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色彩是反映城市风貌的重要窗口,能给人带来最直观的视觉感受。随着我国城市建设从“量”向“质”转变,如何塑造独具特色的城市色彩,避免同质化的“千城一面”建设,成为城市规划的热门话题。上海作为我国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为实现“卓越的全球城市”目标,提出重视城市色彩,让城市少一些钢筋水泥色调,多一些温暖、时尚和富有吸引力的色调。在此背景下,上海作出了“海派清雅、流光汇彩”的色彩指引,而如何细化与落实城市色彩意向,形成一套可实施、高效率的管控工具,成为精细化管理下上海提升城市风貌的重要议题。
当前我国色彩规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色彩图谱获取与色彩规划体系构建两方面。在规划色谱研究中,不少学者以城市色彩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城市色彩提取工作,如运用大数据照片识别形成区域色彩意向、应用GIS平台收集实地调研成果形成规划总色谱、依据定性的专家论证与公众意见采集进行色谱提取等。在色彩规划体系方面,研究主要聚焦色彩规划体系的构建,如结合现行规划体系提出色彩规划的实施流程、结合具体色彩规划工作提出底线管控要求等。此外,从目前的色彩规划文献研究来看,色彩规划的重点环节多集中在分析手段与色彩样板获取手段上,色彩规划本身的实施逻辑未得到强化,导致色彩规划与规划法定语言不匹配。
2000年至今,我国已有超过300个城市编制了不同深度的色彩规划。从各城市开展的城市色彩规划实践来看,色彩规划多具有相似的编制逻辑,即划分宏观、中观、微观多个层次进行分类型管控,但在具体的管控方式上存在差别。例如,长沙和济南等地以“推荐”与“禁用”两种色谱进行色彩分类管控,杭州和武汉等地的色彩规划则以城市主色调与建筑材质进行建设引导。另外,各个城市在微观层次的管控手段存在显著差异,如广州等地选择具体地段进行建设说明,而重庆和厦门等地则针对重要建筑与街道提出普适性建议。
从现阶段色彩规划研究与实践来看,无论是城市色彩研究还是规划实践,规划编制与后续管控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导致大多数色彩规划都难以对城市风貌提升产生实质性帮助。具体来看,现行色彩规划存在以下共性问题。
(1)偏宏大叙事,难以实施执行。
现行色彩规划多以整体描述为主,缺乏层级传导,对重点风貌区域指引性不足。城市色彩专项规划在城市层面会提出色彩定位,如杭州的“水墨淡彩”、济南的“湖光山色”等,这些定性的城市色彩高度概括了城市特质,即使规划有划定色谱分区,但宽泛的分区与模糊的主色调定位难以指导具体地块的色彩管控工作。
(2)法定语言弱,管控效力受限。
色彩规划未形成法定语言,管控重点不明,其与法定规划的关系还未理清。从规划体系的角度来看,色彩规划在设计指引与法定管控间的界限不明,导致城市专项规划层面确定的色彩控制要求,往往在法定管控层面得不到具体反馈。例如,在具体出让地块中,如何将色彩专项规划确定的主色调或“推荐色谱”纳入土地出让条件,形成法律管控语言,还有待探索。
(3)缺乏定量手段,基调色范围宽泛。
以“推荐色谱”或基调色进行色彩管控的方式是当前城市色彩规划的通用方式。然而就现行实施效果来看,色彩规划提出的主导色调既难以被城市管理者用于风貌控制,又无法满足微观层面建筑师及开发商的使用需求,难以对城市建设作出明确指示。同样,在现阶段关于城市色谱的研究中,多采用现状色彩点位采样加上专家与社会意见的定性手段,综合得出推荐的城市主色调,而主色调这一模糊概念,在具体区域的建设中又难以转变为准确的控制要素,使得色彩规划无法进行精确管控。
