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塑造城市风貌特色及创新中国本土化设计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构建本土化城市设计方法亟待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通过城市设计基础理论的探析,总结出中国城市设计更加重视特色定位的意象内涵、结构布局的本土化空间要素组织及四时五感融合的空间设计美学,并以海盐古城为例,从文学化的特色定位、本土化的结构布局与要素提炼、中国化的多维美学空间设计及在地化的功能策划等方面探索本土化城市设计方法。
[关键词]城市设计;城市意象;城市美学;城市风貌;海盐古城
[文章编号]1006-0022(2023)11-0124-07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陶涛,刘泉,刘泽华.城市意象视角下本土化城市设计方法:以海盐古城为例[J].规划师,2023(11):124-130.
近现代的中国城市设计研究与实践多受到西方现代城市设计方法的影响,虽然有进行本土化实践探索,但是总体上缺乏与中国传统城市营造技法的结合,未能很好地解决中国城市风貌特色存在的问题。在近年来的城市规划建设中,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并加以创造性转化与发展,塑造中国城市特色风貌,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国当前城市设计的理论基础为西方现代城市设计的方法论,一般遵循凯文·林奇(Kevin Lynch)提出的地标、节点、路径、边界和区域等城市意象(City Image)五要素的分类识别方法和系统构建思路,形成“意象+结构”的基本框架。在这一方法中,城市意象是一种系统化、通用化的空间意象感知与构建的工具。在中国城市设计的美学塑造中,“非物质”因素更受重视,其往往具有中国文化独有的一些特征,包括文学化的城市特色定位、如诗如画的城市整体风貌,以及融合五感的不同美学维度的空间景观设计等,西方城市设计方法并不能完整地回应中国城市美学的需求,中国城市的特色风貌塑造难以在城市意象的既有理论框架中找到直接对应的方法路径。
受到山水城市理念的影响,中国在建筑设计、园林景观及城市规划等领域进行了本土化设计方法的创新尝试,如杭州、成都和苏州等城市的规划设计提炼了“诗意”特色,重视“画卷”表达,强调文化内涵更加丰富的城市美学,如诗如画的美学理念受到城市设计的特别关注,一些具有“中国风”设计元素和表现手法的城市设计方案开始出现,甚至成为规划设计领域的热点。总体上,需要在西方城市设计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城市营造的传统技术方法,探索城市意象视角下城市设计方法的本土化路径。
中国城市空间研究与城市设计实践较多遵循城市意象的理论方法。在分析研究方面,相关学者借鉴这一方法选取案例开展城市设计评估,利用社交媒体和大数据进行分析,或基于网络图像进行城市意象的重塑。在设计应用方面,相关实践将城市意象应用到城市设计中,除了常规片区尺度的项目,宏观层面的总体城市设计也重视结构设计和意象提炼,以突出城市特色。
在山水城市理念的影响下,中国城市设计的方法探索不仅关注物质空间本身,还重视文化层面中国传统美学的表达,尝试探索基于诗画艺术的空间设计方法,如郑浩等认为西方城市设计主要关注城市意象五要素等物质空间内容,而中国传统山水城市营造则更重视城市与自然的整体统筹构建。
结合山水城市理念和诗画美学进行城市设计实践探索成为一种潮流,在具体的实践中,设计师借鉴诗画方法,从不同视角将其应用到城市设计中,将中国城市空间风貌塑造方法与城市意象理论融合。部分实践以城市意象五要素为基础,借鉴山水诗画技法进行景观营造,采用“长卷”表达,进行设计方法的创新尝试。例如:广州提出“城市如诗画、片区如景区、节点如景点”;铜陵基于本土文化特色,借鉴城市意象结构与八景手法,绘制“风貌长卷”,探索山水城市的风貌规划方法体系;杭州之江新城构建山水格局,塑造形成“千米一水、百米一景”的景观;厦门基于舆图、八景、诗词等资料研究以及“山海城图”进行景观网络的重构;深汕特别合作区则提出基于山水要素塑造“两栖城市”的“全景画卷”。
探索中国本土化的城市设计方法,可以将城市意象理论作为参照,将其与山水诗画的中国传统设计技法进行对比。
