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作品鉴析】自然教育基地评定与规划建设——以宁波为例
规划师杂志社   2024-09-14 16:40:42
 

摘 要

在国土空间规划时代,自然教育基地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态空间,其规划建设具有充分发挥生态空间多种功能、实现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的积极意义,对于在全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具有重要影响。梳理自然教育基地的内涵、特征与类型,明确自然教育基地的评定条件、评定程序与规划建设路径,并以宁波自然教育基地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着重阐述宁波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宁波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情况,以期为其他自然教育基地的评定与规划建设提供案例参考。

[关键词]自然教育基地;自然教育;生态文明建设;国土空间规划;宁波

[文章编号]1006-0022(2024)04-0153-08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马丽丽,陈蓉,张延,等.自然教育基地评定与规划建设:以宁波为例[J].规划师,2024(4):153-160.

图片


0 引 言


自然教育,是指在自然中学习体验关于自然的知识和规律,引导人们培养认知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观,建立人与自然的联结,以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自然教育”(Nature Education)一词最初源于1762年法国教育家卢梭的《爱弥儿》一书,1892年苏格兰生物学家、人文主义规划大师帕特里克·盖迪斯(Patrick Geddes)在爱丁堡建了一座供学生学习、观察自然的野外观测站,被认为是自然教育的最早实践。伴随着环境运动热潮以及生态学的研究进程,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正式提出“环境教育”理念,随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相继开始环境教育。我国真正意义的自然教育始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香港、台湾地区的环境教育,之后自然教育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并在2010年后有了快速增长的趋势。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自然教育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越来越受到林草、环保、教育等相关部门的重视。2019年4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全国第一个自然教育文件——《关于充分发挥各类自然保护地社会功能大力开展自然教育工作的通知》,中国林学会在杭州成立全国自然教育总校,并公布首批20个自然教育学校(基地),10月发布《森林类自然教育基地建设导则》《自然教育标识设置规范》两项团体标准,我国自然教育事业正式进入规范、有序、快速、蓬勃的发展阶段。因此,要大力提高对自然教育工作的认识,意识到自然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国土空间规划时代,深入挖掘生态文化资源,在保护的前提下,建立面向全民共享的、富有地域特色的、多元发展的自然教育体系,是充分发挥生态空间多种功能、实现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的重要形式,对于提高人民群众保护自然的能力,在全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态文明意识的增强,以走进自然保护地、回归自然为主要特点的自然教育进入公众的视野。在自然保护地开展自然教育,具有公益性强、就业容量大、综合效益好的优势,是发挥自然保护地多种功能的重要形式,是实现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的有效途径,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精神、文化需求。

自然教育基地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态空间,越来越引起各方学者的关注和重视,近年来以“自然教育”为主题的研究成果也十分丰富,但研究内容更多侧重于思想理论方面的研究,对于自然教育基地规划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较少。基于此,本文梳理自然教育基地的内涵、特征与类型,明确自然教育基地的评定条件、评定程序与规划建设路径,并选取了宁波自然教育基地建设的典型案例——宁波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宁波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为同类规划的理论与案例研究提供参考。


1 自然教育基地的内涵、特征与类型


自然教育基地是具有以森林为主体的自然资源和明确的运营管理机构,配套开展自然教育活动的设施及人员,能够提供多种形式自然教育内容的场所。根据自然教育行业特征,自然教育基地一般以户外体验为主,需体现生物多样性。

自然教育基地空间主要有以下5个特征:一是以户外体验为主。自然教育是体验式教育,需要走出户外、走进自然、亲身感受,因此自然教育基地更多地在自然环境中设置。二是体现生物多样性。自然教育应具有针对性和独特性的教育内容,基地往往选址在生态资源类型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或者单一生态资源特色突出的地区。三是交通可达性高。自然教育基地的时空距离应能满足儿童、青少年、中年人、老年人等各类群体便捷参与体验。四是具备开展相关教育活动的场所或设施。室内场所有自然体验馆、自然教室等体验型场所,或标本馆、博物馆等展教型场所,或融合宣教功能的游客中心等服务型场所;室外设施有自然观察径、体验步道、郊游径、观景平台、露营基地、攀岩场所等,或是解说牌、科普长廊等与环境充分融合的解说设施。五是满足一定的面积要求。根据相关技术规定,山区自然教育基地的面积应不少于100 hm2,平原自然教育基地的面积应不少于10 hm2,城区自然教育基地的面积应不少于3 hm2

