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规划设计】陆海统筹视角下滨海地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路径与实践
规划师杂志社   2024-06-21 17:05:50
 

摘 要

由于滨海地区地理区位和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复杂性,以及陆海空间策略的差异性,其传统的生态修复无法完全适配《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指南》(试行)等文件的工作思路,应系统性总结滨海地区生态系统的特点,创新性探索陆海统筹视角下滨海地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路径,并以深圳市大鹏新区为例,探讨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滨海地区面向多目标、系统化的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同时将工程项目细化到绩效指标层面,加强规划的传导性和对项目实施的指导性,旨在为滨海地区提供以陆海统筹为引领、以“格局—策略—单元—工程”为主线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新思路。

[关键词]陆海统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生态规划;滨海地区;深圳市;大鹏新区

[文章编号]1006-0022(2024)02-0089-09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袁涵蒙,唐豪,许植桐,等.陆海统筹视角下滨海地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路径与实践[J].规划师,2024(2):89-97.

图片


0 引 言


滨海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历来是人类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带。21世纪以来,滨海地区受人类开发活动、海洋污染、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部分生态系统受损,潮间带区域面积大幅度减少,海洋生境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近些年的海岸防护硬质化工程也使得陆海空间被阻隔,加大了区域危机。因此,滨海城市如何走出治理困境、开展可持续化保护利用,成为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紧迫问题。

国家高度重视陆海统筹发展,陆海统筹是国家对陆地和海洋发展的统一筹划,是引领陆海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理念。我国滨海城市积极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实践工作,广东和福建等省份陆续印发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如《广东省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福建省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方案(2021—2035年)》,并对沿海地区提出陆海统筹布局、系统性谋划沿海重点工程等要求。深圳市牢牢把握海洋这一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率先印发广东省首个市级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深圳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21—2035年)》,坚持陆海统筹,科学划定海洋“两空间一红线”,加强对沙滩、滨海湿地等特色资源的保护和修复,开展了一系列探索。

滨海地区作为地理格局特殊、生态系统典型、自然资源丰富、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其传统的生态修复模式、技术方法与路径无法完全适配《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指南》(试行)等文件的要求。此外,传统的滨海地区生态修复模式往往缺少对陆海连续性、交互动态性的考虑,且既有相关研究尚未明确陆海统筹背景下滨海地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重点和路径,导致无法对陆海全要素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的保护修复规划。因此,本文从滨海地区的特征出发,创新性探索此类特殊区域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路径,并以深圳市大鹏新区为例进行详细探讨,以期为其他同类区域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提供参考。


1 滨海地区生态系统特征与保护修复特点


1.1 滨海地区生态系统特征

1.1.1 生态系统类型更加多样和特殊

滨海地区生态系统蕴含着丰富和优越的生态资源,生态系统多样性水平较高。区域内常分布有红树林及其他潮间带系统,以及海草、珊瑚礁、潟湖等自然生态系统,是多数物种的栖息地。作为特殊的开放系统,滨海地区生态系统包括滨海景观带、滨海步道、海堤等兼具生态价值与景观价值的护岸工程,以及鱼塘、沿海港口、码头等特色人工景观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滨海地区社会—生态系统。

1.1.2 陆—海—城结构复杂

陆地与海洋属于两个生态系统,但两者存在着频繁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两者相互作用形成界面特殊、交互过程复杂的海岸带区域。海岸带区域是陆域与海洋的过渡地带,是人类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其生态、生活、生产空间高度融合,陆—海—城的结构更加复杂,难以完全区分生态区域和生活区域。

1.1.3 陆海生态具有互通性、连续性和边界模糊性

滨海地区的生态系统复杂多样,尤其是海岸带内的红树林、珊瑚礁及沙滩等生态系统,边界连续且具有模糊性,往往难以按照行政边界“一刀切”的模式进行划定和管控,需要从自然地理、流域等角度出发,结合行政单元边界,因地制宜划定生态保护修复单元,进一步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实施。


