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系列专版】都市核心区大尺度绿色空间文化特色塑造路径——以成都市环城生态区为例
规划师杂志社   2024-05-31 15:22:40
 

摘 要

在公园城市建设的新阶段,人文关怀、绿色生态、场景营城等价值理念在城市规划建设与发展中得到审视与关注。作为兼具生态、生活、生产等复合要素的有机体,都市核心区大尺度绿色空间不仅是人们亲近自然、休闲游憩的主要场所,还是孕育文化活动、提升城市魅力的重要名片,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以成都市环城生态区为例,研究梳理都市核心区大尺度绿色空间的主要特征,从体系构建、设施布局和场景营造等维度明确绿色空间文化特色塑造的方法路径,助力环城生态区建设实现由总量控制到品质优化再到品位提升的升级,以期为类似区域的生态价值转化和文化魅力彰显提供规划思路。

[关键词]都市核心区;大尺度绿色空间;文化特色塑造;成都市环城生态区

[文章编号]1006-0022(2024)01-0150-06

[中图分类号]TU984.16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付洋,王惠,陈诚,等.都市核心区大尺度绿色空间文化特色塑造路径:以成都市环城生态区为例[J].规划师,2024(1):150-155.

图片


0 引 言


快速城镇化在促进人口集聚、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引发了生态环境破坏、土地无序扩张、资源过度消耗等一系列问题与挑战。伦敦、巴黎、新加坡、上海等国际大都市通过在都市核心区打造绿心、绿楔、绿环、绿廊等大尺度、结构性绿色空间,控制城市蔓延,平衡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大尺度绿色空间最初往往仅承担防护隔离、维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保育功能,在发展过程中随着人们休闲游憩、娱乐消费等活动需求的不断增长,其文化、社会、美学等多元价值逐渐被挖掘出来,最终成为彰显场所精神、展示地方特色、升华文化内涵、培育地域认同感的城市名片。

成都市环城生态区是由沿中心城区绕城高速公路两侧各500 m的范围及其周边7大绿楔共同构成的环状绿色空间,其建设初期的目的是防止城市粘连扩张,缓解城市高速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经过20多年的规划建设,环城生态区已经由最初城郊结合部的边缘屏障演变成可进入、可参与的城市公园(图1)。在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新阶段,城市规划建设愈发重视人们的幸福感、归属感和获得感。作为都市核心区重要的大尺度绿色空间,环城生态区应以人民福祉为核心,努力满足人们对高品位文化和高品质空间的需求。如何将环城生态区内优质的生态资源与博览展示、科普教育、表演艺术等文化活动有机融合,提高文化感知度,塑造文化特色,探索生态价值转化新路径,是成都市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图1 成都市环城生态区发展历程示意图

资料来源:根据《成都市环城生态区总体规划(2020—2035)》整理绘制。


1 都市核心区大尺度绿色空间的文化特征


都市核心区大尺度绿色空间是位于城市集中建成区内,通过规划管控或主动建设形成的、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超大规模开敞空间。不同于一般城市公园,都市核心区大尺度绿色空间具备尺度规模化、景观多元化、功能复合化等特征,是引领格局优化、品位提升、特色彰显的重要空间载体。


1.1 规模化尺度可承载多元文化活动

分析地方技术规范及国内外相关实践发现,都市核心区大尺度绿色空间的用地规模一般在1 km2以上,拥有足够的景域深度、界面广度和更加开阔的视野,除了具备传统城市公园所拥有的休闲娱乐、观光游览或康体健身等功能,还可以容纳科普教育、农事体验等沉浸式文化活动,提供融于自然、亲近绿色等不同于其他城市建成区的文化体验。

以纽约中央公园为例,作为世界知名的城市大公园之一,其在建设初期就被赋予了“树立美国文化主体意识”的使命。其借助绵羊草坪(每年举办纽约爱乐乐团音乐会)、草莓地广场(纪念披头士乐队成员约翰·列侬)、德拉斜塔露天剧场(定期举行“莎士比亚节”)等文化景观,承载音乐、表演等类型的文化活动,是纽约城市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1.2 多元化景观可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

相较于传统城市公园“钢筋混凝土的一隅绿洲”,都市核心区大尺度绿色空间往往由田野、森林、山丘、湖泊、草坪等多种自然景观组成。相对完整的自然生境、充满生机的生物种群在高密度城市环境中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空间想象和情感,可满足人们审美、求知等需求。