当前已公布的自然教育学校(基地)类型有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型、科研机构型(如亚太森林组织、林学会、林业科学研究院所、观测研究站、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种苗基地等)、科普展览型(如博物馆、植物园、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等)、经营体验型(如自然教育机构、旅游公司、度假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园林绿化公司、都市田园等)等。总体来看,自然教育基地可划分为自然保护地、农林产业基地、城市(郊野)公园、科普展览馆、科研院所和其他重要生态空间6大空间类型,不同类型的自然教育基地的受众群体也有所区别(表1)。


表1 自然教育基地空间类型与受众群体特征


2 自然教育基地的评定条件与评定程序


2.1 评定条件

自然教育基地的评定条件会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和标准而有所差异,根据中国林学会《自然教育基地评定导则》,综合来看主要分为5个部分。

一是基地管理。要求申报主体明确,基地权属清晰,有完善的运营能力和管理制度,有完善的安全制度和安全保障。二是资源与环境。根据山区、平原、城区3种基地类型,面积需符合相关要求,同时自然环境良好,周边存在可利用的其他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三是体验设施。具备功能分区合理、面积不低于100 m2的室内活动场所;具备分区合理、功能完善、安全便捷的室外活动设施;具备科学准确、通俗易懂、与环境充分融合的各种解说设施。四是有稳定、专业的教育团队和管理团队。五是体验课程。有专门的课程开发并定期更新和优化升级,课程类型多样且至少有一项基地特色课程。


2.2 评定程序

根据《自然教育基地评定导则》,申报单位应对照评定导则和相关通知要求,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学会提交申请及相关证明材料,评定机构先进行资料审查,后对申报单位的自然环境、周边资源、安全保障(现场部分)、体验设施等进行现场审查,最终结果由中国林学会组织专家团队评定,并由中国林学会进行命名授牌。评定机构每年会对基地进行年度工作报告复核,复核不符合评定导则要求的,或者基地运营出现不良记录的,将取消基地资格且5年内不予再次申报。


3 自然教育基地规划建设路径


3.1 科学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把培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观作为自然教育的基本原则,全域统筹,整体谋划,系统规划自然教育基地空间布局。以自然保护地为核心,在统筹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前提下,合理布局功能,在森林植被良好、景观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优美的区域,建立面向青少年、科研工作者、社会团体等公众开放的自然教育基地。加强资源环境保护设施、科普教育设施、解说系统以及各种安全、环卫、电信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提高自然教育基地基础建设水平。


3.2 特色凸显,打造区域品牌

充分挖掘和利用自然教育基地的地域特色,包括独特的自然景观、森林植被、古树名木、古道文化、野生动植物、地质遗迹等,因地制宜地打造具有时代特点、地域特色的自然教育基地。结合自身优势,选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内容组织开展特色活动,积极引导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自然教育研学活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基地在林业、海洋、农业、规划、教育等领域的专家资源优势,丰富自然教育课程体系,打响区域特色品牌。


3.3 措施保障,确保健康发展

自然教育工作由各级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林草部门主管,各级林学会配合实施,为确保自然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管理、运营、组织等方面提供更多保障措施。例如,联合教育行政管理等部门建立自然教育工作推进协调机制;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投入,引导和鼓励更多社会资本投资;健全考核机制,完善绩效考评体系和管理制度等。