1.2 滨海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主要问题

我国滨海地区往往倾向于通过治理海岸带来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传统的滨海地区生态修复一般仅针对局部受损的典型生态系统,在陆海统筹治理方面缺少顶层设计和整体指导 ,缺少流域整治修复、河口海湾保护等的全要素协同。从区域尺度来看,由于海岸带跨度较长,且涵盖了陆海多种要素,经常面临区域中的不同空间归属不同行政区域管辖的问题,在对区域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时,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缺乏整体性、系统性;从空间视角看,海洋生态问题的产生往往在于陆域管控不到位,陆海治理缺乏协同联动;从管理视角看,由于涉海管理部门包括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水务等,相关工作、技术指南各异,难以按统一标准治理与验收,协同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开展滨海地区生态修复,必须站在陆海统筹的角度,从区域、空间、管理等多层面进行协同,建立健全的规划和管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科学认识陆海生态过程,发挥好海岸带在陆海界面中的纽带作用。


1.3 滨海地区生态保护修复特点

1.3.1 进一步认识陆海生态过程,构建陆海社会—生态复合系统

当前有较多学者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路径进行探讨,已总结出一系列较为成熟的生态修复模式。但对于滨海地区,部分研究对陆海生态过程时空特征的理解仍较为浅显,在实际的生态修复工作中往往也会忽视生态过程,局限于“治海则只治海”“治水则只治水”,缺少陆海统筹治理的思维。陆海统筹的基础在于对海洋和陆地一视同仁,统筹协调两个系统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内容,即生态修复不只是对单一生态要素的修复,更不是只对单一功能的修复,而是要在空间上做到 陆—城—海共治,在功能价值上促进社会—生态系统耦合,才能真正实现滨海地区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的生态修复,形成自然—人工二元的良性循环。

1.3.2 以海岸带为保护修复重点,采取多元化生态修复模式

陆域地区依照相关指南统筹开展农田、矿山、森林、湿地与河湖等生态系统的修复规划,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方法体系。对于滨海地区,除了森林、矿山、城市绿地等,还应关注滨海岸带地区,尤其是河口湿地、滩涂、潟湖、红树林等典型生态系统。海岸带在陆—城—海关系中处于特殊位置,承载着大量的景观需求,并承受着城市带来的外部干扰以及海洋带来的台风、浪潮等自然风险,因此其生态治理目标需要融合韧性提升与景观塑造,修复模式需注重自然与人工结合。

以海岸线保护修复为例,建立“人工防线+天然防线”的多层次防御网络是降低外部干扰的重要手段。有学者基于对国外海岸带韧性提升的研究,提出海岸带韧性提升应区别于原有的硬质防护工程,更关注社会—自然耦合的生态设施,将大尺度自然生态边界和海岸工程相结合。例如:美国阿拉米达河入海口通过在河流和海域的连接处设置由沉积物组成的天然缓冲屏障,并将河流、海滩等形成的天然堤岸与人工海堤结合,在提高海岸带生态防护能力和潮间带生态功能的同时降低了洪水风险;荷兰的“沙引擎”充分考虑自然过程,在沿海处设置大体量的超级沙丘,随着时间的推移,沙丘被风浪及水流等打散,沿海岸带将重新分布,提升了抵御风暴潮的能力。

此外,滨海空间是城市发展最迅速、最复杂的空间之一,生态修复应综合考虑生态保护与人的亲海诉求,充分挖掘、利用滨海地区的多元价值,将陆海生态空间重新整合,实现城海空间互动、景观与生活场所连接等目标,使治水的成果为市民所享用。例如:美国波士顿用连续的公园绿道将滨海区域的公园串联起来,构建公园绿道系统,控制不合理的建设活动,将公园系统拓展到整个城市空间,并融合生态、休闲娱乐和社交功能;我国厦门等地在进行岸线修复时采用了景观手段,提升了海岸公众休闲和旅游景观价值以及生态环境质量。


