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规划广角】公众视角下的城市更新满意度评价及规划启示
规划师杂志社   2023-12-17 01:17:47
 

摘 要

文章从公众视角构建了城市更新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以合肥市城隍庙街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模型分析,分析了城市更新满意度的维度结构和差异特征。结果显示:公众对合肥市城隍庙街区城市更新满意度评价呈现多维度的结构特征,包括商业环境维度、交通环境维度、文化精神维度及设施配套维度;公众对城隍庙街区城市更新效果整体评价较高,但商业环境和交通环境维度评价不理想;满意度得分在不同组间的群体中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受身份类型、年龄区段、职业类型等因素影响。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明确主导功能、梳理路网体系、挖掘文化历史和开展社会调查的规划建议,以期为类似街区的城市更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 公众视角;城市更新;满意度;评价;规划建议

[文章编号] 1006-0022(2023)03-0057-07

[中图分类号] TU984.11+4

[文献标识码] B

[引文格式] 孔子然,肖佳琦,夏永久,等.公众视角下的城市更新满意度评价及规划启示[J].规划师,2023(3):57-63.

图片

目前,国内已有诸多关于城市更新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如对城市更新组织模式的探讨,具体包括公众参与的自下而上模式、主管部门主导的自上而下模式及不同模式的融合比较研究,针对“三旧”、历史文化街区及城中村等具体更新对象的研究,对于小规模渐进式的微更新模式及其效应的研究等。城市更新在国外的研究历史稍长,国外早期侧重于政策、方法及内涵的研究,之后随着更新实践的开展及环境的改变,研究重心转移到对城市物质更新的反思与评判上,研究多基于社会学或规划学视角。近年来,国外聚焦于社会空间、公共政策、文化和生态价值的研究,如在政策层面强调对城市绅士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在价值层面侧重对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等。国内学界从以往侧重于地产等物质空间的导向研究逐渐转向对历史、文化和社会问题等具体价值与问题的关注,如对文化价值的挖掘和保护、对生态价值和健康城市理念的探讨及对创意空间价值下的城市更新策略的研究。随着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及“人本主义”理念进入城市更新研究领域,学界和规划界开始关注人的需求及感受,强调公众反馈的作用。而满意度评价既是观察和测度公众需求的重要方法,也是衡量城市更新效果的有效手段。

有关城市更新的满意度评价或效果衡量,国内学界的代表性研究包括:①关注城市更新对周边居民所产生的影响,如何深静等人通过对多个改造案例进行社会调查,探讨了城市更新对居民物质、社会和心理层面的影响;②注重物质空间改造效果的研究,如刘江德等人通过现场调查和网络渠道收集不同群体的体验与满意度信息,以评价街道更新的效果及发现实际使用存在的问题;③关注城市更新改造满意度评价,如冯健等人基于居住满意度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给出了更新改造的优化建议。以上研究多针对城市更新的某一方面,尚缺乏对更新内容和更新影响的全面考虑,在更新受众方面缺少对群体差异性的关注。因此,本文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从人的需求出发,构建城市更新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以合肥市城隍庙街区为例开展城市更新满意度评价实证研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的规划建议,以期为其他地区提供经验借鉴。


1 公众视角下的城市更新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1 公众视角的内涵

在社会学中,公众是指一个面临共同问题、有着共同利益诉求且与社会组织发生相互联系的社会群体,包括个人、群体或者其他社会组织。本文的公众特指因合肥市城隍庙街区城市更新而影响其相关利益的群体,即所有在街区中生活、工作、游玩的居民、商户、游客。公众视角是指大众看到的视角。


1.2 满意度理论及其延伸

满意度理论发源于心理学领域,成熟于经济学领域,并相继运用于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心理学领域中的需求满足理论认为,满足感取决于个体对工作或工作环境所带来的(他们认为)有价值的成果的满意程度;在经济学领域中,与之相关的是顾客满意度,即顾客对于在购买商品或使用服务前所预期的效用与购买商品或使用服务后实际经验的差距的一种认知;在社会学领域中,满意度理论中分化出了社会满意度和公众满意度。

依据满意度理论,结合城市更新的内容、特点,可将城市更新满意度定义为:一定区域内的公众对于城市更新实施前后的预期期望,与实际获得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接受的公共服务体验和建成环境感知相比较得出的主观体验或评价。城市更新的结果是否真正体现了公众的需求,可通过公众的满意度来体现。如果公众满意度很高,说明城市更新的结果与公众的期望吻合度较高,反之则较低。


