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城市更新的重点片区,高密度城市更新单元往往面临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等多种要素的制约,如何实现高密度下的健康宜居成为城市更新实施中面临的难题。以广州南大干线南村镇段西片区旧村改造城市更新单元为例,引入健康社区理念,构建以健康宜居为目标的高密度城市更新单元规划设计框架,从健康交通、健康设施、健康生态和健康人文等4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高密度城市更新单元规划设计策略,以期为我国高密度城市更新单元的改造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 健康宜居;高密度城市更新单元;规划设计策略;广州
[文章编号] 1006-0022(2023)08-0110-07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B
[引文格式] 张春阳,王子豪,王成芳,等.健康社区理念下的广州高密度城市更新单元规划设计探索[J].规划师,2023(8):110-116.
2021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72%,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城镇化率超过85%,快速城镇化使城市环境和风貌得到了显著提升,但也造成了土地开发粗犷、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城市发展逐渐由增量扩张阶段转为存量优化阶段。自然资源部发布的《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将城市更新定义为“对城市建成区的空间形态和功能进行可持续改善的建设活动”,正式确立了城市更新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更新盘活存量用地、实现可持续的建设成为城市规划面临的重要议题。
广州自2009年实施“三旧”改造以来,其城市更新政策经历了由宽松到收紧的过程,逐步转向政府和市场相互平衡,强调统筹兼顾与多方协调。2019年7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推进“三旧”改造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若干意见》(粤府〔2009〕78号),提出城市更新的侧重点将从单纯的物质更新逐步向提升城市竞争力和人居环境质量的方向转变。同时,由于人口不断增长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土地资源的稀缺与大量空间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大城市逐渐形成高密度的发展态势。然而,高密度发展模式虽能满足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双重利益,但也带来了公共空间缺乏、交通拥堵严重、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如何在高密度发展的同时实现健康宜居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研究的广州南大干线南村镇段西片区旧村改造城市更新单元(以下简称“南大干线西片区城市更新单元”)地处番禺北部门户,是万博商务区、长隆旅游度假区、国际创新城等3个重要发展平台的连接枢纽,区位条件优越。贯穿广佛莞的重要通道—南大干线的全线通车,将进一步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组团之间的联系,南大干线西片区城市更新单元未来发展的潜力巨大。然而,现状旧村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不足、村容村貌不佳,与地区发展不协调,急需通过更新提升城市面貌,扭转曾经的“卧城”形象。因此,作为包含连片旧村的高密度城市更新单元,南大干线西片区城市更新单元面临极大的更新挑战。
1 高密度城市更新单元的概念内涵与实践难题
1.1 概念内涵
2009年至今,广州出台了许多城市更新相关政策,逐步建立了涵盖法规规章、政策、标准指引等较为系统完整的城市更新规划编制和实施政策体系,其中2020年8月出台的城市更新“1+1+N”政策文件成为现阶段指导城市更新工作的依据,并为全省乃至全国城市更新政策的制定提供经验借鉴。《广州市城市更新单元详细规划编制指引》提出,城市更新单元是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单元的一种类型,以低效存量用地再开发利用(城市更新改造项目)为主(图1,图2)。在城市更新单元规划中,采用“单元详细规划+地块详细规划”分层编制和刚弹结合的分级审批管控体系,有助于补齐原存量空间中公共设施与空间的短板,并引导城市更新在更大范围内实施,有利于提高用地布局的科学性。