2 陆海统筹视角下滨海地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路径


滨海地区应首先遵循相关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指南的基本要求,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农业、城镇空间的保护修复,强调陆域与海域的互动性、陆海统筹的必要性、滨海地区生态—社会系统的特殊性,突出陆海生态空间的衔接以及陆—海—城一体化的协调发展。在滨海地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中应将海岸带生态修复作为重点内容,按照“格局—策略—单元—工程”的思路构建陆海统筹的滨海地区生态修复规划技术路线。


2.1 构建陆海统筹综合评价体系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生态文明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依据,由于陆海生态系统的评价因子有较大差异,应分别进行评价。陆域生态系统更注重森林、水系、湿地等的生态敏感性和重要性,海洋及滨海地区更关注滨海湿地、红树林、珊瑚礁等典型生态系统,以及浮游动植物的生物多样性。同时,在进行评价时,应统一陆海生态系统的敏感等级,形成陆海一体的评价结果,为合理布局国土空间、强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提供依据。


2.2 优化陆海空间,实施全要素统筹保护

在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定位、保护修复格局和任务的基础上,应以生态重要性评价为依据,确定生态功能重要、生态系统脆弱、自然生态保护空缺的生态空间。结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相关内容,对陆海空间进行调整优化,进一步完善陆海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布局方案。通过陆海空间布局优化将陆域、海洋充分衔接,实现陆海生态空间的融合共生。


2.3 确定陆海统筹的生态保护修复重点任务

2.3.1 以海岸带为核心促进陆海生态空间的融合共生

陆地与海洋分属两个物质系统,但却不是完全割裂的,滨海地区的陆海统筹应将海洋和陆地两个子系统作为整体,深度把握两者的关系,不能割裂海洋与陆地的联系。海岸带促进了陆海生态互通、空间互联、生态过程互动,是开展生态保护修复的重点区域。

海岸带在生态学上属于过渡型生态系统,由4个典型生态(子)系统组成,包括近岸生态系统、近海生态系统、部分陆地生态系统和部分湿地生态系统(图1),按照空间可划分为陆域空间、近岸空间、近海空间。陆域空间和近海空间作为分别与陆地、海洋直接相连的区域,生态系统类型和结构分别与陆地、海洋相似。近岸空间包括沙滩、珊瑚礁和红树林,以及水深在6 m以内的沼泽地等,生态系统类型丰富。滨海地区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则应立足陆海生态的互通性,以陆域、近岸和近海空间为载体,连通土地与海洋、岸内与岸外,推动陆海生态空间融合共生。

图1 海岸带生态系统构成示意图

海岸带的陆域空间应加强与陆地生态系统的衔接与联动,以防护林保护修复为重点,优化防护林带整体布局,加强因台风、风暴潮而受到损害的防护林带的修复,提升海岸带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近岸空间内生态系统最为复杂,应加强受损海岸线修复,根据岸线类型、受损状况等,因地制宜采取沙滩植被修复、沙滩养护、退堤还海等措施,提升岸线生态功能和防灾减灾能力;应注重河口、湿地、红树林、珊瑚礁等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开展退塘还林、受损生境修复、乡土树种补植、外来物种清理等,提高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健康水平。近海空间不同于陆域空间,人类活动较少,人工化程度相对较低,保持着高度的自然状态,应以自然恢复为主,维持、恢复、改善海洋生物多样性及生物栖息环境,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

2.3.2 完善生态廊道网络,加强山—海—城的连通性

从自然地理的层面看,河流一般向海流动,河海相连构成了基本的生态水网,也是连接陆、城、海的重要骨架。立足整个滨海地区,应首先构建以河流蓝廊、绿地绿廊为主体的生态主骨架,打通各类生态空间,保障廊道的连通性,让潮间带生物顺着河道“上岸”“下海”。

其次,应加强河流等生态廊道的用地管控和生态修复,促进河流岸上、岸下联动,推动蓝色空间与周边绿地及其他开敞空间的融合。以通山达海、串联城湾为目的,整合水网资源,通过设置河口公园,打造不同形式的临水界面,进一步依托入海河道、向海组团绿带等设置山海绿化通廊,形成以城市绿楔、生态绿网、活力湾区和水库水系为支撑的蓝绿生态系统。见图2。

