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专题研究】黄河流域乡村集群的空间协同发展路径——以黄河滨州段为例
规划师杂志社   2024-07-25 18:44:18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108057)、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R2021ME237)

【作者简介】

赵 亮,博士,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院长、教授。

黄 仲,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硕士研究生。

卞士雷,正高级工程师,注册城乡规划师、二级注册建筑师,滨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苏丙震,高级工程师,现任职于滨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张 宇,通信作者,硕士,工程师,现任职于山东建筑大学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摘 要

立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在山东的地域性实践背景,基于对黄河流域乡村集群的空间协同发展路径研究,阐释乡村集群的概念并归纳沿黄乡村集群特征,从黄河流域乡村的发展壁垒入手,将乡村集群类型划分为城乡融合型、带状集聚型、组团提升型等3种集群空间模式,提出统筹体系架构与空间优化两层面的协同路径。随后,以《滨州市黄河沿岸国土空间规划》为例,以229个村庄为样本,构建由城乡融合示范区、特色集聚段、门户提升段构成的“一区三段”乡村集群空间格局,提出“尺度嵌合、显隐结合、城乡融合”的空间协同路径,以及空间多尺度的分类传导和规划多嵌套的分级传导体系,以期为黄河流域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参考的路径模式。

[关键词] 黄河流域;乡村集群;空间协同;发展路径;滨州市

[文章编号] 1006-0022(2024)02-0121-08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B

[引文格式] 赵亮,黄仲,卞士雷,等.黄河流域乡村集群的空间协同发展路径:以黄河滨州段为例[J].规划师,2024(2):121-128.

图片

0 引 言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过程中,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正式提出,黄河流域的乡村振兴发展问题成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的综合性问题。山东省是黄河下游的农业大省,也是黄河入海口所在地,两大战略的双重导向使山东省黄河沿岸的乡村发展具有更显著的示范性。

当前,我国规划领域对乡村振兴的实践及研究主要集中在规划理念、规划编制与试点建设上。甘肃省嘉峪关市市域乡村建设规划从分区分类、规划引导和建设指引等3个方面探索了乡村振兴规划的路径;江苏省连云港市石梁河水库片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规划从宏观规划、空间设计和建设指引等3个层面提出了乡村连片振兴的路径;在面向京津冀地区的乡村振兴研究中,将镇域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单元,实现乡村的资源统筹、功能优化和治理协同。可以看出,乡村振兴的实践对象逐渐从村庄个体转变为跨行政区域的村庄群体,乡村发展的主体正在从个体向群体转变。

黄河蜿蜒5000余公里,是我国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不同区段的生态环境与人文底蕴孕育了不同特色的乡村营建模式。滨州市作为山东省内跨黄河两岸发展的典型城市,市域内黄河长度近百公里,其黄河流域乡村集群发展路径的构建对于黄河流域乡村高质量发展有较强的参考价值。本文基于《滨州市黄河沿岸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乡村振兴专题研究,以黄河滨州段1区3县16个街镇的229个村庄为研究样本,从协同视角出发,探讨黄河流域乡村集群的发展路径。


1 “乡村集群”的概念及沿黄乡村集群特征


1.1 “乡村集群”的概念

“集群”概念最初由生态学提出,指在一定的区域或环境中各种生物种群通过有规律地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单元。目前,“集群”概念主要应用于产业领域,其形成和发展受区位空间条件、社会文化背景、要素间相互协作和相关支撑结构的影响,以集聚性、关联性、系统性和特质性共同构成支撑属性。以农业为例,在接近农产品产地的一定区域范围内,有产业关联的大量企业和机构由于具有共性或互补性而与农产品生产基地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群体,称为“农业产业集群”。集群的优势在于通过整合各类相关资源,获取更多的发展机会及持续的发展动力。乡村的产业、文化、人口构成与城市相比较为单一,其可持续发展建立在一定区域内群体之间密切联系的基础上。当前国内学者对乡村集群化发展及其概念进行了一定探讨。例如:阮宇超提出,乡村集群化发展是指在一定的乡村地域内,地理上相对集中的多个村庄依托资源、产业等的内在关联形成有机的集合体,遵循一致的发展纲领和目标,通过整合资源、协同共建和共促发展,从而提升整体发展动力与竞争力的乡村建设发展模式;华晨等提出,乡村集群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以农业为核心内容,在地区合作平台的基础上,因地区共同发展目标而联合在一起的村庄和小城镇的集合体;我国目前开展了三批次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亦有较多学者从传统村落集群保护视角进行了实践探索。综上可知,突破行政管控边界的空间集聚、产业互联及协作共建是乡村集群的主要特征。

