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规划师论坛】市级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与策略——以桂林市为例
规划师杂志社   2024-03-10 21:34:03
 

摘 要

市级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在目标导向上具有一致性,在空间上具有强关联性,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的主要内容融合,构建识空间—优格局—强策略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技术框架,重点研究市域不同尺度下生态产品空间的结构优化、生态产品的发展方向指引和规划传导途径,并以桂林市为例,根据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框架,以及生态、生产、生活空间中生态产品的差异,从提质、增效、拓量等方面提出不同策略,以期为市级国土空间规划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研究思路。

[关键词] 生态产品;市级国土空间规划;价值实现路径与策略;桂林市

[文章编号] 1006-0022(2023)08-0024-08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B

[引文格式] 刘小英,梁玉莲,雷丕锋,等.市级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与策略:以桂林市为例[J].规划师,2023(8):24-31.

图片


0 引言


生态产品是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大创新,由最初作为国土空间优化的一种主体功能转变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必需品。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是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增进人类福祉,因此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2021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提出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这标志着国家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向新的高度。2022年3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统计局研究制定了《生态产品总值核算规范(试行)》,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工作提供了科学、可操作的指导和规范,也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稳步探索提供了坚实基础。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作出部署,指明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和战略路径。

目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政府相关部门主要通过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来探索实现路径,从自然资源部2020—2021年公布的三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来看,森林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湿地资源等类型的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路径是研究热点,并通过实践总结出生态资源指标及产权交易、生态修复及价值提升、生态产业化经营、生态补偿等多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学术界对于生态产品的概念和分类尚未达成共识,大部分学者重点关注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路径、机制,也有学者从国土空间规划引领视角构建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国土空间规划路径框架,探索国土空间规划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分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在生态、农业、城镇空间中落地的难点,提出规划应对措施,以及基于土地开发探索城镇建成区内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等。此外,也有研究关注湿地资源、生态廊道、河心岛等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规划策略与价值转化路径,但研究视角限于某一类型的生态产品,鲜有研究从市级国土空间规划视角对市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和策略进行探讨。本文构建市级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理论框架,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2021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桂林市为案例进行深度剖析,系统研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策略,以期为市级国土空间规划引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探讨市级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 市级国土空间规划是引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关键

在五级三类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国家级和省级国土空间规划侧重战略性,重点在于顶层设计、战略部署和协调区域发展;市级国土空间规划侧重实施性,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既要落实和深化上位规划要求,又要为下位规划和相关规划提供依据,重点在于促进市域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优化空间格局、开展生态修复、构建规划传导机制和提出政策措施等,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格局能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空间引导,开展生态修复能提升市域内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为生态产品保值和增值奠定基础,同时构建规划传导机制和提出政策措施可为生态产品交易提供路径与保障。因此,市级国土空间规划是引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关键。


1.2 市级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理论支撑不足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生态产品及其价值实现的重要性上升到新的高度,但相关理论还不完善。从政府部门印发的生态产品核算和价值实现技术规范、指南来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未与国土空间规划紧密融合;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相关内容尚未被系统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即国土空间规划的顶层设计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关注不足;从认知角度看,对国土空间规划价值导向的认知存在一定偏差,国土空间规划未实现从物质空间规划向价值提升规划的转型,导致在规划中难以精准识别生态产品的空间分布特征,也未能深度挖掘生态产品的价值潜力,无法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科学的空间支撑和方向指引。因此,探讨市级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能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一定支撑。


1.3 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目标具有一致性

生态文明时代下的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规划划定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类空间分别与生态产品的物质产品、文化产品、调节产品空间分布具有一致性,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在自然资源开发上具有极强的关联性、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极高的匹配度。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是统筹资源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实现增进人类福祉,这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目标具有一致性。探讨市级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与策略,对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2 市级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技术框架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应贯穿市级国土空间规划,从顶层设计到“三区三线”划定再到用途管制等。本文以城乡规划学、地理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理论及方法为基础,综合考虑生产、生活、生态三类空间中的生态产品类别和价值的差异性,统筹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并有效衔接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的主要内容,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技术框架(图1)。通过识空间—优格局—强策略,明确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和策略,探索市级国土空间规划中的规划传导体系、途径,以确保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

