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规划设计】高密度城区山水连城规划策略——以深圳市南湾片区为例
规划师杂志社   2024-03-23 15:50:35
 

摘 要

为推动高密度城区发展方式的转型,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据高密度城区的主要特征,重构生态文明背景下高密度城区与生态空间的关系,并结合山水连城的概念内涵,提出对山水连城的认知需进行3个方面的转变,即从“蓝绿空间”到“全域全要素”的转变、从“空间资源”到“生态体验”的转变、从“景观”视角到“三生”融合视角的转变。在此基础上,提出“连生态、连生活、连城境、连体验”的高密度城区山水连城规划策略框架,即构建全域全要素的城市生命共同体,建立“连山、亲水、近城、优产”的慢行网络架构,塑造由“门户节点—公共空间节点—历史文化节点”组成的魅力公共空间,以及营造“山水大美、文脉特色”的多元游览体验空间,进而以深圳市南湾片区为例,探索山水连城规划策略的具体应用,以期为新时代的高密度城区发展方式转型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密度城区;“三生”融合;山水连城;规划策略;深圳市南湾片区

[文章编号]1006-0022(2023)11-0093-07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吕凯,江美莹,谷文轲,等.高密度城区山水连城规划策略:以深圳市南湾片区为例[J].规划师,2023(11):93-99.

图片

0 引 言


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人口持续增长,高密度城区已成为满足城市内部空间和功能需求的重要模式,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解决了城市快速发展与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能够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升土地使用效率,是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条件下城市快速发展所产生的必然结果。但是,高密度城区建设在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的同时,也造成了城市空间品质低下、交通拥堵、公共空间不足等诸多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国土空间规划中“三区三线”的划定,以及高密度城区的建设范围与生态空间范围的锚定,为下一步如何在城区与生态空间之间探索一种高密度、高生态性的山水连城规划设计思路奠定了基础。但在高密度城区负面效应和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双重语境下,要提升高密度城区的人居环境、空间品质及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仍需要对山、水、城的空间关系进行反思与拓展。


1 高密度城区的主要特征


勒·柯布西耶提出“光辉城市”的概念,旨在通过增加城市密度来阻止城市无序扩张。美国新城市主义也通过探索城市高密度开发模式,以缓解城市发展带来的人口快速增长、城市内部土地紧张和交通拥堵问题。简·雅各布斯、库哈斯等学者总体而言认可并支持高密度的城市发展模式,认为高密度城市发展模式不仅能缓解城市空间紧张压力,还可以通过土地混合利用等方式增加城市生活的多样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呈现指数级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增加到2022年的65.22%,用44年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上百年的城镇化进程,这是一种高度“压缩型”的城镇化进程。因此,选择集约、紧凑、高密度的城市发展模式,打造高密度城区,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在发展上的共识。高密度城区的显著特征主要可概括为城市空间方面的“高”及环境方面的“低”,前者指高建筑覆盖率、高密度街区、高土地集约利用和高复合功能,后者指环境舒适感低、物理环境体验感低、开放空间密度低。


2 高密度城区与生态空间的关系重构


由于快速城镇化进程引发城区—生态空间“二元化”,生态空间建设水平远低于城区发展水平。高密度城区与生态空间的关系处于一种相对割裂状态:一方面,高密度城区的人口对高品质公共空间的需求日益增长,同时对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日益向往;另一方面,高密度城区的生态空间资源布局碎片化,生态空间品质较低,未能与城市形成融合发展。高密度城区因土地价值高、人口聚集,内部发展势能导致城区边界侵入生态空间。城区对生态空间的侵占,以及城区与生态空间割裂,可以说是目前国内高密度城区面临的现实问题。城区与生态空间相对隔绝且缺乏必要的空间连接,导致高密度城区普遍存在“到不了山、近不了水”的情况,因此必须重构高密度城区与生态空间的关系。

对于高密度城区与生态空间,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二者的关系。当前,国内学者主要从生态价值、生活价值、社会价值等3个方面探讨城市与生态空间的关系,强调生态空间的自然与社会双需求,反映以人为本的导向。高密度城区与生态空间的关系应是相辅相成、共生共融的,应在高密度城区构建连续、系统、有效的生态保护格局,同时生态空间也应为高密度城区提供高品质公共空间。