4 宁波自然教育基地评定


4.1 宁波自然要素现状

宁波有着多元化的地理要素,包含山、水、林、田、岛、江、河、湖、海、湾等,全市共有海岛614个,海岸线总长为1682 km,占全省海岸线长度的1/4,其中大陆岸线为833.13 km。宁波是长三角陆域岸线最长的城市,其不仅拥有丰富的岛、涂、渔、景等海洋自然资源,还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现有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四明山脉和天台山脉,层峦叠嶂、山峰林立,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9.8%。宁波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有着丰富而独特的生物品种及自然生态系统,包括3200多种维管植物、500多种陆生脊椎动物、1300多种海洋生物资源,同时湿地类型多样,有5类18型,占全省湿地总面积的20.87%,位列全省第一。

宁波自然保护地数量众多,为开展自然教育基地建设提供了优良的资源与环境。现有自然保护地28个,包括1个自然保护区、4个风景名胜区、2个地质公园、1个矿山公园、15个森林公园、3个湿地公园和2个海洋公园,总批复面积约为1023 km2(图1),主要分布在“两山三湾”区域,生物多样性高,珍稀物种多,是展示丰富的森林植被、山川水流、峡谷险峰,以及独特的岛礁、沙滩、海蚀等海洋景观风貌和海洋生物资源的重要区域。

图1 宁波生态资源及自然保护地分布图

截至2023年底,浙江省共有自然教育基地107家,其中宁波仅有14家(省级及以上),涉及自然保护地的仅有2家。总体上看,宁波自然教育处于起步阶段,仍需充分挖掘当地生态、文化等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教育品牌,提高市民参与度,扩大宣传教育,激发市民认识自然、崇尚自然、保护自然的积极性。


4.2 宁波自然教育基地评定标准

宁波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充分发挥各类自然保护地社会功能大力开展自然教育工作的通知》和中国林学会自然教育基地的相关规定,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自然教育基地评定标准,主要包括两项内容。

4.2.1认定范围

申报单位为在全市范围内,以自然资源或自然元素为依托的,能够组织开展自然教育活动的相关组织机构和企业团体。选址范围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海洋公园等自然保护地;植物园、动物园、城市公园、城展馆等城市科普基地;乡土专家生产基地、农旅综合体等农林特色产业园。

4.2.2评分标准

①基地管理。要求主体明确,具有法人资格或受法人委托,能独立或联合开展自然教育工作;场所产权或使用权明确、边界清楚,能够作为自然教育基地长期使用;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各项制度落实情况良好等。②资源与环境。面积至少在10亩(1亩≈666.66 m2)以上,有开展自然教育活动的设施设备;周边2 km范围内不存在大气、水源、土壤、噪声等固定污染源以及地质灾害等安全隐患;要求基地内环境整洁、良好,道路设置合理等。③体验设施。室内设施,拥有自然体验、自然创意等场所;室外设施,有分区合理、功能完善、安全便捷的室外活动设施,如生态科普设施、互动体验设施等。④教育团队。有专门负责或分管自然教育的责任人,有稳定、专业的自然教育讲解员;有1名以上取得自然教育师线上培训结业证书的自然教育师;团队成员每年接受员工能力培训和安全知识培训;有稳定的志愿者队伍。⑤课程设置与运营。有专职课程开发团队或聘请外部机构进行课程开发,课程定期更新和优化升级;课程数量在2项以上,有1项以上特色课程;每年开展自然教育活动20场以上,受众300人次以上;有印刷教材,教材或科普作品正式出版发行等。


4.3 宁波自然教育基地评定结果

根据上述标准,截至目前,宁波植物园、宁波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宁波尤尼森林自然教育基地等34家机构获评自然教育学校(基地),其中国家级9家、省级5家、市级20家,空间涵盖宁波10个县(市、区)中的9个,类型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植物园、动物园、药用植物园、林特产业基地、农场、博物馆、城展馆、中学学校、野外观测站、旅游度假区等(表2)。同时,宁波市林业园艺学会成功注册“甬尚自然”品牌,开展了“甬尚自然”大讲堂、“甬尚自然”杯自然笔记大赛等一系列品牌活动,组建自然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等。通过近3年的努力,宁波自然教育基本实现教育基地全域覆盖、教育课程丰富多彩、教育能力显著增强、教育福利更加普惠。


