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风貌区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能够体现城市重要的历史特征和发展脉络。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及城市更新工作的蓬勃发展,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越来越受到关注。从传承和弘扬船政文化的视角着手,以福州市马尾历史文化风貌区为例,以挖掘内涵、分类引导、激发活力为思路,提炼了凸显“天人合一”的布局思想、延续文物保护建筑特色、焕活“海丝”魅力的船政文化传承和保护路径,以期为其他地区的相关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 历史文化风貌区;传承和弘扬;船政文化;福州市
[文章编号] 1006-0022(2023)09-0146-07
[中图分类号] TU984.18
[文献标识码] B
[引文格式] 魏樊.船政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福州市马尾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策略探究[J].规划师,2023(9):146-152.
历史文化风貌区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能够体现城市重要的历史特征和发展脉络。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及城市更新工作的蓬勃发展,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越来越受到关注。当前,关于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的研究多集中于历史文化风貌区与历史文化街区概念的辨析、历史文化风貌区规划的地方实践、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分类及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制度等方面。例如:郭璇等在解析重庆市历史文化风貌区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形成因素和构成特点将历史文化风貌区划分为两种类型,并构建了历史文化风貌区评价体系;孙永生分析了广州市历史风貌区保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皇甫玥等详细分析了南京市慧园里历史风貌区的风貌情况,从空间肌理与环境风貌、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等方面提出了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方法。
福州市马尾历史文化风貌区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脉和城市记忆,有着“千年古港、百年船政”的美誉,其所特有的船政文化见证了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本文从传承和弘扬船政文化的视角着手,探讨福州市马尾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策略。本文结合《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和《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2—2020)》的要求,以福建船政肇建布局图为依据,将马尾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的文物保护单位、传统风貌建筑集中成片地区、船政历史格局和风貌相对完整地区、重要历史环境要素保存较好或较易恢复地区划入核心保护范围,最终确定的马尾历史文化风貌区核心保护范围北至港口路、西至闽江、南至联安二支路,面积约为2.15 hm2。
1 船政文化的内涵及其传承与弘扬思路
1.1 船政文化的内涵
船政文化是一个文化概念,源于1866年设立于福州市马尾的船政,是特殊时期形成的文化现象,包括近代教育、科技、翻译等文化活动,以及相关的杰出人物及其思想成果。船政文化的兴起,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型企业的发轫与发展,昭示着封建传统文化的没落,催生了维新思想、改良实践及革命运动,吹响了中国近代化的号角,其里程碑式的意义和影响力不限于福州市,而是覆盖了整个近代中国。因此,保护与展示船政文化遗存,弘扬船政文化精神,提升船政文化的影响力,铭记和传承船政文化的积极因素与先进精神,是马尾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建设和发展应着重关注的命题。