图1 广州城市更新规划体系示意图
资料来源:根据参考文献绘制。
图2 广州城市更新单元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定位示意图
资料来源:根据参考文献绘制。
然而,广州高密度城市更新单元因高人口密度和高建筑密度的基本特征,往往面临高昂的拆迁补偿成本和较为缺乏的公共服务设施,导致更新实施推进困难、公共利益维护受到阻碍等实践难题出现。本文所指的高密度城市更新单元具有更新实施前高密度和更新实施后高密度的双重性:在更新实施前,现状旧村连片发展,建筑覆盖率高而开敞空间率低,街巷狭窄、房屋间距小;在更新实施后,为了补偿拆迁成本,满足回迁和融资地块需求,实现更新前后的经济效益平衡,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中也提出了较高的容积率要求,需采用高密度的发展模式。同时,高密度城市更新单元还具有物质空间高密度和社会交往高密度的双重性:物质空间高密度主要体现在建筑密布、日照匮乏、交通拥堵和公共空间缺失等方面;社会交往高密度则体现在由高人口密度带来的频繁接触和聚集。如何解决高密度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健康宜居,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首先,在高密度城市更新单元的改造实施过程中,受到级差地租和改造成本的影响,追求经济效益的开发商往往会优先开发利润较高的地块,城市更新单元的划定虽避免了以往零星、点状的商业性开发,但仍然面临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开敞空间预留、历史人文延续等问题,开发商既需要通过高强度开发来满足自身利益,也希望通过建设较多商品房来实现资金的快速回笼。如何实现多方利益的平衡,营造高密度背景下的健康宜居社区,成为改造实践难题。
其次,城市高密度发展在带来经济繁荣、高效服务、设施共享的同时,城市建设与人口、用地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和热岛效应等城市环境问题凸显。生态空间由于开放性、公共性等特点,可作为高密度环境的疏解空间,实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有效联系和循环,是缓解和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优化城市生态空间的布局和质量,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是改造实践的另一难题。
最后,在高密度城市更新单元的改造实施过程中,由于村与村之间、各利益主体之间的产权宗属关系复杂,旧村更新多停留在物质空间表面的修缮提升上。在更新实践过程中需注重城市功能的完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注重开发主体与原住民诉求的平衡,在更新实施前应开展广泛的公共参与,合理划定融资地块与回迁地块,提升整体居住环境品质。如何在更新改造过程中实现物质空间改善与功能提升的协同,是高密度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实践的第三个难题。
2 健康社区理念下高密度城市更新单元规划设计框架
2.1 健康社区的概念与标准
“健康”的概念内涵丰富,与城市发展紧密相关,自18世纪后半叶工业革命引发公共卫生问题起,各国政府和学者就开始探讨健康城市的内涵与目标。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还指在身体、精神与社会关系上感觉幸福和安宁的完满状态;达尔格伦(Dahlgren)和怀特黑德(Whitehead)建立的健康影响模型将人群健康的影响因素归纳为个人遗传因素、个人生活方式、社会与社区网络、居住和工作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巴顿(Barton)和格兰特(Grant)从健康与人居环境关系的角度绘制了人居健康地图,将影响人群健康的圈层分为社区、地方活动、建成环境和自然资源等,这些圈层共同决定了人群的健康水平。在诸多影响公共健康的圈层中,社区既是人们日常生活和构成城市的基本单元,也是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首道防线,健康社区理念是精细化治理背景下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理念。
