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能实现时空统一。
(二)“辩证乌托邦”指导下的村庄布点规划方法框架
根据乌托邦的概念,所有空间规划都是乌托邦性质的,它们都是对尚不存在事物的想象,但空间规划又区别于一般幻想,因为它是基于现实的对未来希冀的描绘,村庄布点规划无疑属于该范畴。哈维的“辩证乌托邦”思想作为实现乌托邦的可能路径,与村庄布点规划的编制及实施有内在的共通性。本文据此构建包含核心价值观、基础环境观与基本行动观的规划方法理论框架(图1)。
1.核心价值观:规划追求普遍公平正义与城乡可持续发展
村庄布点规划需关注两方面:①人与人之间的公平正义,主要体现在人与人类社会构筑物之间的公平。规划牵涉到城市与乡村、政府与社会、村庄与村庄、城乡居民间的多重公正问题,即城市与乡村都是人类生活的家园,城乡是等值关系,政府利益不应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村庄之间也不应厚此薄彼,每个居民家庭的生活状况都不应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变差。一言概之,规划中的个体利益、集体利益与总体利益都要被公正地考虑。②人与生态环境间的正义和可持续发展,即村庄布点规划要有利于缓解人与自然环境的对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2.基础环境观:规划作为嵌入式的引导活动
村庄布点规划作为嵌入式的引导活动受到多重环境的约束:①正式制度条件的约束,核心是村庄土地的集体所有制,村民对土地有无偿且无限期的使用权,这使得规划需处理诸多村集体和家庭的利益问题;②非正式制度条件的约束,主要是乡土社会习俗,如村庄组织的宗族特性、村社间互动的历史习惯及村民家庭的互助传统等,乡村空间的重构与社会关系的重组互相影响;③村庄是嵌入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需要规避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威胁,可持续地利用土地资源;④规划嵌入在特定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中,经济社会和居民需求的变化共同影响了规划的有效性。
3.基本行动观:规划对环境变化保持敏感,重视规划实施的时空统一性、动态性与长期性
规划实践需要做到:①对环境变化保持敏感,特别要回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变化对于乡村空间发展的新要求;②能促进政府公共投资、空间发展管控与居民实际需求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协调统一;③因涉及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和复杂环境,规划方案不能是固定不变的“终极蓝图”,更不是精准的“外科手术”,而应是一个动态性与长期性结合的行动过程。
二 案例概况与对第一轮规划的检视
(一)案例概况
高淳区位于南京市域南端,辖区面积为802 km2,于2012年撤县设区(图2)。2016年全区总人口43万,辖2个街道6个镇,GDP 为 573.7 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7∶50∶43,城镇化率为58.2%,远低于南京市82%的平均城镇化水平,属于比较典型的大都市远郊区。
自2005年以来,高淳区开展了3次有关村庄布点的规划:《高淳县镇村布局规划》编制于 2005 年,期限为 2005~2020年;《高淳区村庄布点规划》编制于2013~2014年,规划期限为2014~2030年;《高淳区村庄布点规划动态维护》是对第二轮规划方案的优化和调整,于2016年底至2017年初完成。
(二)“辩证乌托邦”视角下的第一轮规划检视
1.第一轮规划核心内容实施情况
第一轮规划希望通过多个村庄合并与集中建设的方式减少居民点数量,但统计显示,直到2012年村庄数量变化仍然很小,过去7年中仅依托开发区扩张、“万顷良田”项目以及大型基础设施工程等拆迁安置了数十个自然村;村庄人口数量规模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村庄总建设用地面积与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增长明显 ( 表 1),规划的实施效果与理想目标相去甚远。
2.第一轮规划实施困难的原因检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