3 对山水连城的认知转变


山水连城是指以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为刚性管控依据,通过对高密度城区与山、水、林、田、湖、草、沙全要素的分析,以“三生”融合视角重构空间联系和空间秩序,将自然山体、河流、绿地、生态廊道等生态空间与高密度城区进行有机连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生命共同体,让生态空间渗透城区,为市民营造高品质、亲近自然、可参与、可感知、可体验的城区—生态公共空间,将生态空间融入市民的生产与生活。基于高密度城区与生态空间的关系,对山水连城的认知应实现以下3个方面的转变。


3.1 从“蓝绿空间”到“全域全要素”的转变

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应顺应国土空间规划的要求,突破以往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框架,将山、水、城纳入研究领域,统筹蓝绿空间与城市建设空间。这既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也是对城市的治理与开发,从而实现保护与开发一体化协调。


3.2 从“空间资源”到“生态体验”的转变

生态空间常被视为城市建设的潜力空间,但自然生态空间的价值往往未能通过规划设计手段体现出来。生态环境不仅仅指土地空间资源,还包括市民亲近自然、体验自然的空间场所,因此应将土地空间资源转化为可供市民体验的公共产品,满足不同人群的活动需求。


3.3 从“景观”视角到“三生”融合视角的转变

对于高密度城区而言,良好的山水资源是城市提升竞争力、吸引高端人才的重要基础。例如:巴萨罗那在20世纪末面临存量发展和全球竞争压力,通过一系列绿色环境营造,成为受全球工作移民欢迎的城市之一;新加坡在高密度人口条件下打造“花园中的城市”,成为生态宜居典范。由此可见,应从“三生”融合视角出发,促进高密度城区与生态空间的融合,营造“连山、亲水、近城、优产”的宜居环境。


4 高密度城区山水连城规划策略框架


山水连城符合国土空间规划转型的外部需求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内生需求。对于高密度城区,应按照生态文明理念,构建“连生态、连生活、连城境、连体验”的山水连城规划策略框架(图1),探索城区山水连城的未来图景。其中:“连生态”是针对城区与生态空间相对割裂的状态,从全域全要素的视角思考蓝绿空间与城区建设空间的融合,构筑城市生命共同体;“连生活”关键是增强空间要素的可达性,建立亲自然、舒适、连续的慢行联系,拉近市民与生态空间的距离,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慢行路径;“连城境”是通过场所营造增强空间感知,打造特色化以及具有辨识度、感知度的魅力公共空间体系;“连体验”强调关注城市美学意境,在打造空间景观时结合晨昏、气象、四季、五感等多维度美学感知,提供多元化的山水文脉体验,丰富不同人群的游览体验。

图1 高密度城区山水连城规划策略框架图


4.1 “连生态”——构建全域全要素的城市生命共同体

4.1.1 连通碎片化的生态孤岛,构建蓝绿空间生态保护格局

以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为刚性管控本底,考虑生态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修复潜力等多个维度,确定自然保护地等生态重要和生态敏感地区,识别出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生态廊道、河流、湿地等蓝绿空间。通过保护、修复、整治的方式提升蓝绿空间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连通碎片化的生态孤岛,保障高密度城区的水陆生态廊道和通风廊道,构建连续、系统、有效的蓝绿空间生态保护格局。

4.1.2 加强城市建设空间引导,突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融合

从空间结构上,结合现状和国土空间规划,识别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对于生产空间,核心是建立重点产业体系,推动重大项目落地,考虑生产、生活功能的融合发展。对于生活空间,重点聚焦生活功能的优化提升,完善生活与生产的配套体系,推动职住平衡和产城融合。对于生态空间,一方面要保证自然生态系统完整连续、动植物栖息环境原真稳定,保持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要让市民亲近自然,感受多样的山、水、城。