关于健康社区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建设标准和评价体系的构建与运用方面。在健康社区的建设标准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2017年国际健康建筑研究院(IWBI)和绿色建筑认证协会(GBCI)提出的《WELL健康社区标准》,以及2020年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和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标准联合发布的《健康社区评价标准》,这两项标准从居民健康、安全和包容性、文化多样性、公众参与、经济活力、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指导健康社区的营建工作。然而,当前城市发展已进入存量优化阶段,如何将自上而下的建设标准与自下而上的居民需求相结合,提出健康社区理念下高密度城市更新单元的规划设计策略,有待研究思考。
本文基于高密度城市更新单元的基本特征,结合健康社区的概念内涵与评价标准,构建3个阶段的高密度城市更新单元规划设计框架(图3)。
图3 健康社区理念下高密度城市更新单元规划设计框架图
阶段一,综合考量城市更新单元现状、上位政策指引及现行健康社区评价标准,梳理归纳对健康社区营造产生影响的建设条件。一是结合范围划定、建设情况、人口构成情况、道路交通、功能布局、设施分布等城市更新单元现状,通过公众参与了解原住民诉求,在更新过程中秉承健康社区理念,注重在地文化和社区氛围的延续;二是根据《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广州市建设健康城市规划》《广州市社区生活圈及公共中心优化专项规划》中的相关要求,打造拥有高效能基础设施、高质量生态环境和高水平健康人群的社区;三是考虑现行健康社区评价标准中的指标体系,在满足原有指标体系要求的基础上加入时代性、地域性的内容。
阶段二,基于阶段一中对城市更新单元现状、上位相关政策和现行健康社区评价标准的梳理,提出高密度城市更新单元的健康社区营造评价标准。新标准主要包括社区环境质量、生活服务设施、人文公共空间、更新效益平衡和基层治理水平等5个维度,为规划设计提供指引。社区环境质量维度包括大气环境质量、基础设施完善度、空气质量与噪声控制等;生活服务设施维度包括社区设施覆盖率、15分钟设施可达性、社区级服务设施完备度及应急改造可行性等;人文公共空间维度包括历史要素改造利用、公共场所质量、全龄化共享率和文化活动多样性等;更新效益平衡维度包括建设量与容积率、改造前后利益分配、居民健康水平、规划管控指标等;基层治理水平维度包括应急治理能力、公众参与程度和居民需求满意度等。
阶段三,基于阶段二提出的健康社区营造评价标准,针对高密度城市更新单元的实践难题,提出针对性的规划设计策略,可以归纳为健康交通、健康设施、健康生态和健康人文等4个维度。健康交通维度包括道路交通便捷程度、公共交通可达性、慢行体系完善程度和多模式交通换乘等;健康设施维度包括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程度、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健康设施布局、设施共享等;健康生态维度包括区域生态格局、微气候环境提升、绿色人居环境和绿色建筑等;健康人文维度包括人文资源活化利用、地域文化认同培育和文化生活体验等。
3 健康社区理念下南大干线西片区城市更新单元规划设计实践
3.1 区位分析与城市更新单元范围划定
南大干线西片区城市更新单元范围南至兴南大道、西邻华南快速路、东至金新大道、北接三枝香水道,紧邻新光快速路和南沙港快速路,从基地出发1小时内可到达白云机场、广州站、广州南站等重要交通枢纽。基地南侧的南大干线被誉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东西大动脉,南大干线南村镇段西片区作为广州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卧城”功能已不适应新发展要求,需进行城市功能提升,通过城市更新改善低效用地,优化人居环境。
同时,番禺区作为广州唯一的建设用地“减量规划”地区,在未来发展中需通过连片的村庄改造来盘活存量用地。目前,西片区策划方案已纳入广州2016年度城市更新片区策划正式计划和《广州市城市更新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这正是番禺区存量用地盘活的重要举措。
