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行政边界的调整以控制社区规模、消除社区内的自然或人工阻隔为主。以五里店街道为例,原街道辖13个社区,各社区人口为0.7万~3.8万不等,占地面积为0.2~0.8km²,经过行政边界调整后,社区变为15个(图3,表3)。


社区中心规划
1.社区中心设施类型及相关性
“社区服务分类理论表面上解决的是社区服务的事务 ( 业务 ) 分类问题,但实际上主要解决的是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框架问题。” 这表明了社区服务设施分类与社区职能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
在上文提到的社区三大基本职能所对应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基础上,按照功能属性将设施分为七大类,即基础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公共文化与体育设施、社会福利设施、服务与管理设施、商业服务业设施和公用设施,包含 22个具体项目(图4)。除行政管理及服务设施、公用设施由政府供给外,社区服务和民主自治对应的相关设施的市场化成分越来越重。

不同设施的选址要求不同,有些设施在使用上具有强关联性,有些则关系较弱,因此有必要对设施在空间上的相关性做进一步分析。垃圾收集类设施本身需要与邻近建筑退让隔离、埋地处理,应远离其他服务设施。教育类设施容纳的学生较多,而学生需要安静的学习环境,应与其他设施分开设置。行政管理及服务设施、文化活动设施、体育活动设施、养老服务设施、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和保障性商业金融服务设施联系紧密:养老服务设施与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具有强依赖性,这两类设施在空间上表征为紧密相连;体育活动设施和文化活动设施在使用上具有强交融性,设施空间构成也不可分割;行政管理及服务设施所提供的服务中包括很大一部分与社区老年人、低保及残障人士等相关的服务,故这类设施靠近其他公益设施布局更有利于服务的开展;保障性商业金融服务设施与公益性服务设施具有很大差异,前者的位置相对灵活,但由于使用人群多,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其最好靠近活动集中区布局,以方便居民使用。由此可见,行政管理及服务设施、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养老服务设施、体育活动设施、文化活动设施和保障性商业金融服务设施适宜集中布局,以形成社区中心(图5)。

2.社区中心设施规模
规划在对国家和重庆市地方标准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对江北区社区中心设置项目规模指标进行选定和校核,包括千人指标和一般规模(表4)。其中,一般规模是按照街道规模(4万~12万人)的中位数(8万人)、社区规模(0.5万~1.5万人)的中位数(1.0万人)进行计算的。指标使用原则是“上增下不减”,保基本兜底线,即社区人口不足平均数的,按一般规模进行配置,社区人口超过平均数的,按照千人指标进行计算。

3.社区中心选址及空间组织形式
社区中心选址的总原则是便于居民使用,同时步行距离、可达性和现状建设条件均需满足要求。由于社区中心的核心是行政管理及服务设施,社区服务站和街道办事处服务半径的要求决定了社区中心的选址范围,即社区级社区中心最好选址在距离社区行政边界350m、步行10分钟可达的范围内,街道级社区中心最好选址在距离街道边界1000m、步行20分钟可达的范围内。同时,自然条件、交通环境等均需满足建设的基本要求。此外,社区中心的布局应满足“一社一中心”的要求,含街道级社区中心的社区,可将两级社区中心进行合并设置,不另行选址。
社区中心的具体空间组织形式没有统一定论,可以是高度集中的综合楼式,也可以是较为分散的集群式,或者是介于两者之间的部分集中、部分独立的空间组织形式。其中,综合楼式是将所有设施集中布置在建筑内部,以节约用地的一种高度集约化的空间组织形式(图6)。

该组织形式的建筑体量较大,但整体用地较集约,适合旧城更新区域社区中心的建设。按照综合楼式建设的社区级社区中心、街道级社区中心每一层的具体布置情况如表5所示。集群式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