规划以挖掘内涵、分类引导、激发活力为思路(图1),层层深入,通过完整保护与展示来传承船政文化的核心内容,并结合功能植入、利用引导、景观提升等手段来弘扬船政文化,扩大其对外影响力。
(1)挖掘内涵,凸显“天人合一”的布局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内核,该思想也常被应用于皇宫、官署的布局中。船政中枢系统布局的“中、正、仁、和”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其布局以不破坏船政周边自然地形地貌为前提,顺应天然的“飞凤落阳” 山势来布局主体建筑,最终形成了以船政衙门为中心,负阴抱阳、中轴对称的格局。因此,需在深入挖掘、理解船政空间布局理念的基础上,总结、梳理马尾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空间特色,通过多样化的手段延续“天人合一”的思想。
(2)分类引导,延续文物保护建筑特色
船政建筑是中西方建筑文化交流的独有产物。马尾船政拥有功能齐全、类型丰富的建筑体系,这些物质载体承载了近代中国革新图强的文化记忆以及社会演进的历史信息,对其采取怎样的保护和整治方式直接决定了马尾历史风貌区内整体建筑风貌的优劣。因此,可在对区域内的建筑及其所处的环境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按照建筑的保护级别、结构、层数、布局、体量以及风貌的完好程度等对建筑进行分类,并提出针对性的保护与整治标准,以更好地延续和体现传统建筑的风貌特点。
(3)激发活力,焕活“海丝”魅力
福州市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福州市被赋予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的重任,并突出打造交通、经贸合作、人文交流三大枢纽,这使得处在传统城区与新城接驳处的马尾的东拓枢纽作用愈发凸显。因此,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需全面保护、展示与传承海洋文化的物质遗迹和精神遗产,重塑区域功能,对历史功能区进行改造再利用,以带动城市活力的提升,焕活“海丝”魅力。
马尾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的文物及历史古迹遗存丰富,至今仍保留着多处文物保护单位和登记不可移动文物、传统风貌建筑等(图2),如马限山梅园建筑群、马尾天主教堂、天后宫、官街民国建筑群,以及见证了马尾船政及马尾造船厂历史变迁的工业构筑物,它们极具时代特征,共同展示了马尾船政发展的轨迹。
马尾造船厂整体搬迁后,原生产区内的工业遗产处于闲置状态,未得到合理开发利用;马限山、罗星塔及其他船政文化遗存未受到重视,缺乏展示的机会;官街整体风貌极具特色,但建筑破损待修缮,缺少新功能,与船政文化旅游未能产生互利的联系,文化旅游及商业价值未得到充分挖掘及利用;对文化遗产的利用及宣传力度不够,文化遗产与城市事件、重大活动的结合度以及对外影响力相对不足,现状船政文化展示手段较为单一。因此,系统梳理船政历史文化遗存,深度挖掘船政历史文化价值,统一规划、全面彰显、活化利用、重赋生机,是传承和激活船政文化区的迫切需求。
马尾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不应仅着眼于物质遗产的“冻结式”“博物馆式”的保护,更应关注船政文化遗存内部的历史文脉传承、工业遗产激活,通过创新自我更新发展模式,最大化地保留和展示历史文化价值与内涵。因此,一方面需与福州市老城区、三江口、闽江口联动,补齐闽江文化旅游线,培育和植入文化展示与体验、文化创意、教育研学、观光旅游、休闲娱乐等新“活态”功能,激发区域发展动力和活力;另一方面可通过新功能的植入,为闽江文化旅游展示带提供相关服务配套,拓展和延伸功能与产业业态,反哺闽江文化旅游展示带的功能提升,与闽江上的其他“明珠”实现共赢。
3.1 遵循“天人合一”理念,深挖船政文化内涵,构建空间格局保护轴线
为充分展示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完整性、多元性,马尾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注重“天人合一”,遵循自然天成理念,以促进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融合。规划重点从整体格局与环境以及重要轴线、界面两个层次打造空间格局保护轴线。
在整体格局与环境层次,规划重点保护船政“飞凤落阳”的格局特征(图3):一是保护“飞凤”的两翼,即保护“凤”的南翼马限山和北翼鸡头山;二是保护“飞凤”的头部“莺头鼻”(位于两翼山体的核心处),突出以“莺头鼻”“莺脰山”为轴心的负阴抱阳、中轴对称布局的船政空间格局,使“莺脰山”“莺头鼻”等风水部位与船政建筑布局相互契合、相互呼应;三是以天马山为生态屏障、马限山为景观核心、罗星山为片区文化地标,塑造“背山面水、三江交汇、城山相缀”的山水环境。
