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在做规划(尤其是旧城改造类规划)时,虽然也采用一系列分析图(如建筑质量图、建筑风貌评定图等)进行分析,以此评定项目中建筑的“去”与“留”,但是由于没有系统研究建筑及城市空间价值的评判标准,由此分析得到的结论存在明显的片面性,往往仅因该建筑的风貌与地域风貌不符或建筑质量较差等原因而将其拆除。
(3) 生搬硬套
我国建筑遗产价值评价体系已发展得较为完善,其中历史建筑的评价体系也发展得较为成熟。为了能够“合理、专业”地评定建筑的“去”与“留”问题,常常以这些评价体系的指标作为依据,这种方式看似有所依据,更为科学合理,实际上非保护建筑与保护建筑的性质是存在本质差别的,所以不论是以建筑遗产的价值评价体系还是历史建筑的评价体系作为依据均是生搬硬套的做法,不符合非保护建筑的实际情况。
非保护建筑的价值构成及评价因子分析
基于非保护建筑的特点,很显然,它们在城市更新中很多是不具有保留价值的,但也有不少建筑具有多方面的保留价值。这些价值可能涉及城市规划、建筑学、艺术学、经济学与社会学等方面的价值,或反映了建筑在不同时期、社会、文化各方面的信息,或记录了社会发展的历史片段,或对当代人来说具有纪念、启示和教育等意义,或者具有经济价值等。基于对这些因素的分析,笔者将非保护建筑的价值评定内容归纳为再利用价值、建筑价值、社会价值和城市空间环境价值四个方面 ( 图 1)。

(1) 再利用价值
再利用价值是指在城市更新中因规划的调整,建筑原有的功能不再适应新的规划用地性质时,建筑物是否具有可改造以适应新使用功能的价值。再利用的目的是使建筑避免资源浪费,节省建设成本。因此,建筑物如具有建筑结构坚固度高的条件,应尽可能地改造利用使建筑重获新的价值。其评价因子应包括建筑的质量和适应性两个方面:①建筑质量因子是指建筑或建筑主体结构的安全性程度等,这是能否满足再利用或改造利用的条件;②适应性因子是指建筑原来的功能是否适应新的调整规划的要求,或建筑能否通过改造适应规划调整后的新功能。适应程度越高,其再利用价值就越大。
以旧厂房(法资企业美西航空机械设备厂)再利用改造为例,该厂房具有工业建筑特有的大跨度、大空间和结构坚固的特点。苏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对该厂房进行了再利用,把它改造成自己的办公楼,不仅最大限度地节约了资源,还通过在原有的高空间中增加夹层的做法使整个建筑内部的空间得到高效利用,通过重组与整合原有空间形成内庭院、通过精心地改造设计生态休息外廊与室外庭院等多重空间,使建筑很好地满足新的使用需求,从而获得新生(图2)。

(2) 建筑价值
建筑价值是指建筑是否具有设计或技术上的价值,包括建筑学及其发展史意义上的价值、体现地域文化和审美意义上的价值,以及在建筑技术及其技术史意义上的价值等。其评价因子应包括以下3个方面:①建筑学因子是指从建筑学的专业角度,评定建筑的设计理念、形式、风格和艺术审美的优秀程度,或具有时代代表性的评价因子;②地域特征因子是判断建筑设计是否在建筑风貌、形式特点、建筑肌理、建筑色彩和材料等方面表现出地域特性或其他地域所没有的显著特征的评价因子;③科学技术因子是判断建筑技术是否具有建筑结构特色或施工工艺特点及其优秀的程度,或独特性、典型性和时代代表性的评价因子。
以苏州工商银行饮马桥营业部为例,20世纪80年代苏州出现了一批体现本土特质的现代建筑作品,苏州工商银行饮马桥营业部就是其中一个颇具代表性的作品。受当时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启发,工商银行饮马桥营业部在设计上通过有韵律的开窗、虚实的对比、色彩的处理和恰当的符号装饰等,很好地表达了苏州地域建筑的意蕴,是体现那个时代的设计精品,因而在城市更新中具有很高的保留价值 ( 图 3)。

(3) 社会价值
社会价值是指建筑或建筑所构成的城市空间对于人们来说是否具有社会意义上的价值。建筑和建筑所构成的城市空间是一种物质实在,但同时也是城市精神的载体,那些具有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