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90839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23YJAZH094)、江苏省建设系统科技项目(2020ZD11)、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四期项目(城乡规划学)
【作者简介】
刘浦佳,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孙 婷,通信作者,博士,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
吕 飞,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城乡规划系主任。
姜玉培,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
梳理国内外健康城市与社区、儿童友好街道、慢行空间等的相关研究与实践,基于苏州工业园区莲花新村周边8条街道的调研数据,应用因子分析开展面向儿童健康的住区慢行空间满意度评价与待改善要素筛选,应用修正IPA方法对住区慢行空间优化的优先级进行排序,提出面向儿童健康的住区慢行空间设计策略。研究结果显示,儿童设施安全性、休闲场地情况和街道设施小品3个一级因子是应优化的首位因子,对其进行优化将对住区慢行空间的满意度提升有显著作用,应根据住区慢行空间优化的优先级提出有关儿童活动场地、活动设施及道路交通等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 慢行空间;儿童健康;满意度评价;规划设计
[文章编号] 1006-0022(2024)03-0060-07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B
[引文格式] 刘浦佳,孙婷,吕飞,等.面向儿童健康的住区慢行空间满意度评价及优化:以苏州工业园区莲花新村为例[J].规划师,2024(3):60-66.
伴随“健康中国”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健康理念和健康城市建设愈发受到重视。住区作为促进居民健康和预防人群疾病的重要单元载体,是提升居民健康水平、创造积极健康生活方式最密切的环境支撑。存量发展时代,住区街道慢行空间作为居民日常户外活动最为频繁的区域,也进入了高品质发展阶段。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成年人主导的城市建成环境不可避免地对儿童群体内部的差异性缺乏考虑,尤其是在住区的邻里出行环境中,弱化甚至忽视儿童权益成为常态。我国拥有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儿童群体,随着三孩政策的出台,关注儿童权益、促进儿童健康成长、营造健康的儿童户外日常活动环境成为热点。如何构建一个儿童优先的城市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如何调配资源以确保精准建设儿童优先的空间和环境,成为城市规划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1986年,第一届国际健康促进会议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提出了健康促进的5个主要活动领域,即制定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创造支持性环境、加强社区的行动、发展个人技能、调整卫生服务方向。随后,健康城市运动传入美国、欧洲,而后在日本、新加坡、新西兰等国家掀起热潮,逐渐发展为国际性城市运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城市引入“健康城市”概念,优先从治理环境卫生、提升群众文明卫生素质等方面着手,启动卫生城市创建工作。2016年10月,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普及健康生活方式、优化健康服务、建设空间环境成为人居环境质量保障和居民生活品质提升的迫切需求。在研究维度上,国内外研究主要关注健康社区、健康街道等方面,从居民需求角度出发,融合健康社区的基本内涵,聚焦健康住宅、健康环境、健康交通、健康设施、健康活动及健康社会6大维度。一些国外学者探讨了可持续建筑评价系统对社区健康和福利的潜在贡献,通过建立评估模型,分析住区环境对居民健康的影响,结果显示居民更加关注人身安全、生活方式、物理环境、社区服务等关乎自身健康福祉的方面。在研究方法上,我国学者开展了相应探讨。例如:肖婧等对城市应急能力进行重新审视,构建健康韧性城市EERR模型,包含“双评估”(“健康风险评估”“城市韧性评估”)和“双响应”(“空间规划响应”“治理体系响应”),以此形成系统的“公共健康意识”;祝朝阳等对健康街道策略进行剖析,认为通过改善街道空间来提升公共环境品质,对城市健康将产生正向影响;孙婷等对伦敦健康街道的环境要素指标进行解析,认为优化关键性要素指标可以明显促进居民户外体力活动的发生,进而促进城市公共空间的再开发利用,这对处在后城市化时期的城市而言尤为重要。
