划政策制定与督促落实工作,加强部门协同并厘清边界,做好事权衔接。各政府部门对接昆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积极配合“昆小薇”行动,各司其职,集思广益,科学决策。例如,昆山市水务局配合“昆小薇”行动开放站闸,昆山市环卫部门在人流量较大的中心老城区建设“席地而坐”示范道路。典型示范项目的创新探索可供其他项目参考,推进了各项目的优质更新。“昆小薇”行动中跨部门、跨领域的合作增强了联动效益,提升了建设能级,如共同推进“一踪·两心·三街·四景·四片区”的亭林特色风貌塑造。昆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定期督察“昆小薇”行动建设情况,并开展建设成果评比,要求各实施单位落实具体责任人,每月填报进展报表,每季度填报工作小结,做好成果总结与计划制定。

图9 “两图三会”运行流程

在路径方面,“昆小薇”模式总结既有行动的项目运行经验,归纳出“146X”创新更新路径:1套人格化IP推动品牌化更新、4类协同治理主体构成圈层治理结构、6大阶段形成全过程闭环工作体系,以及实施X版本的迭代累积创新。


4.1 多元主体协同的圈层治理结构

“昆小薇”1.0以政府部门为核心系统,以社会组织与企业为辅助系统,以社区居民与社会能人为基础系统,以社区规划师与智库为技术支持系统。4类治理主体各担其责,形成由内而外的同心圈层结构(图10)。成立“住有宜居”基层党建行动支部,发挥引领作用,设立旧改工作专班,培育小区改造“热心人”;建立合理有效、渠道多样、公开透明的沟通机制,优化信息通道,保障接纳诉求、下达通知、资源整合、上下反馈、民意回应;政府购买社会公共服务等,保障项目的规范化、科学性、公平性与持续性。此外,“昆小薇”行动还提出了“一园一策、一街一方案”的倡议,结合不同场景初步探索了更具针对性的多元主体“共治共建共享”工作运行机制。

图10 圈层治理主体结构


4.2 全过程协作闭环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昆小薇”行动在“三步走、六阶段”的闭环工作体系指导下,实现了更新工作的高质量与长效性。该体系为每个工作阶段都确立了具体的工作目标、实施主体及其协同关系、相应的成果要求,指导项目持续运行并优化迭代(图11)。

图11 全过程协作闭环体系


4.3 迭代式推进,累积式创新

为了实现社区公共空间更新与治理的长效性,“昆小薇”模式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采用贯穿城市转型“长期、分段、逐级”的工作推进方法,基于全生命周期的闭环工作流程,循序迭代,形成“昆小薇”X.0的渐进更新与治理思维。其中,“昆小薇”1.0的迭代特征为分区域更新,先以老城区为试点,后全域推广;过渡性项目与分期分段项目的建设,等等。例如,老城区的致和塘2020年一期工程改善了部分路段的亲水体验,2022年二期工程在延伸原有路段的基础上增添了历史文化元素,融昆韵特色于江南烟火,彰显了老城区的厚度与温度。“昆小薇”2.0在全域拓展的同时进一步聚焦老城区的优化,构建城市蓝绿网络体系,着力系统化提升。基于“昆小薇”1.0中“昆小薇·校园”的先行经验,将项目内涵从公园绿地扩展到科技、生活、乡村等多元场景,进一步聚焦“小薇”场景的精致化建设、“小薇”社区的平民化共治、“小薇”休闲的品牌化运维、“小薇”数智的虚拟与现实嵌合,强化体育、文旅、安全、服务配套等内容的叠加,带动城市活力,彰显城市魅力,提升城市韧性与便民功能。

未来,“昆小薇”模式将坚持实践与理论互促的发展逻辑,以动态更新思维拓展既有模式框架,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提出的新应用需求。


4.4 品牌化思维催化城市经营

“昆小薇”模式的品牌化、IP化,是以“昆小薇”城市微空间为空间载体,以“昆小薇”更新行动为事件载体,以讲述IP故事的方式联动文旅、产品、教育等各领域,作为城市经营的“催化剂”,创新推动城市建设。通过品牌化,可以充分挖掘城市存量空间资源,作为“昆小薇”行动的外延拓展,实现传统空间资源的创新转化与提升。一方面,“昆小薇”品牌助力“昆山范式”的传播;另一方面,以“昆小薇+”为抓手,在“昆小薇”新空间开展新活动、新艺术、新体验,向教育系统、产品消费、城市文旅等领域横向延伸,推动建设优质的城市公共空间。城市特色品牌的建立有助于树立昆山的特色城市形象,提升市民的自信感以及社区、城市归属感,有利于向游客展示富有人情味、历史感、精致秀美的江南城市面貌和多元参与的人民城市治理图景。

目前,“昆小薇”品牌化建设初具雏形,完成了商标注册与微信平台“昆小薇”小程序的搭建,并联合教育部门以及高校设计比赛、各类节日开展了系列“小薇”活动,为将来构建以“小薇”作品、“小薇”活动与“小薇”运维为主体的“小薇”品牌体系打下了基础(图12)。

图12 “昆小薇”1.0的品牌体系


5 经验与启示


本文在梳理“昆小薇”行动既有实践的基础上,分析其底层逻辑,凝练其核心价值,从创新治理的视角初步建构了“昆小薇”模式,探讨了“昆小薇”行动的体制、机制、实施路径、目前成效以及未来的发展逻辑与走向,对社区治理的空间机制进行了有效探索,形成了示范效应,为完善社区公共空间更新体系、提升基层自治能力作出了实践与理论上的贡献。

目前,“昆小薇”行动已完成项目300多个,相关报道逾百篇,获得了诸多国内外重要设计奖项,成为全国多地考察学习的热点项目。同时,“昆小薇”行动间接带动了各类活动的开展,促进了风景园林、城市规划、建筑等学科的学术交流。“昆小薇”模式创新性地结合了体系化、品牌化、迭代化的更新策略,初步搭建了昆山城市更新行动的治理框架,丰富了既有理论体系,也为城市公共空间更新与社区治理提供了可操作、可借鉴的模板。

“昆小薇”2.0将抓机遇,迎挑战,择试点先行,全过程导入品牌运维机制,以“小薇”场景为新生产要素,促进文、商、旅、体大融合,带动城市创新发展;把握新科技变革机遇,嵌合智能管维、虚拟现实等技术,探索数智赋能“小薇”场景的发展道路;深化践行“共治共建共享”理念,加强党建引领,调适“小薇”创新治理与更新模式,结合不同场景,均衡调配资源与话语权,建立动力机制,凝聚场景精神内核。未来,“昆小薇”X.0将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迭代式更新,适应新时代发展变化。


(感谢合作设计单位——上海亦境建筑景观有限公司“昆小薇”项目设计团队,以及业主单位——昆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