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规划设计】空间基因:推动总体城市设计在地性的新方法
规划师杂志社   2020-11-17 10:56:33
 
前更多还是依赖于设计师的经验,仍然期待更多的技术创新,而空间基因理论及其技术方法的引入,可以在这些方面提供新的技术思路与路径。

二 空间基因理论与技术的引入

(一)空间基因研究的在地性转向

段进院士从城市空间发展论的视角,在国际形态类型学相关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空间基因”概念及其理论框架,并称之为“从普适性到在地性的方向性转变”。

既往形态类型学对空间的研究,因其有利于直接转化为设计的语言而受到城市设计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关注,对城市设计科学性的提升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从形态类型学的科学研究思路看,从纷繁复杂的空间现象中提炼出普适性的科学结论是其研究的主流,这对于人们认识空间的一般性规律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理想的原型、基本的认知规律丰富了人们对城市空间的认识。但是,当这样的研究结论反过来被用于具体的城市设计中并指导具体的城市建设时,其与具体城市的丰富个性之间产生的差异成为必然。高明的设计师会更聪明地选择同类型城市的研究结论来指导当地的设计实践,并且利用个体经验,弥补模式化的研究结论和在地性的设计需求之间的差距。然而,逻辑上这种类型结论和个体的差异性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一旦设计师的经验稍有欠缺,生搬硬套、不接地气、缺乏在地性,矛盾则不可避免。

与形态学强调归纳类型的普适性不同,空间基因的研究在地域性研究的基础上更关注具体城市的个体差异,期望探讨具体的空间为什么不同,这种不同背后的在地性的原因是什么。空间基因的这种研究视角可以为提高规划设计的在地性提供新的科学认知基础。

具体而言,就是去研究那些当地特有的空间组合方式。这些空间组合方式来自漫长历史选择的结果,那些不适于当地自然环境、不符合当地人群活动需求的空间组合方式慢慢被淘汰,留下来的是那些能够满足自然与人文多方面要求的交集,并最具在地性特征。例如,江南一带由河道、街道、住宅、商铺等城市空间要素通过特定的尺度和序结构方式构成的江南水巷空间基因,以及武夷山区由溪流、田地、住宅、高山等城乡空间要素通过特定的高程和序结构关系构成的“溪—田—宅—山”山地民族聚落空间基因等,承载着当地特有的自然和人文信息,地方特色标识也随之明显。
同时,空间基因所表现出的特定空间组合方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可测量、可分析。这就为人们理解带有人文色彩的,有时甚至比较抽象、模糊的在地性提供了具象的可供科学提取、解析、溯源、比较和总结的物质基础,避免在地性认知的虚化、泛化及口号化。

(二)空间基因理论建立了将宏观目标落实到微观空间策略的技术路径

城市特色来自整体意向的结构性认知。同时,人又是一个片段一个片段地感受城市现象。在总体城市设计中,为落实宏观目标,必须借助于对微观空间要素的干预。这方面,有学者认为,凯文·林奇经典城市意向解析方法的回归具有现实意义。更多的学者也在研究中普遍践行了这样的学术观点,采取分系统、分要素的分析方法,从宏观到微观,分解形成一系列关于区域、界面、路径、标志、节点和廊道的空间干预策略。值得注意的是,在分系统、分要素的树形分解中,分项策略是否能够反向合成整体的结构性意向,是否会肢解其中复杂得多要素合成关系,并影响空间干预的有效性,学界并没有在理论上进行进一步的探讨。更为严重的是,某些普遍性的认知要素被采用模仿的方式进行滥用,如山地城市对平原城市大轴线的拙劣模仿,更会反过来破坏在地性。而空间基因的理论框架在这方面形成了有效的理论补充。在空间基因理论中,学者一方面发现了微观空间组织关系在生成整体结构性特色方面的联系,为通过微观手段干预结构性特色的生成建立了明晰、可证伪的理论基础。同时,空间基因理论特别重视要素和要素之间的组织关系,而不是单要素本身。例如,江南“小桥流水人家”中关键性的是自然要素、人工要素之间的组织关系,在对小桥、流水的分项管控中,这样的关系可能被忽视,但空间基因理论特别强调了这种关系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微观空间要素的干预时,不仅强调要素本身,还强调要素和要素之间关系的不可或缺。如此,对于微观空间现象和宏观目标之间的认知更加接近于真实,对于微观干预的反向效果追逐也更加有据可循。

(三)空间基因技术对常规总体城市设计流程的优化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