1.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是开展城市更新满意度研究的前提和关键。截至目前,国内已有研究仅关注城市更新的局部内容,缺少对城市更新内容及其产生的影响的全面考察。此外,我国的城市更新大多采用行政机构和地产商主导的单一模式,缺乏对各方利益的协调,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得不到充分表达。因此,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应以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为原则,对更新项目做出全面、客观和具体的评价,既要考虑物质空间要素和社会文化环境,又要符合更新地区的地域特色,以提升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评价工作还应与我国目前“有机更新”“以人为本”的城市更新指导思想同步。

根据上述设计原则、目标,结合相关文献,本文构建了包含空间环境、经济业态、社会文化、内部交通、设施配套5个一级指标和36个二级指标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城市更新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预调研,本文对指标进行筛选归类,在排除若干降低数据整体可靠性的评价项之后,得出一个由5个一级指标、27个二级指标构成的城市更新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表1)。


表1 城市更新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


2 合肥市城隍庙街区概况及城市更新的核心内容


2.1 城隍庙街区概况

城隍庙街区位于合肥市庐阳区三孝口街道,以蒙城路、淮河路、安庆路和六安路4条道路为界(图1),占地约为18 hm2,是未来合肥市两条轨道交通的交会点,地理优势明显。街区始建于北宋皇祐三年,内部主要由思惠楼、娘娘殿、城隍庙文化馆、花戏楼、城隍庙市场等历史文化建筑和小商品世界组成,是合肥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80年代,为加强历史街区保护,合肥市开展并完成了城隍庙街区一期修复工作;20世纪90年代后期,合肥市从整改建筑风貌、更改功能业态两个方面实施城隍庙街区二期建设工作,使其从原来承载祭祀和商贸复合功能的场所演变为以市场为主导、“商进文退”的城市商业集聚地,主要进行服装、电器等小商品的批发和零售(图2)。商品经济的长期发展,使城隍庙街区原本的区域文化场所精神逐渐被遗忘,历史文化认同感逐渐降低,人气逐渐减弱。

图 1 城隍庙街区边界和范围示意图

图 2 城隍庙街区一期和二期更新空间范围示意图


2.2 城隍庙街区城市更新的核心内容

2014年5月,合肥市庐阳区正式启动针对城隍庙基础设施、历史建筑、空间布局、文化标识等的一系列整治改造工程;2016年,再次对霍邱路以北的全部区域(包括庙东街、小商品世界、下沉广场、思惠楼)进行二期整治改造。城隍庙街区更新改造关注的不仅是“建筑”和“翻新”,还立足对空间的再利用、再分配,力求通过空间的更新带动经济、社会、文化的系统性更新,通过空间使用方式的转型倒逼社会经济的转型。城隍庙街区城市更新工作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展开。

2.2.1 专项突破、联动共兴

首先,对街区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进行改造,主要包括水、电、路、气、通信和消防等;其次,通过标识系统、店招灯具、城市家具(包含信息设施、卫生设施、道路照明设施、安全设施和娱乐服务设施等)、小品雕塑等景观元素丰富街区界面,活跃街区内部的商业氛围,并通过文化植入和文化活化来彰显街区的文化底蕴;在街区整体路面铺装上,充分体现整体路面铺装与整体建筑立面的和谐统一。

2.2.2 空间织补、文脉提升

通过拆除、清理城隍庙街区的违法搭建物等,释放可驻足停留的小场所,达到表里品质整体提升的效果;以历史格局及城市空间演进为依据,提取、修复和再现现有遗存及隐匿的重要历史空间,发掘、串联多元功能的空间脉络,丰富空间形态;抓住商业文化街区应以公众生活为主的特点,以近人尺度的一层、二层沿街界面为主,通过精心选材、细节推敲实现风貌的品质提升;为增强街区风貌的文脉识别性,此次风貌整治选取江淮传统建筑常用的青砖等浅灰色用材,精致耐脏,与为满足现代商业需求而大量增加的玻璃面开口形成明暗对比,增强了人们的视觉冲击力。