图1 市级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技术框架图


2.1 识空间

2.1.1 构建生态产品价值评价指标

从功能视角可将生态产品分为生态物质产品、生态文化产品、生态调节产品。生态物质产品包括粮食供给、产水量/水源涵养两种生态产品小类(指标);生态调节产品包括固碳、生境质量、土壤保持、防风固沙、洪水调蓄、空气净化、局部气候调节、海岸带防护、噪声消减9种生态产品小类(指标);生态文化产品包括文化娱乐/休闲游憩、旅游康养两种生态产品小类(指标)。

不同类型的城市在选取生态产品价值评价指标时应充分考虑自身资源禀赋和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结合已有研究确定适合当地的主要生态产品价值评价指标,如沿海城市应充分考虑海岸带防护的评价,工业型城市应优先考虑空气净化、噪声消减等生态调节产品的评价,旅游型城市则侧重文化娱乐、旅游康养类等生态文化产品的评价。 

2.1.2 明晰生态产品主导功能分区

基于已有研究对生态系统服务簇的理解,将生态产品簇理解为是在一定空间或时间上重复出现的生态产品集。分析生态产品簇能够发现各类生态产品之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和具体位置,根据簇内各类生态产品占比情况识别生态产品主导类别,精准识别生态产品主导功能。在市域尺度,根据生态调节产品、生态物质产品、生态文化产品的价值评价结果,将识别出的生态产品簇细化分类,并识别出市域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及其现状分布特征,为市域国土空间功能分区和优化提供依据。在乡镇尺度,分析生态产品簇内各类生态产品之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根据识别出的生态产品簇类型,明确现状乡镇生态产品主导类型,为乡镇主体功能的传导和调整奠定基础。

2.1.3 明确生态产品现状特征及问题

根据不同尺度生态产品的价值评价,从生态产品簇中生态产品的组成、不同生态产品小类的占比、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程度等方面,分析市域国土空间中生态产品的构成、空间分布规律和特征,以及产出能力等,归纳总结其存在的问题。


2.2 优格局

2.2.1 优化生态产品空间结构 

在市域尺度,应在落实上位规划传导的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定位的基础上,结合生态产品现状特征及存在问题,明确市域空间发展的目标和战略。以划分空间—分区—战略点为思路,在空间层面综合优化生态产品空间总体格局和空间结构,统筹形成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在分区层面,根据生态、生产、生活三大空间的生态产品组成情况划分生态产品分区,落实传导“三区三线”,统筹管控边界;在战略点层面,综合考量生态产品小类的空间分析结果,选取各分区中具有代表性的组团作为价值实现的战略点,通过重大项目引领片区发展,明确用地等各类指标,指导重点片区的规划实施。在乡镇尺度,应根据生态产品簇的现状特征和优化后的空间结构,调整优化乡镇生态产品主导功能,为市级以下的国土空间规划主体功能传导以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政策制度传导提供依据。

2.2.2 指引生态产品发展方向

结合市域发展实际需要,在优化后的空间格局的基础上,综合研判生态产品转化条件,明确生态产品发展方向,为不同空间中各类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提供指引。通过空间用途管制传导,打通生态产品产业化途径,为市级国土空间专项规划提供指导。


2.3 强策略

结合市级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完善公共空间、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存、完善基础设施、推进国土整治修复与城市更新等内容,针对不同空间利用不同策略促进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例如:通过生态修复工程提高生态产品质量;在生态空间开展生态维护和修复,在生产空间进行农田整治以提高农产品供给,在生活空间开展城市更新以提高人居环境品质;通过产业延伸、品牌引领、文化创新有效提高生态产品效益;通过资源权益交易、科技创新、区域联动等策略增加生态产品总量。此外,还应通过政策引导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


3 桂林市案例研究


3.1 桂林市生态产品价值识别

3.1.1 桂林市生态产品价值评价

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选取在桂林市自然和社会经济方面具有代表性与关键作用的生态产品小类进行生态产品簇识别,包括粮食供给、固碳、生境质量、土壤保持、产水量、文化娱乐。首先,在1 km×1 km网格尺度上对各类生态产品实物量进行计算,发现在生态物质产品方面,粮食供给主要分布在地势相对平缓、水资源丰富且交通较为便利的区域,即湘江、漓江、洛清江等河流沿岸,高值区分布在市域中西部和南部地区。产水量北高南低,市域北部产水量高值区呈环状分布,从四周向中心递减,市域南部的产水量最低。在生态调节产品方面,固碳、生境质量和土壤保持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四周高、中间低,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北部的南岭山地、西南部的天平山和架桥岭山地、东部的海洋山和都庞岭山地。在生态文化产品方面,文化娱乐高值区分布呈现出“两片多点”的特征,南部高值区从桂林市城区沿漓江往南延伸至阳朔县,北部高值区以兴安县为中心向北延伸至全州县,这两大片区集中了较多等级较高的景区。