1989年11月20日,《儿童权利公约》在第44届联合国大国上通过,标志着对儿童权利的推动达到顶峰。我国学者对儿童户外活动公共空间及街道空间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起步较晚。例如:陈晓彤等探究了高密度城市中儿童游憩空间的规划建设,从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顺应儿童成长需求及社会发展特点、完善儿童游憩空间评估机制和公共参与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周扬等以日常生活圈尺度的社区户外空间为研究对象,对儿童日常户外行为特征、户外空间需求和满意度进行分析,从场地空间、土地利用、道路系统和边界空间4个层面切入,明确影响儿童户外行为及满意度的关键指标包括儿童适宜活动空间面积、周边建筑密度、步行道路连接度和边界空间出入口密度等。
国外对于儿童健康出行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共享街道建设和儿童出行路径构建等方面。美国西雅图在2014年开放了贝尔街公园,贯彻“行人优先、儿童优先”理念,通过移除路缘石、平整铺装及去除街道线等方式鼓励共享街道空间环境建设。儿童出行路径(Child Route)的建立是荷兰代尔夫特“儿童安全计划” (Children Safer in Delft)项目中最重要的举措之一,该措施旨在为儿童建立串联学校、家庭和游乐场等活动场所的安全有趣的路径。在我国,相关研究更多地聚焦在改善学校周边的交通环境上,如长沙通过改善儿童上下学步行空间、优化学校前的交通组织等,为学生营造安全、有趣、可独立上下学的出行环境。
慢行空间依据功能可分为交通性的慢行空间和非交通性的慢行空间。20世纪80—90年代,新城市主义为减少车流量、增加社区可步行性,将街道作为社会交往场所,使其重新获得活力,强调街道的连通性与可达性。自20世纪末以来,“共享街道”“完整街道”“绿色街道”“生态街道”等概念被提出,目的是鼓励绿色出行,减少能源消耗,增进街道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升街道的吸引力,为慢行空间的优化提出了明确指引。国外学者从慢行空间环境与设施等方面分析了对居民慢行出行的影响。Vojnovic等提出住区空间环境的安全、愉悦、舒适、可达性和趣味性5个方面是促进居民步行及骑行出行的重要因素。日本相关研究发现,居民会因住区周围有慢行道而增加每周步行150分钟以上的可能性。我国学者对慢行空间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在街道方面,龙瀛在数据增强设计的框架下,建立以街道为个体的城市空间分析、统计模拟和评价的框架体系,基于街景图片评价街道的可步行性,重新定义城市道路系统,提出街道研究的逻辑、基本方法和手段。在慢行环境方面,谭少华等以人的健康为着眼点,提出促进人群健康的重要途径是建立良好的社区环境,并明确了4个促进人群健康的社区环境要素,即慢行交通环境、建筑环境、绿地环境、游憩环境。在慢行空间规划设计方面,曹博虎等运用PLPS调研方法研究了天津老城厢地区的居民慢行行为和慢行空间品质,分析了现状居民慢行出行、慢行活动的影响因素,最后探讨了该地区营造慢行空间的策略。张育以健康城市为指导,从慢行主体和慢行活动两个方面对绿色慢行网络空间进行分析,将“小尺度慢行基础网络”和“主导休闲慢行系统”引入绿色慢行网络设计方法。
本文以住区慢行空间为研究对象,构建面向儿童健康的住区慢行空间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对指标进行归类筛选,并对苏州工业园区莲花新村周边街道开展慢行空间环境满意度评价,应用IPA分析对环境要素改善指标进行优先级确定,以期获得具有针对性的改善策略及实施步骤。
1 面向儿童健康的住区慢行空间环境测度
1.1 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次研究参考国内外学者对儿童友好、健康街道等相关研究的指标选取,以健康城市、健康社区的指标体系为基础,结合戴尔福特A KISS-Kid Street Scan 2.0街道儿童友好度测评指标体系,构建面向儿童健康的住区慢行空间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首先确定11个准则层,包括儿童娱乐、轻松体验、环境健康、交通安全、治安安全、环境舒适、建筑及公共设施、活动空间、街道设施小品、城市设施可达性、绿地空间可达性,其次进一步分解得出更为详细的30个评价指标(表1)。
