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上,如王凯在京津冀空间协同发展规划中提出一体化规划应按照“底线思维理本底,战略思维谋发展,创新思维促管控”来确定技术框架;姚凯等人提出将“底线划定、协调策略和机制创新”作为区域协调规划的编制重点。可见,一体化规划的关注点已向底线、协调及机制三个方向转移。
二 津澧地区空间一体化规划概况
(一)一体化规划的缘起
津市市、澧县位于湘鄂边界、澧水下游,处于湖南省常德市北部区域(图1)。澧县自梁始称“澧洲”,是澧水中下游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1912 年改为澧县。津市市因地处九澧汇聚之地而设市,1938年始称“津市镇”,长期隶属澧县。建国后津市市、澧县的行政区划经历了五分四合的频繁调整,最终形成了分治的格局(图2)。津市市、澧县山同脉、水同源、民同俗、语同音,主城区之间的距离仅为8km,具有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条件(图3)。


从 2014 年开始,常德市组织编制了《津澧城市空间发展一体化规划》,积极推进“津澧融城”。
(二)一体化规划的难点
津澧地区空间一体化对接的核心矛盾体现为两县市在承载省级、国家级战略时的资源争夺,主要包括交通、产业和城市功能三个方面(图4)。

(1)交通改善。
津市市、澧县区位偏离京广、长江沿线已经形成的交通主轴,津澧新城规划考虑预留铁路通道,引入南北向联系荆州市—津澧—常德市的城际快速铁路,融入国家铁路客运主干系统。
津市市、澧县对引入城际铁路均表示支持,但就城际快线线位和站点选址存在争议。澧县希望铁路线沿二广高速公路以西设置并在靠近澧县地区设站,该方案线型顺直,与澧县汽车站可形成换乘枢纽。津市市则希望铁路线在进入津澧新城后跨越二广高速公路,在东侧靠近津市市主城区的地区设站,虽然该方案线型弯曲,工程造价较高,但是更利于津市市的产业发展和市民出行。
(2)产业集聚。
津市市、澧县现有的产业平台低,目前两县市各有一个省级开发区,现状规模均较小。津澧新城的建设迫切需要整合现状产业发展要素,谋划具有一定能级的产业发展平台。
津市市、澧县均有发展产业的意愿,但两县市对工业园区、港口布局存在较大争议。澧县强调工业东进,希望在紧邻津市市主城区的上游地区设立新的产业开发区 ( 即澧县东部经开区 ),并希望在现有的黄沙湾港的基础上建设羊湖口港以支持工业东进。津市市则坚决反对澧县工业东进,强调本市工业用地的南拓,希望在津市市主城区南部设立新的产业开发区 ( 津市市南部工业区 ),同时希望弱化羊湖口港和戴家湾港建设,转而加强窑坡渡港的发展,远期建设李家铺港以支持产业南拓。
(3)功能提升。
津市市、澧县现状城镇化水平不高,与岳阳市、益阳市等城市相比,城市功能较弱,区域型公共服务设施缺口较大。随着人口的增长,未来津澧新城的城市功能需要进一步提升,且需谋划新的城市中心,预留区域型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中部地区是空间一体化对接的关键地区,也是未来新区和新的城市中心的承载地。津市市、澧县对新的城市中心的选址存在争议。澧县认为新的城市中心应选址于二广高速公路以西的地区,并在近期进行重点建设。津市市则认为二广高速公路以东的地区应与二广高速公路以西的地区均衡发展,建议建设两个城市中心。
(三)一体化规划的特征
津澧地区空间一体化规划的独特性体现在参与主体、编制过程、第三方参与力度三个方面。
(1) 一体化的主体 — “不对称”的参与者。
津澧地区空间一体化规划参与主体的强弱特征明显(表2)。澧县经济实力较强、人口众多、地域面积广阔,在一体化过程中始终处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