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属于城市发展高级层次的价值目标。实现公园城市理想模型的城市功能建构、空间形态建构和人居环境设施建构等技术行为或手段,属于公园城市发展的工具性价值系统。
(二)公园城市的价值系统建构
结合罗长海对价值结构的理解,本文认为,公园城市的价值系统结构是指在公园城市建构过程中各种价值的主次地位、相互关系、结合方式、时空顺序和轻重缓急之间形成的既相互对立又彼此统一的总体关系,具有主体多元易位、组织规范自由、运作协同共生和功能正向共享的总体特征。因此,应将公园城市理念运用于指导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结合时代需求、发展阶段等方面将公园城市的基础价值、主导价值和组织价值具体化(图1)。

(1) 基础价值。
在公园城市的价值系统中,生态价值占有基础地位。优良的自然生态本底、厚重的人文生态积淀是公园城市营造必须坚守的本底,也是公园城市之间互为区别的本质特征。通常情况下,人们习惯于将感知最强烈的一部分视作“图”,把其余的部分当作背景(“底”)。在建构公园城市空间格局过程中,注重对“原生态”的保护与利用,加强对“新生态”的系统化建构,以具有公共性、多样化、系统性、可达性的公园作为城市空间组织的核心,通过重构城市空间格局的“图—底”关系,确立以生态设计为“图”、以城市空间设计为“底”的技术思维。
(2) 主导价值。
主导价值指在多种具体价值取向中占据主导地位追求方向的价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主导价值,突出公园城市的“公”字属性,需要从“经营城市”观念向“人—城—产”一体化的思路转变,做到共商、共建、共活、共享、共融的城市空间环境营造。通过自然绿色空间的开放性、共享性营造,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最近就业需求( 产城一体空间)、精神需求(公共交流空间)、健康需求( 休闲、娱乐、健身等游憩空间) 和创新需求(创造性转化空间) 等,将在城市生产、生活等城市空间布局方面起到明确的导向作用,实现生态价值向主导价值的转化。
(3) 组织价值。
组织价值是将有利于城市健康发展的个体价值提升为类的价值,以不同的方式开展城市的生产、生活活动等。公园城市的组织价值实现需要兼顾地域、利益、价值、生命等要素,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真正达成“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未来,城市将是集地域、利益、价值、生命于一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经济繁荣、人文丰富、社会和谐和生态平衡的共建、共治、共享、共荣的人类聚落,应将公园城市作为生态价值向人文价值、经济价值、生活价值转化的重要载体、场景和媒介。
三 四川眉山市高新区核心区城市设计实践
眉山市高新区核心区是四川金象化工产业园、西部药谷产业园和泡菜产业园三大产业园连接地带的一块空白飞地区域,面积约为8.2km²,2019年9月眉山市提出将其创建为国家级高新区的发展目标。
高新区位于眉山市中心城区西侧,北接国家级新区天府新区(图2)。在天府新区构筑的“一带两翼、一城六区”空间结构中,高新区占据成眉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带的重要地位,是眉山市融入成都大都市圈、天府新区的空间和产业载体,也是眉山市实现城市发展、产业转型及实践公园城市的最佳首发区域。该区域周边的三大产业园区已经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经济社会发展良好,交通便利。在城市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观的指导下,该区域的功能定位为集高端制造、商务会展、研发孵化和科技创新于一体的现代化产城融合核心区,以公园城市理念指导该区域的发展将会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一)基础价值——重构“图—底”关系,注重生态价值引领与本底营造
1.生态价值的基底研判
通过将区域内现状道路、高压走廊(黄线控制及影响范围)、水系( 醴泉河水系蓝线保护范围)、现状土地的农林用地属性及植被分布情况,以及场地的坡度、坡向和高程等作为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影响因子,重点分析场地适宜性建设对生态景观的影响因素。场域内有贯穿基地的醴泉河水系,生态景观资源较好,依次对距离河岸30m、150m两个区间进行评价,以分析基地内生态资源对开发建设的影响,确定城市建设用地与生态环境用地的比例关系( 图3)。

2.以生态绿色为“图”
首先,充分利用区域内的醴泉河水系,结合自然及周边城市功能营造“五段式”特色水系景观,打造以休息游憩功能为主的城市绿道,依次为纽带串联各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