本文的研究对象——上海北外滩地区位于黄浦江和苏州河汇流处,与外滩、陆家嘴共同构成了浦江两岸的“黄金三角”(图1)。《虹口区北外滩街道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公众参与草案)》对片区提出“北外滩地区将建设成为与外滩和陆家嘴错位联动的新时代顶级中央活动区、汇聚现代化都市核心的世界会客厅与全球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典型示范区”的功能定位。当前北外滩地区的存量建筑品质参差不齐,既有历史风貌建筑,也有待拆的老旧街巷,核心区更是涉及多个市级重点项目。如何落实上位色彩规划提出的“海派清雅、流光汇彩”整体定位,充分协调好既有历史建筑与未来商务核心区整体风貌,同时精确地对即将出让的地块提出建设风貌要求,成为本次色彩研究的关键。
本次色彩研究统筹考虑现行城市色彩规划存在的共性问题与北外滩地区色彩规划的现实挑战,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进行管控规则制定(图2)。
(1)宏观层次管控规则。
宏观层次的色彩管控重点在“定位”。研究基于大数据街景,识别现状北外滩地区城市色彩,提取地区色彩地图,并在色彩地图的基础上,结合区域规划结构、城市开发建设规模与滨水整体界面,提出区域色彩定位,并划分分区,针对分区色彩地图与典型色彩特征,提出各片区色彩基调与取值区间。
(2)中观层次管控规则。
中观层次的色彩管控重点在“划分”,参考国外滨水城市色彩层次,从北外滩地区整体结构出发,划分不同色彩界面,结合城市街道肌理与核心区控制要求,提出管控地区色彩界面控制范围。同时,根据城市存量建筑色彩与历史风貌,对各色彩界面提出色彩指引,包括近人尺度的中高控制强度色调调和,核心风貌区的高控制强度色相调和,以及沿线背景建筑的中高控制强度色调调和等①。
(3)微观层次管控规则。
微观层次重点在“管控”,针对现行色彩规划难以落实到地块建设的现实问题,研究从通则管控与综合约定两方面提出色彩规划管控策略。针对未编制控规的地块,建议以色彩通则的形式进行管控,对地块内建筑色相、明度、饱和度等基调色提出可量化的管控范围,并纳入控规图则。针对已编制控规的地块,建议以综合约定的方式进行管控,在对重点地块的色彩进行统筹考虑的基础上,将色彩管控建议纳入土地出让合同,并运用量化手段进行有效传导,实现色彩规划精确落位。
本次研究将北外滩地区内城市街景影像数据进行地理编码与基本色彩提取,引入计算机学习算法,生成图片量化的H(色调)、S(饱和度)、V(明度)色彩模式,并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以此得到片区色彩的空间分布特征。从北外滩地区色彩特征的空间分布来看(图3),北外滩地区建筑色彩呈现新旧交融,多色相、中等明度、中低彩度的基本特征,现状色彩以冷暖为双主色(H=30~50,H=200~220),其中明度分布较均匀,无明显分布趋势,以低饱和度为主(S=0~20)。从色彩基调来看,北外滩地区具有较明显的分区特点,即西区整体色彩较为浓郁,东区色彩凝练沉稳,而中区存在大量待建地块,未来区域主色调选择待明确。
在大数据收集的基础上,研究进一步采用现场调研与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典型建筑与周边建筑、未来保留地块与拆除地块,以及代表色彩与背景色彩、城市色彩的正面与负面印象等内容进行补充调查,以期在广谱色彩收集的基础上,梳理出重点地块的典型色彩。从调研得到的结果看(表1),北外滩地区由于建设时序不同,区域色彩从东到西有显著差异,其中西区建筑多为公共服务与居住功能,另有少量改造后的里弄住宅,体现了厚重的历史感和沉稳的氛围;中区以公共建筑为主,色相多样,具有清新明快的色彩特点;东区建筑以现代住宅及改造后的里弄为主,建筑色彩类型较多,总体以灰黄色调为主。色彩调查问卷与心理评价反馈的结果显示,东区建筑以砖红色历史建筑为主基调的设计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中区和西区新旧建筑色彩感知差异较大,需进一步增强色彩的协调性。