4.1.3 构建山、水、城相融的城市生命共同体

山水连城规划依据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的理念,统筹全域全要素资源,以蓝绿空间生态保护格局为核心,优化空间资源配置,塑造山、水、城相融的空间格局。从土地资源视角转为“三生”融合视角,最重要的是统筹山、水、城的空间关系。将山、水、城的空间关系从相依转为融合,核心是统筹自然资源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通过精准识别蓝绿空间和城市建设空间,以蓝绿空间生态保护格局为骨架,在城区与蓝绿空间之间建立多层次、网络化的空间连接,实现高品质城市与生态一体化营造,构建山、水、城相融的城市生命共同体。


4.2 “连生活”——建立“连山、亲水、近城、优产”的慢行网络架构

山水连城规划根据“三生”融合的理念,将山水等自然环境与市民日常生活紧密连接。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生态空间与高密度城区的慢行空间规划响应。面向市民需求,主要是根据供需关系、需求特征、空间差异构建慢行组织模式。试想一种场景,市民可利用日常休闲时间轻松参与爬山、攀岩、河岸漫步、公园慢跑等亲自然活动,利用慢行步道轻松探索城市中不同特色的漫游空间,就业人群还可以通过步行、骑行便捷抵达工作地点。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结合空间要素特征和慢行需求,建立“连山、亲水、近城、优产”的慢行网络架构(图2)。

图2 “连山、亲水、近城、优产”的慢行网络架构示意图


4.2.1 “连山”:以实现连续漫游和丰富景观层次为目标的慢行路径设计

山水连城规划以郊野径为核心连接山脉,串联生态廊道、山体、郊野公园等要素。在慢行路径设计方面,通过现状和需求评估,在山廊内打通从山脊到水岸的连续漫游路径,为市民提供山、水、城景观无缝衔接的体验,在漫游路径沿线营造连续展示自然景观或可供市民欣赏多样城区风景的空间;采用“针灸式”手法,充分衔接现有路径,消除路径上的阻隔点,实现整体连接。对于生态敏感度较高的地区,采用与山林环境融为一体的手作步道,体现质朴野趣的风貌;对于生态敏感度较低的地区,则采用缓坡架空栈道、台阶登山道等亲自然步道。

4.2.2 “亲水”:实现城区与水岸的便捷通达

城区与水岸的便捷连接是山水连城规划首要考虑的因素。规划结合河道地形环境特征,通过设置电梯、坡道等方式打通水岸出入口,增强竖向可达性;结合滨水空间,打造连续的自行车道和漫步道,沿线设计多样的亲水活动,通过人行天桥或下穿步道连接断点(如支流河、高架公路等),形成连续的慢行动线,满足市民休闲健身、休憩等需求。

4.2.3 “近城”:依托城市路网构建三级慢行网络体系

城区慢行网络是开展慢行活动的基础,山水连城规划以高效、便捷、连通为目标,优先连接轨道站点和居住区,最大化地提升慢行效率;依托城市交通路网完善慢行网络,建立串联城区和生态空间的慢行网络骨架。为适用不同场景和满足不同人群的出行需求,规划根据道路等级和慢行需求,构建城区三级慢行网络体系:①A级慢行道路,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道,通过设计高品质的慢行主线,提升门户形象;②B级慢行道路,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道,通过打造具有个性化和舒适性的慢行步道,构建年轻化的“活力街区”;③C级慢行道路,道路等级为城市支路,通过设计生活化的慢行支线,构建生活化的“共享空间”,营造生活气息浓厚的共享道路空间。

4.2.4 “优产”:服务产业人群,激发产业活力

“优产”的底层逻辑是遵循产业生态发展规律,即以服务企业和产业人群为出发点,根据企业不同要素的联系、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空间联系、产业人群出行需求等,完善产业园区内部及外部连接,优先保障企业与生产性服务设施的连接,并结合产业园区慢行网络完善产业人群与周边文体设施、医疗设施、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连接,为产业人群提供慢行可达的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产业慢行生态圈。产业园区慢行网络的构建,可以提供便捷步行及骑行条件,吸引产业高端人才,激发产业活力。


