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变动一致性方面,对比2010年和2020年的数据发现,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人口重心与用地重心的变动一致性均小于0,表明人口与经济、人口与用地的重心均是朝相反方向变迁的;经济重心与用地重心的变动一致性大于0,表明两者的变动方向一致。
从空间重叠性与变动一致性的分析结果看,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虽然分别向西南、东南迁移,但是空间重叠性高,最终呈现较强的耦合关系;人口重心与用地重心变迁方向完全不同,前者往西南迁移,后者往东北迁移,但相向变迁使得二者空间重叠性高,最终增强了二者的耦合关系;经济重心与用地重心分别向东南、东北迁移,空间重叠性略有增强,但最终呈现的耦合关系较弱。整体上看,在这三组关系中,人口与经济的耦合关系最强,人口与用地的耦合关系次之,经济与用地的耦合关系最弱。
2 人地协调视角下的广东省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新特征
数据分析展现了广东省区域发展不均衡的整体格局,人口和经济继续向珠三角环湾地区高度集聚,强化了空间极化效应,用地集聚呈现出相对“平均化”的态势,用地与人口、经济的空间一致性存在矛盾,人口、经济、用地互相作用,最终三者呈现出三层“一致性”关系、用地与人口、经济的耦合性均较低的特征。政府尝试通过用地均质配置来弱化人口、经济极化效应,虽取得一定效果,但仍造成部分地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紧缺、土地利用粗放、区域土地效益失衡等问题。进一步研究发现,广东省区域发展不平衡格局具有“极化、均质、紧缺、失衡”复合的新特征。
2.1 资源要素加速由边缘向核心流动,加深区域空间极化效应
一方面,广东省人口继续向珠三角地区、粤东西北中心城区集聚,“一环三接”地区(指环珠三角两侧,以及与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接壤的地区)人口加速流出。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广东省近十年的人口数量仍保持良好的增长趋势,总人口达1.26亿,但区域内人口发展进一步分化。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和粤东西北中心城区的人口占全省人口的78.03%,较“六普”时增加了5.85个百分点,这些地区成为全省人口的主要空间载体。近年来,区域交通设施建设加快了人口流动速度,由于收入水平、就业机会和社会发展的差距,“一环三接”地区人口加速流出至核心区。
另一方面,经济要素向珠三角环湾地区集聚,区域人均经济产出差距不断加大。珠三角地区GDP占全省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79.9%提升至2020年的80.8%,其中GDP总量为1500亿元以上的县(区)均位于珠三角环湾地区。从人均GDP来看,2010年广东省各地市人均GDP标准差为26478.8元,2020年各地市人均GDP标准差为37281.5元,地市之间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
2.2 平均化的用地供给模式,反向扩大了土地利用水平差距
在平均化的用地供给下,核心地区经济效益继续提升,粤东西北地区经济效益反而降低。对比2010年和2020年广东省的用地增长规模发现,在120个县级统计单元内用地增长排名前50%的县(区)中,有27个位于粤东西北地区、23个位于珠三角地区。在增量用地上,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地区规模基本持平,表明增量用地投放相对平均化。从用地经济产出效益的角度看,2020年广东省地均GDP排名前40的县(区)中,有30个位于珠三角地区,比2010年增加了2个。整体上看,平均化的用地供给不仅未达到缩小差距的预期效果,还扩大了核心地区与粤东西北地区的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差距。
粤西、粤北乡村人口外流,用地却持续增长,加剧了乡村地区人地倒挂问题。粤西、粤北地区普遍存在人口城镇化水平整体偏低、异地城镇化的现象,大部分劳动力流入城市,但市民化进程相对滞后,农民往往在外务工却回乡建房,且“建新不拆旧”,导致粤西、粤北乡村地区在常住人口持续外流的情况下用地规模仍持续增长,导致城镇地均人口上升、乡村地均人口下降、土地利用差距扩大。
2.3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人地不挂钩”,加剧了部分地区的福利资源紧缺
珠三角地区集聚了大量人口,但部分地市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紧缺。珠三角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总量近300 km2,人均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仅为4.62 m2,低于全省4.7 m2的平均水平。深圳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短缺问题突出,其常住人口超过1700万人,但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模不足广州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模的一半,人均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处于全省较低水平。
粤西、粤北地区人口较少,但人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水平较高,存在闲置浪费现象。粤西、粤北地区拥有全省25.1%的常住人口,却享有全省33.2%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粤西地区的人均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为5.25 m2、粤北地区的人均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为5.49 m2,均高于珠三角地区。同时,粤西、粤北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占城镇建设用地的比重分别为8.9%和9.2%。