在重要轴线、界面层次,保护与船政选址布局理念息息相关的历史轴线和景观界面。
在历史轴线保护方面,规划共打造了3条历史轴线:①天后宫—船政衙门—考公所历史轴线。规划构建了山水相望、城景对应的多维度视线廊道体系,通过建设绿轴、控制建筑高度等来保护重要的山—水视廊、山—山视廊、山—城视廊,避免周边建筑对历史轴线序列造成干扰。②由原轮机厂、合拢厂、绘事院组成的“凹”字形连体建筑,与“莺头鼻”的“凸”字形风水部位形成的负阴抱阳式格局轴线。规划保护并延续“莺头鼻”的风水山形,保护“莺头鼻”与轮机厂、绘事院建筑组群的风水对应关系。③由原船政十三厂厂区主要通道与马限山、罗星塔组成的历史轴线。规划主要保护该轴线在景观视线上的通透互望性、烈士墓—罗星塔的对景关系以及马限山—罗星山的视线廊道(图4),并控制马限山与罗星山之间的建筑高度及整体风貌。
在景观界面保护方面,规划主要对以下两个景观界面进行保护:①临山景观界面。规划一方面尊重并延续先贤的选址智慧,维护天后宫在“莺脰山”轴线上的至高地位,控制其周边及后方依山而建建筑的体量、高度,保证天后宫背景——“莺脰山”山体自然景观界面的可观赏及可感知;另一方面保护马限山、罗星山的临山景观界面的完整性,保证风貌区内各片区对马限山、罗星山的空间可感知性,保障罗星塔、昭忠祠、烈士墓等文物所依存的生态背景景观的完整性和原真性。②临江景观界面。规划保护具有工业遗产风格的岸线景观,避免大尺度改变岸线的原真形态;保持岸线与马江密不可分的互动关系,以罗星塔制高点为滨江天际线视觉中心的节点,塑造“滨水低、腹地高,临山低、中部高”的天际轮廓线;以闽江滨江界面、天马山临山界面为屏障,搭建规划区内的景观绿地系统骨架,以原造船厂为开放空间的核心,借助景观廊道、防护绿带串联起主要景观节点、休闲广场、滨水节点(图5),建立滨水区与山体景观的视线通廊(图6),形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山水格局。
3.2 分类引导,划分建筑类型,引导保护与整治,延续船政文化建筑特色
规划根据对现状建筑的评估,将规划范围内的建(构)筑物划分成保护修缮、维修改善、保留改造、整治改造和整治更新5种类型,并提出保护和整治措施。保护修缮类建筑指文物保护单位和已登记但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规划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对其进行严格保护,对其残缺损坏部分进行修补。同时,对建筑整体进行日常维护保养,原则是修旧如旧、只修不建。例如,对于轮机厂、绘事院等建筑,按照文物保护的要求,用原有的材料按照原来的工艺对墙体及部分残损的构件进行修复。
维修改善类建筑指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这类建筑须保留建筑原有的院落形式、外观样式、内部结构、建筑材料及雕刻工艺等,尤其要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细部构件或装饰物,在保证主体构架不变的情况下,对建筑内部进行适当改造和更新,包括拆除违章搭盖、置入现代生活设施等。例如,造船厂食堂、造船厂消防站等建筑,规划在保证其主体框架不变,以及特色的构件、样式等不变的情况下,对建(构)筑物内部进行现代化的改造,赋予其旅游展示和商业功能。
保留改造类建筑指位于建设控制地带内,建筑质量较好,虽不具备传统风貌,但不干扰、破坏传统风貌集中区域、重要视线廊道及历史轴线的现代建筑。该类建筑在规划期内可保留,其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部分需要进行改造,改造重修宜使用原材料、原工艺。例如,马限山北侧的一些层数不高、保留了一定传统风貌的现代建筑,规划对其风貌进行微改造,使其与风貌区的整体风貌相协调,并对建筑内部进行现代化的改造以完善使用功能。
整治改造类建筑指规划范围内建筑质量较好,但与传统建筑风貌差异较大的现代建筑,或对重要视线廊道及历史轴线造成较大干扰或破坏的现代建筑。对于该类建筑应择机降层或进行沿街立面和第五立面整治。例如,对于官街周边部分20世纪80年代后建设的与传统风貌差距较大的房屋,规划通过降层、立面改造等手段进行整治和改造,以实现与片区整体风貌的协调。
整治更新类建筑指规划范围内破坏传统街区格局的建筑或其他与历史风貌相冲突的建(构)筑物,其所在位置对于整个风貌区而言具有功能更新的必要,对于该类建筑应予以拆除,更新为与传统风貌相协调的建筑。见图7。
3.3 激发活力,复兴与开发结合,打造具有船政文化特色的“海丝”文化再生区域
船政是中华民族逐浪海洋的重要见证,是福建省复兴海洋文明的核心引擎。规划立足船政工业,重塑海洋文明,以传承与创新为基本点,以“海丝”遗存为空间载体,打造船舶工业、海洋海产、“海丝”商贸经济和金融创新服务平台以及以高新技术为基本产业链条的现代“智造”商务科研基地,全面保护、传承、展示海洋文化、船政文化的物质遗迹与精神遗产,融合多样的文化创意与旅游体验,营造特色的休闲生活,塑造“海丝”文化地标,形成极具历史文化底蕴和富有地区活力的世界级遗产活化区。