4.3 “连城境”——塑造由“门户节点—公共空间节点—历史文化节点”组成的魅力公共空间

山水连城规划依托慢行网络架构,串联起区域内重要的城市节点和生态节点,结合慢行网络整合片区门户节点、公共空间节点、历史文化节点,触发市民对公共空间的主观体验,突出不同空间的核心感知属性,为区域内的市民提供全时段的魅力公共空间。

首先,结合区域的慢行入口节点,塑造城市门户形象。引入艺术和文化元素,设置艺术品、雕塑、历史标志等展示城市的独特魅力,营造与区域城市环境相融合的氛围;注重打造人行交通流线,确保慢行入口节点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安全进出,提供必要的休憩设施;增加市民的互动性和社区参与度,在入口节点设置艺术装置、户外展览或景观设施,吸引市民停留、参与和探索。

其次,结合片区可利用的空间资源,打造公共空间节点。将慢行路网附近的小型“插花地”打造为关键节点的休闲驿站空间;结合现状已建小型广场、口袋公园,增加公共艺术和互动元素,打造独特景观节点;利用河岸湿地设计水景景观,增添活力和美感;充分利用桥下空间,提升高架桥下空间的环境品质;对历史建筑、历史街区进行微更新、微改造,将部分历史建筑转为公共空间,深挖在地文化,植入不同类型的场景和业态,如品牌首店、文创休闲、艺术中心等,打造特色历史文化节点。


4.4 “连体验”——营造“山水大美、文脉特色”的多元游览体验空间,用“山水”诉说“城市故事”

首先,科学规划视线通廊,展现极致的“山水大美”。针对临水、临城的山体,挖掘不同标高上的观景点,让市民可以连续观赏“从山到水、从山到城”的变化景观;在水廊上设置观景点,包括滨水回望廊道的观景点及廊道上多个“看城市”的开敞视点,适当引导滨水建筑高度与形态,形成开敞的山水视线通廊;统筹协调视线通廊周边的建筑屋顶、建筑立面、空中连廊、街道等,营造多维度的山、水、城空间。

其次,最大化展现城市的山水底色和人文亮色,构建富有本土文脉的景观格局。利用山水环境的地域性和差异性,把可用的地域风景要素与城市建筑巧妙组合起来,运用中国传统城市美学营造方法,注重诗画意境的特色提炼和多维度感知体验的营造,柔化城区与生态空间的边界,将有文脉传承的亭台楼阁、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古驿道等场所“揽于山河形胜”,并将其打造成为城市文化数字体验中心、城市会客厅、艺术工作坊等文化场所。通过城市开发,对山水景观资源进行最大化融合,实现“城括山水之奇秀、山水得城之昭彰”的人文境界。


5 深圳市南湾片区山水连城规划实践


南湾片区地处深圳市中部,南侧紧邻罗湖区,处于深圳市核心区范围,现状容积率为2.67,以居住、商业功能为主,有云产业和文创特色产业,是深圳市典型的高密度建成区。南湾片区拥有优越的生态本底,沙湾河贯穿城区,水清岸绿、河道通畅,为深圳河一级支流,周边还有深圳水库、梧桐山风景名胜区、南湾郊野公园、求水山公园等优质生态资源。但片区生态和滨水空间的可达性差,历史文化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难以满足市民高质量、人性化、多元化的需求,特色人文资源尚待进一步挖掘。根据高密度城区山水连城规划策略框架,以下结合南湾片区山水连城一体化规划展开探讨,以期将南湾片区的自然山水、人文资源和地域特色有机结合,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密度城区新范式。此次规划面积为10.4 km2。见图3。

