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规划设计】基于社交场景模块组构的城市住区公共空间“流态更新”方法
规划师杂志社   2024-03-23 15:56:38
 

摘 要

在信息网络时代,城市住区住户构成及其社交活动的周期更迭导致住区公共空间的使用需求呈现出多元分异和频繁转换的流变态势。针对此问题,结合场景理论与流空间理论,探索基于社交场景模块组构的城市住区公共空间“流态更新”方法。该方法以4组活动类型(学习益智、运动健身、文艺展演、游艺娱乐)、3种人群属性(性别、年龄、职业)、6阶活动时间(晨早、上午、午后、下午、傍晚、深夜)为社交情境因子,以住区公共空间户位属性、等级属性、界面态征、设施配置为空间响应要素,通过情境因子与空间要素的弹性组构和适配关联,在固位空间中创建流态社交场景,以实现城市住区公共空间对住户流变活动需求的机变响应。

[关键词]城市住区;公共空间;社交场景;模块组构;机变响应;流态更新

[文章编号]1006-0022(2023)11-0100-09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引文格式]肖竞,吕妍,陶建宇,等.基于社交场景模块组构的城市住区公共空间“流态更新”方法[J].规划师,2023(11):100-108.

图片

0 引 言


住区公共空间指住区中供居民公共使用的活动空间,既是住区居民开展邻里交往、康体健身、文娱等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城市发展由实体空间建造向虚实空间互构转向的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城市居民日常社交活动状态与空间需求呈现出多元分异和动态流变趋势。在此背景下,基于实践经验总结和具体时空情境细分主体特定需求的传统住区公共空间组织逻辑与更新方法,难以有效应对住区居民在流变社交状态下对公共活动空间的机变需求。为此,本文引入场景理论和流空间理论,将城市住区公共空间视作居民社交活动流变场景的物质载体,拟通过囊括社交情境因子、空间响应要素两大系统,包含活动类型、活动主体、活动时间、承载空间四维要素因子的社交场景模块组构与要素适配,探索建构可机变响应多元住户流变活动需求的城市住区公共空间“流态更新”方法,为我国城市住区更新实践提供参考。


1 城市住区公共空间更新研究进展与问题剖析


城市住区更新是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内容,其对于城市人居环境品质的改善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住区公共空间更新则是城市住区更新的关键抓手,既有研究主要聚焦对住区人本主体多元活动需求的供给路径探索和空间矛盾响应分析(图1)。

图1 近15年城市住区公共空间更新领域研究发文数量与关键议题


1.1 城市住区公共空间更新研究进展

伴随城市住区物质与社会环境的老化,住区公共空间逐渐呈现出品质下降、供给不足和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学界开展了广泛的研究探索,进展如下:①从系统优化的角度,提出了基于环境、交通、社会、经济四维要素的城市住区公共空间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系和更新策略框架;②从活力提升的角度,通过对样本住区居民的活动时空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并调查满意度,解析了可达性、功能配置、环境品质、场所氛围等因素对城市住区公共空间使用与邻里交往的影响,据此提炼出城市住区公共空间吸引力要素与活力导向更新策略;③从公平正义的角度,讨论了城市住区公共空间异化、社会隔离问题,并从赋权方式、参与程序、协商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城市住区公共空间弱势群体保障和理性更新决策方法;④从人本关怀的角度,以老年健康、青年友好、儿童友好、生命周期协同、在地依恋为导向,提出了针对细分人群的城市住区公共空间人本更新措施;⑤从环境舒适的角度,通过环境测量与人群分布关联分析,总结了寒地、山地、高密度地区等不同地区住区居民的活动规律与公共空间舒适性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物理更新方法;⑥从韧性安全的角度,提出了环境安全导向的城市住区公共空间犯罪防御、灾害预防、公共防疫更新方法。


1.2 城市住区公共空间更新的核心问题

综上所述,既有研究从多元价值视角探索城市住区公共空间的更新问题,初步形成了人本关怀和弹性适应的导向共识,并形成了以空间结构、空间界面、空间设施为更新内容,以住区、组团、宅域为更新尺度,以户外、户内、半户外为空间类型的城市住区公共空间更新研究要素框架,这对我国城市住区公共空间更新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但在“时空压缩”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城市住区的居民构成及其社交活动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元分异和动态流变趋势,导致城市住区公共空间的使用功能频繁切换、使用强度时空分布不均。在此背景下,基于“位空间”逻辑,以具体时空情境和特定人群需求为导向的传统更新方法已难以有效应对城市住区公共空间使用的现实矛盾。为此,本文尝试引入场景理论和流空间理论,探索基于社交场景模块组构的城市住区公共空间“流态更新”方法,以期为城市住区公共空间更新实践拓展思路。