图2 以海岸带和生态廊道为核心的陆海统筹修复模式示意图


2.4 以单元管理为重点推进工作落地

陆海统筹不能简单采用陆域空间的管理机制、指标和措施,应在“统”的基础上体现“筹”的创新,在统筹区域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生态单元,指导空间管制并推动生态修复工程实施。

在实施生态系统综合管理时应综合考虑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地理单元连续性等因素,基于区域生态空间格局保护要求,以生态系统类型识别、生态敏感性评价、生态功能重要性及主导功能评价结果为基础,划定生态单元。生态单元应能保证片区的生态系统和主导生态功能的相对完整,并根据主导功能确定生态单元类型,以生态保护重要区和生态问题突出区为重点,提出推进陆海一体化保护修复的空间指引和工程项目布局,以便于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基于此,综合形成陆海统筹视角下滨海地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路径(图3)。

图3 陆海统筹视角下滨海地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路径图


3 深圳市大鹏新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实践


大鹏新区位于深圳市东南部大鹏半岛,东临大亚湾、西抱大鹏湾,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区域内部拥有良好的自然资源,森林面积占全市的1/4,森林覆盖率达77%。其作为深圳市唯一的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广东省海岸带综合示范区,大鹏新区的海洋景观资源丰富,海域面积约占全市的1/4、海岸线约占全市的1/2。

大鹏新区贯彻落实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持续开展自然保护地优化调整、林相改造、重要生境栖息地保护、生态廊道节点建设等工作,并通过全域高品质美丽海湾建设,积极推进珊瑚礁生态修复,助力陆海生态系统品质提升。经过系列实践,大鹏新区成为深圳市的“桃花源”,但仍存在部分生态问题需解决。区域内存在桉树、速生相思树等低质低效林面积较大,外来入侵物种挤占红树林生态空间,岸线人工化趋势加快,以及风暴潮导致的岸线侵蚀等问题。见表1。


表1 主要生态系统发展面临的问题

因此,大鹏新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需转向多目标、系统化的生态保护修复,目的是建立陆海统筹保护、生物协同维育的山海之城。需重点加强海岸带对陆海格局交互的协同作用、生态廊道对蓝绿交融的串联作用,以及山林基底对生物保护的支撑作用。结合上述滨海地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路径,综合性提出大鹏新区陆海统筹保护与规划思路(图4)。

图4 大鹏新区陆海统筹保护与规划思路图


3.1 定“格局”,强统筹

3.1.1 突出陆海生态空间的融合共生格局

在陆海的交互作用下,大鹏新区内形成了丘陵谷地、火山岩和海岸等地貌,以及笔架山、排牙山、七娘山3道天然生态屏障。结合自然地理格局,综合陆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生态系统退化评估、压力评估等,衔接《深圳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21—2035年)》和大鹏新区陆海统筹单元,综合考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连续性,构建“一带两湾、双核多廊”的生态保护修复格局(图5)。其中,“一带”指中部生物迁徙保育带,“两湾”包括大鹏湾和大亚湾,“双核”指由排牙山和七娘山构成的大鹏半岛天然生态屏障,“多廊”包括葵涌河、王母河等多条主要水系生态廊道。

图5 大鹏新区生态保护修复格局示意图

3.1.2 实施全域生态系统保护

(1)强化自然保护地优化与管控。加强深圳大鹏半岛—田头山市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整合大鹏半岛—田头山市级自然保护区、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大鹏国家海洋公园、大亚湾水产保护区、锣鼓山郊野公园等生物栖息地。加强对自然保护地的保护与监管力度,实施更加严格的用途管制措施,强化自然保护地内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调查监测,全面掌握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情况,对重要生物栖息地开展多层级管控与保护,避免人为干扰。在微观层面实施森林抚育、低效林改造等措施,加强生境维育保护。