3.1.2 桂林市生态产品主导功能分区

对粮食供给、产水量、固碳、生境质量、土壤保持、文化娱乐的实物量计算后得到的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采用无监督学习神经网络方法(SOM)识别网格尺度(1 km×1 km)的生态产品簇,综合识别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与空间分布规律。综合对比生态产品簇3类、4类、6类和8类的分类分析结果,发现6类结果下的生态产品簇聚集度相对最高,因此采用6类结果进行分析。从市域网格尺度来看,桂林市生态产品簇形成了3个圈层(图2),最外圈层为生态调节簇(B2)和生态文化簇(B6),可将该圈层视为生态空间,占研究区域的64%;中间圈层以农业生态簇(B1)和农业高产簇(B3)为主,可将该圈层视为生产空间,占研究区域的30%;最内层为文化娱乐簇(B4)和文化生态簇(B5),可将该圈层视为生活空间,占研究区域的6%。

图2 市域网格尺度生态产品簇空间分布示意图

乡镇尺度识别出的生态产品簇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与市域网格尺度保持一致(图3),但从数量占比来看,桂林市现有的147个乡镇(含街道办)中,生态调节簇、生态文化簇主导的乡镇分别为25个和28个,占市域总乡镇数的36%;文化娱乐簇、文化生态簇主导的乡镇分别为13个和8个,占市域乡镇总数的14%;农业高产簇、农业生态簇主导的乡镇分别为12个、61个,占市域总乡镇数的50%。可见,市域网格尺度与乡镇尺度的生态产品簇占比差距较大,而市域网格尺度更能反映真实的生态产品空间分布现状。

图3 乡镇尺度生态产品簇空间分布示意图

3.1.3 桂林市生态产品现状特征及问题

(1)生态调节产品占主导地位,价值实现路径较少

从市域网格尺度的生态产品簇占比来看,生态调节簇和生态文化簇的占比达64%,体现出桂林市生态优势明显。其中,生态调节簇占比近50%,且斑块面积较大,集中连片度较高,构成了市域生态基底,主要分布在桂林市市域四周的大部分山区,如北部的猫儿山、越城岭,东部的都庞岭、海洋山,西北和西部的大南山、天平山,南部的架桥岭和大瑶山等生态本底优良的区域。生态调节簇以土壤保持、产水量、固碳、生境质量类生态产品为主导。生态文化簇中的产水量、文化娱乐类生态产品占主导地位,且生态文化簇大部分与生态调节簇相连,与生态极重要区重合,主要分布在大瑶山、猫儿山、花坪、千家洞、七冲、银竹老山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海洋山等8个省级自然保护区,这些区域是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地区、我国南方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具有重要的保护意义。在市域层面,生态调节产品价值虽然很高,但是目前以保护为主,价值实现路径较少,转化率较低,尚未建立起价值转化机制。

(2)生态文化产品富集,但区域开发利用失衡

根据生态产品簇中生态产品的组成情况可知(图4),6个簇中有5个簇包含文化娱乐产品,可见桂林市文化资源富集。从市域网格尺度生态产品簇的构成比例来看,文化娱乐簇占比约为3%,其中文化娱乐产品在该簇中占绝对优势且聚集度极高;文化生态簇约占3%,以固碳和文化娱乐产品为主,呈破碎化分布,以散点式沿着漓江向南延伸至阳朔县。从乡镇尺度聚类分析结果来看,文化娱乐簇主要集中分布在桂林市城市核心区,如叠彩区、秀峰区、七星区的各街道;文化生态簇主要分布在桂林市北部的全州镇、兴安镇,中部的大圩镇,南部的阳朔镇、平乐镇、恭城镇、莲花镇、荔城镇。目前,桂林市基本实现了从零散景点到全域旅游、从单一要素到多源融合的转型,国际旅游胜地基本建成,但从市域范围来看,生态文化产品的开发利用呈失衡状态,南强北弱,中心城区带动能力较弱,文化引力不强,东部、西部发展不足,制约了市域生态文化产品价值的实现。

