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PD】旅游核心价值取向下的海岛滨海空间管控 —以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十里银滩片区为例
规划师杂志社   2016-10-27 10:34:57
 
起统领作用;内部汇水廊道是滨海自然系统的生态脉络,合理的保护与利用可有效提升内陆用地的景观价值和环境品质;山体是滨海空间的背景,山体脊线是框定区域整体生态形象的天际轮廓线。对滨海空间的合理开发要以保护和尊重滨海生态环境与特色景观为前提,划定保护红线,明确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使人工环境与海岸形态、山体轮廓等自然要素相协调,构建可识别性高、结构清晰的滨海旅游空间格局,保护海陵岛独有的海岛生态特色。

2  以人为本—营造舒适宜人的滨海空间

      十里银滩片区围绕滨海沙滩景区发展旅游综合服务功能,包括休闲娱乐、旅游服务、商务会议和生态居住等。各类功能空间宜结合海岛特点进行布局,通过精细化的设计引导,营造舒适宜人的空间环境。
      滨海空间的营造以滨海沙滩为关键要素,根据不同地段与滨海沙滩的关系,引导适宜的空间形态,形成滨海空间的基本框架;对游客主要活动的通海廊道和滨海界面进行精细化设计,对关键地段的空间要素进行管控,强化滨海空间的特色。规划应以人性化尺度的街区作为滨海空间的基本单元,营造宜人、小尺度的海滨空间。

基于生态特色延续的空间管控滨海沙滩的低影响利用

      十里银滩片区的滨海沙滩是海陵岛滨海空间管控的第一要素。对滨海沙滩的保护应尽量尊重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一方面,滨海风暴潮防护工程应尽量减小对滨海景观的影响,宜选择软质护岸,减少人工硬质界面(图3);另一方面,合理控制建筑后退岸线的距离,维持海浪对沙滩侵蚀与堆积过程的平衡。对台风、风暴潮的防护是海陵岛滨海旅游开发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海堤的设置应改变过去直立式硬质护岸的做法,通过离岸坝、防风林等构建软质护岸是当前抵御风暴潮灾害较为理想的护岸措施。十里银滩片区建议在离岸距离250m处设置多处低于海平面、坝顶宽度为 30m的人工离岸沙坝;缓解海浪冲刷的海堤则采用斜坡式或台阶式的软质工程,同时在沙滩与海堤之间设置50~ 80m宽的防护林带。规划需要充分论证海岸工程对水文环境与沙滩的影响,通过多重软质防护,减少对沙滩生态环境的干扰和景观的破坏。

      此外,规划对海水、沙滩和建筑物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行研究,将沿平均海水潮位线后退175m的范围作为沙滩生态保护区。生态保护区范围内禁止建设混凝土建筑等永久性建筑,仅允许建设木构或钢构的景观栈道、休闲服务设施等临时建筑。

水网生态格局的构建

      十里银滩片区内部水系丰富,有河涌、湿地和水塘等类型。规划对这些水系要素进行保护,延续场地原有的水文环境,体现区域鲜明的滨海生态特色。规划通过GIS软件模拟分析暴雨环境下十里银滩片区的水位上涨情况和潜在淹没区域,针对各地段不同的淹没程度,提出相应的保护与利用方式:
下游水系汇聚的低洼地区受淹没威胁较大,规划将其设定为开敞绿地,建设湿地公园,提高十里银滩片区储蓄雨水的能力,维持水系统的稳定。
      中部现状河涌是滨海空间主要的水系廊道,规划将其设定为生态蓝线,进行严格保护。在河涌两侧的宜淹没区,规划设置 50 ~ 100m宽的开敞空间,建设水岸公园,形成十里银滩片区的景观骨架。通过水岸两侧高品质环境的塑造,形成复合型开敞活动区域,提升十里银滩片区的景观价值和土地价值。
      上游水系两侧分布有大量的养殖水塘,属于有潜在淹没风险的区域,同时现状养殖也带来了一定的污染。规划建议对该区域进行生态改造,按照海绵城市的理念建设雨水花园系统,通过建筑雨水收集系统、汇水廊道和滨水花园三个层面的建设,形成雨洪控制与雨水利用设施,提升区域的环境品质。
      通过构建湿地公园、水岸公园和雨水花园,十里银滩片区在原生汇水环境的基础上形成了“汇水廊道—河涌—滩涂湿地—海水”的多级水网生态格局(图4)。

山脊景观的可视化管控

      旅游型海岛滨海空间的塑造既要“看得见海”,也要“望得到山”。山脊轮廓线是维持滨海空间整体生态形象的关键要素。十里银滩片区北侧的草王山海拔标高为385m,是滨海空间重要的标志性景观。为保护草王山山脊的自然风貌,规划基于海陵岛旅游景区的特征,参考香港、深圳等地的相关控制方法,以不遮挡草王山山脊线顶部1/3的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