一是城市意象理论和西方城市设计方法更加重视对物质空间的塑造,较少关注城市特色定位的文学化描述,而中国城市设计需要回应城市风貌特色的内涵,更加重视城市意象之“意”,强调立象尽意,关注特色定位与空间风貌的和谐统一;二是城市意象五要素主要表征人的尺度下城市空间的点线面结构,而中国城市设计的要素选择和结构设计具有本土化的空间载体,需要进行针对性改造;三是城市意象五要素更加强调视觉维度特征或物质的形态特征,而中国城市设计更加关注这些要素与所处环境在时空和文化上的融合,关注晨昏、日暮和四季变化等给空间要素带来的美学意义的变化。基于此,本文提出城市意象视角下城市设计的本土化方法(图1)。
2.1 文学化的城市特色定位——诗画结合,立象尽意
在以往的城市意象研究中,更多的是关注“象”方面的城市物质环境的认知与视觉美的塑造,关注对物质空间感受的直接表达,缺少“意”的美学视角。这一特征表现出其“意象”与中国文化语境下的概念存在差异。中文语境下“意象”一词更具融合性,具有“立象以尽意”的内涵,城市意象分为文化之“意”与空间之“象”,“意”“象”相生,以“象”尽“意”。在中国文化语境下,城市意象并不是纯客观的空间描述,而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城市特色不仅仅涉及空间本身,更需要在文化层面进行提炼,并与城市设计的空间塑造协调。
在中国传统美学视角下的城市景观营造中,如八景不仅具有物质空间本身的景观特性,还包含以景、诗、图、文或以诗、词、画为载体的复合美学。在诗画美学视角下,“如诗如画”不仅是空间设计,还是对风貌特色定位的提炼。部分实践尝试突出与城市设计画卷式空间方案对应的风貌特色,特别是特色定位与总体结构的呼应,如杭州之江地区的未来城市实践区提出展现中国“山水营城”的设想,定位为“魅力未来·无限江南”,彰显“现代富春山居开卷地”的风貌特色。部分实践采用对仗诗句尝试描述城市风貌的特色与城市设计的目的,如陈从周对马鞍山“九山环一湖、翠螺出大江”的空间格局的提炼。
基于上述解读,在特色定位部分,可以总结出以下经验及对策:①鼓励采用中国传统诗文来描述和表达城市特色,提升空间设计的文化内涵,促进文学化的特色定位与画卷式的空间设计相协同,展现出诗画结合的城市美学;②特色定位应对城市的建筑风貌、空间结构等特色进行文学视角的意象描绘,以达到立象尽意。
2.2 本土化的城市意象结构——山水特色,地方要素
与现代城市设计偏重于物质空间探索不同,中国城市在构建意象时,不仅有物象,还关注文化中蕴含的意趣与情感,因此中国城市设计难以直接套用城市意象五要素的方法,而需要进行创新变通,如丁梦月等整理和分析文献典籍中的界画、诗词,归纳了中国的城市意象元素,总结了中国古代城市风景营建的方法体系。
诗画美学视角下的城市设计对城市意象要素的利用具有本土化特征,如苏州城市特色意象要素可以总结为“园林密布”“河道成网”“街河并行”“枕河人家”“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等,从而可构建白居易所说的“水道脉分棹鳞次,里闾棋布城册方”的传统空间格局。这不仅体现了意象要素的本土化,还表现出设计结构具有城市与自然环境融合、跨尺度的特征。
基于上述解读,在结构塑造部分,可以总结出以下经验及对策:①基于中国诗画美学整体意象构建的特点,综合城市空间元素、自然山水元素和人文元素,梳理城市结构设计的要素体系,以体现山水特色;②针对不同城市的空间环境特点,对城市意象五要素的通用内容进行特色化梳理,把其替换为山、水、城门、寺庙等地方元素,并结合山地、水网等自然格局构建特色结构。
2.3 融合化的多维空间美学——时空兼顾,五感融合
西方城市设计理论的基础是视觉维度下三维空间的设计艺术,其理论也影响了中国城市设计的理论认识与实践,致使当前的城市设计偏重于视觉景观,缺少对五感综合意象的回应。中国城市设计的诗画美学是跨越五感的,涉及晨昏、四季不同时间变化对空间的影响,不仅关注感官上的体验,还关注相关体验在内心形成的美学感悟。这种美学观念也影响着对山水景观及城市风貌的描绘和表达,如《园冶》中提到园林设计要“收四时之烂漫”,追求“良辰”与“美景”的统一。
城市设计在借鉴山水诗画理念的同时,需要融合晨昏、气象、四季、五感等不同美学维度,基于阴晴明晦、昼夜相交、四季更替、五感变换,营造胜似图画的效果,如西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等营造了晨昏日月、四季变换和五感交融的综合体验。