2 城市住区公共空间社交场景模块构成与要素解析


20世纪末,Castells提出“流空间”(Space of Flows)的概念,即“流动运作、共享时间之社会实践的物质组织形式”,认为“流空间”是传统“位空间”在信息网络时代组织逻辑重构的表现,其强调了空间组织在时间层面的要素更替和主体层面的对象移动。依据上述原理,本文提出城市更新空间组织的“流态”(Flowing State)概念,即“空间利用在时间维度的机动流变状态”,用以区别以恒定目标为导向的“固态”和在时间维度遵循线性周期规律变化的“动态”两种传统空间组织与利用模式。在城市住区公共空间中,“流态更新”具体以社交场景模块组构的方式实现。“场景”(Scene)是新芝加哥学派Silver和Clark在城市消费空间与主体行为研究中提出的概念,可理解为空间、时间、主体、行为等系列元素的组合。社交场景模块即城市住区居民日常社交活动中场景要素的组合模式。基于场景理论,可通过对四维场景要素的组构关联,在任意空间中创建流态社交场景,实现城市住区固位公共空间对住户流变社交需求的机变响应和充分供给。见图2。

图2 城市住区公共空间“流态更新”研究框架


2.1 社交场景模块建构机理

“流态更新”的本质即将城市住区公共空间更新过程分解到时间层面的微时段,通过社交场景模块因子的弹性组构和适配关联,在固位空间中创建流变社交场景,以响应住户频繁变化的社交需求。一幕完整的社交场景包含活动类型、活动主体、活动时间、承载空间等4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活动类型、活动主体、活动时间是决定社交场景状态和空间需求的要素因子,本文将其统称为“社交情境要素系统”;承载空间又可细分为空间属性、空间态征等不同内容,其为社交场景的空间供给与支持要素,本文将其统称为“空间响应要素系统”。在城市住区公共空间中,两大系统的要素因子相互组构、适配关联,可塑造出流态变化的社交场景。


2.2 需求端:社交情境要素系统

社交情境要素系统是城市住区居民日常社交活动的需求端,具体包括活动类型、活动主体、活动时间等3类要素因子(表1)。


表1 城市住区社交情境要素系统组构因子

2.2.1 活动类型

活动类型即城市住区社交活动的具体门类。其为关联其他社交场景要素、搭建社交场景模块的基础变量。根据样本住区调查,本文梳理出包含学习益智、运动健身、文艺展演、游艺娱乐等4种典型活动大类及其对应亚类因子的模块组构要素。

2.2.2 活动主体

活动主体即社交活动的参与主体。不同主体在生理构造、生命周期、作息时间及习惯爱好等方面的特征和状态分异显著,导致其社交活动偏好大相径庭,对社交场景模块组构具有显著影响。因此,本文根据城市住区人本主体分类研究,选择性别、年龄、职业等3种人群属性作为社交模块组构要素。

2.2.3 活动时间

活动时间即活动主体参与社交活动的在场时间。考虑城市住区社交活动以日常活动为主、受季节因素影响弱的特点,本文以单日时段为组构要素,以6:00—24:00为总时域,以3小时为时域单元,划分出晨早、上午、午后、下午、傍晚、深夜等6个时段因子。


2.3 供给端:空间响应要素系统

空间响应要素系统是城市住区居民社交活动的空间响应、供给系统,具体包括住区公共空间的空间属性和空间态征两方面要素因子。

2.3.1 空间属性

空间属性指社交场景模块中活动空间的属性类别。其为城市住区公共空间在系统结构层面响应住户活动需求的更新要素,具体以户位属性和等级属性为响应因子(表2)。户位属性指城市住区公共空间户内外分布属性,可分为户外、户内、半户外等3种情况,不同属性在私密性/公共性、可达性和环境关联性方面条件各异,适配不同社交场景。等级属性指城市住区公共空间规模等级属性,可分为住区、组团、楼栋等3级,不同等级在空间尺度和公共性、可达性方面条件各异,适配不同社交活动。