2.4 产业用地供给方式与管理模式缺乏针对性,扩大了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地区的土地效益差距
在增加同等规模工业用地的背景下,珠三角地区的经济效益产出数倍于粤东西北地区,粤东西北地区的产业供地相对粗放,进一步降低了土地效益。以2009~2018年建设用地总量变化为例,珠三角地区及粤东西北地区的工业用地均有所增长,珠三角地区的工业用地增加了约410 km2,粤东西北地区的工业用地总计增加了约250 km2,珠三角地区工业用地的增量约为粤东西北地区的1.6倍。同期珠三角地区的工业用地地均工业增加值从2009年的8.3亿元/平方千米增加至2018年的14.24亿元/平方千米,粤东西北地区的从2009年的7.13亿元/平方千米增加至2018年的9.81亿元/平方千米,前者的增量是后者的2.2倍,这表明在同等用地供给规模下,粤东西北地区的工业用地地均效益的提升程度低于珠三角地区。
3 人地协调视角下建设用地资源配置的新态势
3.1 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推进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国家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的大背景下,强化自然资源要素有效供给与精准配置,是推进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广东省过去的用地资源配置方式呈现出均衡配置的特点,与人口、经济要素空间极化特征不匹配。过去十年,尽管广东省的人均建设用地面积降低了,但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地区的用地效率差距持续拉大,珠三角地区的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从149 m2下降至129 m2,粤东西北地区的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不降反增。为了适应新发展形势和要求,兼顾公平与效率,需要科学预判人口与经济要素的空间集聚趋势、识别市县城乡建设的短板,精准配置用地需求。
3.2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需要资源要素精细化配置的支撑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为根本目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关注人的需求,以人的需求为价值导向,精细化补足用地短板,创新空间供给机制、模式,更加充分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的必然要求。广东省级层面的用地资源配置以总量调控为主,缺乏对具体地类的管控和引导,导致部分地市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与人口密度不匹配。珠三角地区作为人口高度集聚的区域,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配置不均衡现象突出。因此,关注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化,加强对地类投放的引导,优化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与公共空间的配置,是精细化资源要素配置的必然趋势。
3.3 宏观政策引导要素向优势地区集聚,“增存并举”推进资源高效利用
2019年,中央财经委员会召开第五次会议指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新形势下要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及人口承载能力。由此可见,我国的城镇化导向开始从引导大中小城市均衡发展向重点支持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展转变。在国家战略和市场规律的共同作用下,广东省的人口、经济资源持续向珠三角地区和超大城市集聚,全省人口、经济分布不均衡现象将持续,用地资源投放向优势地区倾斜的趋势也将持续。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深圳、东莞、佛山、中山等城市的开发强度已突破30%,城市发展进入“总量控制、存量为主”的阶段。因此,未来的用地资源配置需根据地区禀赋和城市发展阶段来明确城镇发展定位,分类精准施策,增存结合推动用地资源高效利用。
3.4 人口进一步向超特大城市、都市圈、中心城区集聚,县域人口规模将收缩直至平稳
当前,广东省人口向珠三角地区流动的趋势明显,未来一段时间内人口流动仍会保持这一态势。具体而言,珠三角地区内部人口进一步向核心城市集聚,核心城市人口集聚的郊区化、再中心化同时存在,人口总量将保持持续增长。核心城市周边地区、佛山和东莞等第二梯队城市人口增长、集聚速度加快,人口集聚潜力进一步释放。粤东西北地区人口外流趋势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性扭转,但是随着五大都市圈战略的实施和全力推动珠海、汕头、湛江加快发展的相关政策的部署,广东省东西两翼及北部生态发展区的地级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和集聚水平将逐步提升,粤东西北地区的县镇由于产业经济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支撑不足、人口老龄化加剧等,人口规模将持续减少直至进入平稳发展阶段。从广东全省来看,常住人口、就业人口与当地的公共服务水平逐渐匹配,人口和用地增长保持相对稳定。