例如,杭州市西溪湿地公园内密集的水网衍生出河滩、鱼塘、湖漾、沼泽等层次丰富的滨水景观,除了可以发挥防洪排涝、调节城市微气候等生态服务功能,还可以结合依水而建的艺术家聚落、文化体验馆、农耕文化村落、莲美术馆等文化设施,强化人们对民风民俗、农耕文化的感悟与认知。


1.3 复合化功能可拓展文化场景

都市核心区大尺度绿色空间兼具生态功能(环境调节、生态修复等)和社会功能(休闲游憩、康体健身、科普教育等),融合了历史文化、景观生态、公共服务、慢行网络等城市功能,激发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的互动,丰富文化场景,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例如,波士顿翡翠项链公园(主导城市发展的活力绿轴)利用绿道串联周边历史建筑、历史事件发生地等文化线索,统筹沿线艺术院校(大众艺术学院、波士顿美术馆艺术学院等)、郊野景观(阿诺德植物园等)等资源要素,通过重现历史场景,策划露天美术展览、“探险者花园之旅”等文化活动,营造趣味休闲、寓教于乐的文化场景,实现“自然里有人文,人文里有自然”的融合互动,提升了公园影响力。


2 都市核心区大尺度绿色空间的文化特色规划思路


绿色空间的特色要素由体系结构(分段主题、空间意境)、空间载体(建筑、山水、植物)和公园场景(人群、活动、功能)组成,通过“宏观层面明晰主题定位—中观层面布局特色空间—微观层面营造主题场景”的方法路径,从心理活动和行为指引上加强人们对景观特色的感觉—知觉—认知。见图2。

图2 绿色空间特色塑造方法路径示意图

都市核心区大尺度绿色空间的文化特色塑造是该空间所在区域历史沿革、经济发展、环境特征等要素的表达和呈现,通过规划手段将体现地方文化特质的各类活动及要素融入绿色空间的体系结构、空间载体和公园场景。在尊重自然景观与城市建成区差异性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文化体系、布局文化设施、营造文化场景,促进自然景观、城市文化、功能体系、空间形态的多维度融合,实现文化和生态引领下的聚流引人及品牌重塑。见图3。

图3 文化特色塑造思路图


2.1 宏观尺度的文化体系构建

文化体系旨在以清晰的文化定位体现文化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重合与演进,是彰显地域文化精神的脉络线索,是打造文化主题、强化品牌传播的关键所在。

基于对历史文化资源、自然景观格局、城市战略定位的系统梳理,识别相同或相似文化元素在空间上的集聚、关联,提炼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主题,打造彰显历史文明和体现时代精神、融于城市空间格局的主题板块,推动文化要素体系化展示。 


2.2 中观尺度的文化设施布局

文化设施是承载文化活动、提升文化影响力的主要场所,是营造城市特色文化氛围的重要空间载体。都市核心区大尺度绿色空间应依托优质的自然景观资源,引导高品质、地标性的文化设施在绿色空间中布局落位,优化城市战略文化空间格局,提升文化竞争力。例如,坐落在伦敦市中心的海德公园通过在公园及周边布局蛇形画廊、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等高能级文化设施,让人们在休闲游憩的同时能够轻松接触艺术等多种文化资源和活动,提升了公园乃至城市的吸引力。

除博物馆、图书馆等场馆类的文化设施之外,还应将承担文化功能、体现文化内涵的小品雕塑、绿化景观、开敞空间等景观要素纳入文化设施体系,并将这些景观要素作为人们参与文化活动的公共空间,通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进一步强化空间体验性和可参与性。


2.3 微观尺度的文化场景营造

场景营造的关键在于以人的需求为核心,创新公共产品供给,加强功能业态、公园景观、文化内涵与人们的行为偏好、消费习惯之间的关联和互动,激发人们的空间认同感,提升景观环境品质和场所活力,让绿色空间不只是美化城市的一种装饰。

针对人们对于情感共鸣与精神交流互动的需求,可通过提炼文化符号、植入多元业态、策划文化活动等举措,沉浸式、动态化展示文化魅力,让空间更具有韵味和可识别性,保证绿色空间长久地维持魅力和吸引力。


