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项目两类,重大项目是实现目标、指标的必要保障,需要重点保障、优先实施;一般项目则是在财力有余地的情况下开展的项目;行动关联性主要考虑行动实施的先后影响,如存量污染产业的升级关系到其他后续项目的成效与用地来源,应先行开展;实施成熟度则结合项目前期进展情况进行判断。②资金保障主要通过汇总所有项目所需的政府投资并与本地政府近期实际财政能力相校核而得出判断。③用地保障通过汇总所有项目所需的建设用地、非建设用地并与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相校核,进而提出必要的规划调整、规划编制等建议。④机制保障通过合理设计,明确上级考核、多部门协作和滚动实施的机制,使规划成为政府的施政纲领,而非规划部门的“独角戏”。
中堂镇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规划实践
一、 中堂镇基本生态特征
中堂镇镇域面积约为60km²,地处东江三角洲的水网密集地区(或称“东莞水乡地区”)。从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角度来分析,中堂镇与理想的生态城市差距极大,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1)以重污染产业为主导产业。中堂镇长期以造纸等重污染产业为主导产业,2014年底,全镇造纸、制革和火电等重污染行业工业总产值为164.5亿元,占全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 71.9%。
(2)河流生态系统的地位重要、问题严重。中堂镇是全国143个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中唯一一个岭南水乡,河网密度高达2.6km/km²,与农田、镇村紧密交织,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性直接影响到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品质。目前镇域外江水质为IV~V类,内河涌水质多数为劣V类,河水的黑臭情况严重,直接影响到土壤质量安全和人居环境。污染源为工业废水的偷排、不达标排放,以及生活污水未全面截污、直接排放。
(3)人居方式“高碳化”“背水化”。中堂镇虽为岭南水乡,但在粗放的乡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进程中,空间破碎化和交通机动化问题十分严重,国土开发强度高达4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仅有1.7m²、慢行空间缺乏、垃圾未实现分类收集处理,且能源清洁化程度也远远不够。与此同时,水系成为了工业运输及排污、生活污水排泄的通道,以及生产、生活空间侵占的对象,滨水空间因此成为了城镇生活中的负面空间,“人水背离”,曾经“人水和谐”的生态景象不复存在。
二、目标框架构建
1.目标体系
规划在分析中堂镇的生态特征的基础上,从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角度着手,选择了产业转型、水生态修复和生态人居三大领域作为中堂镇的示范方向,构建了“三位一体”的目标体系(图2)。

2.指标体系
与目标体系相对应,规划构建了由24项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表1)。在经济子系统中,规划紧紧围绕资源能源节约、主要污染物减排和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制定相关指标;在环境子系统中,规划重点从生态空间的保障与水质、水岸的提升等方面制定相关指标;在社会子系统中,规划主要从公共绿地、垃圾处理和低碳交通等方面制定相关指标,并通过公众满意度指标对工作成效进行检验。

3.空间框架
规划整合落实了水乡特色经济区城乡总体规划的生态空间管制要求,提出了“功能复合组团发展、滨水绿环展示特色”的空间格局优化方案,并在发展主轴线之外,构建了一条充分展示中堂镇水乡特色的滨水绿环。在此基础上,规划划定了镇域五大重点示范地区,包括造纸企业集中的产业区、水环境重点修复的农业旅游片区等,根据片区特征提出不同的示范主题。
三、行动路径搭建
1.产业转型示范
规划结合中堂镇的产业发展条件,提出存量污染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新兴绿色产业引进行动、休闲旅游培育行动和生态农业提升行动四大行动。
对于存量产业,主要从企业整治、园区提升两方面加强管治。一方面,建立主要污染工业企业质量的综合评价制度,综合土地资源消耗、废水排放量、燃煤消耗量、废气排放量和年产值等指标,将全镇污染企业分为最低、中低和中等三种质量,并采取清退关停、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