图3 南湾片区区位及规划范围图

5.1 “依山廊、连蓝绿、融产城”,构筑“城绿相融、山水环城”的城市生命共同体

南湾片区在区域生态格局中位于“清林径—梧桐山生态保育带”上,处于深圳市“一脊、一带、二十廊”的“清林径—盐田山廊”上。在片区层面,规划形成“一环、两轴、三廊、三片”的空间结构,在空间上覆盖南湾片区及周边区域,包含建成区、水域、林地等全要素,从而构筑“城绿相融、山水环城”的城市生命共同体(图4)。具体包括以下3项措施:①“依山廊”。以三条控制线为刚性管控边界,依托梧桐山风景名胜区、南湾郊野公园等要素,保护东深供水走廊,抚育山林,强化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着重发挥区域生态源地的作用。②“连蓝绿”。以打造生态绿廊或建设生态廊桥的方式构筑连续的绿色山廊,连接求水山公园、南湾郊野公园、深圳水库、梧桐山风景名胜区,贯通被割裂的关键生态节点,远期与布吉绿道、石芽岭公园相衔接,实现围绕南湾片区的蓝绿空间连接。以沙湾河、4个调蓄湖、深圳水库为蓝色本底,完善泛沙湾河生态水廊,恢复水岸生态系统。通过连通绿色山廊和滨水活力蓝带,构筑南湾片区生态脉络,实现蓝绿协同并形成城区生境。③“融产城”。基于片区现状及土地二次开发条件,引导产业、居住空间有序布局,形成产城相融的空间格局。其中:北部和南部为产业集聚区,分别以信息云产业和文创产业为主;中部形成居住氛围良好的综合服务片区,片区有南岭围、南岭炮楼、观祥古寺、俊千学校旧址等4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多处近现代重要历史建筑。

图4 “城绿相融、山水环城”的城市生命共同体示意图

5.2 “连绿道、通水岸、串城区”,建立“郊野径、水岸碧道、城区慢行”的网络架构

规划通过建立“郊野径、水岸碧道、城区慢行”的网络架构,串联“一河、两岸、三园、四湖”重点生态节点,沿线连接公共服务设施、商业节点、历史建筑、景观节点,实现慢行空间“步行有道、骑行顺畅、设施有序”。规划主要采取以下3项措施:①“连绿道”。在南湾郊野公园、求水山公园、石芽岭公园规划4条郊野径,对于求水山公园和石芽岭公园的郊野径,规划在现有路径上增加连接路径,在线路设计上结合地形地貌和视线通廊,沿线连续展示南湾片区多样的景观特质。4条郊野径均采用类土材质与木质栈道的低扰度形式,标识系统通过一体化设计,体现原生态质朴野趣。②“通水岸”。规划对沙湾河现状巡河道进行改造提升,设置连续的步行和骑行空间,采用临水、跨水、近水相结合的方式设置路线,保证跨越段独立自行车道的连续性,并设置便捷的出入口以联系城区慢行道路。③“串城区”。规划设置7条A级慢行道路、3条B级慢行道路、7条C级慢行道路。其中:在A级慢行道路设置3 m宽的人行道+2.5 m宽的自行车道,在临河道路增加沙湾河接口及景观节点,在非临河道路注重路口及绿地节点设计;在B级慢行道路设置2.5 m宽的人行道+1.5~2.0 m宽的自行车道,关注景观符号、街道色彩及绿化风格,利用建筑前空间或绿化带打造趣味空间;在C级慢行道路设置2.0 m宽的单侧人行或两侧人行道,有条件地区的设置2.0 m宽的人行道+1.5 m宽的自行车道,并控制车速,增补行道树及其他绿化植物。通过城区慢行网络串联轨道站点、中部居住区及南北部产业集聚区,为居住和就业人群提供多样化的慢行线路。见图5。