图4 市域网格尺度下6类生态产品簇中生态产品的组成示意图

2022年桂林市国内旅游总消费约占全市全年生产总值的52%,但全市全年生产总值仅占广西壮族自治区生产总值的9.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经济实力总体偏弱。桂林市生态文化产品价值未充分转化,文化资源优势有待进一步挖掘,亟待以文化赋能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

(3)生态物质产品附加值不高,耕地“非粮化”问题突出

在市域网格尺度,农业高产簇聚集度较高,占比约为2%,生态产品以粮食供给为主、固碳为辅,主要分布在桂林市临桂区西北部和东南部、恭城县北部、荔浦县中部、兴安县西部。农业生态簇占比约为28%,主导生态产品为粮食生产、固碳和产水量,主要分布在地势相对平缓、水资源丰富且交通较为便利的区域,即沿湘江、漓江、洛清江等江河分布;较为集中连片地分布在桂林市市域中心位置,并呈“C”字形分布。乡镇尺度的生态产品簇分析结果显示,农业高产簇主导的乡镇只有12个,农业生态簇主导的乡镇有61个,生产空间与城镇适宜区高度重合,因此这些区域需处理好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的关系。同时,由图4可知,农业高产簇、农业生态簇中生态文化产品的占比不高,不利于生产空间中生态产品增值。

桂林市“三调”数据公报显示,耕地“非粮化”“非农化”现象严重,耕地流向果园、林地等问题突出,这也是桂林市粮食供给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除水稻、玉米和薯类等粮食作物外,桂林市初步形成了砂糖橘、葡萄、月柿、罗汉果、花卉苗木等农业产业优势生产区域,但产品附加值不高,与其他产业融合不足,品牌价值有待提高。


3.2 桂林市生态产品空间格局优化

桂林市是传统的观光型旅游城市,2021年开始着力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这为市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契机和方向。因此,桂林市应以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为战略目标,优化生态产品空间结构和布局(图5),优化调整乡镇生态产品主导功能(图6)。依据空间—分区—战略点分级优化思路,对国土空间生态格局进行优化,并提出发展方向指引(表1)。

图5 桂林市生态产品空间结构示意图

图6 桂林市生态产品主导功能分区示意图


表1 桂林市生态产品空间分区与发展方向指引

桂林市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应以文化为主导,以生态为本底,以农业为支撑,以融合为手段,明确发展方向,力促市域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

3.2.1 生态空间:以生态为本底,绿色发展 

以“生态+安全”为发展方向,筑牢市域生态安全屏障。西北部南岭山地、东部海洋山—都庞岭以水源涵养与提高生物多样性为主,西南部天平山—架桥岭以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为主。

以“生态+文化”为发展方向,构建西北部南岭山地、东部海洋山—都庞岭山地两大旅游片区。西北部南岭山地区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及缓冲区之外,可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适度发展山地旅游:通过“生态观光+科普教育”“生态观光+科考研学”“生态观光+民俗文化”“生态观光+度假康养”等发展模式,充分发挥猫儿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品牌效应,在建新鸟类自然保护区、花坪自然保护区等设计开发科学考察、研学教育、森林康养、徒步骑行等产品和线路;推动龙胜温泉、龙脊梯田等景区提质,促使其从观光体验型转型升级为温泉康养、度假康养型,促进生态与侗族文化融合,形成特色鲜明的山地旅游片区。东部海洋山—都庞岭山地区通过“生态观光+户外运动”“生态观光+民俗文化”等发展模式,开发滑雪体验、野外露营等运动休闲产品,推进山地户外运动营地、体育旅游精品景区等项目建设,探索构建以生态观光、民族文化、户外运动为框架的生态旅游新格局,走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特色旅游道路,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方向。

3.2.2  生活空间:以文化为主导,创新发展 

围绕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目标,在巩固和提升桂林市休闲游憩、美学体验、生态旅游、文化教育和精神享受等生态文化产品质量的同时,构建面向世界的旅游空间格局,促进市域生态文化产品协调发展,提升中部历史文化区品质,全力打造北部红色文化区、南部乡村休闲区,推动漓江—湘江文化融合带全面发展,围绕桂林市六城区打造环城近郊乡村旅游圈。