表2 城市住区公共空间属性要素与适配条件

2.3.2 空间态征

空间态征指社交场景模块中活动空间的状态特征。其为城市住区公共空间在微观细节层面响应住户活动需求的更新要素,具体以界面态征和设施配置为响应因子(表3)。界面态征指活动空间四围和顶、底六面的状态特征,其通过围合程度、材质与色彩、界面凹凸等因素影响主体的审美、安全和私密性体验。住区公共空间的界面态征具有可塑性,可基于流变社交场景的氛围需求机变调节,以增强其对相应活动场景的适配度和包容性。设施配置指活动空间中服务设施、器械的配置状态,包括固定、弹性两类设施,其对主体活动体验的舒适性、趣味性有影响。其中:固定设施根据活动空间的高频利用方式响应配设;弹性设施根据社交场景的流态变化机动增减,以提升空间利用的集约性和灵活性。


表3 城市住区公共空间态征要素与调节因子


3 不同群类住户社交需求识别与场景模块组构


3.1 不同群类住户社交需求与空间偏好识别

选取500位不同属性的住户作为调查样本,通过访谈、问卷和空间注记调查,获得不同群类住户社交活动倾向与空间偏好特征画像数据(图3)。

图3 不同群类住户社交活动倾向与空间偏好特征画像

3.1.1 不同性别住户的活动倾向与空间偏好

在性别方面,男性住户倾向运动、学习和手工活动,对器械健身、球类竞技偏好突出。其活动时间连续(下午至深夜),属意户外运动和户内阅览空间,关注空间的舒适性和趣味性。女性住户爱好广泛,对4大类活动均有兴趣,对烹饪研习、育儿交流、体操瑜伽、声乐表演、酒会派对等活动的热情较高。其活动时间分布离散,傍晚为活动的集中高频时段,属意户外展演和户内文娱空间,对空间安全、审美和私密性的要求较高。

3.1.2 不同年龄住户的活动倾向与空间偏好

在年龄方面,幼儿住户偏好趣味娱乐活动,多由家长陪伴,活动时间集中于日间和傍晚,常活动于趣味性和安全性较高的中心、组团级户外游乐空间;青少年住户参加晨读、教培辅导、科普学习、声乐练习、手工活动的频率较高,活动时间集中于晨早和傍晚,偏好组团级户外球类场地和户内活动室,关注空间的多样性与趣味性;青年住户对健身、游艺、运动竞技类活动兴趣强烈,活动时间集中于下午至深夜时段,偏好健身房、球场和各类游艺室,关注空间多样性;中年住户对亲子娱乐和文艺交流活动具有热情,活动时间集中于傍晚时段,偏好舒适、私密的户外游乐和户内展演空间;中老年住户倾向于参加户外健身、书画创作、知识科普活动,活动时间集中于晨早、上午与傍晚,偏好安全、舒适的组团级户外健身和户内书画研习空间;老年住户偏好棋牌游艺与户外养生、休闲活动,活动时间集中于晨早与下午,偏好安全性与可达性较好的楼栋活动场地、棋牌空间。

3.1.3 不同职业住户的活动倾向与空间偏好

在职业方面,服务型人群倾向于参加技能培训、艺术展演、棋牌游艺活动,活动时间集中于下午和傍晚,偏好舒适、多样的研习和娱乐空间;技工型人群倾向于小球竞技、自助手工和棋牌游艺活动,活动时间集中于傍晚,偏好趣味性手工制作和娱乐空间;管理型人群倾向于参加科普教育、健体塑形和社交聚会活动,活动时间集中于晨早、傍晚,偏好舒适、可达性好的健身场所和休闲空间;研究型人群倾向于参加研学分享、艺术展演和球类竞技活动,活动时间集中于下午、傍晚,偏好私密、安全的研习和运动空间;艺术型人群倾向于参加声乐练习、艺术展演和新潮游艺活动,活动时间集中于午后、深夜时段,偏好美观、舒适的展演空间与游艺空间。


3.2 基于住户需求集成的社交场景模块组构

在识别不同群类住户社交活动倾向与空间偏好特征的基础上,通过要素兼容性与关联性分析,集成组构出“学习慧集”“康体乐活”“文艺荟萃”“游憩欢娱”等4类城市住区典型社交场景模块(图4)。

图4 4类城市住区典型社交场景模块组构与公共空间适配

3.2.1 “学习慧集”模块

“学习慧集”模块以学习益智活动为主题内容,可细分为“专业培训”“研学分享”“科普教育”“自修自习”等4个子模块。“专业培训”模块以青少年、青年和服务型人群为参与主体,技工型、研究型人群可作为培训教员,活动时间集中于下午、傍晚。“研学分享”模块以中年、中老年住户为参与主体,艺术型、研究型人群作为指导专家,活动时间集中于傍晚。“科普教育”模块以青少年与中老年住户为参与主体,研究型人群作为科普宣讲人,活动时间集中于周末日间。“自修自习”模块以青少年、老年住户和服务型人群为参与主体,为配合各类主体作息规律,活动于晨早、午后、傍晚、深夜间歇性开展。