马尾历史文化风貌区是福州市东扩发展轴上的关键一环,是“福州眼”——三江口组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福州市“海丝”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规划以复兴为主线,通过对主题功能区的改造再利用、引入高新技术“活化”业态、完善绿地系统等,将区域打造为集城市休闲旅游、创意产业和商业、历史文化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海丝”文化再生区域。
首先,规划将马尾历史文化风貌区细分为7个主题功能区(图8),并对其进行改造提升:①综合配套服务片区。规划利用滨江腹地和紧临马尾老城中心区的区域位置,建设以商业、办公、居住、教育配套功能为主的生活配套服务区。②官街商业及人文文化展示片区。规划依托马尾旧镇中心官街的历史风貌、小体量联拼式建筑群的街巷空间特点,以及与船政历史核心展示区紧密联系的区位打造特色商业休闲体验区。③船政工业及海军文化展示片区。规划结合马尾船政历史文化,打造以船政文化展示与活态保护等为主题的船政工业主题体验区。④马限山历史遗存展示片区。规划充分利用风貌区众多的文物古迹,融合休闲度假功能和船政文化展示功能,对与船政相关的遗迹、文物、文化进行展示,形成融特色文化体验、度假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文化休闲区。⑤马限山滨江特色休闲片区。规划充分利用马限山良好的景观资源和滨江条件,融入休闲业态,营造亲水景观,建设滨江特色休闲区。⑥创意产业商务片区。规划对港区进行改造,并依托便捷的交通体系、片区内的山体公园、三江口核心功能区,以及福州自贸片区的区位优势打造融合创意商务、SOHO办公、住宅等多元功能的商务区,延续千年古港物质输出与文化交流的功能特点,使港区成为新时代知识、梦想、创意的输出地。⑦罗星塔城市休闲片区。规划联合旧港区老铁路的景观改造及利用,形成以罗星塔公园和一号船坞为主体的城市公园休闲区。
其次,规划以“历史回归、人文延续、创作力衍生”为依据,打造海峡两岸船政创意产业基地、文化科技产业综合体和船政文化旅游产业链,拓展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产业复兴。一方面,在旅游产业中引入AI(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物联网等技术,推动3个融合的实现:一是产业融合,即通过高科技装备和文化旅游在上下游产业的融合联动,形成新的智慧旅游体验;二是科技融合,即引入移动互联网技术,大幅提升传统旅游的服务品质;三是功能融合,即利用新的技术创造或呈现文化旅游IP,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化产品创新供给与文化传播。另一方面,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与高科技文化装备,通过互动装置和新媒体艺术的展现方式,在景区或景点呈现最具地域特点的文化内容,给游客一种身临其境、交互体验的感受,如在造船生产线的活态展示上,结合新的科技手段展示“智能质造”技术,使人们感受“大国重器”的文化底蕴。
最后,为了塑造高品质人居环境,为人们提供绿色宜人的休闲空间,规划在原马尾船厂的滨江空间着重打造了4类绿地空间:①山体公园绿地。该类绿地主要是为维护马限山、罗星山两个山体公园的景观风貌及植被环境提供支撑,注重临山绿化界面的塑造,恢复被侵蚀破坏的山体边坡植被,整治遮挡山体的风貌不协调建筑,还绿透绿,围绕山体边坡建设慢行绿道。②滨江公园绿地。规划将滨江空间原有的工业、港口岸线恢复为生活岸线,结合现状临江文化设施空间、规划的客运港口空间建设滨江公园绿地,形成优美的滨江岸线景观,并将其作为闽江景观带的补充。③中央公园绿地。规划在旧港区规划“十”字形中央公园绿地,通过一定宽度的绿地控制,保护马限山与罗星山之间的视线通廊,同时为旧港区置换出的商务人居服务片区提供人文气息浓厚、景观环境优美的城市休闲空间,与船政文化体验区一起组成马尾的“城市客厅”。④结合人文景点的绿地空间。将文物保护建筑、重要人文景观周边“留白留绿”的空间打造为公共活动空间和游憩空间,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风貌区内现有的人文景观资源,提升风貌区的自然景观环境品质。
国内外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更新目前更多的是采取将工业遗产改造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工业遗产公园等“静态遗产”的模式,未将延续工业生产作为延续工业遗产价值的手段,较少采用“活态遗产”的保护与更新模式。马尾船政因其延续至今的生产历程,具备活态传承与展示的良好条件和优势。
工业遗产展示就是将工业区中最具有价值的遗存展示给游客。因此,规划将马尾船政生产区中的一部分区域划分出来,保留部分生产线,并将保留的多个船台设计为观景节点,将龙门吊改造成观景平台,游客可以登上平台眺望观赏生产线的生产过程,使工业生产成为“活态博物馆”的组成部分,帮助人们加深对马尾船政工业遗产的整体认识。此外,规划利用数字技术加强游客对船政文化活态展示的体验性及参与性。例如:参观者可以在展示生产线上参观智能化、数字化生产设备,在绘事院、前后学堂通过VR、AR技术体验船政工业文化、细节工艺,学习工匠精神;在生产现场参观船舶建造全流程和大型生产设备设施;观摩中国福船的建造工艺和近代海军战舰的复原过程,学习船舶知识。
