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规划师论丛”(2010年)】灾后重建背景下的校园规划设计经验与思考——以河北省援建南坝中学规划设计为例
规划师杂志社   2021-05-25 16:57:02
 


摘要


作者北方设计研究院注册规划师郜鹏,北方设计研究院建筑师孔永强,北方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高群领在“规划师论丛”(2010年)撰文,南坝中学规划设计作为灾后重建的重点项目,遵循功能完善、布局合理、人车分流、交通便捷等校园基本模式,着重考虑对校园安全、校园空间和建筑形象的塑造,并强调注重设计的针对性与地方性,加强其主动性、服务性、高效性与科学性。

[关键词]灾后重建;校园规划设计;校园安全;校园空间;建筑形象


1 引言


青海玉树地震再次引发人们对地震灾害的关注。据国家地震局研究报告,中国西部地区在未来50年的中南北地震带活跃,活动频次与东部地区的比例为6.7∶1,地震释放量为东部地区的25倍。由于西部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较低,防灾措施普遍存在不足,尤其是校园规划建设中的防灾经验比较缺少。回顾5·12汶川大地震,在河北省援建四川省南坝中学规划设计的整个过程中,有许多有益的经验值得思考和借鉴。


2 项目概况


南坝中学地处四川省平武县南坝镇后坪,向东俯瞰涪江,南倚牛心山,西靠巩固梁,北望凤翅山。南坝镇历史悠久,自三国到南宋时期,在长达900多年的历史中,南坝镇成为了平武县的行政和文化中心。南坝中学始建于1958年,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拥有“绵阳市示范初中”“体育特色学校”等多项荣誉。

5·12汶川大地震中,南坝中学遭受严重破坏,除了倒塌的房屋,其余也已是危房。2008年7月,南坝中学规划建设由抗震救灾阶段转向灾后重建阶段。

时隔两年,在河北省和灾区人民共同努力下,一所由河北省援建总投资超过4000万元,占地面积2.8hm²,建筑面积20000m²,能容纳2000名学生的现代化学校从地震废墟上拔地而起。目前,该学校教学班级达到30个,学生1783人,教职工117人,办学规模超过其此前的任何时期。


3 灾后重建背景下校园规划设计的特点


南坝中学规划设计作为校园规划设计,遵循“教学区—生活区—体育运动区”三大功能区的合理布局、人车分流、交通便捷等校园基本模式,考虑到其作为灾后重建的重点项目,本次设计根据其特殊性更侧重于以下几处。


3.1 校园安全的塑造——防灾与减灾

南坝镇地处山区,日照角度又较高,其建筑间距通常较近,这种传统的建筑布局对于避险疏散十分不利。同时,其周边部分学校由于在地震中生源减少、地质状况不佳等原因,根据总体安排被合并入南坝中学,由此造成南坝中学的用地十分紧张。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在满足建筑面积的同时,为了有效地增加校园安全性,规划增加了东西朝向建筑,形成建筑围合群体,既拉开建筑间距,又留出大量的块状广场绿地,增强了建筑空间布局的防灾性,利于人员集散避险。此外,将城市中重要的避险场所—运动场由原来的250m跑道增至300m,并在其周边设置疏散通道(图1)。

图1 南坝中学灾后重建规划总平面图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除设备用房外的各类建筑物抗震设防等级均由地震前的7度提升为8度,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宿舍等主要建筑采用框架结构、梁板式筏板基础等更加稳定的结构形式。一方面,在筏板基础底部设置滑移措施,通过优化基础形式减少地震时传给建筑的能量;另一方面,加强楼梯间、构造柱等主要结构构件的抗震能力,通过强化结构形式依靠自身来对抗地震波,形成减震与抗震双管齐下,强化了建筑物的防震能力,为灾区人民提供一个更加安全、更有保障的校园。


3.2 校园空间的塑造——人性与关爱

塑造校园空间在于激发人们的即兴交流,只有当校园规划具备能激发好奇心,促进随意交流谈话的特质时,它所营造出的校园氛围才具有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内涵。

对于灾后重建的新校园,空间塑造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促进校内人员的交流。本项目中分别设计了集散广场、读书苑和休闲苑三处交流空间。集散广场是主入口广场,场地以广场砖铺砌为主,其间点缀有树池、花圃,广场前竖立南坝中学建校志,记载学校发展历史,增加防灾意识;读书苑由北教学楼、实验综合楼、图书馆围合形成,以绿地为主,其中布置读书台、读书亭以及圆桌、坐椅;休闲苑由南教学楼、学生宿舍围合形成,临近宿舍,以绿地为主,设花卉、树木、亭台和小路。在规划的校园空间中,人们通过交流充分感受到关爱、责任及社会认同,借此可有效引导灾后人员心理的健康恢复。


