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适应新市场,地方规划设计机构在服务对象、业务范围和项目类型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拓展。在服务对象方面,地方规划设计机构不再局限于所属地市,开始跨地域承担政府、企业所委托的规划设计任务;在业务范围方面,向发展战略、规划管理、政策研究和其他相关专业领域拓展;在项目类型方面,切实解决地方实际问题的非法定规划项目日趋增加,不再仅仅是被动地为政府提供技术咨询和决策参考,而是主动拓展市场,并开始涉及规划项目后期的实施管理和运营维护等服务,对国家治理能力和城乡治理水平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
随着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自然资源部成立,城乡规划发展理念发生了转变,这对城乡规划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规划设计机构作为规划行业的主体,纷纷开始探索转型发展之路。
二 新时代多元需求下地方规划设计机构的不适应
(一)偏重为经济发展服务,难以对标多元综合目标需求
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作为新时期空间规划改革的顶层设计,要求优先体现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对全域国土空间进行全要素的规划,全面实现高水平治理、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从经济效益最大化回归全面的目标追求,即以人民为中心,追求国土资源开发、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效益,实现更优的人居环境。新时期的规划需要从服务城市经济发展向全域空间资源的统筹管理转变,强调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空间要素的效率最优配置及空间权利的公平分配等。由于城市规划具有贴合地方需求的先天特质和擅长空间营造的专业优势,地方规划设计机构作为地方政府发展城市空间的“技术总参谋”,促进了城市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但对于城市发展的其他相关因素的统筹规划有所缺乏,如生态环境、城市安全、文化特色和社会民生等方面。
因此,规划设计工作的重点不能再按以往单方面注重“服务城市经济发展”的惯性推进,而应以底线思维和公共利益为先,探索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城市发展之路。
(二)偏重经验判断,难以对标数字化精准规划需求
互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已经深刻地改变了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了“数字中国”的建设要求,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是未来规划行业发展的趋势。新的国土空间规划成果要求全面实现矢量化、数字化,规划中的关键要素不仅要求定量、定性,还要求定位、定界,并通过数据库汇总,统一归并到空间规划“一张图”上,这与传统城市规划以结构性、策略性等定性为主的控制是完全不同的技术要求。以往城市规划行业最明显的技术短板,就是规划编制的数字化、信息化程度低,一直没有建立完整的空间信息平台,也没有形成统一的基础数据和基础图件入库标准,缺少规划基础信息数据库的支持。尤其是地方规划设计机构,其规划编制仍然是在统一的规范要求和技术标准基础上,主要依靠“望、闻、问、切”的经验判断和感性认知,缺乏严谨的科学分析和高质量的空间模拟技术支持,不仅制约了规划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还造成大量重复规划、过度规划等问题。因此,未来的规划将是规划思维与数理分析相结合的精准规划。
(三)偏重空间设计,难以对标空间治理能力提升需求
空间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战略意图和价值取向的重要载体。空间治理是对国土空间要素进行控制和引导的一系列安排,既要保障国家意志自上而下的逐层传导落实,又要强调政府、市场、社会等不同主体内部和各层级之间的协调,以此实现国家空间治理能力的提升。因此,国土空间规划应同时具有空间尺度和公共政策双重属性,在统筹全域空间资源的同时,纵向强化规划传导机制,对应各层级政府的事权,横向强调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对应同级部门之间的事权。在“行政”与“技术”并行的思路下,规划的技术编制和实施管理被人为地割裂了,导致规划仅体现了空间尺度的属性,与各级政府的运行结构及规划实施之间的关联并不紧密,也未能很好地融入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决策机制之中,无法在国家空间治理系统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此,规划不应只是单纯的“空间营建的技术工具”,而应逐步向调控资源、指导发展、维护公平、保障安全与公众利益的“公共政策”转变。
(四)偏重单一规划成果认定,难以对标智慧规划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