(2)提高生境基底质量。加强珍贵树种培育,推进沿河、湖、海等的重要水系生态廊道和沿骨干公路的绿色通道内树种结构调整与质量提升,因地制宜补植乐昌含笑、黄檀、火力楠等珍贵树种。科学开展自然保护地、珍稀濒危植物保护范围内的封山育林工程,改善森林植被状况,提高林分质量,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和碳汇能力。重点对中部生态廊道内部生态效益较低的桉树、速生相思林、荔枝林等纯林进行改造,增加乡土阔叶树种数量,逐步提高混交林比例;将低效林改造与景观提升有机结合,形成具有区域森林植被群落特色的生态景观林,促进森林生态系统正向演替。


3.2 连“岸带”,重交互

3.2.1 蓝绿相融,陆海统筹推进生态修复

根据滨海湿地退化诊断结果,1990—2020年,受围填海工程、滨海养殖及城镇化的影响,超过100 hm2的自然湿地向人工湿地及硬质化人工表面转变。结合大鹏新区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估结果,鹿咀和东涌部分区域的红树林受到外来物种入侵、人类活动频繁干扰等影响,红树林健康水平有所下降。因此,应立足海岸带的湿地—近岸生态系统空间,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促进陆海协调共生,并开展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见图6。

图6 大鹏新区海岸带陆海统筹保护修复布局图

(1)滩涂湿地修复与功能提升。开展坝光、东西涌、龙岐湾等重点区域滩涂湿地的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工作,通过退塘还湿等方式扩展自然湿地生态空间。以保护本区域水鸟多样性,保育岩鹭、白胸翡翠、鸻鹬类、鹭鸟等典型水鸟种群,建设优质湿地生态系统为目标,依托沿海滩涂和重要水系,推进滨海地区主、次两级水鸟生态廊道建设,加强坝光银叶树湿地园、新大河口、东涌湿地等水鸟迁徙路线重要节点的湿地保护和修复。

(2)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开展坝光、东西涌、鹿咀等现有天然本土红树林的整体保护与修复,构建红树林保护网络。通过退塘还湿、拆除围堤设施、围堤平整等措施,提升区域红树林种植的适宜性,扩展新大、坝光等人工红树林面积。选用银叶树、露兜、海杧果等特色本土树种,丰富红树林群落多样性。持续动态监测红树林本底资源和健康状况,防止入侵植物对红树植物生长造成危害。

(3)海藻场生态系统监测与保护。龙岐湾、东西涌、杨梅坑等区域是适宜海藻生长的重要区域,应持续监测适生地的水环境、沉积环境、海藻群落及底栖动物等生物环境指标,摸清区域现状生态本底,酌情开展海藻场保护与修复工程。

3.2.2 韧性提升,巩固由陆至海的三重防线

大鹏新区易受风暴潮影响,沿岸大部分砾石岸线、基岩岸线长度逐年递减并向内陆侵蚀。此外,1990年以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临港工业的发展,大鹏新区港口码头岸线、养殖围堤岸线长度逐年增加,局部不合理的围填海等海岸工程开发建设导致岸线人工化趋势加快、海湾水动力平衡被破坏、岸线被侵蚀,增大了海岸洪涝概率。因此,应构建“人工防线+天然防线”的多层次防御网络,推进沿海防护林营造与修复、海堤生态化改造,以及侵蚀岸线养护与修复,提升岸线生态功能,构建三级韧性减灾体系。

(1)防护林营造修复。重点开展东西涌、官湖等重点区域沿海防护林营造与修复,以保护现有森林资源为首要目标,开展稀疏林带补植、灾损基干林带修复,逐步建立起片、带、网、点相结合,多林种、多功能、多效益的稳定森林生态系统,提高沿海基干林带抵御台风、风暴潮的能力,切实改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

(2)岸滩修复养护。实施海漂垃圾和海滩垃圾常态化系统性监测评估,严格控制海漂垃圾陆源输入,及时清理海滩垃圾。改善滨后带植被景观,降低斑块边界的破碎化程度。拆除不合理构筑物,通过人工补沙等生态养护工程进行砂质海岸地貌形态的修复与重建,提升海岸防灾减灾能力。

