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空间布局混乱
海岸带海洋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17年广西海洋生产总值为1394亿元,较2016年增长了11.4%,约占广西生产总值的6.8%。但2017 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为77611亿元,广西北部湾仅占1.80%,比重极低,竞争力不强。广西北部湾海岸带各市地理位置相近,现有资源、经济体制和经济环境相似,导致各市产业定位趋同,难以支撑沿海三市特色化发展。在发展海洋产业时,整体开发趋同性大于互补性,园区项目引进、产业发展类型雷同。沿岸三市不同类型产业数量较少,且布局分散,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各类企业之间相互干扰,造成资源浪费,影响企业经济效益。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情况为:
(1)海洋渔业。
海洋渔业以海水养殖和近海捕捞为主,是广西海洋产业的支柱产业,虽产量逐年增大,但在海洋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却逐年下降,海水养殖场布局较分散,产业集聚效应尚未凸显,呈“大分散、小集中”的特征。
(2)海洋交通运输业。
海洋交通运输业总体保持平稳增长,2017年港口货物吞吐量约为2.19亿吨,比2016年增长了7.3%。港口运输以钦州港与防城港两大港口为主,以北海港为辅,呈三足鼎立格局。虽沿海建港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港口发展潜力巨大,但现状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3)滨海旅游业。
滨海旅游业总体增长较快,2017年实现增加值153亿元,较2016年增长了39.1%,其中旅游增加值为2.83亿元。海岸带旅游地多,形成了以北海为旅游核心、以钦州和防城港为重要旅游发展区的“一核两区”旅游格局。但旅游资源缺乏深层次开发,旅游产品结构不够完善,观光型旅游产品有待升级,休闲度假和文化旅游等产品有待拓展,邮轮游艇旅游等高端和新型旅游产品有待深入开发,旅游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不高。
(4)海洋新兴产业。
海洋新兴产业以海洋船舶制造工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为主,其他产业如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电力等发展较为缓慢。
(5)海洋化工业。
海洋化工业以海洋石油化工为主,重点分布在北海铁山港、钦州港工业区和防城港大西南临港工业园等重点园区,西南地区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初步建成。
(三)开发利用集约程度较低,岸线利用方式粗放
岸线利用方式粗放,岸线管理部门分割、区域分割,缺乏统一、科学的规划和管理等,是我国在岸线开发利用的规划和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岸线划分方式及使用状态,广西北部湾海岸带可以细分为生活岸线、养殖岸线、旅游岸线、港口及临港工业岸线、生态保护岸线及其他岸线六大类(图1)。总体来看,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现有岸线类型较多,但总体开发利用集约程度较低,已开发利用岸线整合度较低,岸线资源浪费严重。其中,生活岸线中存在交通干线切割城镇功能的现象,导致城市临海却不亲海;养殖岸线内养殖密度大,但精深加工产品不足,未能合理利用岸线资源进行精细化生产;港口岸线内港口并未集中连片开发,部分港口及码头泊位利用效率低下;生态保护岸线主要包括由茅尾海红树林保护区等生态区域构成的岸线,大规模、高强度的开发活动不断威胁着岸线生态安全,生态功能逐渐衰退。
(四)建设用地占用生态用地,缺乏空间管制
广西北部湾海岸带内开发利用模式粗放,城市建设规划存在侵占自然保护区的现象。例如,在山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存在着砍伐破坏红树林、违规填海和海砂销售等问题,严重破坏了山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在东兴市的北仑河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建于2010年的栈桥直接延伸进保护区的核心区域,对红树林的生长空间进行挤压,使原本部分可以恢复生长的红树林无法生长。诸如此类的侵占及破坏自然保护区的现象长期存在于海岸带区域内,由于缺乏对生产、生态、生活三大类空间的管制,导致开发利用模式混乱。
二 广西北部湾海岸带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策略
(一)海岸带生态保护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