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的发生,保障城市生态安全。
(3)控制雨水径流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和生态系统。绿色基础设施通过植物吸收、土壤吸附、微生物分解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氮、磷、重金属和有机化合物,减少化学和生物污染物,过滤径流,将雨水进行自然净化,减少径流污染总量;同时,水环境的改善将促进植被的良好生长,吸收CO2、SO2 和O3 等污染物,拦截可吸入颗粒物(PM10),提高城市空气质量;通过蒸腾作用吸收环境热量,减缓热岛效应。
(4)降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费用。绿色基础设施的“海绵”模式改变了传统灰色基础设施只排不蓄、只排不用的状况,能滞留城市中近50%的雨水,有效缓解城市管网系统的压力,减轻污水处理厂的负荷,节约运营成本。研究表明,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成本较灰色基础设施低。
3. 基本特征
(1)空间的连续性。绿色基础设施作为连接自然区域和城市开敞空间的绿色网络体系,是沿流域、山系和道路脉络延伸生长的有机网络。绿色基础设施注重各类自然要素间的联系与沟通、交流与合作,往往跨越行政的界限,从城市延伸到乡村,从乡村蔓延至旷野。
(2)结构的层次性。绿色基础设施具有结构复杂、层次丰富的特点,在空间上是由多个网络中心、连接廊道和小型场地构成的空间系统,涵盖区域、城市、街区和建筑等多个层级。
(3)要素的多元化。从绿色基础设施的构成要素看,网络中心以较少受到外界干扰、面积较大的自然生境为主,包括处于原生状态的土地、生态保护区、郊野公园、森林、湖泊、湿地、农田、牧场和林地等;连接廊道是线性的生态廊道,是网络中心、小型场地之间联系的纽带,主要包括生态廊道、河流、城市道路、泄洪渠及防护绿带等线性绿色空间;小型场地是独立于大型自然区域之外的生境,主要包括城市公园、广场、街旁绿地、社区公园、停车场、雨水花园及屋顶花园等。
(4)功能的生态化。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是绿色基础设施存在的基础。对于“海绵城市”建设而言,绿色基础设施不仅可以通过雨涝调蓄、水源保护和涵养、地下水回补实现缓解洪水灾害、减轻排水和洪水防御系统压力的目的,还可以维护城市雨污净化、栖息地修复和土壤净化等重要的水生态过程。
规划原则与体系构建
1. 规划原则
(1)城乡统筹,保护与修复结合。保护和修复山、水、河、湖、林、田等大型水生态斑块和网络,充分发挥绿色基础设施对降雨的滞留、渗透和自然净化作用,实现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通过自然要素的连接,打破城乡界限,实现城乡融合,构建城乡一体、区域联动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骨架。
(2)流域统筹,水陆结合。流域是一个完整的天然集水单元,城市与流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流域统筹是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基础与支撑条件。针对水问题特有的多尺度、跨地域、系统性及综合性等复杂状况,应从整个流域出发,摆脱传统就水论水、就城市论城市的模式,将水域和陆域作为一个整体,结合河道、水体和陆域环境进行综合考量,统筹解决流域内水生态系统功能失调的问题。
(3)灰绿统筹,快慢结合。针对我国气候南北差异较大、雨量分布极不均衡的情况,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应立足当地实际,采用灰色基础设施与绿色基础设施相结合的方式,二者共同发挥作用。例如,珠三角地区降雨“范围广、雨量大、强度强、频次高、持续久、灾害多”,城镇建设也具有“规模大、强度高”的特点,在大力发展绿色基础设施的同时,应对城市灰色基础设施进行绿色化改造,完善和提升雨水管网排水能力,将快排和慢排相结合,从而化解特大暴雨时的雨洪危机。
(4)部门统筹,多规融合。“海绵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统筹协调多部门共同参与,应打破规划、国土、绿地、环境、水利和道路等多个专业规划之间的壁垒,从强调城乡统筹和流域综合治理的区域规划到突出单一要素的部门规划,从着眼整体的总体规划到强调地块的详细规划,从用地规划到专项规划,从竖向规划到排水防涝规划,实现多规融合。以解决问题为目标,通过高效的协调和反馈机制,开展不同专业之间的技术统筹,有效落实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内容。
2. 体系构建
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渗透在城市的各个层面,其规划建设需要从不同层次入手。结合雨洪管理的实际需求,可从“区域—城区—场地—建筑”四个不同尺度分析规划对象要素和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建立“海绵城市”建设的框架体系 ( 图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