苏州工业园区莲花新村的周边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有丰富的教育、医疗资源。住区周边共计有8条主要街道,为松涛街、星湖街、独墅湖大道、东延路、星塘街、敦煌路、莲葑路、金鸡湖大道(表2)。本次研究面向这些街道的慢行空间使用人群,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开展问卷调查。问卷设计共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人口统计学特征调查,包括年龄、职业、性别、居住年限等问题;第二部分依据构建的面向儿童健康的住区慢行空间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分,分为5个评分层级,5分为非常满意,1分为非常不满意。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35份,回收420份,其中有效问卷410份,调研对象中女性占比为54.8%,男性占比为45.2%。
研究采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和提取,选择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作为共同因子。结果显示,巴特利特球形检验显著性为0.000,小于0.001,KMO大于0.700(表3),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根据旋转后的成分矩阵,对二级因子进一步整合,可将之前初步确定的11个一级因子归纳整合得到9个一级因子。由方差贡献率得出,在满意度评价的一级因子中,儿童设施安全性位于首位,其次为道路交通情况和街道出行环境,具体的指标因子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重要性—满意度分析方法”又称“服务重要性—绩效分析方法”(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简称“IPA”)。由于传统的IPA方法仍存在许多不足,许多研究建议以引申重要性来替代自述重要性。本次研究采用邓维兆的修正IPA方法,通过计算单项满意度和总体满意度之间的偏相关系数作为引申重要性得分。一级因子的满意度由二级因子的加权平均值得到,将荷载系数作为权重,权重越高则说明对一级因子的影响力越强。见表5。
从满意度得分来看,根据二级因子的加权评价值得到一级因子的满意度(表6)。9个一级因子的满意度均在3.000以下,表明附近居民对住区周边儿童慢行空间的满意程度相对较低,尤其是休闲场地空间环境和街道设施小品方面。实地调查也发现,住区周边普遍存在场地缺失及设施多样性不足的情况。在引申重要度的得分上,娱乐体验情况、休闲场地情况和慢行路面舒适的排名位于前三,这也是需要重点提升的方面。
以满意度为X轴,以引申重要度为Y轴,构建IPA分析矩阵,根据均值将9个一级因子定位于4个象限。见图1。
第一象限为高重要度、高满意度的优势区域,包括慢行路面舒适和娱乐体验情况两个一级因子,涵盖了慢行路面舒适度、慢行路面质量、街道遮阴水平、设施小品趣味性、建筑色彩均衡度和游乐设施趣味性。娱乐体验情况是引申重要度最高的一级因子,远远高于均值,而该因子的满意度只是略微高于均值,其二级因子中只有建筑色彩均衡度的满意度平均值在3.000以上,仍有提升潜力。
第二象限为低满意度、高重要度的重点改善区,包括儿童设施安全性、休闲场地情况和街道设施小品3个一级因子。其中,满意度最低的是街道设施小品,其无法满足儿童学习需求,应是首要改善的对象。满意度较低的是休闲场地情况,虽然其二级因子中游戏活动空间的权重较高,但是满意度平均值仅为2.593,同时调研也反映在仅有的游戏活动空间中相关游戏设施单一,且适合儿童的设施较少。在儿童设施安全性中,权重最高的是场地消防设施,应当着重改善。
第三象限为低满意度、低重要度的次优先发展区,街道出行环境因子位于该象限。其二级因子中权重最高的是空气质量和清洁卫生情况,空气质量的满意度平均值最高,而清洁卫生情况主要受到生活垃圾堆放程度及垃圾桶数量等因素影响,得分稍低。
第四象限为低重要度、高满意度的保持发展区,包括道路交通情况、城市设施可达性和绿地休闲可达性3个一级因子。道路交通情况中权重最高的二级因子是路面停车情况,由于部分路段的路面停车挤占了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不利于居民出行且增加了儿童出行风险。
根据经修正的IPA优先级分析可得,儿童设施安全性、休闲场地情况和街道设施小品3个一级因子位于应优化的首位,优化这3项因子将显著提升居民满意度;其次是要整体提升街道出行环境,同时道路交通情况、娱乐体验情况及交通可达性方面仍有改善的潜力。此外,空气质量、清洁卫生情况、噪声污染及监控设施等方面也是需要重点改善的方面。
2 面向儿童健康的住区慢行空间优化策略
2.1 优化儿童活动设施与空间布局