2.2.3 风貌延续、功能多元

立足于最大限度地保留城隍庙街区原有徽派建筑的体貌特征,同时体现江淮传统建筑青砖黛瓦的风貌特征,极力展现“合肥特色”这一改造总原则,规划对建筑立面、内天井等进行整体化改造,其中建筑立面以传统徽派建筑风格为主,结合少量现代元素,以新的方式展现城市历史,讲述市井民俗故事;注重与周边三孝口、女人街、博物馆等本地资源的结合,深挖区域历史文脉、饮食、地域民俗文化资源,尊重城隍庙街区在老合肥人心中的集体记忆,同时唤起新合肥人的集体记忆,在保持原有文化传统与文化氛围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定向化改造;整理、丰富、提升街区业态,涵盖古玩城、特色餐饮、小商品世界、文化展示等,追寻“合肥记忆”,将城隍庙街区打造成“最文化”“最合肥”“最特色”“最丰富”“最齐全”“最热闹”的“六最”夜市。


3 合肥市城隍庙街区城市更新满意度评价及规划建议


在构建城市更新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本文以合肥市城隍庙街区为例开展城市更新满意度评价的问卷调查和社会访谈。在满意度测度方面,采用国内外学者统一做法,即5分制的李克特量表。其中,非常满意记为5分,满意记为4分,一般满意记为3分,不满意记为2分,非常不满意记为1分。

2019年11—12月,研究团队在合肥市城隍庙街区累计发放350多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23份,有效率为92.3%。经SPSS软件计算显示,样本数据的KMO和Bartlett球体检验均满足因子分析开展要求。


3.1 满意度评价结果分析

3.1.1 满意度评价的维度结构特征

借助SPSS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经过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后获得4个公因子,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达60.92%(表2~表5),大于60%,符合统计学相关要求。由表2可知,第一公因子在商业运营情况、业态经营多样性、业态融合、商业特色等商业相关评估项上有着较大载荷,可将其命名为“商业环境维度”。以此类推,第二、第三、第四公因子可分别命名为“交通环境维度”“文化精神维度”“设施配套维度”,表明城隍庙街区城市更新满意度评价呈现明显的维度结构特征。同时,不同维度满意度均值存在差异,从小到大依次为商业环境维度(3.369)、文化精神维度(3.495)、交通环境维度(3.500)、设施配套维度(3.519)。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①街区城市更新满意度评价与其主导功能关联密切,与其他功能相比,公众对主导功能满意度评价的要求较严;②公众对街区存在的突出问题关注度高,满意度相对低,就城隍庙街区而言,交通环境维度满意度评价较差,意味着在城隍庙街区城市更新改造中,交通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表2 商业环境维度的因子载荷与满意度均值


表3 交通环境维度的因子载荷与满意度均值


表4 文化精神维度的因子载荷与满意度均值


表5 设施配套维度的因子载荷与满意度均值

由于满意度评价各个维度由多个评价指标构成,梳理同一维度内不同指标的满意度均值,并分析其差异及形成原因,对城隍庙街区更新规划修编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意义。

(1)商业环境维度满意度分析。

在4个维度中,商业环境维度满意度均值最低,主要体现在商业运营情况(3.200)、店招个性化(3.230)、商业特色(3.210)3个指标上。原因包括:一方面,2016年以来,为缓解老城区交通拥堵状况,在规划引导下,合肥市的小商品批发零售业逐渐从城隍庙街区迁往瑶海区长江批发市场,致使该街区批发零售功能弱化,留下的少量商户经营状况日渐欠佳,受访者对街区商业运营情况的满意度自然不高;另一方面,更新后的城隍庙街区功能定位不明,在主营小商品批发零售的同时,混杂了特色小吃、文化展示等,商业缺乏特色,业态融合不够,对受访者的消费体验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街区商业环境的满意度得分偏低。

(2)交通环境维度满意度分析。

街区更新改造后的交通环境维度满意度均值为3.500,满意度水平整体偏低,集中反映在内部交通组织(3.410)、内部交通管理(3.430)、标识系统(3.430)3个指标上。城隍庙街区位于合肥市老城区核心地带,周边分布有合肥市人民医院、安徽省博物院、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等医疗、文化、教育机构,通勤量大,交通复杂。近年来,通过增设临时停车场、优化公交站台距离和线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街区交通拥堵、混乱的情况,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通过调查发现,城隍庙街区交通问题主要源于以下原因:①城隍庙街区与周边地区缺乏有效的交通联系,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这与街区发展历史有关。城隍庙街区最初规模较小,主要承担庙会、祭祀等功能,20世纪80年代后,批发零售业兴起,由于缺乏规划引导,街区向外无序拓展,道路不成体系,交通组织混乱。②城隍庙街区商铺产权复杂,不同产权人在同一套商铺拆迁安置方案上很难达成统一意见,导致部分道路微循环改造工程未能及时开工,改造方案难以有效落实。