对现有工业遗产资源的活化利用需遵循静态更新与活态保护并重的原则。规划在区域内设置了丰富的功能,并保留一定的居住人口,增强区域活力。例如:鼓励对旧港区用地功能进行更新,以服务产业发展的商务用地及提供城市休闲服务的商业用地为主,可适当兼容居住用地,为风貌区引入部分居住人口,提升街区活力;改造利用旧船厂,将其功能置换为文化展示,结合旧船厂东侧马限山原有的船政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将该区域打造为船政文化展示与传承的重要载体(图9)。
马尾历史文化风貌区处于马尾的重心位置,是福州市“东扩南进、沿江向海发展”的核心节点,船政文化不是单一的属地文化,还具有海洋文明的开放性、包容性,要引导船政文化走出福建省,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因此,规划一方面优化风貌区内的交通联系,完善区域对内对外交通;另一方面与福州市老城、三江口、闽江口联动,补齐闽江文化旅游线,并采取多种手段,扩大船政文化、“海丝”文化的影响力。具体包括以下两项措施。
一是优化交通网络,构建开放贯通的交通体系。在对内交通方面,规划主动对接上位规划,理清风貌区内的道路结构、等级功能,形成整体协同的路网,合理组织交通分流。风貌区内的主要交通流集中在江滨东大道—港口路,规划结合港口路的改造提升,将过境交通流引入地下,使港口路东西两侧的船政衙门与造船厂之间不受机动车干扰,游客可在风貌区内自由穿行。同时,规划将风貌区内的道路划分为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3个等级,以增强通行能力,优化交通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其中:主干路承担主要的交通功能,是联系福州市主城区与马尾中心区的重要通道,也是风貌区的道路主骨架;次干路为内部联系干路,兼顾“通与达”,承担风貌区内短距离的交通联系,分流主干路的交通,对道路骨架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支路作为路网的“微循环”系统,主要为道路两侧地块服务,承担生活空间、公共空间及出入交通的功能,对提高路网整体承载力和运行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在对外交通方面,规划将福马铁路改造为福宁城际铁路,并将风貌区东北侧原有的马尾货运站改造为铁路客运站;将区域南侧现有的码头改造为游艇码头;加强对风貌区外部交通的疏导,减少外部交通对风貌区的影响及干扰,改造风貌区外主要干线道路江滨东大道,并修建下穿隧道,使区域内主要出入口与江滨东大道实现快速的上下衔接,提高区域内外交通联系效率。见图10。
二是打造内外联动的游线。在区外游线方面,规划将马尾历史文化风貌区与闽江沿线近现代历史文化遗产相结合,以闽江为联系轴带,打造近现代人文历史游览线,即上下杭—烟台山—三江口(梁厝)—船政文化风貌区—闽安古镇—琴江村—闽江口游览线;整合、挖掘周边地理位置较近、文脉相承的传统聚落文化,形成一条以社会发展脉络为纽带,反映地方社群文化、海军文化的专项游线;结合风貌区与台湾在文化、亲缘、民风民俗上的纽带关系和毗邻的地理区位,形成闽台文化游线,丰富马尾—马祖水上游线的内涵,拓展马尾—台湾本岛游线的发展空间。
在区内游线方面,规划通过对风貌区内历史文化遗产的串联带动、功能组织,形成4条游线:①船政文化游线。这条线路主要展示船政工业系统、军事系统和教育系统的功能,串联了旧船厂、马限山的船政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空间,游线终点在天后宫,可在此处俯瞰风貌区全貌,全面感受船政起源及发展的历史轨迹。②“海丝”文化游线。这条线路主要展示船政社会系统的功能,打造中西文化交融碰撞、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相生的文化空间。③滨江休闲游线。这条线路沿闽江岸线串联起风貌区内各主题游览片区,以官街商贸、滨江风貌及旧船厂的改造空间为主要游览内容。④闽江水上游线。这条线路呼应“千年古港”的文化名片,以各风貌区内的码头为依托,塑造不同特色、风情的码头景观,促进水岸互动,丰富水上游线变奏节点。见图11。
船政文化不仅是马尾地区的属地文化,还蕴含了中华民族开拓进取、自强不屈的精神,是中国海权意识的萌芽。因此,梳理并展现福州市马尾的船政文化,传承其历史风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深度挖掘福州市马尾船政文化的基础上,提取区域重点保护要素进行分类引导,并通过片区功能复合利用、动静结合的文化展示和工业遗产的活态保护等手段,赋予了马尾历史文化风貌区新的生机,增强了船政文化的吸引力,扩大了船政文化的对外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