图5 “郊野径、水岸碧道、城区慢行”的网络架构示意图


5.3 “塑门户、优节点、植文化”,打造由“门户节点、公共空间节点、历史文化节点”组成的魅力公共空间

南湾片区整体上缺少辨识度和感知度,其空间被3处立交桥、7处高架桥割裂,城区有多处消极空间。针对此现状,规划首先“塑门户”,在南湾片区由北向南划定产业科创主题片区、历史生活主题片区和文化创意主题片区,结合片区的重要门户入口打造凸显主题的门户节点。规划在产业科创主题片区入口结合4号调蓄湖上盖公园和山地微地形建设低碳科技体育公园,展示低碳科技的门户形象;在历史生活主题片区入口结合龙岗大道桥下空间打造创意展示、休闲娱乐的开放场所,展示宜居的门户形象;在文化创意主题片区入口结合隧道进口上盖公园,展示山水人文的门户形象。其次是“优节点”,梳理区位较好、临近慢行道路、具备改造可行性的空地、现状绿地、桥下空间等空间资源,结合片区的主题改造为滨水驿站、人行天桥、口袋公园、河道交汇广场、桥下活动场所等公共空间,将慢行道路与公共空间“成网组链”。最后是“植文化”,结合3处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在保持街巷肌理的前提下进行微更新,与当地客家文化有机结合,植入不同类型的文化艺术、商业场景和业态,让历史印记回归社区生活。见图6。

图6 由“门户节点、公共空间节点、历史文化节点”组成的魅力公共空间分布图


5.4 “展山水、营体验、促活力”,营造“南岭遗珠隐街巷,半城烟火半城景”的特色山水文脉体验空间

南湾片区紧邻梧桐山风景名胜区、深圳水库等优质自然山水资源,并且拥有客家文化历史底蕴,同时建成区人口密度大,富有市井烟火气,造就了“南岭遗珠隐街巷,半城烟火半城景”的独特气质(图7)。规划通过提供普惠多样的游览方式,让不同人群感受南湾片区的特色山水文脉。首先是“展山水”。通过设置不同方位、不同高度的观景点,打造3条山—水—城视线通廊:①“南湾郊野公园制高点—深圳水库—梧桐山风景名胜区”视线通廊,规划在南湾郊野公园设置登高瞭望点,可眺望沙湾河、深圳水库、梧桐山风景名胜区及南岭村等;②“沙湾河水岸—南岭村”视线通廊,此视线通廊可供市民欣赏沙湾河水岸与南岭村的市井生活风貌;③“吉厦高层建筑—城市建筑群—深圳水库—梧桐山风景名胜区”视线通廊,规划结合城市更新单元,在规划的商业办公高层塔楼设置“城市观景阳台”,让市民领略周边街道、屋顶、建筑立面及山水景色。其次是“营体验”。规划将南湾片区风貌特色与文学意境有机融合,总结提炼出“南湾八景”,即“沙湾九曲”“中桥烟波”“南岭夕照”“大芬画境”“关口春晓”“镜湖晴月”“鱼跃芳谷”“绿野林湾”。例如,在“南岭夕照”,可以从南湾郊野公园制高点俯览全景,在落日余晖映衬下,由水库、梧桐山系构成的“画意”与南岭村城市意象交融,给人独特的感知体验。最后是“促活力”。规划将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创意文化优势产业与沙湾老街建筑保育活化项目、南岭村土地整备利益统筹项目深度融合并进行创新,打造游客综合服务中心、文化数字体验中心、数字文化创意商业街区,分别策划“南岭人文”“滨水悠游”“科创活力”等3条不同主题的城市漫步(City Walk)路径,为市民及游客提供沉浸体验、夜游打卡、文化展演、购物餐饮等文旅服务。

图7 “南岭遗珠隐街巷,半城烟火半城景”的特色山水文脉体验空间分布图

6 结束语


本文基于高密度城区与生态空间的关系重构,以及对山水连城的认知转变,提出“连生态、连生活、连城境、连体验”的高密度城区山水连城规划策略框架,以期为市民营造高品质、亲近自然、可参与、可感知、可体验的城区—生态公共空间,为高密度城区的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转型提供未来图景。

未来高密度城区山水连城规划应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创新和提升,使规划更加“有效”和“有用”:①将山水连城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促进山水连城规划与其他专项规划的协同衔接,协调和引导详细规划的编制,通过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建设项目实施和规划实施监督提供支撑;②立足系统思维和全域视角,从空间关系、市民参与、空间感知和空间体验的角度出发,加强对全域范围内各类自然、人文要素的统筹,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和体现差异性,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和价值;③建立山水连城规划评估体系,根据城市的发展阶段、资源禀赋,从生态价值、生活价值、美学价值、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等方面进行评估和优化,凸显城市特色和价值取向。


【注 释】

①现状容积率数据来源于深圳市“多规合一”信息平台。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