表2 宁波自然教育学校(基地)评定结果


5 宁波自然教育基地规划建设典型案例


5.1 宁波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规划建设案例

宁波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是浙江省级自然教育基地,2005年开始开展自然教育工作,公园总面积为4 593.4 hm2,共有森林面积4507.5 hm2,森林覆盖率达到98.6%以上,是宁波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国家森林公园。

5.1.1 评定情况

从基地管理来看,宁波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由宁波市林场管理,至今已有20个年头。为满足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建设的各类要求,整个园区按照高标准打造,具备一支强有力的运营团队和专业的管理服务团队,其中管理人员有11人、服务人员有20人、安全员有5人。从资源与环境来看,宁波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浙江省东部四明山腹地的余姚、鄞州、奉化、嵊州、上虞5个市(区),呈东西向狭长形分布,省道浒溪线穿境而过(图2)。公园内景观资源丰富,主要有:①季相丰富的森林景观。该地区拥有独具特色的风景林,如金钱松风景林、黄山松风景林、红豆杉风景林、樱花风景林、红枫风景林等(图3)。②变化万千的天象景观。该地区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温比城区低8℃,可看到江南罕见的雾凇景观,有“夏天的莫干山,冬天的长白山”之美誉。③绮丽迷人的曲溪瀑潭。公园内水资源丰富,分布有周公宅水库、黑龙潭、鹁鸪岩水帘洞、甬江源头、仰天湖、深湖、秀湖、四亿年冰臼。④珍稀独特的动植物。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第三纪孑遗植物银缕梅种群、浙江省极小种群树种华顶杜鹃和300年以上的古榧树群;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斑羚、穿山甲,浙江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眼镜蛇、小鲵、棘胸蛙等。从设施配置来看,园内设施一应俱全,包括餐饮、住宿、露营基地、公共卫生等基础配套设施;公园周边的四明山镇卫生院可满足医疗服务需求;自然教育体验设施分为室内教学区、室外体验区、办公区、综合服务区等,其中室内体验设施最多可接待研学学生3000人以上,体验专门区域最多可接待500人以上,室外体验设施融入大自然,使学生能在徒步过程中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从教育团队来看,宁波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与市内外专业的自然教育机构达成长期合作,由专业团队带领开展中小学校外教育实践活动,包括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校外课程、春秋游活动等,体验授课团队有博士2名,自然教育师1名。从体验课程来看,公园针对研学旅行构建了一整套课程体系,研学课程有徒步旅行、参观大湖头林木良种培育基地等,让学生认识不同的植物,感受植物的生长环境,学习不同植物的生长规律。

图2 宁波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区位示意图

图3 宁波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资源分布图

5.1.2 规划建设路径

宁波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规划建设遵循“保护优先、生态教育,优质提升、品牌打造,健全管理、实施保障”的路径。

“保护优先、生态教育”,即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原则,严格保护森林公园核心资源,全面保护修复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普及生态知识,增强生态意识,弘扬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价值观,突出自然教育基地的参与性、体验性和观赏性,引导人们体验学习,探索森林生态,感受森林生态文化,使生态、文化、产业3大体系和谐发展。

“优质提升、品牌打造”,即加快森林观光游览、科普教育、康体度假、探险科考等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提高餐饮、住宿、休憩等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水平,优化道路、市政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宁波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品质建设。提升美誉度和知名度,通过发展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知名自然教育基地建设,吸引国内外游客、学生前来体验生态文化、参与户外活动、开展研学教育活动,扩大交往圈,广泛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将宁波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打造为宁波乃至长三角地区的生态文化金名片。