中部历史文化区以“紫色文化+”为重点发展方向,在打造桂林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同时,注重生态文化产品在休闲游憩、美学体验方面的增值,增强游客的体验感。北部红色文化区重点以“红色文化+”为发展方向,推动红色旅游文化的开发利用,重点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建设,以兴安县界首镇、全州县才湾镇、灌阳县新圩镇三大战略点为引领,打造“红色文化+生态农业”“红色文化+研学教育”“红色文化+文化演艺”“红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等业态,重点突出红色文化、民族文化,促使生态文化产品充分发挥文化教育和为人们提供精神享受的作用。南部乡村休闲区以“绿色文化+”为发展方向,以南部漓江自然山水、特色农业等资源为依托,打造南部山水田园乡村度假旅游区、康养度假区,以阳朔镇、恭城镇、荔城镇为核心战略点,引领漓江流域文化生态型乡镇共同发展,彰显片区生态文化产品在休闲游憩、美学体验、生态旅游等方面的价值。漓江—湘江文化融合带以兴安镇为纽带,以“文化+生态+农业”为发展方向,打造富有桂林特色的水利文化产品。

3.2.3 生产空间:以农业为支撑,融合发展

强化粮食供给保障,北部、中部、南部现代农业区以生态农业、规模农业、品牌农业等特色效益农业为发展方向,将部分农业生态型乡镇调整为农业高产型乡镇,如南部现代农业区的东昌镇、杜莫镇、青山镇、修仁镇、大塘镇、花箦镇、双江镇、沙子镇、二塘镇、桥亭乡、青龙乡、同安镇、源头镇,北部现代农业区的严关镇、崔家乡、湘漓镇、绍水镇、石塘镇、咸水镇、安和镇、枧塘镇、白宝乡。

发展观光农业促进“农业+文化”的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农文旅融合型景区,将部分农业生态型乡镇转型为农业文化型乡镇。市域中部的临桂镇、定江镇、灵川镇、灵田镇凭借近郊优势,重点发展有机蔬菜产业集群;南部的沙子镇以恭城月柿、青山镇以荔浦芋头、马岭镇以花卉苗木为重点产业促进农旅融合;北部的凤凰镇以特色养殖为突破点,在确保生态物质产品供给充足的同时不断深化产业融合。


3.3 桂林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策略

3.3.1 生态空间

(1)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提升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和质量

加强重要生境斑块的保护与修复,提高生态系统的安全与韧性以适应气候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促进生态调节产品保值增值。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对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保护,维持生态系统的天然状态。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湿地系统综合治理工程,重点加强花坪自然保护区、千家洞自然保护区、猫儿山自然保护区、海洋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综合治理,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举措,提高生态调节产品的供给能力,持续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碳汇。

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尤其是要建立自然保护地之间适应气候变化的生态廊道网络,构建银竹老山资源冷杉—五福宝顶—猫儿山—青狮潭—花坪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并限制人类活动,保护物种的自由扩散、迁徙,保护宝贵的生物资源。同时,积极探索开展跨区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安全等方面的合作。

(2)建设生态监测体系,推动生态资源权益交易

加快构建桂林市市域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健全生态产品动态监测机制,及时跟踪掌握生态产品保护和开发利用情况,建立开放共享的生态产品数字信息平台。开展森林碳汇调查监测,加快启动森林碳汇交易。加强漓江、湘江水源地水质监测,建立漓江、湘江跨省、跨区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通过价值实现反哺生态保护,有力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筑牢南方重要生态屏障。

(3)培育乡村旅游环,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以各自然保护区为引擎,扩大“生态+文化”的辐射半径,培育自然保护区外围1~3 km的乡村旅游环,充分依托自然保护区独特的生态产品,结合当地民族文化特色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带动外围地带村庄的发展,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3.3.2  生活空间

(1)供需对接,保障用地空间

生态产品供给端和需求端精准对接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关键。桂林市是世界旅游名城,明确其为以生态文化产品为主导的供给端,生态文化产品应兼顾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需求,通过规划保障生态文化产品的落地空间。本地居民对生态文化产品的需求主要为休闲游憩和精神享受,因此应通过创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塑造特色休闲游憩空间、提升居住环境景观风貌等来满足本地居民的需求。以城市更新为契机加强蓝绿空间的建设和修复,借助棕地修复、微型绿色空间拓展、城市绿地改造、灰色基础设施绿化改造等保障生态文化产品的空间供给,以文化赋能提升城市生态景观价值,并带动周边地块景观增值。