近年来,基于中国传统美学视角的与五感融合的设计愈发受到重视,如:吴硕贤从园林景观设计的角度提出基于光景学、声景学与香景学形成“三景”融合的多元景观理论体系;董晓林等强调城市设计还应关注声音、气味和嗅觉等非视觉因素。
基于上述解读,在空间设计部分,可以总结出以下经验及对策:①空间设计不应局限于物质空间的静态环境,应重视时间与空间的相互影响,关注晨昏、四季、阴晴、雨雪的变化,塑造富有变幻的场景;②空间设计不应拘泥于视觉维度,而应将听觉、触觉、味觉等维度的内容融入,且这些维度的美感设计不局限于单一领域,而是应以中国诗画美学为参照,形成五感融合的综合景观体验。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城市意象,以海盐古城为例,尝试从文学化的特色定位、本土化的要素提炼与结构布局、中国化的多维美学空间设计,以及在地化的功能策划与运营方案等方面进行探索,尝试构建一种融入诗画美学的本土化城市设计方法(图2)。
海盐古城位于杭州湾北部,因“海滨广斥,盐田相望”而得名,已有2 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江南文明的发祥地、中国最古老的县城之一。从发展历程来看,海盐古城城市结构的发展与河网水系、滨海区位本底的演变密切相关。由古及今,海盐古城逐渐形成盐嘉塘、盐平塘、白洋河、武通港“四水归堂”,以及护城河和城内环绕水系两环相套的水系格局,城门城墙和鱼鳞海塘逐渐形成,建成绮园、独寤园和百可园等私家园林,而后城墙被毁,城内街巷、园林消失大半,仅杨家弄、绮园留存至今。如今,古城外水系尚存,城内环绕水系已消失,增拓了团结港及南台头河,形成了现状水脉格局;城墙、鱼鳞海塘也在城市扩张中被损毁,仅存部分遗址;街巷风貌也被现代化开发破坏,古城格局逐渐消失。见图3。
基于资源本底梳理与发展需求认知,通过区位格局的价值判断,可以发现海盐古城面临“海盐古城+高铁新城”的机遇。在此背景下,城市设计需要基于传统的内生动力和面向未来的外生动力,提取最具海盐古城特色的元素,以建设持续“创新动力和生长能力”为目标,通过本土化的设计方法,展示海盐古城的特色风貌。
城市风貌特色的提炼强调特色定位、历史文脉与总体结构的呼应,城市设计立足海盐古城发展的古今关系,提出了“四水归城、潮立古今”的总体发展定位,以及“与海共生、与海共赢、与海共栖”的目标思路(图4)。“四水归城、潮立古今”的特色定位既是对空间格局演变的总结、对空间特征的描述,也是对规划目标的阐释,并与设计形成呼应,以凸显“立象以尽意”。见图5。
“四水归城”是指海盐古城自开元五年重置县以来,县城不再易地,护城河已历经千年,护城河原与城外官塘(海盐塘)、乌丘塘( 武通港)、陶泾塘( 盐平塘)、白洋河等4 条较大的河流相通, 呈“四水归堂”之形,设计基于这一基底,对海盐古城水系进行梳理,规划“四水归城”的布局结构。“潮立古今”是指结合滨海生态与体验,打造古今要素结合的滨海游线,包括多样动植物与人类和谐共生的潮汐近海生物线、市民与游客休闲运动及文化体验的堤顶文化运动线、海绵城市与生态水体缓冲的泻湖水体缓冲线,形成古城核心区与滨海岸线协同的整体意象。此外,在具体的节点塑造中,设计尝试采用诗画结合的特色表达形式,如团结港的设计方案提炼出“斜阳西斋梵音颂,水街市井烟火重”的特色,设计“夕照图”,体现这一区域的水景特色和寺庙文化,并表达建设特色活力商业街的规划目标。
3.2 “城—塘—港—弄—园”的设计结构和城市意象
城市意象由总体结构及意象要素构成,其需要进行本土化的设计转译,这就要从海盐古城的发展历程中寻找脉络,总结海盐古城独特的空间结构和城市意象,同时要重视滨水滨海城市特色,并突出历史文化要素的价值。海盐古城向海而立,鱼鳞海塘是城市安全的起始,盐嘉塘为主轴通道,七十二条半弄次第展开,园林星罗棋布,主要道路经过4个城门向四方延伸。基于上述特征,借鉴城市意象五要素的框架,可以对地标、节点、路径、边界和区域进行本土化的提取与重塑。设计提出“城是聚集、塘是主联、港是延伸、弄是骨架、园是点睛”的海盐古城复兴的空间结构,实现城市意象要素及结构与历史文脉和特色载体的呼应。
海盐古城环河拥海,既具有水网密布的江南柔情,又具有鱼鳞海塘的海滨风情,东西向的盐嘉塘是海盐古城西联嘉兴、东系海洋的主要通道,设计以塘、巷、河、园、坊五要素重塑古城格局。其中:“塘”代表礼制序列;“巷”指多条延续历史空间格局并沿水形成的巷道;“河”是指以水汇城、内环古城、外联老城片区记忆的水网河道;“园”代表古城主要景观特色,8大园林为点睛之笔;“坊”指由街巷划分出的原街坊肌理。这些要素与策划项目对接,形成5大项目板块。在路径方面,以盐嘉塘的水系为主轴形成空间序列,以古城巷弄的支路为核心区骨架;在边界方面,将外围护城河作为老城的界线和承载历史记忆的长廊;在节点方面,以海盐8座特色园林为核心特色节点;在区域方面,依托保留古城肌理的街区,打造创客集聚新街坊,塑造特色功能。同时,盐嘉塘作为主轴,串联主要的地标、节点、区域和边界,天宁寺、靖海门遗址、鱼鳞海塘等核心的标志性建筑与部分重要节点沿盐嘉塘布局。见图6、图7。