(3)文化精神维度满意度分析。

城隍庙街区是具有地域特色风貌的传统商业集聚区,悠久历史和文化故事并存,在合肥市民心目中具有独特地位。因此,街区文化精神维度满意度水平整体较高,主要体现在建筑质量(3.610)、建筑风貌(3.680)两个指标上,这也表明街区建筑更新后所展现的文化风貌得到了较高程度的认同。但由于城市更新未能对街区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梳理、有效展示,公众对街区历史文化挖掘(3.320)、文化活动保留(3.490)等指标的满意度较低,原因在于街区更新过程中对文化的传承仅聚焦于建筑物等物质载体的更新美化,对于深层次的文化挖掘关注度不够。

(4)设施配套维度满意度分析。

设施配套维度的满意度水平最高,主要体现在治安状况(3.700)、垃圾处理(3.640)等硬件配置方面。调查显示,公众对街区的治安管理、夜间照明、垃圾收集、公厕改造、消防安全等方面均给出较好评价。相对而言,路灯座椅(3.350)和污水排放(3.410)在此维度评价中并不突出,未来更新改造需要对这两方面设施进行优化提升。

以上从整体及单个维度层面分析了公众对城隍庙街区更新改造后的满意度评价,对于单个维度在不同群体之间是否存有差异尚需做进一步分析。

3.1.2 满意度评价的群体差异特征

考虑到不同类型群体对城市更新效果关注的侧重点不同,需要开展满意度评价的群体差异分析,为下一阶段的优化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对此,本文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对上述4个维度满意度在不同身份类型、年龄区段、职业类型等组间的群体差异进行分析。在存有显著差异的维度上,进一步分析具体满意度评分项在各组间的差异情况。由于身份类型、年龄区段、职业类型等指标均为多分类分组,本文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法进行组间差异分析(表6)。


 表6 城隍庙街区城市更新满意度评价的组间差异

依据非参数检验结果,结合均值比较情况,可归纳出不同类型公众对城隍庙街区更新满意度评价的差异特征。

(1)身份类型的群体差异。

分析显示,不同身份类型的受访者在商业环境和交通环境两个维度上的满意度评价得分均在0.001的显著性水平下差异显著。其中,商业环境维度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业态融合这一评价指标上(p<0.001),街区商户和周边居民对业态融合的满意度明显低于游客群体。如上文所述,城市更新改造对城隍庙街区的商业运营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根本原因在于新植入的特色小吃、文化展示等业态与街区传统业态融合不够,产生了相互干扰,导致上述两类群体的满意度偏低,但业态多样化反而提升了游客的消费体验,满意度相应得到提升;在交通环境维度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内部交通管理(p<0.001)和内部交通组织(p=0.001)两个指标上,具体成因与商业环境维度类似,不再赘述。通过进一步访谈发现,不同类型群体在商业环境维度和交通环境维度上的满意度评价存在差异,主要原因是与街区商户、周边居民相比,游客停留时间相对较短,降低了其对业态融合、交通组织等方面的负面感知。

(2)年龄区段的群体差异。

不同年龄区段在商业环境、交通环境两个维度上的满意度评价得分均在0.001的显著性水平下差异显著。其中,商业环境维度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商业特色(p<0.001)这一指标上,年龄越小的受访者对城隍庙街区商业特色的满意度越高。调查显示,年龄较小的受访者多为游客。街区更新后,多元的业态类型对该类群体产生较强吸引,尤其是特色餐饮的植入,使其获得较好的消费体验,满意度得分相应提高。交通环境维度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公交通达性(p<0.001)这一指标上,青年和老年群体在该指标的满意度得分明显高于中年群体。原因在于该类型受访者倾向选择公交出行,通过街区更新改造,公交站点距离及线路得到优化,较大程度提高了这一类受访者的满意度;中年群体则较多选择机动车出行,停车不便及内部交通组织混乱降低了其交通满意度。