3.2.2 “康体乐活”模块

“康体乐活”模块以运动健身活动为主题内容,可细分为“健体塑形”“球类竞技”“舞蹈律动”“养生休闲”等4个子模块。“健体塑形”模块以青年、中年和管理型、艺术型人群为参与主体,活动时间集中于午后和下午。“球类竞技”模块以青少年、青年、中年住户和管理型、研究型人群为参与主体(男性居多),活动时间集中于下午和傍晚。“舞蹈律动”模块以青年和中老年住户为参与主体,艺术型人群可作为编舞和配乐指导,活动时间集中于傍晚。“养生休闲”模块以中老年、老年住户为参与主体,活动时间集中于日间时段。

3.2.3 “文艺荟萃”模块

“文艺荟萃”模块以文艺展演活动为主题内容,可细分为“声乐练习”“书画创作”“手工制作”“艺术展演”等4个子模块。“声乐练习”模块以青少年、青年住户为参与主体(女性居多),艺术型人群可作为训练指导,活动时间集中于下午和傍晚。“书画创作”模块以中老年、老年住户为参与主体(男性居多),艺术型人群可作为技法指导,活动时间集中于日间。“手工制作”模块以青少年、青年住户为参与主体(女性居多),技工型和艺术型人群可作为创作指导,活动时间集中于下午、傍晚。“艺术展演”模块参与主体涵盖各性别、年龄段住户,管理型、服务型、技工型、艺术型、研究型各类人群在活动中可分别参与活动组织、后勤筹备、设备安装、舞美指导等工作,活动时间集中于周末日间。

3.2.4 “游憩欢娱”模块

“游憩欢娱”模块以游艺娱乐活动为主题内容,可细分为“社交聚会”“传统棋牌”“电竞桌游”“设施游艺”等4个子模块。“社交聚会”模块以青年、中年、中老年住户为参与主体,管理型人群可参与组织筹备工作,活动时间集中于节假日下午、傍晚。“传统棋牌”模块以中老年、老年住户为参与主体,活动时间集中于日间。“电竞桌游”模块以青少年、青年住户为参与主体(男性居多),活动时间集中于傍晚、深夜。“设施游艺”模块以幼儿、青少年、中年住户为参与主体,活动时间集中于周末日间或工作日的下午、傍晚。

4 适配社交场景模块的城市住区公共空间“流态更新”


根据各社交场景模块的空间适配条件,本文从场地统筹利用、界面弹性变换、设施机动布设、人工智能交互等4个方面制定城市住区公共空间“流态更新”策略,以促进住区多元社交场景的组构和维护。


4.1 适配模块功能的场地统筹利用

根据社交场景模块功能需求,从户位属性、等级规模、使用时间等3个方面统筹组织城市住区公共空间:①“学习慧集”模块。以组团、楼栋级户内公共空间承载培训、研习、科普、自习活动,以组团、楼栋级户外公共空间承载种养交流、自然科普活动,以楼栋级户外、半户外公共空间承载晨读活动,相关活动于晨早、日间和傍晚进行。②“康体乐活”模块。以中心、组团级户内公共空间承载体操瑜伽和小球竞技活动,以中心、组团级户外公共空间承载大球竞技、舞蹈健身活动,以楼栋级户外、半户外公共空间承载养生休闲和器械健身活动,相关活动于晨早、下午、傍晚进行。③“文艺荟萃”模块。以住区级户外、户内公共空间承载艺术展演活动,以组团级户内公共空间承载声乐练习、书画创作、手工制作活动,以楼栋级户内、半户外公共空间承载歌咏练习、手工制作活动,相关活动于上午、下午、傍晚进行。④“游憩欢娱”模块。以住区级户外、户内公共空间承载社交聚会和设施游艺活动,以楼栋级户内、半户外公共空间承载传统棋牌活动,以组团级户内公共空间承载电竞桌游活动,相关活动于下午、傍晚进行。见图5。