乡村集群是由空间分布相对集聚、产业发展互联互补、文化价值高度一致的多个村庄构成,在生态、生产、生活方面高度融合共生的有机体,在空间分布上可初步分为城郊型、社区型、腹地型3类(图1)。其中,城郊型乡村集群多临近城镇边界,享有城市公共服务,其产业发展与城市关联度较高;社区型乡村集群多分布于城镇近郊,由产业模式相近、生活配套共享的村庄围绕新型社区组成;腹地型乡村集群多分布于城镇远郊,产业模式以农业生产为主,空间风貌与田园特色较为明显。

图1 乡村集群空间分布模式示意图


1.2 沿黄乡村集群特征

针对黄河流域发展面临的“三生”空间结构失衡、空间治理碎片化问题,乡村聚落需要着眼于社会生态系统的适应性发展规律,这使得黄河流域乡村集群化发展的实践价值更加凸显。黄河作为宏观尺度层面的空间廊道,为沿岸乡村集群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空间腹地基础。黄河流域乡村集群特指以黄河为生态基底及空间纽带,沿河分布且相对集中的村庄群落有机体,是基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乡村振兴行动单元,其发展不受行政区划限制,应统筹考虑村庄之间生态、生产、生活的网络联系和要素流通。

黄河流域乡村集群在空间形态、产业模式、文化风貌等方面呈现出显著的地域特征。在空间层面,村庄、林、田、堤顶路等要素以黄河为轴形成了“点线面”叠合的总体格局,集群之间由生态斑块分隔;在产业层面,黄河流域上游的宁蒙河套平原、中游的汾渭盆地及下游的引黄灌区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基地,为沿岸乡村集群发展形成以农为本的产业链提供支撑;在文化层面,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沿岸历史文化要素分布广、类型多,催生出生态、田园、人文特征相融合的黄河农耕风貌。以上特征使黄河流域乡村集群更具备协同发展的优势。


2 黄河流域乡村的发展壁垒及协同路径


2.1 协同发展模式的空间应用

“协同学”理论由德国理论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在1971年提出,主要研究系统中各组成部分如何合作形成宏观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或功能结构,从而发挥“1+1>2”的协同效应。“协同学”理论主张多维度、系统性的关系协调,强调过程的动态平衡。对于区域发展,协同指政府通过政策与技术手段调整区域间的资源配置,引导社会经济要素流动和企业间的产业关联,从而实现区域的共同进步。面向愈发多元的区域发展诉求,规划也愈发体现出协同的属性。以河北省定兴县对接雄安新区的实践为例,规划从协同的空间、内容和过程3个维度出发,提出了强化内外发展协同、深化横向布局协同、细化纵向治理协同的提升策略。

面向江河流域的规划实践,协同发展理论多运用于跨行政区域宏观空间的功能结构、空间布局和治理体系方面。在黄河中游地区的陕西省延安市乡村振兴规划中,通过“框架落位—内容延展—实施衔接”与“优化功能格局—深化空间模式—细化治理方式”,耦合构建了“三协同”的规划编制路径;在陕西省沿黄河城镇带的协同治理中,在生态城镇带规划编制的基础上探索了跨省跨区域的城镇协同治理模式;通过对上海“一江一河”流域型绿道系统规划的研究可知,跨区域协同理念在涉及系统性的空间建设与行动举措方面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与多方博弈。综上可知,协同模式在面向流域空间的应用中,体现为多尺度空间与多类型要素的交织、多层级规划与多部门治理的配合。