(3)职业类型的群体差异。

不同职业类型在商业环境、交通环境及文化精神3个维度上的满意度评价得分均在0.001的显著性水平下差异显著。其中,商业环境维度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功能定位(p<0.001)这一指标上。调查显示,个体劳动者和私营业主对城隍庙街区功能定位的满意度明显低于专业技术人员、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学生群体,大部分个体劳动者和私营业主等认为,街区更新后的功能定位模糊,新业态植入对传统的小商品批发零售业产生了较大冲击,商业活力不佳,经营效益降低,满意度偏低;城市更新在有效提升建筑风貌的同时,通过地方文化挖掘、展示,较大程度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学生群体的游览体验,因而对街区的功能定位较为满意。交通环境维度上的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标识系统(p<0.001)这一指标上,以专业技术人员、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学生群体为主体的游客群体对街区标识系统的满意度明显高于街区经营者,主要原因在于后者对街区周边环境熟悉,对标识系统依赖度较低。文化精神维度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文化活动保留(p=0.009)这一指标上,与个体劳动者和私营业主相比,其他类型职业者对该指标的满意度评价相对较高。调查显示,该类群体多选择在节假日来街区游览,街区举办的各类传统文化展示给其留下深刻印象,满意度评价高。


3.2 基于满意度评价的规划建议

开展满意度评价研究有助于系统了解街区更新后使用者的满意度情况,发现街区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更新改造提供决策依据。依据上述评价结果,本文对城隍庙街区未来更新改造提出以下规划建议。

3.2.1 明确主导功能,促进业态融合

2016年,合肥市庐阳区政府对城隍庙街区的小商品批发零售业进行了集体搬迁,力求将街区从城市商业集聚区转向步行街区。由于部分商家没按时搬离,以及周边小商品世界的存在,在此基础上新植入特色餐饮、文化展示等内容,导致街区内业态混杂、主导功能不明确、街区商业环境满意度低。因此,在下一轮街区更新改造中,应依据老城区更新改造的整体思路,结合周边资源开发,进一步明确街区主导功能,依托城隍庙街区的历史文化资源,重点打造文化展示、夜市、特色餐饮等业态,逐步将小商品批发零售迁出街区,努力打造特色步行街区。

3.2.2 梳理路网体系,打通交通微循环

如上文所述,更新改造后城隍庙街区的交通满意度评价较低,根本原因在于城隍庙街区位于老城区,交通复杂,路网体系不够完善,交通组织混乱。因此,在下一步街区改造中,需要重视内部道路组织的规划引导,通过系统梳理街区路网体系,结合违规建筑拆迁工作,打通交通微循环,以提高街区内部的通达水平;在系统疏通内部交通的同时,合理利用地下空间,通过建设地下停车场,解决街区停车难的问题。

3.2.3 挖掘文化历史,加强文化展示

历史文化是城隍庙街区等类似街区的灵魂,在上轮规划引导下,街区通过路面铺装、建筑立面改造、小品雕塑等方式,植入、活化了街区的文化元素,但对于深层次的文化挖掘、展示和利用不够。在未来的街区更新改造中,应加强对历史故事、名人轶事、风俗习惯的收集、整理,通过产品制作、节庆活动、游客参与等物化方式展示出来,在彰显街区文化底蕴的同时,丰富街区业态,提升游客的游玩体验。

3.2.4 开展社会调查,聚焦核心需求

上述调查显示,不同类型受访者对同一指标的满意度评价存在差异,根本原因在于不同群体的关注点、停留时间及消费需求不同。因此,在未来的街区更新改造中,要结合街区功能定位,对所面向的重点人群开展社会调查,了解其关注点,聚焦核心需求,针对性地提供街区环境和业态内容,进而提高其满意度。


4  结束语


在“后城市化”时代,我国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活动将进入尾声,代之以老城区的“微改造”“精提升”,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旧城更新改造将是一项重要工作。基于此,本文以合肥市城隍庙街区为例,从公众视角构建了城市更新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从维度结构、组间差异等方面对满意度情况进行实证分析,以期对类似城市街区的更新改造有所启发:①在编制街区更新规划时,应注重梳理街区功能的历史演变过程,结合周边地块开发,明确其主导功能,同时围绕街区功能塑造开展业态策划和街区环境设计。②应加强社会调查研究,一方面要掌握街区现状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用问题导向型规划手法,开展针对性的规划设计,以有效解决街区发展问题;另一方面,聚焦街区主要服务对象的诉求或关注点,提供相应的业态功能和良好的街区环境,以提高其满意度,实现街区更新改造的目标。

总体而言,合肥市城隍庙街区更新改造取得了较好成效,且很多做法值得借鉴,如对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进行专项改造提升,提高了基础设施满意度;通过文化植入彰显街区的文化底蕴,在增强街区风貌文脉识别性的同时,提升了街区的风貌品质。但上述改造手法是否具有普遍推广性,尚有待其他地区案例研究的证实。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