“健全管理、实施保障”,即理顺宁波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与雪窦山风景名胜区、四明山地质公园等周边存在重叠自然保护地的管理体制关系,积极推进大四明山地区的协同发展;完善内部管理机构,健全统一管理、协调森林公园保护、旅游建设与运营工作,提高管理效能;建立森林公园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数字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的科技含量;建立森林公园从业人员培训、教育制度,开展定期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发挥政府、媒体、公众、专家等在森林公园保护发展事业中的监督作用,实行森林公园目标考核通报和奖惩制度等。

5.1.3 规划建设情况

首先,明确宁波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定位,即打造最具品质的“浙东绿肺”、森林康养的样板基地,依托森林公园核心景区,重点设计森林康养、森林艺术、高山植物认知、森林探险、养生文化、青年森林之家等多种自然教育形式,提供相关的自然教育课程和活动。其次,根据公园自然生态系统特点、生态文化组成要素的独特性,确定宁波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布局,主要分为山地植物园自然教育基地、高山林木良种基地和历史人文遗迹(图4)。

图4 宁波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核心景区自然教育基地空间布局图

山地植物园自然教育基地位于仰天湖—甘竹岭景区核心区,目标定位为具有鲜明山地地貌特征和森林资源优势的地域性植物园,集植物引种、保护、繁育、生产等多种科研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植物园,满足市民观光休闲、游憩康养、科普教育等多样需求的综合性植物园。山地植物园谋划3大功能区块,其中南部甘竹岭区块依托管理中心、科研中心和游客中心,植入游客服务、园务管理、科研实验、物种保育、引种生产等功能;中部仰天湖—旱山顶区块集自然教育、珍稀植物保护等功能于一体,打造科普教育中心,成为区域知名的自然教育基地、植物科普基地和山地珍稀植物保护基地;北部鹁鸪岩—水帘洞区块重点发展儿童认知、高山果蔬种植、药用植物种植等植物主题园功能,打造亲子活动中心、户外拓展基地和森林康养基地。

在高山林木良种基地,规划以浙江楠、浙江樟、赤皮青冈、光皮桦、杂交马褂木、樱花、槭树、高山杜鹃等珍贵用材和景观树种为主,采集种子和穗条,培育良种苗木,将基地打造成我国槭树、高山杜鹃种质资源中心和产业基地,浙江省的浙江樟、赤皮青冈、樱花资源中心和良种繁育中心,以及国内外科技专家开展林木育种技术研究与交流合作的开放性研发基地、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的示范基地、林木良种展示的科教基地和长三角地区著名的特色树种观赏、休闲养生及旅游目的地。

宁波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拥有的历史遗迹、故事传说、革命史迹等为森林生态文化增添了人文内涵,规划新增2处红色教育点,设立纪念碑,弘扬四明红色文化精神。同时,在草屋公馆、十八战士密营处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5.2 宁波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建设案例

宁波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属于滨海湿地教育类基地,是国家级湿地公园、中国八大盐碱湿地之一,总面积为6376.69  hm2,力图打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环境教育中心、东亚海洋消减陆源污染的示范基地。