2.2 黄河流域乡村的发展壁垒

根据黄河在生态、空间、文化等方面的特殊属性,黄河流域乡村集群的发展各具地域特色,也面临着空间组织、产业培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现实壁垒。以滨州市为例,黄河流域乡村的空间壁垒主要体现为公共服务覆盖的“洼地”效应。结合对滨州市黄河两岸民生设施覆盖核密度分析可知,以1 km为民生设施平均服务半径,黄河沿线16个街镇的设施覆盖率约为12%,黄河沿线乡村区域的设施覆盖率仅为8%,黄河流域乡村区域的设施存在明显缺口。产业壁垒主要体现为黄河流域乡村区域对资源利用的“唯农”趋势。在滨州市黄河沿线的229个乡村中,具备明显主导产业的村庄约占50%,其中以生态采摘为主导产业的村庄约占30%,产业均质化问题较严重。结合产业联通路径分析可知,同类型产业在空间区位相邻的村庄之间集聚性明显,且与黄河关联性较弱,不利于特色产业链条的形成。文化壁垒主要体现为黄河流域乡村区域对特色文化要素利用模式的“孤岛”特征。在滨州市黄河沿线16个街镇的34处历史文化要素中,仅有10处采取了明显的利用模式,缺乏与周边资源的联动,不利于乡村文旅的集群发展与价值传承(图2)。如何整合乡村资源,实现串点成线、连线成片、集片成带是黄河流域乡村集群协同发展的主要任务。

图2 黄河滨州段乡村发展壁垒分析示意图


2.3 黄河流域乡村的协同路径

乡村集群协同发展的实施主要基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与村庄规划的法定效力。作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在特定区域的深化与细化,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的主要任务在于搭建不同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传导桥梁,对流域内各市县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发挥指导约束作用。结合村庄规划中划分的集聚提升、特色保护、城郊融合、搬迁撤并与暂不分类5种村庄类型,立足乡村集群的空间分布特征,可以将乡村集群划分为城乡融合型、带状集聚型、组团提升型3种(图3)。城乡融合型集群以城镇开发边界周边的城郊融合类村庄为中心,在配套服务、空间风貌等方面与城市黏合度较高,对周边的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村庄的吸附能力较强,是城乡融合发展的主体;带状集聚型集群是黄河流域乡村区域的构成主体,由若干具备密切产业联系的集聚提升类村庄构成,依托黄河堤顶路呈线性分布;组团提升型集群以特色保护类村庄为中心,联动周边集聚提升类、搬迁撤并类村庄,形成产业联系与配套服务向心性较强的组合模式。每个乡村集群由5~10个村庄组成,是黄河流域乡村集群空间协同发展的基本细胞单元。

图3 黄河滨州段乡村集群类型示意图

根据黄河流域乡村集群类型差异,协同发展路径的构建应统筹体系架构与空间优化两方面内容。在体系架构方面,以黄河为主线统筹空间、产业、文化“三位一体”的协同策略:空间层面应统筹考量黄河沿线乡村的尺度耦合与城乡融合,促使生活配套与风貌建设从个体向系统转变;产业层面兼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城乡融合发展,促使乡村业态模式由均质向特质转变;文化层面基于地域环境梳理与价值提炼,促使特色文化要素利用由静止向活态转变。在空间优化方面,重点发掘黄河自身在沿岸乡村生活、生态、生产层面的纽带作用,打造百里黄河乡村走廊,为文旅发展、风貌提升构建空间骨架,促进沿岸林、田、村等要素由“线性分布”向“廊道聚合”转变。见图4。

图4 乡村集群协同发展路径模式图


3 黄河滨州段的乡村集群空间协同发展实证


本文结合《滨州市黄河沿岸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乡村振兴专题(以下简称“专题”)进行实证研究,以94 km黄河沿线共322km2的城乡空间为研究范围,聚焦研究范围内的229个村庄。见图5。

图5 黄河滨州段研究范围示意图

.

