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差异的存在,使得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路径将极具机遇与挑战。虽然用“珠三角”这一概念来描述珠江口地区的地形地貌比较准确,但“大湾区”一词更国际化,强化了该区域面向海洋、以海港为导向、城镇密集、要素集聚等特征。提到“大湾区”,人们会不自觉地想到世界三大湾区 — 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可见,国家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旨在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新体系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走出一条包容性崛起之路。
(二) 区域中心体系演进
从珠三角到粤港澳大湾区,改变的不仅是名称,更多地体现在区域融合、产业创新、经济模式与社会意识等方方面面的变化上。其中,省会城市广州仍然保持一定的中心性,深圳以创新引领区域、珠三角城市群全面崛起,以及继续保持香港、澳门的世界窗口地位……这一切构成了极其特殊的大湾区网络型的多中心体系。
(1) 从“省港澳”到“粤港澳”的转变反映出广州代表珠三角的中心性逐渐减弱,粤港澳大湾区朝多中心体系演进。 自古以来, 广州老城区无论在政治地位、商品交易还是在生活方式和语言等方面在区域内都具备中心性。1925年广州和香港爆发了规模宏大的省港大罢工,此时说的“省”指的是广州市。1944年8月17日的《澳门市报》写到“澳门开埠早,本是重镇,到‘省港澳’三埠并举的时候,澳门却越来越衰落”。“省港澳”一词中“省”排在“港澳”之前,从名称中的文字排序可见民间及政府对广州中心性的肯定。20世纪70年代末,广州与香港两地举办了许多文化和体育交流活动,如“省港杯”足球赛首先是在广州和香港举办,之后也有在肇庆、佛山与惠州等地举办。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珠三角的广州、深圳、东莞、佛山、中山和珠海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群。“省城”的概念逐渐消失,“省”的概念慢慢转变成“广东省”。广州代表珠三角的中心性存在一定程度的减弱,深圳作为实力渐强的重要中心城市,扮演着非常积极的区域引领角色。同时,港澳的世界窗口地位始终是清晰的,尤其是香港保持着最具竞争力的全球城市地位。因此,相比其他世界级湾区及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具有非常独特的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结构。
(2) 从珠三角经济区到粤港澳大湾区的转变反映出经济空间尺度的重构。
粤港澳大湾区将香港、澳门与珠三角经济区统一到一个概念中,虽然与大珠三角经济区的区域范围相比并没有发生实质的变化,都是强调将“9+2”城市群作为空间载体,但“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是中央人民政府提出的,旨在将其上升到国家尺度,削弱该地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行政隔阂,是自上而下的区域概念,而“大珠三角经济区”的概念是自下而上的区域概念。从概念上看,粤港澳大湾区比珠三角更加强调区域整体性和国家性,更能从宏观视野凸显其在国家和全球经济链中的功能与地位。
二 多中心国际联系是粤港澳大湾区最显著的特点
与国际的其他湾区对比,粤港澳大湾区具有鲜明的多中心国际化的特征。全球化和世界城市研究网络(GaWC)使用“互锁网络模型”通过驻留城市中的跨国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公司之间的关系描述个体城市与世界城市网络连接的程度,该程度被称为“全球网络连通性”。
本文选用 2000 ~ 2018 年的 7 份报告,分析四大湾区城市在世界城市排名中的变化情况。2000 ~ 2018 年,全球四大湾区中的城市仅有 9 个入选世界城市,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分别仅有 1 个城市入选,分别是纽约和东京;旧金山湾区有旧金山、奥克兰和圣荷西 3 个城市入选;粤港澳大湾区有香港、广州、深圳和澳门 4 个城市入选。纽约和香港的名次靠前且一直保持稳定,分别是第2名、第 3 名;东京、旧金山、奥克兰、澳门 4 个城市名次均有下降,澳门下降幅度最大,广州、深圳和圣荷西 3 个城市的名次均有上升,深圳和广州的名次上升迅速,广州从2000年的第109名上升到2018年的第27名,深圳从2000年的第 200 名上升到 2018 年的第 55 名。广州、深圳得益于金融服务业公司所带来的强大的全球网络连通性,在过去数年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表1)。
借鉴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发布的《GlobalMetro Monitor 2014》报告,通过人口数量、GDP及就业人数和人均GDP来分析大都市区中核心城市的竞争力。本文读取世界四大湾区中入选GaWC世界城市名册的城市在报告中的人口数量、GDP总量、人均GDP和就业人数4项数据,进行横向比较 ( 表 2)。从人口数量看,人口最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