首先,地块色彩控制强度取决于地块是否为片区控规划分的发展重点,对非重要节点的色彩控制适度放开设置。研究在对北外滩地区现状城市色彩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控规提出的“一心两片,新旧融合”的空间结构,以及城市开发建设规模与滨水整体界面,明确北外滩地区整体色彩定位。其次,未建区域色彩属性取决于城市开发规模与对应功能属性,同时应充分考虑新旧建筑的协调性。研究在明确现状北外滩地区色彩整体定位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建设动态与上位规划,得出色彩特征分区。最后,色彩特征应反馈在量化的色彩控制上,实现建设指引。研究结合城市滨水整体界面与现状典型建筑色彩区间,量化提出各分区色彩控制区间,实现地区色彩空间的协调过渡。
整体来看,北外滩地区色彩分成东、中、西三大分区,各分区色彩基调与量化区间如图4所示。其中,西区色彩以“中彩中明”为主,色相控制在10~30,饱和度控制在20~40,明度控制在60~80;中区色彩以“低彩高明”为主,色相控制在200~220,饱和度控制在20以内,明度控制在80以上;东区色彩以“低彩中高明”为主,色相控制在30~50,饱和度控制在20以内,明度控制在60以上。
北外滩地区处于一江(黄浦江)一河(苏州河)交汇处,是上海面向国际的重要视觉窗口,滨水界面色彩对城市风貌有着重要影响。研究在上文提出的宏观定位的基础上,分析国外滨水城市界面色彩特征及区间,综合提出本次色彩界面管控建议。
有序的城市色彩需充分考虑不同层次下的色彩搭配,研究参考国外色彩品质较好的滨水中心的色彩构成,为北外滩地区色彩界面提供参考。研究对伦敦金色雀码头、多伦多核心区、纽约下城区及新加坡金融区等国外滨水城市界面进行城市街景影像数据地理编码与基本色彩提取,并进行色彩界面特征分析。从国外城市中心区的滨水界面色彩分布来看,滨水区域城市界面具有“深上浅下”的界面色彩组合、建筑明度随高度逐渐升高,以及色彩界面以一定高度进行分段控制的基本特征。例如,纽约下城区沿哈德逊河的建筑色彩相对丰富,建筑饱和度较高,由滨河区向腹地核心区建筑明度逐渐升高、饱和度逐渐降低,与滨水区相比腹地核心区建筑整体色相单一。新加坡金融区建筑色相沿滨海湾公园向腹地核心区逐渐由橙黄色向青蓝色过渡,建筑明度逐渐升高,饱和度降低,形成逐渐变化的滨水界面(图5)。
相对国外城市多层次的色彩界面,现阶段北外滩地区的色彩层次较为混乱,缺乏从整体出发的色彩界面划分,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结构优化。参考国外滨水城市色彩层次,研究从北外滩地区的整体空间结构出发,划分不同色彩分区,并结合城市街道肌理与核心区控制要求,完善城市色彩界面的横向层次,打造结构清晰的滨水景观。其中,滨水区第一界面建筑应充分考虑与岸线的结合,采取中高控制强度色调调和;第二界面为核心腹地区建筑,采取高控制强度色相调和,以使远近色彩过渡衔接;第三界面为沿线背景建筑,采取中高控制强度色调调和,并结合上海市色彩管控导则提出的色调调和与色相调和方式,划分北外滩地区色彩界面控制范围(图6,图7)。
由于建设时序不同,城市建筑色彩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因此,在城市实际的色彩界面控制中,既需要考虑城市美学的艺术性,也需要考虑现状城市本身的色彩意向。在北外滩地区的色彩界面控制中,研究考虑到各个界面建设时序与建筑功能差异,提出以现状建筑为主导色调的滨江第一界面,以核心区新建功能建筑为主导色调的滨江第二界面,以及外围新建建筑与既有建筑相协调的滨江第三界面的分界面控制,并结合地区色彩结构与界面进行量化控制(图8)。