3.1 乡村集群的空间分布格局

基于乡村集群的3种类型,构建由城乡融合示范区、特色集聚段、门户提升段构成的“一区三段”沿黄空间格局,并梳理形成32个乡村集群(表1,图6)。其中,城乡融合示范区包含4个城乡融合型集群、1个组团提升型集群、2个带状集聚型集群,分布于城镇开发边界周边的城乡交错地带,以产业提升与设施改善为主;特色集聚段包含4个组团提升型集群、7个带状集聚型集群,分布于黄河沿线部分市县内的狭长地带,以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为主;门户提升段包含6个组团提升型集群、8个带状集聚型集群,分布于乔庄、码头、台子3镇,以风貌提升与农旅融合发展为主。见图7。


表1 黄河滨州段乡村集群信息一览

图6 黄河滨州段乡村集群空间分布图

图7 黄河滨州段典型乡村集群布局图


3.2 乡村集群的空间协同路径

3.2.1 尺度嵌合:生活与风貌协同

乡村集群是多种空间尺度的“三生”嵌合体,其协同发展不仅体现为宏观尺度下的百里黄河界面塑造,还反映在中、微观尺度下的乡村生活圈布局与文旅体系塑造上。

(1)生活配套:圈层发展

专题引入乡村集群生活圈的概念,兼顾产业特色与服务配套,整体划分9个特色提升类生活圈与23个综合服务类生活圈(图8)。各生活圈以乡村集群为单位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完善黄河沿岸乡村区域的生活配套设施。在乡村集群层面,将产业及风貌基础良好的村庄作为特色提升类生活圈的中心,服务半径为5 km,与沿黄文旅配套、产业园区等相衔接;综合服务类生活圈以组团提升型、带状集聚型集群的中心村为主,服务半径为2 km,提供医养、文教等民生服务。

图8 黄河滨州段乡村集群生活圈布局示意图

 (2)文旅组织:串点为线

乡村集群的协同发展不仅要注重生态价值、人文价值等隐性要素的传承,还需要通过空间营建,将黄河文化转化为可视、可参与的显性空间。专题基于对文化价值体系的梳理,结合各类特色文化要素的分布,在宏观尺度下将乡村集群划分为6个河岸风貌区、3个拐点风貌区,并提出各分区的风貌特色定位;结合堤顶路,将百里黄河风情线与道路交通系统衔接,构建集群之间相互联系的空间路径。在中观尺度下,针对集群内部需要重点利用的文化要素,制定空间发展策略,形成以道路为脉,串联集群及要素的文旅空间发展结构。见图9。

图9 黄河滨州段乡村集群文旅空间发展结构图

3.2.2 显隐结合:文化与产业协同

从人本感知角度出发,可将黄河流域乡村集群看作是显性、隐性两种要素的结合体。隐性层面包括产业模式、风俗民情等要素,为乡村集群的发展提供内生动力;显性层面则反映为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实体,是隐性要素的外在体现。专题通过梳理生态、文化、资源等特色,构建区域文化价值体系,引导乡村集群的风貌塑造与产业发展。

(1)文化传承:凝练价值体系

专题将黄河沿线城乡地区蕴含的自然、人文特色整合为3大价值类别、10个价值词条,作为历史保护、文旅发展、风貌塑造的依据,从黄河廊道、本土产业、文遗要素层面凝练核心价值,引导未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文旅策划与风貌塑造(表2)。结合价值体系,建构“2个门户区+5大主题段+14个特色节点”的文化风貌空间体系(图10),结合黄河流域生态基底特征与文化遗存分布,将隐性价值词条转译为规划范围内乡村集群发展的文化价值导向与空间导控策略,为乡村集群的风貌塑造、产业发展引导提供依据。


表2 黄河滨州段乡村文化价值体系一览

图10 黄河滨州段乡村集群文化风貌结构图

(2)产业发展:打造百里廊道

根据黄河沿岸城乡区域的产业特征,专题设置“黄河廊道,两岸协同,一镇一品”的乡村集群产业发展结构(图11),为黄河沿线各街镇确定1~3项主导产业,并结合主导产业将示范园区建设落实到每个乡村集群,制定特色产业培育清单。以黄河为产业廊道,划分农耕林果、产业科普、历史人文、田园文旅、森林渔养5大特色段,结合产业培育清单,明确各分段的产业定位及核心节点的业态组成,以引导各区段乡村集群的产业发展。