3.5 产业转型升级下地区经济体量差距将进一步扩大,人均效益差距缩小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的实施,在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进程中,珠三角地区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依托城市规模经济效应驱动经济总量保持中高速增长,珠三角地区GDP占全省GDP的比重将保持高位稳定增长;珠江口东西两岸城市进一步协调发展,经济差距逐步缩小。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产业集聚能力不断加强,东西两翼的GDP占全省GDP的比重提升。北部生态发展区人口流出后,依托农业规模化、精品化及生态特色产业的发展,经济稳步提升,在人口减少的情况下人均效益得到提升。因此,全省各地区的经济体量差距进一步扩大,但人均经济产出的地区差距将逐步缩小。
4 对策建议
4.1 以人地协调为导向,结合人口空间分布优化用地资源配置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资源配置需要不断完善和调整,并与人口发展保持一致,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因此,从规模维度看,建设用地资源配置在与地方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同时,还需与人口总量和流动趋势相匹配,以缓解人口流入地区人地关系的矛盾,提升人口流出地区的土地利用水平,避免出现两极分化;从结构维度看,建设用地配置应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人口的年龄阶段、性别、受教育程度的差异,重点配套对应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如对于梅州、江门等老龄化程度较深的城市应重点增加医疗卫生和养老设施用地,对于深圳、惠州、东莞等青壮年人口比例较高的城市要重点增加基础教育、文体设施用地。
4.2 建立区域建设用地增量—存量挂钩机制,释放人口流出地区的用地潜力
严控新增建设用地、加大存量用地挖潜,是进一步深化土地管理供给侧改革和提升土地资源要素配置的重要抓手。当前存量用地挖潜不仅需要政府的推动,还需要市场的拉动。在欠发达地区,市场动力不足导致存量挖潜工作推进缓慢,亟需建立跨区域的增量—存量机制,将用地紧张地区的建设用地指标需求与人口流出地区的存量低效用地复垦指标挂钩,以达到缓解部分地区用地指标紧缺、推动存量低效用地潜力释放的目标。2018年广东省基于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客观实际,提出珠三角地区出让商业、娱乐和商品住宅等经营性用地与全省农村建设用地拆旧复垦形成的复垦指标挂钩的政策,现行挂钩机制仅限于农村闲置用地,建议进一步扩大挂钩范围,推动城、镇、村的低效存量用地指标进行区域挂钩。
4.3 加大对重点产业平台和重点项目用地的支撑与管控,提升产业用地整体效率
广东省产业园区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部分园区存在产业用地占比低、空间分散、闲置产业用地多、已建设未投产等问题,对用地产出效益产生较大影响。因此,需要对产业园区的用地布局、用地结构、产业项目开发建设运营过程进行“全周期”管控与监督。对于产业用地的空间保障,可借鉴广州的工业产业区块、深圳和惠州的工业控制线、东莞的工业保护线等经验,通过将城市相当比例的工业用地纳入保护线范围以及限定保护线范围内的工业用地占比下限来推动产业项目向产业园区集中,保障工业用地规模和空间。对于现状已建成的低效产业园区,应鼓励产业园区扩容、建设标准厂房,提升工业用地效率;对于目前仍在建设的产业园区,需要在开发建设容量下限、项目建设周期、入园门槛、后期运营等方面统一标准,减少闲置用地、低效工业用地的出现。最后,从用地供应、开发、运营3个环节切入,全面提升产业用地效率。
4.4 强化对区域发展短板的定点支撑,提升用地资源配置公平性
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首要措施是补齐短板,其次是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尤其是在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等当前区域差距较大和市场失灵风险较大的领域,需要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给予资源要素的倾斜,避免区域差距进一步拉大。在过去的十年,广东省努力缩小粤东西北地区与珠三角地区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的差距,且已取得一定成效。研究表明,需要注意的是发展短板问题不仅仅出现在欠发达地区,也出现在发达地区,如深圳、东莞等地就已出现公共服务设施短缺问题。因此,需要全面审视不同地区的发展短板和公平性问题,在建设用地资源调配上给予倾斜。
4.5 完善用地分类投放与管控机制,实现国土空间的现代化治理
当前建设用地资源配置主要按照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城镇工矿和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的分类进行规模管控,城镇内部的用地结构主要依托城镇总体规划进行管控,这一资源配置方式存在对地类管控较弱、地方政府受土地财政驱动弱化公益性用地投放、低价供应工业用地导致后期粗放利用等问题。因此,需要完善细化用地分类投放与管控机制,根据地方发展的实际需求和人口变化特征,考核评估一定时间内地方在居住、公共服务、公用设施、产业等方面的用地投放结构的合理性,并将其纳入地方考核机制体系中,对地方的建设用地资源配置结构进行全面监督,自上而下地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5 结语
本文从人地协调的视角出发,结合人口、经济、用地要素对广东省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特征进行了刻画与解读,同时总结了广东省2010~2020年出现的人口、经济、用地的空间变化特征,提出了新时期建设用地资源配置的对策建议,包括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结合,基于人口和经济要素的流动趋势优化建设用地资源配置,完善用地分类投放机制,精准配置产业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以及提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