图5 适配模块功能变化的城市住区公共空间统筹利用


4.2 适配场景氛围的界面弹性变换

根据社交场景氛围需求,弹性变换不同户位公共空间界面态征:①户外公共空间以绿植、土坎、景墙的升降开合调节其四围界面的围合感与虚实变化;以硬质铺装、草坪、沙面、塑胶面组合变化调节底界面,以适应观演、休憩、游憩、运动等活动场景;以临时性灯网或藤蔓覆盖方式进行顶界面装饰,营造节庆氛围。②户内公共空间以四围界面开窗比例、位置和材质色彩变化调节其虚实变化,采取简洁或繁复、时尚或古典、清雅或艳丽、书香或运动等不同风格内饰,以适配不同功能氛围和主体偏好。③半户外公共空间界面限定更具弹性,采取单面、对面、L型面、U型面等不同围合方式来适配不同活动场景的采光通风与私密性需求。见图6。

图6 适配模块场景氛围的住区公共空间界面弹性调节


4.3 适配活动需求的设施机动布设

根据社交场景活动需求,机变布设不同等级规模公共空间的附属设施:①住区级公共空间活动场景相对固定,场景切换与设施更替频度低,主要在户外大球竞技与舞蹈健身、文艺展演与节庆聚会和户内不同科普活动之间切换场景,更替设施设备、调整活动耗材和座椅摆放。②组团级公共空间活动切换频度高,但常在同类型模块亚类场景中切换——学习空间根据培训、研习活动性质调整实验、演示设备,运动空间根据运动内容更换运动器材,文艺活动空间根据艺术训练、创作需求更换设备和耗材,游艺空间根据娱乐活动类型收储、发放道具设施。③楼栋级公共空间承载基础性日常活动,切换频率最高,且以跨类场景切换为主,宜采取“留白”策略处理设施布设,除基础性休憩、健身设施外,不在空间中额外添置设施,鼓励住户根据自身习惯、偏好自备活动器具,以增强空间使用的机动性。见图7。

图7 适配模块活动需求的城市住区公共空间设施机动布设


4.4 适配复杂关联的人工智能交互

为适配城市住区流态社交场景组构过程逻辑的复杂性和机变性,本文从信息集成、智能组配、虚实交互等3个方面提出城市住区社交模块线上编组和体验分享策略:①建立住区线上活动组构平台,对住区居民进行活动信息公示和模块组构引导,使住户可根据自身兴趣和时间安排进行活动报名与场地预定,同时住户还可通过平台信息了解模块活动参与主体的信息并进行比选,变更、调整活动场次。②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动态分析、匹配住户选择,智能组构社交场景模块,并将场景信息(活动、时间、地点、人员)自动发送至活动参与者和物业管理人员的手机客户端。③建立住区虚拟社交平台,鼓励住户结合模块活动分享参与体验,增进情感交流,提高模块活动的社交衍生价值。见图8。

图8 适配要素复杂关联的城市住区社交场景智能编组与互动交流


5 结束语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与物流技术的发展加剧了空间组织在时间层面的要素更替和主体层面的对象移动,导致城市固位空间与人本主体流变行为的矛盾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基于具体时空情境和特定人群需求的传统空间建构方式已难以有效匹配现代城市的空间组织逻辑。为此,本文结合场景理论与流空间理论,创建了一种通过流态社交场景模块组构响应多元主体流变行为的城市空间“流态更新”方法。该方法通过社交情境因子与空间态征系统的弹性组构和适配关联,实现对固位空间的流变利用,可为未来城市空间人本更新实践和时空矛盾调解拓展思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对城市住区公共空间这一特殊对象的样本调研,梳理制定了其“流态更新”的4组活动类型、3种人群属性、6阶活动时间和细分亚类因子,以及户位属性、等级属性、界面态征、设施配置等4项空间响应要素;建构了“学习慧集”“康体乐活”“文艺荟萃”“游憩欢娱”等4类住区社交场景模块,提出了场地统筹利用、界面弹性调节、设施机动布设、人工智能交互等4项“流态更新”策略,以期为我国城市住区更新实践提供方法参考。


【注 释】

①其中:男性150人,女性150人;幼儿40人,青少年60人,青年80人,中年100人,中老年120人,老年100人;服务员80人,技工70人,管理者50人,研究员70人,艺术家30人。在调查中,幼儿、青少年、老年群体的样本数据不计入性别与职业群类偏好调查结果,故其他群类有效调查样本量为300人。

②服务型与技工型人群对应以体力劳动为主、从事基础服务和技术工作、动手能力强的人群;研究型人群对应以脑力劳动为主、抽象思维能力强、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群;管理型人群对应以组织协调工作为主、善于人际交往和统筹思考的人群;艺术型人群对应从事艺术创作工作、心灵敏感和富有创造性的人群。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