图11 黄河滨州段乡村集群产业发展结构图

3.2.3 城乡融合:人、地、业协同

城乡融合发展是现阶段我国城乡发展的必然趋势。城乡融合的本质是城乡之间人、地、业要素的交互流通,是乡村振兴与城市发展在特定区域内的协同融合。滨州市沿黄城镇建设用地主要分布于滨城区,在城镇开发边界内外形成了完整延续的公共服务界面,并打造了独具特色的黄河田园风光,形成了配套服务共享、风貌特色各异的城乡交错发展空间载体。专题提出打造滨州市城乡融合黄河走廊,在规划范围内结合滨城区段的城乡融合型集群,建设城乡融合示范区,将示范区内的城镇开发边界视为交错地带,协同开展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并将该区域内的城郊融合类村庄调整为城乡融合类村庄,强化城乡之间的设施共享、要素流动,鼓励该区域的村庄试行集体土地入市、乡村宅基地活化等,为示范区内的乡村产业发展、文化传承、设施完善等提供充足的空间载体。见图12。

图12 黄河滨州段乡村集群城乡融合发展路径示意图


3.3 乡村集群的空间传导体系

乡村集群协同发展路径的有效实施,关键在于建立以空间为主体、以法定规划为依据的传导体系。专题基于黄河沿线区域的空间尺度递进与法定规划的编制层级递进,以乡村集群为媒介,提出“空间多尺度分类+规划多嵌套分级”的协同发展路径传导体系。见图13。

图13 黄河滨州段乡村集群空间协同发展路径传导示意图

3.3.1 空间多尺度的分类传导

专题以乡村集群为基本空间单元,从黄河廊道、门户区域、沿黄节点、特色村庄4种尺度分类落实市、县、镇、村不同行政单元之间的空间策略传导。在市县与镇级行政单元之间,专题在黄河廊道与门户区域尺度构建黄河沿线乡村的空间总体格局,从生态保护、产业配套、风貌建设等方面明确各乡村集群之间的空间组织关系。在镇、村行政单元之间,专题在沿黄节点与特色村庄尺度明确各类空间的布局、规模、风貌等的具体要求,将宏观尺度的体系策略落实到村庄尺度的规划建设中。例如,专题将黄河作为生态风貌纽带,建立“百里廊道+城镇引导区+门户核心区+特色节点”的风貌导控结构,针对不同尺度的风貌空间制定相应深度的导控策略。

3.3.2 规划多嵌套的分级传导

合理设置规划体系的中间层级,分解总体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有利于强化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之间的关系,促进国土空间规划的有效实施。乡村集群作为沿黄区域发展的主体,更应跳出单独编制村庄规划的局限。专题提出以乡村集群为规划编制单元,在各层级法定规划之间嵌入集群层面的中观尺度规划。面向黄河沿线各镇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通过建立乡村集群层面的空间、产业、风貌等体系架构,细化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对于黄河沿岸城乡发展的控制引导;针对村庄规划,通过完善乡村集群的生活圈布局、产业用地规模、风貌管控等内容,落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对于黄河沿线乡村的发展策略,统筹指导村庄个体的规划编制,最终形成“市县国土空间规划—沿黄国土空间规划—镇级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相嵌套的法定规划传导体系。


4 结束语


黄河流域的乡村集群数量庞大且特色各异,不同区域的乡村集群结合自身所处的生态环境、人文历史及产业特征探索地域性协同发展路径,这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关键。一方面,需要打破行政边界的限制,从宏观流域层面进行总体统筹;另一方面,需要探寻中观尺度的乡村集群化发展路径。本文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架构下,以滨州市黄河沿岸的乡村为样本,探索黄河下游乡村集群的空间协同发展路径,以期为黄河流域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参考的发展模式。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