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规划设计】特色塑造下的汉中城市视线体系构建与优化
规划师杂志社   2018-06-12 16:05:23
 
系构建中,首先应明确视觉环境的主体物,即我们(市民、游客等)希望看到什么(景致);其次确定视点,即从哪里 ( 视点 ) 可以看到什么 ( 景致与视角 ),并根据最佳视距对视点进行修正;最后形成由视点至视觉环境 ( 视景 ) 的立体化视廊,对应不同的视觉关系类型进行优化控制,使得该视点到视景之间的视域“不受到任何建筑遮挡,同时周边建筑对整体景观环境不会产生负面影响,整体建筑体量和风格统一”。
      “望山”意表远眺,“看水”多指近观,“乡愁”需要记忆载体。在汉中城市视线体系构建中,在“显山水、传文化、记乡愁”的特色塑造思想指导下,主要借鉴城市景观视觉环境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并通过最佳视距进行局部视点校正。

(一)城市景观视觉环境评价

      景观视觉环境评价中“普遍接受和使用的是四大学派的论述”,包括专家学派、心理学派、认知学派与经验学派。四大学派各有特点,相互补充(表1)。本次研究首先结合汉中城区景观环境类型与特征,分别借鉴不同学派的理论方法,包括现场评估调查、市民与游客访谈、史料查阅与历史景观回顾、文学描述的转译等,明确视景主体物为景观观赏价值高、影响力大、公众认可度高的山水地景与历史文化建筑 ( 遗址 );其次从开敞度、公共性、导向性、历史性、现实性和特色性等方面确定历史场所与现代景观两大类视点,形成突显城市山水意境的望山看水视线、延续历史空间格局的历史建筑互视视线和连接城市时空脉络的文脉感知视线,视景包括山、水、田园、台、阁、楼、祠、坛和现代建筑群等。

(二)最佳视距校正


(三)视廊与视点构建


      通过最佳视距校正,研究最终确定5 处历史场所视点与 15 处现代景观视点(表2),并与评价确定的视景共同构筑出“七线望山与看水、六处史迹互相望、三条视廊延文脉”等 16 条视廊( 表 3,图2)。


三  汉中城市视线体系优化

(一)视线体系优化思路

      在视点与视线系统构建的基础上,本文结合“三分法则”和视线分析原理等方法,分别对历史建筑视线及山水景观视线的现状、相关规划等进行评价分析,明晰其存在问题,在“显山水、传文化、记乡愁”的思想下进行视线体系优化调整,对视线中的视廊进行针对性优化,对视点及视景环境提出整体建议。

(二)视线廊道优化

1.望山看水视线廊道优化

      望山看水视线廊道的视景感知与城市建筑轮廓线关联密切。城市建筑轮廓线与山脊轮廓线主要有融合式和背景式两种,汉中山体多在外围作为城市背景环境存在,“表现为剪影式的、衬于城市建筑后方的轮廓线”,山体为典型的背景式轮廓。在望山看水视线廊道分析中,本文引入“三分法则”,确保在试点观望山体时,建筑透视高度不超过山体高度的 1/3,以保证山体景观给人以完美的视觉感受。同时,建筑轮廓线走向应与山脊轮廓线的起伏相协调,个别节点处的建筑可突破“三分法则”中1/3 山体以下的高度,但高度应当控制在山脊线之下(图3)。

      此外,按照视线分析原理,“人眼的视角一般在120°以内,但人的视平面视网膜是一个球面,如果是用正投影的话,一般只能在75°以内”。结合汉中山体景观呈现的景象,研究将城市望山看水景观分为全山景观、山脉景观与局部山景三类。全山景观为相对完整的山体,山脉景观为连续带状山体,局部山景为完整山体中的景观片段。鉴于优化措施及方法的相似性,本文选取三类山体景观中的各一类予以深化阐述。
      滨水区视点较多,并不能保障在任何一点都能获得良好的视景,因此研究借鉴香港维多利亚港视线控制方法,将滨水区中望山看水景观特色最为显著及承载乡愁记忆的历史景观等几大视点作为关键控制点,以其与所观测的山体景观及乡愁记忆承载主体物所形成的视域范围作为重点控制区,严格保障视域范围内不受任何建筑遮挡,其他滨水视点作为一般控制点,结合现实具体情况予以灵活控制。

(1)全山S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