5.2.1 评定情况

从基地管理来看,宁波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在试点建设后,已成立湿地公园管理机构——宁波杭州湾新区湿地管理中心,与宁波杭州湾湿地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合署办公,制定了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设施建设基本能够满足目前的保护管理工作与自然教育要求,湿地公园面积扩大后,根据保护、管理、宣教的实际需要,需进一步完善湿地公园的保护、管理、宣教体系,配备相应的设备。从资源与环境来看,宁波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的景观资源主要包括滩涂、滨海候鸟栖息地、海湾等,其中最为典型的为近海滩涂与候鸟栖息地。杭州湾是典型的近海与海岸湿地,潮间带上大面积的滩涂、盐水沼泽与多样性生物形成了“蒹葭秋雪、碧沙宿鹭、麋鹿悠游、天鹅戏晖、巢林鹬归”等特色湿地景观。湿地公园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水鸟迁徙通道,是重要的候鸟越冬与迁徙停歇地,也是杭州湾名副其实的鸟类天堂,广阔的滨海滩涂湿地为鸟类提供了良好的觅食和栖息环境,吸引了各种鸟类在这方乐土停歇、栖息与繁衍,每年4月,成千上万的候鸟迁徙,呈现“万鸟翔集、雁舞鸥鸣”的壮丽奇观。杭州湾还是我国沿海潮差最大的海湾,特殊的湾底地貌形态和喇叭形海湾特征,使得这里常出现涌潮或暴涨潮。湿地公园近海的波澜壮阔、气势汹涌,与海岸滩涂的清幽静谧交相呼应,形成了特有的河口近海—海岸型湿地景观。从设施配置来看,宁波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现有环境教育中心(“迁徙之旅”6D动感影院、杭州湾湿地候鸟博物馆)、湿地植物园、活鱼展示园及相关解说标识系统等科普宣教设施。从教育团队与体验课程来看,宁波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根据现有的科普宣教设施,配置相应的讲解人员,并依据湿地资源环境特色,设置相应的寓教于乐的科普课程,每门课程均安排了具有教师资格证的教师进行授课,同时采用媒体报道、文艺演出、图片展览、分发资料、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征文摄影、科普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活动。

5.2.2 规划建设路径

宁波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规划遵循“保护优先,发挥优势,健全管理”的路径。“保护优先”,即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不得破坏湿地生态系统基本功能,不得超出湿地资源的承载能力,不得对野生动植物造成破坏性损害。“发挥优势”,即根据湿地资源的特点,体现地方文化与特色,充分发挥湿地的资源优势、发挥强大的科普宣教能力。“健全管理”,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严格保护、强化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为方针,建立健全保护、开发、管理的法规体系,建立运转高效的管理机构,完善经营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率,构建政府、管理机构及社区居民多方利益共享机制。

5.2.3 规划建设情况

首先,明确宁波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定位,即打造以重要的近海与海岸湿地生态系统和国际候鸟迁徙栖息地保护为核心,以杭州湾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湿地陆源污染削减示范与国际领先水平的湿地环境宣教为特色,集湿地保育修复、科研宣教、利用示范于一体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图5)。其次,为宣传普及湿地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的湿地保护意识,宁波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在现有科普宣教设施的基础上,规划增设青少年实践基地、湿地文化中心、湿地探索绿道、湿地净水教育基地、近海湿地自然演替探索路径、观鸟屋(平台、长廊)等科普宣教设施及公园解说标识系统。其中,湿地探索绿道结合水上森林、综合净水湿地等景点而建,设置小型湿地生境小品、观察室、湿地科普走廊、湿地景观节点以及游路、亭台、休憩设施等。湿地净水教育基地主要展示人工湿地技术和湿地水生植物净化水质的功能。近海湿地自然演替探索路径采用仿自然木栈道形式,路径从北侧端点(观鸟平台)至南侧端点(游客中心),使访客能够学习近海湿地自然演替过程的相关知识并了解不同生境的湿地生物多样性。观鸟屋(平台、长廊)是湿地公园特色景观,规划沿近海湿地自然演替探索路径及慈西水库因地制宜设观鸟屋、观鸟长廊、观鸟平台等,采用仿自然生态建筑,并在建筑内标识杭州湾常见及重点保护湿地鸟类图谱和文字介绍,设置望远镜等观鸟设备。见图6。

图5 宁波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功能分区图

资料来源:由宁波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提供。

图6  宁波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总体布局图

资料来源:由宁波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提供。


6 结束语


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加深,自然教育基地在提升公众环保意识、推广生态理念、培养生态素养、增进科普知识学习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然教育基地评定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估基地的建设水平和教育效果,为未来的规划建设提供有力的依据。同时,规划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基地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教育资源等多方面因素。在未来的工作中,应继续深化对自然教育基地评定与规划建设的研究,探索更加科学、合理、可持续的发展路径,推动自然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为构建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贡献力量。


【注 释】

①自然教育学校(基地)的申报和遴选工作由中国林学会组织。截至2023年,中国林学会一共公布了4批共计475个全国自然教育学校(基地)。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