(3)海堤生态化建设。加强堤前带、堤身带、堤后带生态化建设,协调海岸带保护和利用空间。采用堤前带地貌恢复、生境修复、生物群落恢复,堤身带植被覆盖,堤后带植被缓冲带建设相结合的手段,提升海堤生态功能。

3.2.3 改善海洋生物栖息地环境,提升海洋生物多样性水平

(1)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严格控制大澳湾、鹅公湾、大鹿湾等6大珊瑚礁集中区的人为活动,制定严格的旅游准入标准,促进珊瑚礁自然恢复。加强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开展敌害生物防控,提升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适时开展珊瑚礁人工修复工程,营造适宜珊瑚的生境,开展澄黄滨珊瑚等本地石珊瑚优势种的种苗培育,以及六带豆娘鱼、细刺鱼、镜斑蝴蝶鱼等常见珊瑚礁鱼类的增殖放流工程,修复珊瑚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提高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水平。

(2)渔业资源保护与修复。在重点海域建设公益性保护型人工鱼礁,保护濒危物种,建设有利于海洋生物繁衍生长的天然渔场。制定和实施海洋生物增殖放流方案,科学选取放流的生物种类。


3.3 控“廊道”,串城湾

3.3.1 保护修复河流廊道

(1)水环境整治提升。根据实地调研采样结果,大鹏新区河流水质目前均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总体情况良好。个别河流如新大河、王母河、鹏城河、西边洋河等的水质还有待提升。应重点加强王母河、松山河等河流上游工业与生活污染治理,以及下游入河排污口规范化整治,全面改善河流生态环境。加强饮用水水源地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排查饮用水水源周边的环境隐患,建立风险源名录清单,严格管控重污染项目,降低陆源污染物入海量,提升近岸海水水质。

(2)岸边带维育保护。对大鹏新区河流100 m缓冲区内的森林植被开展调查,根据缓冲区内的森林覆盖率、水源涵养功能、生物多样性功能等的分析结果,可知河流缓冲区内生态系统功能整体不高,岸边带尚需维育。应统筹 “万里碧道”建设等治理措施,推动水岸地带复合利用,推进滨河森林廊道、区域绿廊和水岸湿地公园建设,营造泄洪顺畅、排涝安全、水质优良、生态健康、景观优美的水岸环境。依托绿道网、滨海蓝带等线性空间,结合公园城市建设,构建通山达海、串村连镇的生态网络保护体系。协调葵涌河、王母河等河流生态化改造,在新建或改造堤岸时应在堤线布置中尽可能保留江河的自然形态,维护河流地貌的自然景观格局。重点对龙仔陂涌开展水陆交错带维育,上游河段尽量保持原生地貌,设计河岸多塘系统,治理面源污染,修复动物栖息地。

3.3.2 布局山海绿化通廊

大鹏新区的水系、绿地等资源丰富,但存在斑块之间联系不紧密、河流廊道景观利用率较低等问题。应依托碧道、绿道构建生态网络,串联自然保护地及生态斑块;整合生态廊道范围内的绿地等斑块,推动蓝色空间与周边绿地及其他公共开敞空间的融合,满足人们的景观与亲水需求。

(1)打通断点,建设大尺度的生态网络。依托区域自然保护地,通过绿道、碧道等线性空间,将田头山市级自然保护区、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及其周边的自然保护地,以及河流湿地等各类景观和旅游资源串联起来,打造以自然保护地为核心的生态网络,形成生态、生活、生产协调和有机融合的开敞空间系统。

(2)串联融合,促进沿线景观品质提升。在城市建成区,强化生态廊道的用地管控和生态修复,通过线性廊道串联城市内部绿地、公园等绿色节点,不断提升滨水区域品质。在郊野地区,形成串村联镇的生态游憩大网络,集中展示大鹏新区的地域和文化特色,提升乡村及郊野地区环境风貌。

3.3.3 加强重点节点保护修复

《大鹏半岛生态廊道体系规划设计》对大鹏新区进行物种数量调查,发现葵坝路、惠深沿海高速公路等地区存在迁徙廊道断裂点,对豹猫、豪猪、果子狸等物种迁徙造成影响,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因断裂节点影响而死亡的数量较多,应重点加强关键节点及廊道建设,保障陆生动物迁徙廊道通畅。