3 成都市环城生态区文化特色塑造实践


成都市环城生态区作为城市核心地区大尺度、连续贯通的绿色空间,有着城市级的功能外溢与辐射作用。它一方面与龙泉山及江安河、毗河等河道蓝网融合共生,共同塑造人城和谐、城园相拥的区域生态网络;另一方面借助绿廊加强与周边城市建设用地的纵深渗透,将生态价值延伸到城市内部,承担着休闲旅游、慢行交通等功能。在公园城市建设的新阶段,为进一步实现“总量控制—品质优化—品位提升”的进阶转变,环城生态区应以文化为精神纽带,通过“体系构建—设施布局—场景营造”的方法路径,打造主题化、场景化的天府文化新范式。


3.1 主要文化特征

3.1.1 历史文化资源“多而不显”,文化感知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环城生态区内多处历史文化资源点位呈散点状分布,包括文保单位、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工业遗产和古树名木等多种类型。然而,区域内各类历史文化资源孤立存在,在主题营造、游览线路、活动策划等方面缺乏与周边城市功能及成都市历史文化线索的协同和呼应,使得区域文化特质暂未得到充分彰显,文化感知度不强。

3.1.2 文景相融初步呈现,文化场景可进一步丰富

环城生态区内已建成规划展示中心、智慧中心、种子博物馆等多处文化场馆,涵盖博览展览、艺术表演、群艺活动、图书阅览等多种功能。

环城生态区利用锦城湖、白鹭湾、中和湿地等开敞空间,举办了草地电影节、绿道丰收节、成都青岛啤酒节等露天文化主题活动。此外,环城生态区内还拥有由韩国、德国、波兰、马来西亚等21个国家赠送的友城雕塑及78座桥梁等文化景观,这也是吸引人们驻足停留、学习文化的重要节点,进一步丰富了文化设施的内涵和类型,体现了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未来,环城生态区将以绿道为线索,以文化建筑及景观为空间载体,营造“公园+博览”“公园+阅读”“公园+表演”等文化场景,进一步强化人们的文化参与感。


3.2 基本要求

3.2.1 由生态休闲向文景相融转变

随着成都市中心城区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加之城市空间结构向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调整,环城生态区不再是原中心城区外围的隔离屏障,而是中心城区内部、五城区和外围区县之间的中心地带,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应将其作为承载人们享受高品质“生态+文化”美好生活的示范空间。因此,环城生态区应在其原有生态休闲功能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在地文化,衔接城市文脉,通过文化赋能的方式打造彰显公园城市魅力的世界名片。

3.2.2 由“标准配置”向“特色彰显”转变

商业变革和消费升级促使人们的文化需求及体验方式向特色化、个性化转变。不同于城市地区按照社区生活圈等相关要求标准化配置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补齐公共文化服务短板的做法与思路,环城生态区作为牵引中心城区品质提升的重要空间资源,应以特色彰显为目标,利用与人们消费、休闲、游览等行为活动相结合的文化设施,创造新潮的文化体验方式。

3.2.3 由“文化空间建造”向“文化场景营造”转变

结合环城生态区开敞性、生态性的主要特征,关注人们的游憩行为偏好和内在情绪反馈,将博物馆、剧场等文化建筑与露天文化活动场所、大地景观、小品雕塑等承担文化功能的景观要素进行一体化规划设计,通过植入复合功能、策划文化活动,提升场所活力,为人们打造可进入、可参与、可感知、可阅读、可欣赏、可消费的文化场景。


3.3 规划路径

3.3.1 体系构建:衔接成都市的文化脉络,明确文化主题定位

以“传承历史文化、弘扬现代文明”为导向,按照融古汇今、体现特色、影响深远、区位关联的原则,全面挖掘成都市的文化品牌、发展成就等,识别出诗词文化、熊猫文化、商贸文化等具有代表性的成都文化。综合考虑环城生态区文化资源的丰富度、知名度以及周边重要城市功能,采用直接关联、综合分析、文化植入等方法,以文化起源—文化延伸—文化发展为演进脉络划定9大文化主题,并针对各个文化主题进行系统策划,搭建文化项目库,为文化设施布局和场景营造提供指引与支撑。见图4。

图4 文化体系示意图

文化起源阶段包括诗词文化、蜀文化、水文化等3个文化主题,侧重展现悠久的蜀文化底蕴和田园农耕的大地景观。以诗词文化为例,可依托诗词展厅、词乐坊、贤集书屋等文化空间载体,再现蜀川地区以诗传意、以文会友的风俗。

文化延伸阶段包括商贸文化、熊猫文化、市井文化等3个文化主题,主要体现人、城市、自然和谐共处的大城风范。例如,在熊猫文化方面,结合熊猫塔、自然艺术中心、熊猫科普馆、熊猫文创馆等文化设施,围绕研学展览、文化演艺、文化创意等功能,强化大熊猫文化品牌建设。

