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刊物 > 文章分享 >
【PD】低影响开发下的新区水绿生态规划方法与实践 —以广西北部湾龙港新区总体规划为例
规划师杂志社   2016-09-07 09:52:33
 
眼铁山港龙潭组团,未来将形成“三片三湾”的环海生态布局框架(图1)。“三片”分别为铁山港西岸产业园、龙港新区和粤桂北部湾合作区,各片区以海湾相间隔;“三湾”分别为铁山港西岸产业园与龙港新区间的生产湾—铁山港湾、龙港新区与粤桂北部湾合作区间的生活湾—丹兜海湾、粤桂交接地带的生态湾—英罗湾。三个片区自成一体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主中心、三大片区中心”的中心体系。

2.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

      在确定龙港新区水绿空间结构之前,规划构建了生态安全格局。首先,根据基地的自然生态特点,划定三大生态基质(图2):①将山口红树林保护区划为红树林湿地基质;②将龙港新区北侧北海的最高峰—大廉山梅嶂的余脉作为山体林地基质;③将南面的海域作为海洋基质。

       其次,通过纵横交错的廊道,串联生态斑块与基质,从而形成整体、高度关联的生态安全格局。规划提出打造两条一级生态廊道(图3),即依托兰海高速公路、合湛铁路、松旺高速公路、沙河至铁山港东岸铁路形成的一级道路廊道,以及依托白沙河形成的一级河流廊道。在此基础上,构建沿白沙河的综合生态廊道(图4),联通三大生态基质(红树林湿地基质—山体林地基质—海洋基质)。在用地方案确定之后,补充两条二级生态廊道,即依托新增水系形成的二级河流廊道,以及依托疏港大道、快速路等形成的二级道路廊道。虽然斑块的面积小于基质,物种丰富度也弱于基质,但是其仍有很高的价值。规划结合龙港新区现状及用地方案,构建三类生态斑块—湖泊斑块、湿地斑块及绿地斑块。在完善生态斑块之后,可以形成最终的生态安全格局 ( 图 5)。

3.白沙河生态廊道宽度分析

      通过对生态基质的保护、生态斑块的修复及生态廊道的联通,规划划定禁止建设区域、限制建设区域,维护并恢复龙港新区自然生物资源流动网络,指导规划用地布局。规划在用地方案中重点研究了白沙河廊道的宽度,现状汛期白沙河的水面宽度可达200m以上,廊道的宽度直接影响其中生境的质量和数量。F Pace在对美国克拉马斯国家森林的研究中提出,当河岸和分水岭廊道的宽度为402~1609m时能满足动物迁移的需求。因此,规划将白沙河生态廊道的平均宽度确定为 800m。

二、完善水绿系统

      雨洪生态过程可分为源头(集水区)—中段(雨洪廊道)—末端(汇水区)。规划结合此过程组织水绿系统进行雨洪管理。场地雨水经水绿雨洪设施进行“渗、滞、蓄、净、用、排”,超标径流排入雨水管网,形成雨水市政管网+水绿雨洪设施平行发展的双棋盘格局。双棋盘的“内蓄”模式有效地改变了传统“外排”模式下将雨水直接排入雨水管网,随后就近排入附近水体的方式,缓解了下游的行洪压力,并解决了水质污染的问题(图6)。

1.划面—划定汇水分区

         规划划定汇水分区,充分利用现状地形和水系,实行“高水高排、低水低排”,使雨水依靠重力流排入附近水系或海洋。规划共划分A、B、C、D、E、F、G七个汇水分区(图7)。其中,A、B、C、E区排入白沙河;G、F区可直接排入南侧海域;D区为工业物流区。为减少径流对白沙河水质的影响,规划未采用按最短距离排入白沙河的方案,而是通过开挖河道向南经过G区直接排入海洋。因此,对山口红树林保护区的海域水质影响最大的区域为A、B、C、E四个汇水分区,规划将它们确定为低影响开发设施重点建设区域。

2.连线—优化雨洪廊道

         规划结合汇水分区设置雨洪廊道( 图 8),尽量延长径流路径,保持径流呈薄层流动状态,将径流量减到最小。同时,规划结合雨洪过程,将雨


[返回]
Copyright (C)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出版杂志社有限公司 桂ICP备08003917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195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E-mail:planners@planners.com.cn 投诉举报