富有知识性的街道空间会给儿童成长带来积极影响,激发求知欲,提升认知欲。在设施方面,首先对游憩设施与交通设施(自行车设施、公交站点等)、景观小品以及部分路面可进行彩绘处理,加入趣味性要素,丰富街道界面,替换老旧标语,增加知识性标识(如树木科普),吸引儿童驻足。其次利用街道的线性特征、公共元素,将语言型、逻辑型、文化符号型的知识,以及当地城市美学和历史文化等进行视觉、触觉、听觉的转化,生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游戏节点空间。在空间布局方面,利用街道周边的小型绿地、闲置空地、路内停车位等,设计小型的儿童活动空间,为经过的儿童服务,增设座椅、路灯等,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覆盖率。同时,应利用街道中的“点空间”“凹空间”等半开放空间,提供满足社会性交往的街道空间。例如,深圳福田白沙岭片区百花二路依托深圳市政府的“一路一街”改造计划,从儿童友好出行及快乐成长角度出发,结合空间慢行、建筑立面、智慧人文等多个维度,打造深圳第一个儿童友好示范性街区,满足了片区儿童及居民安全出行、互动交流的多元需求。见图2。
图2 深圳福田白沙岭片区百花二路的互动墙(左)与游戏空间(右)
资料来源: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于2020年9月7日发布的《深圳首个儿童友好型示范街区开街,深城交设计师揭秘“从一米高度看去的风景”》,网址为www.sutpc.com/news/project/616.html。
交通出行风险与儿童出行频次密切相关,主要涉及道路交通状况以及照明、标识设施。在道路交通状况方面,应减少路边停车以保证有效的步行空间。在学校周边等特殊地段的改善中,应注意划定儿童通学路径,优化出入口集散设计,建设适宜的步行空间;对学校附近的交通信号灯设置行人优先时距,指定信号将比绿灯提前三秒出现,强化行人过马路的优先权,为儿童提供安全和便利的交通环境。在邻里街巷层面,对步行通行流量较大、通往儿童重要目的地的路径采取共享型街道的设计策略(表7)。例如,荷兰采用了“ Woonerf ”街道模式,在社区入口设置限速标志,用来提示进入社区的机动车将车速控制在30 km/h以内,学校周边则限速在20 km/h以内,同时使用不同颜色或纹理的路面材料区分车道和步行道。温州市瑞安安阳街道建设儿童友好护学路、爱心斑马线、人行道等候区、非机动车道减速区等,保障儿童通勤安全性,并通过趣味化的儿童标识将出行导视系统串联起来,对慢行路面也采用了特殊的防滑耐磨材料。
在照明和标识设施方面,应保证街道高差处、学校周边“凹空间”等地方的照明,注意亮度、色彩、光照美观度等。城市街道步行空间的夜间照明设施对于儿童夜间步行安全活动至关重要,应合理布置光照间距,避免光源之间出现“黑点”,以减少街道空间中的犯罪事件,增强儿童的安全感。此外,还应保障街道儿童游憩空间的排水系统正常运行,预防雨后积水与设施老化;增加足够的消防设施,防止消防通道被占用,在游憩空间配置应急灭火器,等等。
街道空间可以借助良好的植被环境及街道空间环境进行优化。在植被环境的营造方面,利用植物丰富的种类、层次、色彩等进行配置,增加街道景观的游赏性、实用性以及韵律感和节奏感,这在增加对儿童出行吸引力的同时还能有效改善街道微气候、降低机动车噪声。在街道空间环境的优化方面,如果人行道宽度受限,可以考虑使用灌木或垂直绿化替代大型乔木,或使用狭窄的种植带等以释放更多的慢行空间,为儿童提供连续的步行环境。此外,还应及时维护街道清洁环境,配置电子监控,掌握地区交通流情况,及时改善街道交通。
本次研究构建面向儿童健康的住区慢行空间环境满意度评价体系,对苏州工业园区莲花新村周边慢行空间环境进行系统调查与量化分析。通过因子分析对环境评价指标进行归类,得到9个一级因子和30个二级因子,再结合修正IPA方法,将线性相关系数作为引申重要度,精准识别优先事项,解决由传统IPA方法的局限性所导致的不合理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住区慢行空间环境改善的优先级因子包括儿童设施安全性、休闲场地情况和街道设施小品3个因子,应予以重视。
据此,首先优化儿童活动设施与空间布局,加入趣味性要素,丰富街道界面,增加知识性标识,吸引儿童驻足;其次提升儿童慢行活动的安全性,控制车辆速度,减少路边停车以保证有效的步行空间,在学校及幼儿园附近建立通学路径;最后塑造精细化的街道出行环境,丰富植物种类、层次、色彩等配置,增加对儿童出行的吸引力。
在健康城市及存量时代高品质空间环境建设背景下,儿童友好的城市街道及慢行空间环境规划应基于“一米高度”进行规划,对现有以成人为主导的城市规划工具、策略和方法进行再思考与优化,使其聚焦于儿童。街道的慢行空间是儿童日常户外出行最易到达且活动最为频繁的场所,应成为儿童追逐、休憩、交流与获取知识的多元空间。我国的儿童户外活动时间较少,肥胖、近视等健康问题也随之显现,因此在住区街道的规划建设中应营造良好的慢行空间环境,建立新的安全网络,让儿童能够走出来,体验丰富有趣的慢行空间的户外活动,满足儿童身心健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