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但并没有进行实质性改造。之后,东门代表联组在 2003 ~2009 年曾三次提交人大议案要求解决湖贝旧村消防隐患、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终于引起了政府的重视并下定改造的决心。2011 年罗湖区政府与华润置地签署更新合作协议,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事务所亦开始关注湖贝片区更新项目并开展独立研究,以寻求在更新中保护古村落的机会。
自2012年10月开始,政府官员多次进入湖贝古村进行调研,之后孟岩、张之杨、刘珩、马立安和张经纬等建筑文化界人士就“如何保护湖贝”的议题进行了第一次民间讨论,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事务所开始积极向政府和开发商奔走呼号,深圳市的一些主流媒体,如《深圳商报》也开始追踪报道湖贝的境况。2013 年,九名人大代表在深圳市“两会”期间提出了完全保留湖贝旧村南坊古民居的建议。2014 年,受发展商委托,深圳大学饶小军教授带领团队对古村进行了测绘。
但2016年5月28日,提交专家讨论的方案仅以怀月张公祠为核心划出了约6 000 m²的保护范围,这意味着多数有价值的传统风貌建筑仍得不到保留。方案推出后,再次引发了业界关于湖贝古村命运的公共讨论和媒体报道。
2.阶段二:联合行动
《深圳商报》自 2016 年 6 月 24日开始,对湖贝旧村连续进行了一周的专题报道。继而,吴良镛教授等六位院士联名向深圳市委书记致信,信中要求完整保护湖贝古村。深圳市委书记于2016年 6 月 28 日视察湖贝古村,要求实现“保护与改造的双赢”。
2016 年 6 月 30 日,“ 湖 贝 古 村120城市公共计划”微信公众号推出,第一篇报道宣告由“文化艺术、社会研究与规划建筑界人士共同发起”,“以公共利益为前提,以专业技术为手段,以保护空间记忆、城市文脉和社会和谐为目标”的 “120计划”,并号召更多关注深圳城市未来的人士投身该公益计划。“120计划”成立后的一个月内,先后倡导了本地设计师工作坊提出技术建议、签署共识文件、邀请“古城卫士”阮仪三教授主导“对话湖贝”活动、组织“每个人的湖贝”公共艺术计划(表1),以及参加全国性的主题展览等面向公众的公益活动;同时,积极组织专业人士先后多次向政府主管部门、深圳市建筑与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及发展商设计师等提出包括古村落历史价值研究、保护议案等在内的技术建议文件,意图影响规划方向。

3.阶段三:持续关注
2016 年 7 月下旬,在文物保护部门发出的“湖贝古村不是文物保护单位”言论下,开发商以“不要不加分辨地保留全部建筑”为前提,提出保护古村“三纵八横”格局,拆除部分边缘传统风貌建筑,同时坚持将湖贝文化公园作为先期开发的腾挪空间而置换为商业屋顶花园的设计方案,并先后组织了向深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建筑与环境艺术委员会专家、吴良镛院士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老师和市区人大代表的汇报,规划方案基本获得官方认可并予公示。对此, “120计划”代表再次到罗湖重建局申请政府公开并允许公众参与相关审查进程,并通过公众号发布了《针对深规院/华阳湖贝就该规划方案 ( 最新版 ) 的调整建议》和《城市客厅的吝啬与豪奢 — 湖贝观察 ( 一 )》,指出公布的方案与外界诉求的差异较大。这一阶段,关于湖贝古村的保护各方虽达成口头协议,但就具体的保护范围及城市更新涉及的其他公共利益 ( 如罗湖文化公园 ) 仍存在较大争议。
4.阶段四:逐渐降温
2017 年 2 月公布的方案对“三纵八横”格局进行了较为完整的保留,提出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的建议。尽管没能实现专家建议的全部保留再更新活化的目标,但是较之前已有较大的改观,然而湖贝文化公园依然被异地置换为商业屋顶花园。至此,“120 计划”的热度逐渐降温,但相关专业人员对其的关注并未停止。
(三)“120计划”的作用和影响
1.“120计划”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言
湖贝片区更新项目涉及的公共利益是综合的,其主要表现在古村落、罗湖文化公园及租户权益等方面。作为深圳市拥有五百年历史的古村,无论是原初的物质形态还是后期植入的潮汕移民文化,对于深圳市这个年轻的城市而言均是珍贵的城市遗产。湖贝文化公园不仅因其是方圆数平方公里仅有的绿色空间而宝贵,还因深藏其中的著名诗社而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租住在湖贝片区的数万租客在提高城市创造活力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