海盐古城城市设计在古城风貌的塑造上尝试借鉴山水诗画的写意技法和传统景观的营造模式,提炼古城风貌特色,将“四水两岸”的城市空间与“四时”变化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山水为题开展空间设计。设计尝试通过盐嘉塘、团结港、海盐塘、白洋河及滨海线4条水脉串联古城内外的重点项目,激活“四水两岸”的产业功能,加强古城与新城及周边城市的联系,实现古城与新城、海洋空间的相互促进发展。
设计重点关注晨昏日暮不同时间状态下不同水系节点的特色场景塑造(图8)。其中:滨海线被定位为生态之水,重点激发多样的活力,结合滨海生态与体验,打造多样化的滨海活动,设计以“晨光图”展现;海盐塘被定位为展望之水,面向未来的活力,通过产业功能的植入及公共空间营造,构建海盐塘工作、休闲自由切换的生活秩序,设计以“日中图”展现;团结港被定位为商业之水,重点营造休闲的氛围,通过对团结港两岸公共空间的梳理及活化,将团结港两岸打造为最具魅力的滨水文化商业休闲目的地,设计以“夕照图”展现;盐嘉塘被定位为传承之水,通过延续古城空间序列,对盐嘉塘两侧建筑进行针对性的改造提升,并在更新潜力大的片区植入文化旅游、娱乐休闲等功能业态,打造文化轴线及丰富的活动,实现功能策划与风景营造的统一,设计以“夜幕图”展现。在具体的节点设计中,采用五感融合的方式进行创新设计,如在杨家弄片区的改造中,广植花木,突出香景设计特色,同时重视风道、水景的协调,营造晴天、雨季等不同气象条件下丰富的景观体验。
在“海盐古城+高铁新城”双重机遇的带动下,海盐古城的复兴不仅是空间设计的复兴,还需通过产业的激活、植入为古城带来活态复兴的软实力。设计借助区域优势,研究产业基底,对比同类古镇,结合海盐古城的空间特质,提出场景营造、内容智造、商贸衍生、城市服务4大发展策略,并构建文旅项目引领、本地配套服务优化、未来数字产业提升的古城产业3大价值体系,最后形成古城的3大产业定位:文化海盐——“国内第一园林古城场景内容制造承载地”;商闲海盐——“商业购物康体休闲娱乐综合服务体验地”;数字海盐——“数字传媒互联网产业未来创新示范地”。
基于上述思路,依托3大产业,通过产业细分,导入重点项目(图9),激活古城空间,建构新的活态化古城。在新的产业形势下,针对“旅、业、居”3类人群的需求进行功能策划,形成4大重点项目,具体包括:海盐风雅八园景——重构八园共生的水网环境和游览路径,根据各大园林特色和历史遗存提炼主题,创新“园林、主题馆、沉浸式体验”结合的运营模式;寻门拾趣护城河——将护城河周边的零星空间作为多元功能片区与护城河联动,将护城河及两岸打造为海盐历史文化长廊;里弄通衢主题巷——对古城巷弄进行功能主题打造,分级分类进行针对性的街巷有机更新,营造慢行舒适的海盐路网新模式;创客聚落新街坊——通过对古城南部零星用地的整理,将“创客空间+居住街坊”的全新组合与现有社区融合,打造古城的产业激活单元、未来社区示范基地和全场景智慧街区。
如何塑造和突出城市风貌特色一直是中国城市设计研究的核心议题。从当前的城市设计实践经验来看,西方城市设计方法对中国城市设计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但其聚焦于视觉维度的空间设计在面对中国城市复合的美学需求时却缺少适合的方法路径。本文以海盐古城城市设计为例,从文学化的特色定位、本土化的要素提炼与结构布局、中国化的多维美学空间设计及在地化的功能策划等4个方面构建城市设计方法创新框架,借鉴山水诗画的美学技法,结合城市意象等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将西方城市设计与中国传统城市美学营造方法结合,以期能为未来探索更加完善的本土化城市设计方法提供参考。
(感谢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夏建筑设计研究院对《海盐古城复兴城市设计及重点片区建筑概念设计方案》项目的贡献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