文化发展阶段包括创意山水、艺术风尚、国际交往等3个文化主题,目标是展现成都市蓬勃发展的时代印象。例如,在国际交往方面,通过打造风尚美术馆、星球国际儿童村等文化设施,烘托时尚潮流的文化氛围。

3.3.2 设施布局:按照组团化、小规模、差异化的思路,布局文化设施

为促进环城生态区内文化与生态、功能、形态多维度的融合,从建筑和景观两大维度,将文化设施的内涵由博物馆、展览馆等公益性文化场馆拓展为全要素文化景观,根据不同的设施类型,构建文化场馆—文化场所—文化标识的文化设施体系(图5),形成差异化的设施布局思路。

图5 环城生态区内文化设施体系示意图

其中,在文化场馆的布局上落实《成都市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对建设用地进行总量管控的刚性要求,结合现行法定规划中已有的配套设施用地(用地性质为商业用地)进行统筹安排,不再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同时,评估各类设施的规划缺口(图6),综合考虑现状人群热力分布、周边重要城市功能(高校、商业中心等)、轨道站点、一级绿道等相关要素,按照便捷可达、人气聚集的基本原则进行适宜性评价分析(图7),形成组团化、小规模的空间布局方案,在有效覆盖更广阔服务范围的同时促进建筑与周边自然环境相融合。

图6 现状文化设施缺口评估示意图

图7 规划布局适宜性评价示意图

在文化场所和文化标识的布局上,以环城生态区内建设用地之外的生态空间为依托,在守住生态保护底线的前提下营造文景相融的公园氛围。一方面,基于地形起伏、植被覆盖度、道路等因素识别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地段(图8),各类文化场所和文化标识的规划布局点位应尽量规避该区域,力图将人类活动的干扰降到最低。另一方面,为提升文化的感知度,引导文化场所和文化标识邻近历史文化资源、文化场馆布局,或结合轨道站点、过境高快速路跨越环城生态区的节点等门户空间布局。

图8 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地段识别示意图

3.3.3 场景营造:围绕人们对文化的感知和体验,营造特色鲜明的自然人文场景

基于人们对文化的感官认知、情感体验、行为参与,通过景观设计、业态植入、策划活动,借助绿道的串联衔接功能,打造沉浸式自然人文场景。

一是实现文化要素的景观化呈现,注重以人为本,尊重传统文化。首先,运用隐喻象征和主题阐述等手法,将太阳神鸟、蜀绣、熊猫、川剧脸谱等文化符号融入环城生态区内的建(构)筑物、雕塑、铺装等景观要素的空间设计,串联历史文化资源点位形成文化游览线路,生动呈现成都市的历史人物、传统故事和时代风采,强化各文化主题。其次,结合自然景观营造文化意境。例如,通过保留自然水景原生岸线,设置渡口、轻舟等景观元素,营造芳草野渡的诗境空间;在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的基础上,通过塑造农田大地景观,刻画美田弥望的农耕文化景观意象。

二是植入复合的文化业态。以文化场馆为载体,在保障基本文化服务功能的基础上,植入消费、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业态,创新“文化+”的模式。例如,将具有成都特色的音乐表演、川剧变脸与坝坝茶等消费场景相结合,满足市民多样化的需求,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双重效益。

三是策划多元的文化活动。基于9大文化主题,结合季节时令、文化资源、自然景观特色等因素,差异化策划与文化主题紧密关联的文化活动,进一步激活绿色空间。例如,围绕蜀文化的主题定位,依托种子科普馆、森林剧场等文化场馆,策划蜀韵展览会、陶艺文创集市、上古文化研学、杜鹃音乐节等文化活动,使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可以通过博览展示、艺术表演等文化表现形式,加深对蜀川地区部落先民生活的认识。


4 结束语


大尺度绿色空间作为城市重要公共开敞空间,是特色塑造和文化传承的场所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期盼和愿景。本文结合成都市环城生态区的实践,以“文化+”的系统思维,从体系构建、设施布局和场景营造等3个方面初步探索了都市核心区大尺度绿色空间文化特色塑造的方法路径。未来应进一步把握各地自然地理、发展阶段、文化底蕴、资源禀赋的差异性和复杂性,深入诊断、研究不同地域类型下都市核心区大尺度绿色空间文化特色塑造的规律和方法。此外,如何制定有效的管理机制以保障文化设施落地和文化活动可持续运营,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