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街道外,大部分为尽端式或“丁”字形,同时运用独特的建设细部设计(骑楼和遮阳篷等),或是种植树木,为街道遮阳。此外,街道的朝向也是影响遮阳的重要因素,从太阳光角度看,呈对角线朝向的街道格局,如东北—西南和西北—东南朝向的街道,具有夏凉冬暖的优点。
开敞空间作为人流量大、便于活动的区域,主要承载了城市商业、休闲等功能。因此,在开敞空间的营造上,应避免过大的空间开放,构建对外封闭、对内开敞的空间形式,形成“有阴影的室外或半室外空间”,以适应干热地区的气候。例如,西班牙阿尔罕布拉宫的设计采用了围合、有遮阳的庭院和喷水池,一方面解决了开敞空间的遮阳问题,另一方面结合水体形成湿润环境,提升了室外环境的舒适度。
此外,地下和半地下空间也可作为干热地区的公共空间,设计可结合地形条件,在公共建筑和商业建筑中布置这两类空间,既可以营造商业氛围,也可以使行人获得更多停留空间。
4 建筑设计、材料处理和色彩选择
为了便于街道和公共空间的遮阳,干热地区的建筑设计常常采用挑出的屋顶,或是由底层沿道路边缘退线的形式。在建筑自身的遮阳降温方面,可以借鉴柯里亚提出的“管式住宅”和新疆传统民居“阿以旺”等建筑形式,在外墙减少开窗,通过内院或部分屋顶架空的形式达到减少太阳辐射面积、加快通风的目的。例如,在喀什传统街区中,由于建筑高度相当,街道狭窄、密集,通风主要依赖于屋顶,室内外风压不同,建筑内院和架空层成为重要的“拔”风口,这对改善建成环境的微气候效果明显。这种建筑设计的遮阳和通风方式也同样适合街道与公共空间的营造。
在材料的处理上,由于干热地区夏天的日照强度高,建造厚重的外墙是干热地区有效的隔热措施和节能手段。例如,中东、地中海等地区传统民居的外墙厚度多为 0.5 ~ 0.7m,我国的攀西民居则采用“多实少虚”的墙体和开窗设计。
在色彩的选择上,设计主要针对干热地区的气候特征,多采用浅色色调,如黄色、浅黄色和砂土色等,能明显减少建筑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使建筑的温度低于周边环境。
二 山地地形对干热气候城市设计的影响
干热地区的山地城市不仅需要注重气候维度的规划设计和建筑特色的引导,还需要考虑地形因素,以及气候与地形之间的互动关系。地形的构造及海拔高程对用地的日照、温度、湿度、风向、噪声和污染物质在大气中的传播影响以及城市周围的地方性环境卫生状况有决定性作用。
山地地形与干热地区城市气候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山地地形与太阳辐射有直接关系,即城市或局部区域的选址是否恰当与建筑获得的太阳辐射的多少紧密相关。山地地理方位、坡度、标高与太阳直接辐射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地面各处的太阳辐射量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当城市选址在山地阳坡时,相较于选址在背坡,建筑受到的热辐射量更高。②山地地形与风环境有直接关系,即地形要素可以影响通风效果。起伏变化的地形能够明显改变大气总循环的方向,从而影响城市风环境,形成局部地形风。在山体与河流之间,由于冷热空气的循环流动,易形成昼夜反向的河谷风。而在干热地区,城市空间布局的高度关系、廊道预留都会对风环境产生影响。③山地地形与遮阳效果有直接关系。山地地形与平地环境不同,一方面山地易于通过坡向关系形成背光面,达到遮阳效果;另一方面山地在空间布局与建筑设计上容易形成地下和半地下空间,在干热地区有利于达到遮阳和空间紧凑的目的,从而调节微气候。
换言之,基于干热气候与山地地形两个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城市设计策略,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干热气候对城市的影响。
三 攀枝花市民商务办公区城市设计案例
攀枝花位于四川省西南角川滇交界处,位于东经101°08′~102°15′,北纬26°05′~27°21′,为南亚热带半干旱气候(干热河谷气候),四季不明显而干湿季分明;自然植被保存情况较差,大部分为干热河谷的次生植被类型。该地区太阳辐射强烈,高温持久,年降雨量小且蒸发快而强,昼夜温差悬殊,常受热风侵袭。同时,攀枝花沿金沙江两岸分布,具有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形特征,金沙江两岸地势狭窄,地形起伏较大,沟谷纵横的地形条件构成了攀枝花的自然特色。
规划区位于攀枝花花城新区核心区域,是由炳仁路、阳光大道和花城大道穿越、围合所形成的区域,总面积为 106hm²。该区域作为攀枝花花城新区的城市中心和高新产业配套服务区,上位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