针对外来游客,应综合考量其休闲游憩、美学体验、生态旅游、文化教育和精神享受的需求,提升不同生态文化产品空间的品质。首先,重点优化、提升景区品质,增加AAAAA级、AAAA级旅游景区数量。桂林市北部以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景区、红军长征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纪念园三大战略点为重点,南部以阳朔西街、诗画遇龙河、图腾古道—聚龙潭景区等为重点进行旅游景区升级,综合提升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其次,提高旅游基础设施质量。中部历史文化区以桂林文博场馆为空间载体,打造创新型、体验型文化旅游项目,挖掘文旅融合潜力和文化资源优势,充分彰显历史文化空间魅力;南部乡村休闲区以农村闲置宅基地、空闲用地等为载体,布局高端休闲度假、康养度假产品;北部红色文化区以乡村地区为空间载体,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艰苦教育基地、广西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培育一批红色旅游景区,传承红色基因,以文化赋能,凝练提升生态文化产品价值。 

(2)区域协调,多方联动合作 

在市域层面,充分发挥桂林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带动作用,促进北部、中部和南部三大文化核心区差异化发展,打造城乡文化品牌,形成各具特色、多极拉动的生态文化产品体系,推动旅游全域化发展,打破桂林市旅游市场季节性瓶颈。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构建专业化旅游交通设施体系,打造文旅融合型高速公路服务区。重点打造漓江—湘江文化融合带,加强对漓江黄金旅游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通过修复工作厚植绿色生态本底,促进流域可持续联动发展。在区域层面,东西向推进粤桂贵旅游合作,培育旅游合作线路,推动旅游市场共同发展;南北向促进湘桂古道联动,与湖南省串联起以灵川镇、兴安镇、全州县、灌阳县、恭城镇、贺州市为主要节点的古镇古村旅游线路;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以湘江为廊道,开发利用水利生态产品,促进桂林市长江经济带生态产品流交互流通。

(3)科旅融合,转换发展思维

充分挖掘桂林市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创新融入现代科技,以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靖江王城等重要历史遗迹为战略点,通过科旅融合提升游客体验感,如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复活”历史人物,植入桂林市历史IP,开发多种衍生文创产品,延伸生态文化产品链条。以桂林象鼻山元宇宙景区为引领,打造一批元宇宙旅游景区示范项目,延伸数据链,运用数字化思维,加快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探索沉浸式文旅项目,在北部红色文化区、中部历史文化区中选取符合主题、能吸引游客且具有文化内涵的景区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创新文化体验方式,增强文化引力。

3.3.3 生产空间

(1)严守底线,确保粮食安全

调整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生产空间的土地利用效率。积极引导耕地结构向现代农业和土地资源保护的方向发展。在各层级规划中严守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并进行刚性管控,重点推进农业高产型乡镇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开发等方式降低土地破碎化程度,促进农业集约化发展;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升土壤肥力和土壤健康水平;完善农田配套,建设农业节水基础设施;明确农业高产型和农业生态型乡镇的政策供给,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控耕地“非粮化”,多途径保障农业高产型和农业生态型乡镇空间的粮食供给水平持续提升,促使生态物质产品增量。

(2)规划引领,协调发展用地

积极推进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的编制,明确不同生态产品主导的乡镇的发展需求和各类空间的管控要求,统筹协调生产用地与生活用地;在县域范围统筹生产空间所需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用地,引导生产空间科学发展;盘活存量用地,保障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所需的用地空间;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引导农民参与,共享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成果。

(3)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产品附加值

推进“三品一标”认证,提升农产品品牌知名度。继续培育桂林市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品牌,中部临桂镇、定江镇、灵川镇、灵田镇以绿色生态有机为导向,创建“地理标志+旅游”“地理标志+绿色有机”品牌;农业生态型乡镇应对接各片区的旅游发展方向,建设生态农产品供应基地,实现“以旅促农、以农兴旅”的良性循环;规划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示范,提升农产品专业化、标准化水平,确保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综合提升产品附加值。


4 结束语


如何通过国土空间规划引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议题,但当前相关的理论研究仍存在不足。本文通过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融合到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的主要内容中,探索生态、生产、生活空间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结合不同空间明确规划传导途径,从提质、增效、拓量等方面因类施策,相关成果可为市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参考。然而,生态产品不仅具有空间异质性,还具有时间异质性,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充分分析市域不同时间、空间中生态产品的变化,发现“损益簇”,为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参考。同样,促进生态产品市场供需平衡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路径,也是今后需要关注的重点,充分分析人们的需求才能更有效地打通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通道。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