广州城市更新单元的划定需以城市更新项目范围为基础,以成片连片为基本原则,综合考虑周边要素与产权边界,保证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相对完整。南大干线西片区城市更新单元的范围划定以各村标图建库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单元为基本依据,综合考虑现状建设情况、规划主要道路、控制性详细规划地块设置等,集中在BA0701、BA0702、BA0703、BA0903等4个规划管理单元内,主要包括塘步东、塘埗西、官堂、员岗和新基等5个旧村。其中:城市更新政策研究范围南北长约3.1 km,东西长约3.3 km,总用地面积约7.37 km2;城市更新单元范围南北长约1.6 km,东西长约3.3 km,总用地面积约3.47 km2。见图4。
从西片区建设历程来看,2000年以前片区的山、水、田、村等自然环境特征凸显;2000—2012年,片区北侧开始大规模建设滨江豪华楼盘,而南侧各村沿南大路发展集体物业,不断挤压周边的山体和农田;2020年,片区的发展仍惯性地依托江景开发豪华楼盘,而各村良莠不齐的物业也进一步扩张蔓延,片区发展极不平衡,呈现城乡混杂、各自为政的粗放发展状态。西片区主要的经济产业呈带状沿河涌和内部道路分布,与居住空间混杂,居住配套设施和居民日常需要的购物市场集中在村庄内。村中人口多就近就业,如参与修建南大干线或从事片区内制造业和零售业等。具体而言,区域现状主要存在以下5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交通区位良好,但内部干道缺乏、道路体系待完善。西片区交通区位良好,紧邻高等级快速路,对外交通便捷,然而片区内部交通仍存在诸多隐患。在道路交通上,各级道路体系不完善且缺乏层次性,内部缺乏主干路网支撑,南大干线交通压力大,整体路网密度偏低,支路普遍为断头路,交通微循环能力较差;在公共交通上,站点分布不均衡且覆盖区域不足,现状轨道站点仅有南侧的员岗站,对片区开发的支持度较弱,公交覆盖范围也不足,导致居民出行主要依赖小汽车;在慢行交通上,人车混行现象普遍,生态与文化资源缺少慢行体系串联,滨水可达性有待提升。
二是生态资源丰富,但分布较零散、相互间联系较弱。西片区具有良好的“山—水—林—田”生态基础,但生态资源分布较零散,相互间缺乏联系。在生态空间格局上,北侧高品质住区的圈地式建设挤压自然空间,南北畅通、联系纵深的生态廊道缺乏,通江景观及滨江活动被严重阻隔,导致多数地段的滨江活力不足;在生态空间品质上,缺乏对开敞空间的修缮和维护,生态空间建设严重滞后于居住区建设,4条河涌的连通性不足,整体景观形象有待提升。
三是文化资源充足,但缺乏保护利用、地域文化待激活。西片区现状文化资源丰富,如何通过旧村更新实现在地文化保护和文脉传承是值得深究的议题。在物质文化资源方面,片区内拥有8处不可移动文物、2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若干历史建筑与传统风貌建筑,这些物质文化资源主要集中在员岗村内,但缺乏合理的保护利用;在非物质文化资源方面,片区内的飘色、祭祀、龙船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但其历史人文有待传承。
四是产业基础一般,且类型较为低端、与发展目标不符。西片区现状产业发展基础一般,多为村集体用地的粗放发展模式,未能与万博商务区、长隆旅游度假区、大学城等周边地区联动发展。在产业类型上,现状多为早期沿道路发展的餐饮娱乐、家居建材等业态,以及广泛分布的小型工业园和小作坊,产业类型低端;在产业发展上,片区受到万博商务区、长隆旅游度假区等重点片区的辐射,急需依托自身产业基础,抓住南大干线贯通的机遇进行产业转型升级。
五是现状风貌无序,且建筑形式混杂、内外风貌差异大。西片区城乡割裂的发展模式导致用地无序发展,村庄人居环境不佳,土地潜力未得到充分挖掘,现状风貌混杂无序。在用地构成上,片区北侧用地已进行了多个大型滨江楼盘的开发,南侧为万博商务区和多个大型楼盘,中部则是连片的旧村,城乡割裂严重,片区用地急需整合重组;在建设风貌上,滨江高档商业楼盘和城中村“握手楼”的风貌差异显著,万博商务区的新兴商务商业与粗放的村庄集体产业差异明显,河涌、绿地、公园、广场等现状开敞空间不成体系,现状风貌有待改造提升。
3.3 健康社区理念下的城市更新单元规划设计策略
3.3.1 健康交通:建立复合交通系统,实现“快通勤慢休闲”
西片区更新后的总建设量将会大幅提高,交通压力也会相应增加。为了缓解现状干道拥堵的压力,降低对小汽车交通的依赖,塑造人性化的社区交通环境,设计遵循健康交通理念,建立网络化的复合交通系统,实现“快通勤慢休闲”的多元出行模式,提升城市交通系统的韧性,满足高密度城区大量人群快速集散的需求,为健康社区生活提供重要支撑。