(1)修复大鹏半岛南北生态保育轴。强化豹猫生境走廊的修复,大力开展轴内低效林质量提升工作。加强外来物种管控,增加本土物种的培育栽植,提升抵御外来有害物种入侵的能力,提高轴内生境质量。

(2)修复生态空间关键断裂节点。规划设计9个廊道节点(图7),通过建设人工廊桥、隧道、涵洞等方式,修复被线性工程切割形成的断裂节点,恢复重点斑块之间的通道,促进物质和能量交换。结合周边地貌及植被,在线性工程两侧用地红线内构建生态绿廊,提高绿植的成活速度和成活率,实现“边建边绿”,有效减小施工期和运营期线性工程对周边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

图7 主要生物迁徙节点示意图


3.4 划“单元”,深推进

3.4.1 划定10个重点保护修复单元,明确修复任务

目前,深圳市正在探索单元传导机制。为传导落实市级专项规划的主要任务,布局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指引详细规划生态保护修复的空间布局和措施实施,根据《广东省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指南》要求,结合滨海地区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将保护修复重点区域拓展至海域,提炼10个重点保护修复单元,推进陆海统筹规划管理(图8)。

图8 重点保护修复单元空间布局图

规划共安排3大类9小类生态修复工程,根据受损级别采取不同的保护修复措施。其中:山林类单元内部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重点开展生物通道建设、森林生境改善及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建设3类工程;海洋类单元内部以美丽海湾建设为主,重点开展海岸带生态安全提升、滨海湿地生态质量提升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3类工程;河流类单元内部以河湖湿地整治修复为主,重点开展碧道建设引领下的水环境提升、岸线生态化改造及水路交错带维育保护3类工程。

3.4.2 开展重点单元详细设计

为落实各级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要求,指导工程实施方案的编制,深化陆海统筹的生态保护修复体系,针对生态保护修复的重点单元开展详细的规划设计,以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提高滨海岸带的连通性和生态韧性,打造差异化的滨海活动与多样空间类型。重点单元内部按照陆海统筹的要点,划分森林生态维育区、生态景观质量提升区、环境整治优化区、重要设施防护区、重要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区、其他海洋生态保护区6类分区,并对每个重点单元提出针对性的保护修复指引、策略建议、工程设计和绩效指标等,以解决规划传导难、管控无抓手的痛点和难点。

以沙鱼涌—官湖滨海及海洋保护修复单元为例,以人工岸线转变为生态恢复性岸线、结合雨洪花园建设和植被种植将海堤改造成生态化结构为目标,提升岸线生态化和韧性。重点开展沙鱼涌岸带、湖湾沙滩等的生态保护修复详细设计,在单元内系统部署重点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并针对每项工程提出具体的目标、任务、建设内容、绩效指标等(图9,表2)。

图9 沙鱼涌—官湖滨海及海洋保护修复单元内沙鱼涌港东段岸带整治方案示意图


表2 沙鱼涌—官湖滨海及海洋保护修复单元内沙鱼涌港东段岸带整治实施内容及管控要求


4 结束语


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是实现区域整体保护、系统治理的重要途径。本文提出的滨海地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在内容上关注系统保护与韧性安全、景观提升的协同,在路径上强调“格局—策略—单元—工程”,在思路上强调以海岸带为核心的陆海统筹保护、以生态廊道为轴带的蓝绿空间骨架、以生物保护为基础的生境维育,仅是县/区级滨海地区生态修复规划的一次初步探索。该思路是否同样适用于其他滨海地区,在实际修复中能否不因滨海景观的可见性或经济带的经济效应而被“带偏”,能否不因管理方式的差别而影响陆海统筹的有效性,能否真正让市民参与进来并在过程中共同学习、调整和提高,这些问题还是未知的,需要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实践中不断完善规划策略方法,也需要在深层次的重点单元详细设计中进一步探索。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