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者掌握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及相关编程的新知识,应对这个新的需求,我国出现了相关的教育培训机构。其中,教育培训机构的典型如:①城市规划信息网络社区“国匠城”与“城市数据团”联合推出“城市数据研习社”,致力于城乡规划相关方向的数据集成与应用分析培训,目前业内已有大量规划从业者参与培训。②关注城市大数据,采用案例教学形式的城市数据派,致力于数据挖掘及数据分析。此外,还有数读城市、谷雨数据等相关数据类公众号(表1)。

2.新工作内容需求:管理部门及规划院成立信息中心,致力于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及数据可视化
信息中心是承担规划机构数字规划工作、信息化技术体系建设的部门。人工智能在进入城市规划后,引导了新的态势,相关管理部门及各设计院也积极响应这些变化,相继成立了规划服务的信息中心。
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和数据可视化等新的工作内容促使设计院信息中心的成立。其中,依托规划管理部门及其规划院的典型信息中心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信息中心、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信息中心、长沙市规划信息服务中心、杭州市城市规划信息中心和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数字规划研究中心、合肥市规划信息中心、大理市规划编制与信息中心等;高校设计院中典型如 2013 年成立的清华同衡科研与信息中心的科技情报室、东南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等。
3.新团队模式需求:优势结合的专业化发展催生多方合作型城市创新实验室
城市创新实验室是挖掘新技术在规划行业的应用价值,探索大数据赋能规划设计的技术方法的新型合作型机构,该模式充分发挥各单位专长,从而解决高质量数据获取难、数据收集处理成本高等难题,助力提升规划—设计—实施全流程技术服务能力。典型代表,如上海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联合产学研用方面12家单位建立的上海市大数据联合创新实验室、百度慧眼与深规院联合创立实验室、百度慧眼中规院联合创新实验室、百度慧眼宁波规划创新实验室、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智观大数据中心联合成立的大数据与智慧城市研究创新实验室,以及“深圳交研中心—同济大学”城市联合实验室等。各地实验室的相继成立,为更好地建设和管理城市,更好地运用大数据、新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新兴技术及其研究团队促使规划转型及辅助工具升级
1.依托规划信息化技术的“多规合一”平台及数字化城市设计
“多规合一”空间规划信息平台是以空间数据为基础,通过数字化、图形化、结构化和集成化的技术手段,将规划相关地理信息数据、统计数据和规划空间数据统一纳入公共信息平台,使各相关规划统一数据基础,统一绘制底图,实现“多规合一”的技术破冰。目前,全国各地正如火如荼地推进“多规合一”试点改革,如长沙市空间规划“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建设、北京市“多规合一”协同平台建设和厦门市“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建设等。
数字化城市设计是以形态整体性理论重构为目标,并以人机互动的数字技术方法工具变革为核心特征的能真正付诸实施的城市设计。在人工智能发展的背景下,伴随着数字技术的成熟,基于人机互动的数字化城市设计也逐渐成为热门的研究方向。目前数字化城市设计整体方法论趋势可以总结为全流程的整体介入、全尺度的综合判断以及精准交互的跨学科转译三个方面 。通过对相对完整、系统可靠的多源信息集取、分析、综合和集成,采用数字化的设计方法,如数字化实体模拟等,针对全尺度的设计对象,进行整体性思考,实现人机互动,从而更加科学地设计城市空间。
目前,这一方向已经在国内常州、南京、杭州及郑州等不同类型城市的城市设计中得以实践。例如,常州市老城区容积率及单元地块建筑布局的城市设计研究、南京市老城高度形态研究、西湖东岸城市景观规划和郑州市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等。
2.基于智能计算技术的辅助决策系统及仿真模拟模型
规划中技术的革新会大概率地产生新的工作内容及新的职业需求,如可视化图形处理师、模型建造师等。基于智能计算技术的辅助决策系统及仿真模拟模型等新技术的出现,也将会催生新的工作需求。目前国内规划学界,各转接团队对新的技术如专家系统、方针模拟技术和空间智能信息平台等新技术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吴志强院士团队在青岛中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