对于滨江第一界面,从黄浦江看向北外滩,均为现状建筑,色彩整体饱和度低,色相有所差异,但整体趋于和谐,因此该界面调和以现状色彩为主,采取竖向分段的方式进行色调调和。同时,参考现状老街建筑2~3层的基准高度,以18 m作为分段依据,其中18 m以下建筑充分延续海派建筑风貌和色彩,18 m及以上建筑结合现代功能需求进行现代化塑造。对于滨江第二界面,该界面的现状高层初具规模,新建高层应做好与第一界面、周边高层的色相调和,其中核心建筑色相建议控制在200~220,饱和度建议控制在0~15,明度建议控制在80以上。对于滨江第三界面,现阶段该界面高层建筑较少,未来高层建筑应在前两个界面色相的基础上,以“高明低彩”及蓝色为主,突出金融属性,其中核心建筑色相建议控制在200~210,饱和度建议控制在0~5,明度建议控制在90以上。
传统色彩规划的工作思路常常受限于编制层级及编制深度,基本控制在宏观与中观层次,对于下一阶段城市色彩规划如何落实到地块中较少提及,对于地块实施层面的建设指引不足,也就难以发挥色彩规划的适应性与针对性。在地块层面,本次研究聚焦色彩控制在地块层面的规划落实,对色彩规划的法定规划语言加以分析,通过通则管控与综合约定实现地块色彩管控。
参考《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规范(2020试行版)》普适图则中“特定管理条文可增加城市色彩方面引导内容”的相关要求,研究建议针对非重要界面和节点的建筑,在遵循色彩协调原则的基础上,满足通则要求即可。而对于重要界面及节点的建筑,应根据其相应的色彩调和要求,提出建筑基调色的色相、明度、饱和度控制范围。
结合界面划分原则,研究建议在北外滩地区色彩通则中以18 m的高度划分裙房与塔楼,并根据建筑所属的宏观色彩分区与中观色彩界面进行控制。以北外滩核心区塔楼为例,核心区塔楼应根据功能类型、规划意向、与风貌保护区位置关系等相关要素,对地块进行分区归类,明确不同类型分区的色彩选择范围,如色相调和区内塔楼整体色调应保持高端、明快、科技感的色彩基调,各地块宜结合重点建筑制定基准色板(表2)。另外,结合色彩通则竖向分层要求,对核心区地块裙房色彩分区归类,并提出相应色彩建议与推荐色板(表3)。
针对已批控规地块的色彩管控,考虑到控规及相关规划条件已定,调整控规复杂且周期较长的现实困境,研究建议以综合约定的方式将色彩建议纳入土地出让合同进行管控。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规划工作中,即使是利用综合约定的形式进行管控,也常常面临定性要素过多、管控宽泛、针对性不足等问题。如在北外滩核心区域部分地块综合约定中提出“建筑色彩……体现时代性特征,注重展现核心区国际化的城市窗口形象;部分色彩需要考虑与周边公共空间……色彩设计相协调”等普适性建议,不免落入了色彩规划刚性管控不足的困境。
因此,针对已编制控规的重点管控地块,综合约定不仅要考虑色彩风貌,更重要的是利用量化落实的手段进行有效传导。在对重点地块的色彩进行统筹考虑的基础上,研究对上一版综合约定中的色彩指引内容进行调整,提出“核心区超高层建筑簇群明度不宜过低,宜大于70,建议在80~100区间选择,彩度不宜过高,宜小于30,建议在0~10区间选择。建筑色彩应采用18 m竖向分层控制的手段,建议采取色调调和的方式选择历史建筑同色系。塔楼部分色彩与东长治路界面的塔楼保持色彩系统一致性,进行高明低彩的色相调和”等优化建议。通过定量与分层的精细化要求,使核心地块综合约定的管控内容更具针对性,实现色彩规划的有效落实(图9)。
随着城市进入精细化治理阶段,对于城市风貌管控核心区,面临地块出让的迫切需要与上位风貌规划传导的双重压力,色彩规划既要符合规划引导要求,又要注重在地风貌统一。针对难协调与难管控两大现实困境,研究将城市色彩这一主观模糊变量转变为可量化控制的风貌要素,从单纯的规划指引转变为多层次的规则管控。通过数据分析与建设动态梳理,理清城市色彩要素,运用多层次的规则引导,以城市规划管理语言将其逐一落实,以期为城市高品质发展提供精细化的管控思路。
【注释】
①色彩调和的方式主要包括色调调和、色相调和与类似色调和三类。其中,色相调和指色相基本不变,使明度和彩度有所变化;色调调和指明度和彩度基本不变,使色相有所变化;类似色调和指使用明度、彩度不同的相近色相的色彩,以获得协调的色彩印象,配色难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