3.3 建筑形象的塑造——地方性与特色性

南坝中学的整体形象塑造结合山地特点,将校区可分为两个标高层:校区东侧相对较低,西侧相对较高。设计时将教学区、生活区设置在东侧平地,不仅提高了建筑安全性,同时也对外展现了校园形象;运动场布置在西侧高台,与西侧地形存在高差,可因地制宜做成看台。

在建筑造型设计中,以传承历史文脉,凸显当地历史文化为设计理念,汲取当地历史性建筑的特点;以三国江油关为设计背景,将其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融合到设计中,使之成为承载历史文化的校园建筑语言;以灰白色调为设计基础,采用白墙、灰瓦、深灰色窗框的有机组合承载历史文脉;以现代构图手法、门窗形式、建筑材料等为设计手段,达到仿古建筑的沉稳复杂与现代教学建筑的严谨活泼统一融洽(图2)。

图2 南坝中学灾后重建规划鸟瞰图


办公综合楼和教学楼的立面和屋顶设计力求体现蜀汉文化特色,竖向柱廊井然有序排列,使建筑虚实对比强烈,有较强韵律感,成为整个校前区广场的重要视觉焦点。整齐的建筑格局,展现出严谨的教学建筑风格。教学楼充分考虑平武地区夏季气候炎热潮湿的特点,设计为单外廊,以便取得良好通风效果。每栋楼设置了3部疏散楼梯,方便地震时紧急疏散。办公综合楼南北向布局,一层东墙退后形成外廊,利于当地多雨的气候特点,同时与教学楼外廊形成延续的空间形象。

将图书馆东西立面框架设计成书架形式,窗外的竖向分格象征一本本放在书架上的书籍,体现图书馆特点,南北立面挑台外侧装饰柱列与东西立面建筑风格一致,凸显建筑特色。主入口上方檐口处理使建筑融入校园总体风格。通过地方材料的运用和地方元素的借鉴,创建出一个具有特色风貌的全新校区。


4 结语


如今,南坝中学已竣工验收并开学入住有近一年的时间,回顾整个灾后重建设计过程,笔者认为以下经验值得借鉴。


4.1 要注重设计的针对性和地方性

灾后重建背景下的校园规划设计,首要任务就是要帮助灾区人民摆脱地震带来的心中阴影。因此,灾后重建设计要有明显的针对性,对再次发生此类灾害要有充分的应对措施,让灾区人民放心接受。

此外,在援建城市的经济文化、学校的教学模式、师生的生活习惯等方面均有着自身的地方特征,设计师不可采用先入为主的模式来提高设计效率,应亲临现场与委托方多沟通,在对地方元素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创作与地方特色相符的设计方案。


4.2 要加强设计的主动性和服务性

由于地震导致灾区地形地貌、配套设施等基础设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援建中难免会遇到很多数据不全或发生变化的问题。如本次项目中,南坝中学无法提供地形基础资料,由于校园围墙倒塌,土地资料缺失,校园的地界范围也存在争议。

为了争取宝贵时间,在实际工作中采用多头并进的方式,一方面,通过援建指挥部联系当地政府落实不确定因素;另一方面,安排援建方的专业人员重新勘察,同时假定地界,开始灾后重建设计。虽然由于基础资料不全,难免会出现返工,但设计的介入可使委托方增加直观感受,便于深层次的沟通交流,使方案更具时效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4.3 要加强设计的高效性与科学性

重建规划是一场速度与质量的较量过程,新的规划很可能会永久性地决定受灾地区未来的发展,如果规划工作持续太久,就会影响其战略性的协调作用,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高效性和科学性对于灾后重建同等重要。在中国,高效性是灾后重建的特点之一。高效源于对整个重建过程的高度统筹,现场设计过程中的援建指挥部每日组织各部门例会,及时了解灾后重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统筹协调,保证了包括重建规划设计在内的整个援建工作高速运转。

科学性体现在规划设计的方式方法中。由于时间紧迫性,灾后重建设计无法按照常规程序进行,为避免设计质量的降低,设计人员应与委托方及当地政府密切沟通,并通过网络与援建地区的专家联动,现场人员、专家团队同时进行方案评审论证,保证了整个项目从设计到决策的高效性与科学性。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论丛”(2010年)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