在道路交通上,完善片区内部的路网体系,构建“两横两纵”的主干路网,增加次干路与支路网的密度,强化区域交通疏导能力,实现片区内部交通的微循环,缓解南大干线的交通压力;设置地下车库联络道,整合地下停车空间,提升高强度开发模式下的出行与停车效率。在公共交通上,片区周边有广州地铁7号线、18号线及远期规划的43号线,设有多个站点,但普遍缺乏与片区内部的便捷换乘。设计增设串联片区各组团的5G智慧公交线,填补轨道交通服务的空缺,提升公交服务能力。在慢行交通上,根据片区内部不同的景观要素类型和各组团的主导功能,编织各具特色的慢行游线,串联各组团中心与服务核心,打造步行便捷、畅达滨水的慢行体系。在交通设施上,建设舒适宜人的街道空间与慢行设施,拓宽顺应河涌的道路并增加绿地,提升人们开展慢行活动的意愿,促进健康社区生活。见图5。
3.3.2 健康设施:多层次、立体化布局公共服务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是健康社区营造的关键,西片区更新后有大量高强度开发的居住功能,需满足居民生活和村民回迁的需要。设计遵循健康设施的基本理念和布局原则,以不同层次服务的高效供给和舒适步行距离内就近使用为目标,采用“社区中心(街道级)+邻里中心(居委级)+组团配套”的三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更紧凑、容积率更高、功能更混合、有着清晰且步行距离友好的边界和内向型公共空间的居住单元,营造健康社区环境。
在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上,设置面积为2~4 hm2的混合居住组团、半径为300~400 m的5分钟邻里生活圈(居委级)及半径为1000~1500m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街道级),并通过居住空间、服务核心与公共空间之间的步行网络和公共交通联系。在社区及邻里层面,将学校、医院、文化设施、体育设施、商业设施、交通设施等各类服务设施及开敞空间混合布局,打造功能复合的社区生活共同体。此外,大型公共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具备改造为应急隔离场所的可能,设计构建多层次公共空间以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居民的活动需求,保障居民的身心健康。见图6。
3.3.3 健康生态:打造区域生态廊道,植入微型绿地
生态空间有助于提升片区的微气候环境和促进居民体力活动,是健康社区营造的重要方面。设计遵循健康生态理念,基于北部珠江及南部大镇岗森林公园的区域开放空间,结合片区内部“山水林田”的生态本底,编织蓝绿网络并设置公园节点,构建“三廊、两带、多园”的渗透性生态空间网络。
在区域生态格局上,依托珠江(三支香水道)、象岗、山茶岗、大镇岗森林公园及众多河涌等生态基底,打通3条通江生态廊道,使其融入区域生态格局,承担区域大海绵体的作用。在生态系统联系上,以南大西公园为核心,以串联各开放空间节点的山水共享环和河涌廊道为经纬,构建串联于社区之间的生态网络,形成融山水、建筑为一体,可供居民游览、休闲的特色景观。在微型绿地景观上,设置多层次的空中花园,近地层布置社区服务设施、共享绿地花园,满足居民的一般使用需求,并在空中层和屋顶层打造社区空中客厅,为社区创造新的观景与休憩空间。见图7。
3.3.4 健康人文:激活地域文化,构建山水文化游径
西片区地域文化资源丰富,设计遵循健康人文理念,采用在地活化的策略,充分保护历史人文资源,构建串联旧村历史文化要素和山水景观要素的山水文化游径,落实对自然资源及人文资源的融合与保护活化,培育社区居民的地域文化认同感。
在山水文化游径设置上,主要打造两条主题线路:片区南部结合丰富的历史文化要素设置民俗文化展示线路,北部结合山水自然要素设置生态休闲体验线路。在历史文化保护上,民俗文化展示段以原址保留为主,设计对历史建筑、特色民居等进行在地保护,植入当地民俗文化活动,对塘步宗祠集群、官堂康公古庙、员岗康公古庙、员岗石板街、高峰崔公祠等历史文化遗存进行系统保护,并活化为新的民俗文化展示载体,使其成为延续地域文化的触媒;生态休闲体验段串联象岗山体资源、河道资源与多个绿色生态斑块,设计在片区内布局不同主题和规模的生态公园,打造郊野生态体验路径,使市民在城市中也能够回归自然。见图8。
本文针对广州高密度城市更新单元规划设计中面临的实践难题,通过梳理城市更新单元的概念内涵和政策体系,引入健康社区理念,构建以健康宜居为目标的高密度城市更新单元规划设计框架,并应用于南大干线西片区城市更新单元的规划设计实践中,以期为我国高密度城市更新单元改造实践提供参考。然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城市更新仍受到实施主体、公众意愿、增值分配、成本效益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仅从规划设计层面提出相应策略,下一步还应逐步深化拓展高密度城市更新单元的相关研究,从更新可实施性、更新主体合作模式与增值利益分配等方面进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